诸子百家的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37.40 KB
- 文档页数:2
诸子百家初中知识点总结1. 介绍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包括了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等。
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建的,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政治的稳定以及道德的修养。
儒家的核心理念包括仁爱、孝顺、忠诚、礼仪、思想等等。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的主要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
3.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由老子创立,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追求道的本质和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主张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强调顺应自然和放弃欲望。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也就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4.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由墨子创立,同样强调仁爱和和平。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思想也提出了一些科学技术方面的观点,如光学和力学等。
5.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由韩非子创立,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思想主张采取严厉的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的法律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6.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由孙子创立,强调战争和军事策略的重要性。
兵家思想主张运用合理的战略和战术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兵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军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的军事理论提供了参考。
7. 总结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不同流派的不同观点和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墨家思想强调仁爱和和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秩序,兵家思想强调战争和军事策略。
这些思想流派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丰富自己的思想和人生观。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秦汉时期的诸子百家与思想流派在古代中国的哲学史上,光荣的秦汉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
这个时期涌现了多种哲学思想和流派,被统称为“诸子百家”。
这些诸子百家都体现着丰富多彩的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诸子百家的起源、代表思想和影响三个方面,对秦汉时期的诸子百家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一、诸子百家的起源“诸子百家”这个概念是在西汉末年出现的,由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首次使用。
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出现这个概念,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秦国儒墨之争的激化。
在秦国儒学和墨学的争执中,儒学谴责墨学违背儒家之道,而墨学则认为儒家偏向自大。
这个斗争不仅是对儒墨两家学说的交锋,也是对教育和文化体制质疑的流露,引发了对哲学思想的更多探究和研究。
其次,秦统一六国后的社会变革。
在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的时期,先迫害百家争鸣并烧书坑儒,以维护中央集权。
然而在秦灭六国统一之后,社会的剧变推动了思想的多元化和自由化。
此外,各国政治、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因素,也是诸子百家兴起的原因。
二、代表思想秦汉时期的诸子百家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涉及面广泛。
这里介绍其中几个代表性思想:1. 儒家:儒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孔子。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尚礼乐、孝悌、仁义等传统美德。
儒家思想对后来中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要基调。
2. 墨家: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节用,反对战争、贵族和宗法制度。
墨家的思想对古代中国的思想和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3. 道家:道家学说以著名哲学家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道生,强调自然、养生、无为而治等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4. 法家:法家以申不害、韩非等为代表,主张严惩妨害秩序的行为,推崇法治。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国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影响到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5. 阴阳家:阴阳家认为宇宙秩序是由阴阳两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反对循规蹈矩、刻板教条的士人思想,注重自然、易经和鬼神文化。
诸子百家的名词解释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流派,是指战国时期经学、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名家、纵横家等众多流派和学派的总称。
以下是对诸子百家的名词解释:1. 经学:古代修订和研究经典文献的学术流派,以注释和解释经典为主要任务,提倡尊崇传统、礼仪秩序和道德规范。
2.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主张追求自然至真的道,并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无为而治的境界。
3. 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思想流派,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仁义道德、礼制教化、人伦关系和君臣父子之道。
4. 法家:以韩非、李斯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主张法治为国家统治的基础,强调严明的法律制度和权威的国家机构,以实现君主权力的集中和国家的稳定、统一。
5.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以和平为宗旨的社会伦理学,反对战争和杂乱无章的现实社会。
6. 名家:以名家荀子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主张追求大成的个人修养与政治治理,强调学术和才智的重要性,实现君主的理想统治。
7. 纵横家:以商鞅、鬼谷子等人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主张权谋和实用主义,强调权力斗争、策略和变通,追求权力和地位的达成。
8. 兵家:以孙子、吴起等人为代表的思想流派,研究战争和军事策略,强调战争胜利的方法和手段,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9. 管子学说:以管仲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主张以严明的法律和有力的国家机构来管理国家和社会,强调稳定和发展。
10. 公羊学派:以公羊高为代表的思想流派,注重政治和制度的能力和手段,强调政治活动中的智慧和智力。
11. 柳下学派:以柳下惠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主张追求实际生活和现实利益,关注利益分配和社会关系的调整,以实现和谐与稳定。
12. 钟子学派:以钟子期为代表的思想流派,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内外兼修、实行实践和英明的政治决策。
