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活动的构成
- 格式:docx
- 大小:15.38 KB
- 文档页数:6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
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
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
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
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
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概述文学活动的构成(一)世界1.世界的分类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
(1)客观世界包括自然万物和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2)主观世界既包括人的思想情感,也包括宗J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
2.文学与世界的联系强调文学与世界的联系,一直都是各种文学理论的依据,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表现出了不同的形态。
(1)在古代,古希腊传统强调人对客观世界的逼真的描绘,模仿论、再现论由此而来:①德谟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说。
②别林斯基强调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③再现论的另一种表现形态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魔幻现实主义,它所反映的世界已经是被扭曲了的客观世界。
(2)中国自先秦以来,作家和文论家们对世界也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强调。
但中国哲学往往强调人与世界合二为一,相互交融。
(二)作者1.文学活动与作者的关系在文学活动中,作者也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因而,文学活动也是作者的表现活动;作者,同样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2.中西方文学与作者的区别(1)在中国,“作品是作者情志表现”的观点,与“作品是世界反映”的认识往往和谐共存。
(2)在西方,强调文学与作者的联系,进而强调作品表现功能的表现论,文学思想的真正产生应归因于18、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思潮。
3.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1)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
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2)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批评。
(3)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三)作品1.作品与文学活动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
第三章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
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
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关系: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以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
文学活动四要素
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艺术家、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 作品,即艺术作品本身
- 生产者,即艺术家
- 世界,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和本质所构成
- 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
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
文学活动
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这才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活动,不仅是在文学四要素和三过程的意义上说的,更重要的是在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上来理解的。
文学是一种人的对象性精神活动,就是因为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的机制。
我们说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就在于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中,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确认,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过程。
我们所说的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填空1、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构成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者、读者。
3、文学发生的四种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文学作为话语包含以下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5、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包括:含蓄、含混。
6、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7、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客体即“自然”说、客体即“情感”说。
8、文学创造的主体的两种解释: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主体即“客观者”与“移情者”。
9、想象分为再现想象、比拟想象、虚构想象。
10、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11、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三种类型。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2、诗的基本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的基本特征: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戏剧的基本特征: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13、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4、王国维将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5、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情节、人物、场景、事件。
16、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将文学风格分为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
17、直觉:本意指实现外形,其意为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一种领会式知道的方式。
18、文学作品的体裁:诗、散文、小说、剧本、报告文学等。
名词解释1、文学:它是一种用文学语言创造文学形象,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形式。
(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2、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举例试论述文学活动四要素怎样使抽象的文学理论术语变成有趣吸引人的普通家常,我觉得一个适宜的例子很重要。
通过一个可以引起共鸣的例子来进行论述,效果会事半功倍。
在文学理论中很重要的文学活动包括四个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单就从文字看来的确很抽象,看起来很难懂,觉得就只是一堆文字而已,对我们来说没多大的用处。
如果我想通过我的语言让大家懂,这是需要一定的证据支撑的。
所以,我想要举一个特别通俗的例子,广大女生都特别喜欢的例子来帮助大家了解。
犹记得2014年前红的一塌糊涂的韩剧《继承者们》,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在寝室一边吐槽一边追剧,那阵势快赶上春晚了。
