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2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这节课可以分2课时讲授,第1课时讲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第2课时讲地形复杂多样。
地形时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没有用较多的文字篇幅讲述,而是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讲述,因此,整个教学过程要侧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探索与研究、发现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地图上的分布。
3.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五种基本地形的分布和特点。
4.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地形知识和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地形的知识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组分享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挂图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3.地形基本类型和特点。
(二)教学难点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自制课件、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中国的地形》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教材 P21 文字及图片,了解我国地形特征。
2.通过阅读教材 P22 文字及开展活动,在地图上指出各种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
3.通过阅读教材 P24-27,了解各种地形区的分布和地表特征。
4.通过阅读教材 P28 文字和图片资料,了解我国地形的构成特点,理解山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1.了解我国地形的两大特征。
2.认识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分布及特点。
3.熟悉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4.学会阅读统计图表,能查阅资料,分析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我国壮丽的山川,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我国的地形、地势基本特征,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位置及其特征。
难点:我国地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山区发展经济的制约条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名山图片。
二、新课学习(一)东西走向的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东西走向。
(二)南北走向的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的部分山脉。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南北走向。
(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西侧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的长白山、武夷山;东侧的台湾山脉。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东北——西南走向。
(四)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阿尔泰山、祁连山。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五)弧形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喜马拉雅山脉。
引导:引导学生明确山脉的走向:弧形。
(六)位于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交界处的山脉★多媒体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颜色显示祁连山、太行山、武夷山和南岭。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中国的山脉分布及走向分类。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3.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1课时山脉纵横交织(板书)一、山脉纵横交织(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出示挂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自制,为排除干扰,仅包含东北-西南、东西走向的山脉,且底图为政区图)让学生找出与阴山走向相同的山脉,并说出名称。
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有什么规律。
〔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于山体上。
引导学生找出东西走向的所有山脉,每找出一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其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并将其在投影片上重绘一次,同时让学生在已准备好的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绘出该山脉。
用同样方法学习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教师概括〕东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纬向长城”,称“三横”;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好像“三条濒海峻岭”称“三纵”。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教案,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优秀教案八开镇初级中学:刘芬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第2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1、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山脉的分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 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我国主要的山脉及走向、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3. 过程与方法:灵活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难点:我国山脉的走向3、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4、教具、学具地图册5、课时安排第一课时6、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地形。
复习地形的种类(五种基本地形)。
由我国各种地形所占比例图引导出我国地形中比重最大的山地,山地由山脉及周边的地区构成。
(2)讲授新课诗说明山,图阅天下根据图2—2 中国地形分布在下列诗句中找出相关山脉的位置并作出标记。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壁中题》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惠州一绝》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其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讲解要点:山脉纵横交错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镶嵌其中。
根据走向,我国山脉可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靠北的一列是天山和阴山,中间的一列是昆仑山和秦岭,靠南的一列是南岭。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中国的地形》(第2课时)学问与技能:运用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的地势总特征;分析我国的地势对气候、河流、水能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培育协作意识和力量;初步树立辩证思维意识教学重点:我国地势特点及影响。
教学难点:我国地势特点及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争辩、合作探究法,启发式,多媒体帮助教学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我国的地形特点和分布,那么我国的地势如何呢?板书:地势三、地势西高东低活动:呈现《中国地形图》,引导同学观看地图启发同学:从这幅颜色斑斓的凹凸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觉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同学: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我们还可以发觉什么呢?(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活动:《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图》,引导同学观看地形剖面图的东西海拔高度。
思考:从我国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发觉我国的地势总特征是什么?(西部高、东部低)练习:阅读中国地形图后,各自画出的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变化的示意图。
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幅图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区分?哪一幅图比较接近实际?(同学:图B)同学们再认真观看一遍图B,联想一下,中国的地势自西向东大致呈什么状分布?(阶梯状)活动:《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引导同学认真阅读观看地图。