诸子百家简介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五、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六、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七、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八、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九、农家,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十、小说家,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诸子百家简述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以致儒家学说不仅在诸子百家中地位显著,而且还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内容,对中民民族精神形成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凡是从中国土壤里产生的学说思想、宗教派别,甚至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都不能避免带上儒家文化的痕迹.于今而言,犹不止此.儒家思想亦对世界文化还产生了永久的影响(我们知道,日本和“四小龙”推崇儒学也是在它们已实现或者基本现代化后,为解决现代化所带来的信仰危机、道德滑坡问题而采取的补偏救弊措施.所谓“东南亚文化圈”,基本上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构成模式.它有力地推动了东南亚的社会文明与进步.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伦理正在进入西方国家).关于对诸子百家的派别归类,司马谈列举了六家,“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艺文志》中的刘歆《七略》的诸子略分为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不谈,所以称"九流十家".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儒家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
注重“人道大伦”,希望推衍“爱与敬”。
让人不拘泥、不保守,让人不偏执、不极端,让人与时俱进,不故步自封。
儒家注重教育。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六经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
儒家注重德政。
“天子者,与天地参。
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小。
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
”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
儒家特别注重社会管理,尤其注重管理者的素质。
提倡教化,抨击暴政。
力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
儒家以人为本,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学术流派。
道家道家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但是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反对争斗。
“道”随顺万物,尊重世间万物的种种差异。
所以“道”没有统一的形态,趋近“道”也没有统一的方式。
法家法家,先秦诸子百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汉书·艺文志》)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
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太史公自序》)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我们现在所说的“诸子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切思想家及各种不同的学派。
所谓“百家”,是表明家数很多的意思,并不是整整有一百家。
西汉初期,司马谈曾把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
西汉末年,刘歆则总括为“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及“小说”十家。
十家中,除“小说”家外,其余九家被后人称为“九流”,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名”“法”“阴阳”六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孔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是孟子和荀子。
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为礼乐与仁义。
“礼”指的是为区别亲疏尊卑、上下贵贱等级而制定的各种条文。
“乐”指音乐,是礼的配合,提倡乐的目的,是为了从感情上缓和上下矛盾,好使礼的作用更加显明。
“仁”指的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所谓爱和同情心。
“义”的意思,就是适宜、合礼,也就是说,人人都要遵循和维护当时阶级社会的一套区分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
在政治思想上,孔子强调礼乐的作用,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孟子则充分发挥孔子学说的仁义部分,主张国君行“仁政”。
荀子讲究礼义,不过荀子所讲的“礼义”,另外还包含法治的意味。
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和儒家的各派学说,支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都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
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延长,儒家学说是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的。
墨家学派是儒家的反对派,它的创始人是比孔子稍后的墨子。
代表他的思想的有《墨子》一书。
墨家自己虽不反对等级,但却坚决反对儒家所主张的等级制度。
墨子认为:儒家所强调的繁文缛礼和厚葬久丧制度,是一种奢侈浪费;孔子所说的“仁”,实际是对贵族的偏爱。
针对儒家的观点和当时实际存在的各国贵族的腐化现象,墨子提出了“节用”“节葬”“兼爱”“非攻”等一些主张。
墨家有自己严密的组织,凡是墨家门徒,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称“巨子”)的命令,过艰苦的生活,严守家法,舍命行道,实行教义,分财互助。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大全“先秦”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史称东周之春秋战国。
我国主要的学术思想都起源于这个时期。
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后来称全心全意的著作也叫“子”。
现在特指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人物。
百家一般指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名的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后来约有10家发展成了学派。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最为成就、传奇也最受争议!兵家代表有孙膑、庞涓,纵横家的代表有苏秦张仪以及祖师鬼谷子。
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官逐渐移向民间,自老子、孔子、墨子以后,一时大思想家辈出,如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皆能著书立说,而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诸子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
详情请参见“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各条。
先秦诸子与诸子散文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奴隶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封建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
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
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诸子百家简介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思想学术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总称。
诸子指各派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百家泛指各学派,《荀子·解蔽》:“诸候异政,百家异说。
”《荀子·解下》:“百家之学或称而道之”。
西汉刘歆概括总结为:“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的《七略》,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另外在《诸子略》中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家、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又著录其他各家著作。
诸子百家之儒家儒家是中国哲学史上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
春秋时期孔子所创立。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学说内容,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主,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