就这样一部被无数追剧党深深大骂编剧脑残的韩剧,创下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在这部剧中,金牌编剧金恩淑用她一贯擅长的语言与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我们每个人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它包含了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的种种现实:职场、家庭、爱情、亲情、朋友···当然也有反应主观世界我们自己会遇到的种种,例如:在年龄面前爱情的选择,在秘密面前友情的选择,在金钱面前亲情的选择···这都是我们简单日常中所会面临的问题,是从我们自身的角度出发,所以我们在观剧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共鸣。
在《继承者们》这个世界中的处处都是我们真实世界的一个缩影,所以引用别林斯基的观点: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这也说明了世界对于文学的重要性:文学离不开世界,世界是文学之源,文学无法脱离世界单独存在。
而从作者即编剧金恩淑的角度和立场来说,她写这个剧本时肯定融入了她自己的感受和感情,并且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
我也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金恩淑的每部作品都是她所一直期望或幻想的事,是她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遇到或不可能实现的事。
她写过很多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那些爱情都是那么让人羡慕,而现实中,她已是一个男人的妻子,孩子的母亲了。
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科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消费和接受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普遍规律及其相关的科学方法的学科。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或“诗论”。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4.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5.文学史: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史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6.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基石,分别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艺术交往论。
7.中国特色;(应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特色)其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的文学实际相结合。
其二,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相结合。
这样,既使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表述具有中国特色,又可以丰富其内涵,增强其活力。
8.当代性:(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当代性)指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有时代特点。
为此,一要研究与概括中国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和新问题。
二要应对20世纪西方文学潮流的挑战。
吸收其理性精华,揭露其非理性与形式主义实质。
三要吸收新学科,包括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把文学理论提高到当代科学的新水平。
文学活动的构成(片面性作者死了)①世界⑴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发展的客观基础。
⑵从古希腊的“模仿说”,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再现说”再到我国古代的“感物说”,王国维的“意境说”等都强调了文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②作者⑴在文学活动中,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受和感情,并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因而,文学也是作者的表现活动。
⑵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
⑶思想命题:1.中国传统“诗言志”说;《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白居易认为“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2.西方传统18、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思潮中出现了表现轮。
表现论认为:文学史作者思想情感、本能能欲望的表现,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并强调了“文学天才”的作用。
③作品⑴现实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⑵作品是显示是有差异的,它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创去造更具普遍性的深层意蕴。
但如果过分强调作品本身的形式价值,也是具有片面性的。
如:1.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
2.英美新批评提出了“文学本体论”。
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读者。
这里的作品也仅仅只作品形式,即“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因素,强调读者对形式结构的“细读”。
3.结构主义思潮④读者⑴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在同一世界的主题,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
名词解说1、文学活动四因素说美国今世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传统》中提出,以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老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因素构成,这四个因素构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循环中向前发展的。
2、模拟说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发源理论。
它以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在于人擅长模仿,艺术即发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艺术是模仿自然和社会人生的产物。
代表人物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
前者模仿自然、后者模仿社会人生。
3、文学的审美功能任何文艺作品都拥有必定的审美理想,这类审美理想常常能够对于人们的审美兴趣、审美要求、审雅看法、审美能力产生有力的感化和塑做作用。
这就是文学的审美功能。
4、客体“自然说”以为文学的客体是独立于人以外的自然。
这里的“自然”最先指的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此后泛指社会生活。
5、案头剧剧本作为一种文学文体,拥有两重性,既是戏剧又是文学,所以,一个好的剧本应当具备戏剧价值和文学价值,对那些没法演出的剧本就叫做案头剧或叫书斋剧。
6、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以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商讨文学的性质、特色、规律、功能、构成和价值,解决文学的基来源理、看法及方法。
包含五大多数的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实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7、文学的审美主体性文学这类意识形态饱含了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感觉和体验、认识和评论,浸透了主体激烈的思想感情,并且这类感情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或缺的,而政治、哲学、法律这些意识形态是不可以饱含个人感情的。
8、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获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看法活动。
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9、诗歌韵律乐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解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睦状况。
10、艺术构想指作家在感知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环绕必定的创作目的,将储藏在脑筋中的审美信息进行艺术办理,对生活中的各样表象进行整合,从而构成新的形象,并安排好情节。
复习要点名词解释:(2010)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发展过程,相关知识,文学的基本规律,文学活动中的个案的学科。
文学活动:由文学的创作活动、文学接受活动组成的一个循环运动,它包括世界、作品、作家和读者四个要素。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活动的总称。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方法的一门学科。
文学批评: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对作家、作品、读者、文学思潮做理性分析的一门学科。
文学史:以历时的方法,记载文学活动的过程,并对重要的现象作必要的阐述的一门学科。
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是人的活动的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途径,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文学反映论:文学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仅是指作品形式。
陌生化:改变语言的习惯用法,使之变得时曾相识而同时又感陌生,因而增大感知语言的难度,延长感知的时间,也就是语言具有阻拒性,也就产生了特殊的意味。
劳动说: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一指艺术内部的不平衡,不同的艺术类型,艺术的不同形式之间的不平衡。
二指艺术生产的水平与物质生成的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
文学的含义: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艺术形态。
文学包括文化含义、审美含义和通行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
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作品。
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体。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1.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2. 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阐述并强调的问题。
即艺术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艺术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生产成反方向的发展。
两种体现: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比如18世纪德国和19世纪俄国。
说明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3. 含蓄和含混:文学的话语蕴籍性表现在这两种修辞形态。
含蓄是表达上的小中见大,含混是阐述上的一中生多。
4. 艺术生产: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意识形态生产。
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不仅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
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5.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6.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艺术体验7. 艺术发现: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8.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
易感点/刺激/行动力量9.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文学概论》问题答疑材料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二、文学活动的构成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文学活动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构成。
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
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发展的客观基础。
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作品是使上述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四者是相互依存、无法分割的,因此,只有在对文学活动的整体关照和把握中,才能准确地认识文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一)世界和作者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这是摹仿论、再现论的立论依据。
从这一环节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对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的反映活动。
作者是文学活动的创作主体,通过创作作品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这是表现说、抒情说的理论依据。
从这一环节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作者的心灵、情感表现活动。
(二)作品作品是文学活动的中介,文学所反映的世界和文学所表达的情感终究要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这是语言形式本体论的立论基础。
从这一要素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语言、形式的创造活动。
(三)读者读者是文学活动的接受主体,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接受,作者创作的作品才能实现其价值。
这是接受美学、读者反映论的理论基础。
从这一要素出发,文学活动是一种读者的再创造活动。
三、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一)文学活动的发生1、关于文学发生问题的几种学说巫术仪式发生说。
宗教发生说。
游戏发生说。
2、文学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成。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1、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或外部规律经济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和最终决定因素。
但经济、物质生产与文学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往往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社会心理等也是影响文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讲文学与文学活动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活动的特性;2.理解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3.了解文学活动的构成。
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当我们说“文学”一词的时候,这个词究竟指什么?换句话说,什么是“文学”?首先,你可能会说:文学就是指诗歌、小说、散文等语言艺术作品,例如《女神》、《红楼梦》、《野草》。
你说得当然有道理,但有人可能会争辩说:文学难道就只是由这些语言作品组成?这些语言作品难道就不反映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其次,你会修正说:语言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世界也是文学的组成部分。
这就对了,但还不完整。
人们会问:那么写出这些反映生活世界的语言作品的作者,算不算文学呢?难道他们不属于文学吗?所以你的答案仍然不完善。
再次,你会说:文学还应包括作家以及他们的创作过程。
你确实说对了。
作家的创作活动当然应当成为文学的一部分。
但这个回答也有漏洞:读者算不算文学呢?没有读者怎么叫文学?最后,你提出:读者也是文学的一个环节,正是读者对于作品的阅读和理解确证了作品本身以及作者的创作活动。
看来,这样一个问答过程至少已经告诉我们,文学决不是单个人的精神过程,而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中间的复杂的社会活动。
它包含着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所谓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因而应当有一种通盘的和全面的思索,不能仅仅看到一个而忽略其它。
不妨说,文学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包含世界、作者和读者等多重环节的社会活动。