据近人研究认为,儒本指以相礼为职业的知识分子。
孔子早年曾以“儒”为业,深悉礼,通六艺,并以之授徒。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率群弟子周游列国,形成影响巨大的一个学派。
孔子死后,该派被称为儒家。
战国时儒家有八派,以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便从先秦诸子之一跃为在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派别。
一些早期儒家著作也被奉为经典。
为适应各个时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家总是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学说来,为统治者服务,深受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欢迎。
在儒家的发展史上,汉末至唐,儒家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冲击,逐渐衰落,遂形成三教鼎立的格局。
宋明时代,有兼取佛道思想成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他们以佛、道思辨理论改造儒学,极大地提高了儒家哲学的思辨性,儒家又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儒家学说受到西方学说的冲击,也受到激进思想家的猛烈批判,遂被各种新的学说取代。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搜狗百科儒家儒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
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
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
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孔子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
代表人物介绍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
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诸子百家的含义: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汉族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史家论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司马谈(司马迁之父)对学术流派的见解,司马谈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吕思勉认为“术数”、“方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子,可算为十二家。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汉书》如何定义“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春秋战国涌现的众多学术流派的通称。
《汉书.艺文志》确切统计,“凡诸子百八十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隋唐又有人考证,称“诸子百家”其实超过了千家,只是大浪淘沙,最终留存下来付诸社会实践的,仅十数家。
百八十家也好,上千家也罢,值得欣喜与向往的是,华夏民族上空,也曾飘过畅所欲言的自由空气。
滋生百家争鸣的土壤怎么得来呢,当时,一度理想的社会形态——周联邦——式微,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各行其是,国人迷惘。
处在少年期的中国人,尤其是知识精英,焦虑于中央之国究竟如何治理,人到底要怎么活着。
儒、墨、道、法、阴阳五行等等说教应运而生了。
诸子学说各有自己的特色优劣?三四百年后的东汉人,对其做出过结论性的定义。
依次看:1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儒家学说,是君王身边宰辅级高官首提的,意在帮君王依次依序教化万民。
儒家的精髓,散见于《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当中,反反复复讲的是仁义的大道理。
他们推尧舜作鼻祖,以文武周王为模本,尊孔子为宗师,借此提高自家言论的地位和影响力。
不过在诸家中,论道术儒家确实地位最高。
2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道家学说出自史官。
这些人多年记录编纂过往的成与败、生与死、祸与福等事件,从中发现了世事的一些规律和要领,于是乎得出了人生在世,应清静无为谨守节操,谦卑温和自我克制的结论。
其实这是帝王的牧民之术。
这种学说与唐尧的谦让精神一致,也符合《易经》上讲的隐忍。
人们如果都这样谦虚不争,天地人神可就皆大欢喜了,这是道家学说的益处。
一旦被放荡不羁的人利用,走了极端,就会将仁义礼法统统抛弃,打着清静虚无的幌子,无法无天无君无父了。
诸子百家思想概论第一篇:诸子百家思想概论诸子百家思想概论1、诸子百家的概念;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
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
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
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
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2、简述法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法家,在春秋时期是比较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他们主张法治,推崇法律的至高无上,认为社会就必须要有严厉的法律,违法必纠,做到法律的绝对权威,即今天的人们常言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同时,因为法家的思想观念是维护私有制已经形成的社会,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维护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这样,就必然已经迎合了统治阶级的心理需要,当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喜欢,法家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具了统治地位,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喜欢讲儒家思想的“仁政”,以达到麻醉人民的作用,但在竭力维护他们的统治和利益的同时,更喜欢法治,因此,实际上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以法律来维护他们的利益。
诸子百家的名词解释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诸子百家是一个涵盖了不同思想家及其学派的综合概念。
这个概念所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之
前的各种思想流派,以及战国时期的各类学派。
这些思想家和学派的主要代表有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等。
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是儒家。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仁
义礼智信五常思想。
儒家强调人的教育和道德修养,提倡人文主义,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孔子的弟子们发扬儒家思想,将其广泛传播,并以其为基础发展了儒家学说。
另一重要学派是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的思想主张包括了兼爱非攻、
尚实守约、尊守传统等。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反对战争和杀伤,主张和平与公正。
他们还对社会政治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如实行均田制、取消分封制度等。
墨家学派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
道家学派, 则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追求无为而治的
境界。
道家认为,在自然界的运行中,隐约可见道的精神,而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进而达到身心的完美状态。
庄子讲述了许多关于达到这种境界的寓言故事,并指导人们如何通过放弃私欲、追求心灵解脱的道路,达到自由平静的境地。
除了这几个学派外,还有其他重要的学派,如法家、兵家、纵横家、名家等等。
这些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法家强调治国安邦的重要性,提出严苛的法律制度,强调强权政治。
兵家注重军事战略,强调武力的重要性。
纵横家则以韩非为主要代表,强调权谋之道,讲究策略和智慧。
名家其实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学派,是指那些在辩论和辩才艺术上具有卓越造诣的学者,包括当时的智者如孟尝君、墨子和韩非等人。
诸子百家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他们的思想观念广泛影响了中国及东亚地区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这些思想家和学派以其独特的观点和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繁荣与进步。
通过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并在当今社会中加深对人性、道德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