本节回答如下问题:文学活动包含了哪些主要环节?以往中外文学理论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我们应当采取怎样合理的文学活动观念?一、世界文学作品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再现”人类生活世界,从而总要涉及人对世界的反映问题。
所以,在东西方文学观念中,文学活动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一向受到高度重视。
从文学作品与世界的联系角度看待文学活动,是东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共同的重要传统。
为了具体地理解作品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不妨来看宋代诗人雷震的诗《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文学四要素文学四要素是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提出的,他提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组成,即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
其中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
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典型:1、定义: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出的具有显出特征的富有审美能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一般具有以下三点:典型人物的审美特征:三方面:具有独特饱满鲜明的个性;具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典型人物的个性和社会概括性具有统一性。
3、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典型的概念基本上由西方文论创立,其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类型说;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代表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鲁迅《孔乙己》《阿Q正传》马克思主义典型论〔高度的个性化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社会历史内容和揭示社会发展潮流〕〔时代背景下共同群体的特征〕〔历史过程中本质的真实〕马克思主义典型论要求:1、充分表现人物的真实个性〔细节的真实〕2、要求个人的典型与他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表现整个社会的现实和精神状态作家不仅要写出主人公“怎么样”,而且要写出“为什么”,不仅要告诉读者主人公的思想和行动,而且也要写出是什么社会环境驱使主人公如此思想和行动。
马克思主义典型论不是永恒人性的代表,而是现实世界的矛盾的突出反映,属于特定的历史状态。
例如:《红与黑》1830年历史纪实,仅仅属于资产阶级。
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
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文艺摹仿说:
基本观点: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
文艺摹仿说起初是在人对动物行为的摹仿上来立论的。
如德谟克利特。
1.西方传统:
柏拉图:
宇宙间的三类事物:理式;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子、艺术等。
艺术与理念世界隔了三层,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因而没有真理价值。
亚里士多德:
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这一主张后来成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圭臬。
《诗学》:“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
奥尔巴赫:
《论模仿:西方文学中所再现的现实》:一个(《荷马史诗》)是详尽的描述,着墨均匀,各部分连接紧密,表述自如,发生的一切均在幕前,一目了然,在历史发展和人类问题方面有局限;另一个(《圣经》)是突出几个部分,淡化其他部分,支离破碎,未完整表达的东
西具有强烈的作用,后景化,含义模糊,需要诠释,世界历史的要求、历史观念的形成及问题的深化。
2.中国传统:
《周易•系辞下》“观物取象”: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认为文艺的起源与人“观”天地鸟兽的运动变化并加以摹仿的行为有关。
)荆浩:五代大画家荆浩说:“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
叶燮:《原诗》中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
二、作者
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1、中国传统
“诗言志”说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白居易
《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
2、西方传统
表现说: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
福柯:作者缺席
“作者的作用是表示一个社会中某些话语存在、传播和运作的特征。
”
一方面,作者是功能性的;另一方面,作者表现了话语存在的特殊性。
两种不同的作者:“跨话语的作者”、“作为话语实践拓荒者的作者”。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
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文学表现与日常表现的区别:文学表现要经过深思熟虑。
苏珊·朗格:“一个艺术家表现的是情感,但并不是像一个大发牢骚的政治家或是像一个正在大哭或大笑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艺术家将那些正常人看来混乱不整和隐蔽的现实变成了可见的形式,这就是将主观领域客观化的过程。
”
三、作品
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形式主义文论
1.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
“陌生化”效果
强调作品的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
2、英美新批评
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3、结构主义
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
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
共时与历时/横组合关系与纵组合关系/ 语言与言语/代码与信息/能指与所指/秩序与序列等。
问:作品的形式在文学中有什么作用?
答:首先,文学作品的创造性体现在,它要再现世界和要表现作者情感,但这种再现和表现都必须通过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
如果没有具体可感的形式,这种再现和表现就是一句空话。
这样,作品与形
式的关系在文学中就具有了基本地位或作用。
其次,由于形式在文学中的基本地位或作用,文学尽管无法做到一丝不改地再现世界或表现情感,但却可以尽力超越事物的表面形态,而揭示更具有普遍性的和更深层的意蕴。
这就使得作品形式的创造性具有了合法性。
四、读者
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
印刷术的发展,形成包容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学公共领域,比如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该书基本主题是嘲讽时政,作者自称该书是“使世人烦恼而不是供他们消遣”,而今天人们把它当做儿童文学作品。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
20世纪60年代兴起;
代表人物:
姚斯《走向接受美学》:“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
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
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
”
伊瑟尔:
提出“隐含的读者”,开启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作家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都已设定了阅读对象,这些对象需要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去召唤。
五、文学活动是一个交往结构(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文学活动四要素的交往性:
马克思:“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它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
”
哈贝马斯:“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