思考:我国地势最高的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第一级阶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其次级阶梯位于哪里?(昆仑山脉—祁连山—横断山一线以北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的地区)我国地势最低的一级阶梯是第几级阶梯?它位于哪里?(第三级阶梯;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为界)活动:同学们认真阅读图2-19,观看并推断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其次、三级阶梯依次以哪些山脉为分界线?(前者以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为分界线;后者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分界线)叙述:从简化了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可以看出:从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向北向东,各类地形呈阶梯状逐级降低。
中国的地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够运用地形剖面图概括我国地势特点。
2.阅读中国地形图掌握三级阶梯的海拔、主要地形区、各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山脉的分布。
3.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特征。
4.学会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分析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地势特点。
2.主要山脉、地形区在图上的落实。
教学过程(一)导入用《歌唱祖国》歌曲导入。
(二)“过关斩将”第一关:总体把握中国地形特点1.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纵横交错,构成我国地形骨架(1)东西走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南北走向: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东北-西南走向: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4)西北-东南走向:________、 _________。
(5)弧形山脉:_________。
3 地形__________, _______面积广大(1)四大高原的分布、特点(2)四大盆地的分布、特点(3)三大平原的分布、特点(4)三大丘陵的分布(5)山区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占我国总面积的________。
第二关:观察地势对照“沿32。
N我国地势剖面图”和“中国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1)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第三关:找准山脉读“中国山脉图”,自己查找各种走向的山脉并确定它在全国及所在省区的位置,然后完成:(1)填空白图。
(2)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山脉分别是什么走向的?(3)哪列山脉与淮河构成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6)新疆地形特征为“__________”,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的地形——地形复杂多样拓展延伸昆仑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开发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P28)探究结论: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生态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山区开发的不利条件: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自然灾害多发,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开发利用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土地灾害的发生。
3、调查我们新化主要地形类型,如果你是县长,你将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我县经济?分组编写调查报告和可行性报告。
三、自主检测(我过关,我快乐)(一)基础过关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绘的是我国哪个高原?( C )A、黄土高原B、青藏高原C、某某高原 D\云贵高原2、在地形区图中,相对位置排列不正确的是( D )思考回顾完成练习3、读我国沿36°N的地形剖面图,图中A、B、C三点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C)A.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B.塔里木盆地、某某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C.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D.某某高原、某某盆地、云贵高原(二)拓展提升连线一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风吹来的高原”某某高原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远看是山,近看成川”黄土高原“见面容易,拉拉手难”地表坦荡云贵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地表沟壑纵横连线二塔里木盆地“聚宝盆”“紫色盆地”准噶尔盆地我国最大盆地,石油天然气丰富我国最湿润的盆讨论归纳代表发言。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
②能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
③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④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⑤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名称和位置。
⑥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能力目标①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使用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②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③通过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④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①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②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地势对其它地理因素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①用塑料泡沫制作中国地形剖面图。
②中国地形挂图。
③搜集中国不同地形景观图。
④制作课件。
学生橡皮泥、彩笔、半圆仪。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方案1】找学生演唱歌曲《彩色的中国》:碧绿的是平原,金黄初一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学生的是沙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方案2】课件图片、视频引入:播放反映祖国不同地形区的视频短片,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会唱。
根据办学条件选择适当方案。
新授板书: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活动1:看图分析总结地势特征。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学生观察:颜色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2课时一、本节课标内容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的地形主要特征。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中的第二课时,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它章节的重要知识基础。
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中国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这一节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大势。
2、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简单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大势。
2、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和实际生活,讨论不同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能够简单评价我国的地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简单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青藏高原的歌曲和图片。
同学们,伴随着熟悉的歌曲,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我们所在的地区属于哪种地形类型?又具有哪些特点?我国除了高原、平原还有哪些地形类型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地形》看一看。
二、展示目标:多媒体展示本课目标:1、知道我国的地形特征。
2、会评价我国的地形特征。
3、找出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并知道其特点。
三、问题导学:1、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问题(1):请仔细读图,你都看到了什么?根据你获取的信息总结出我国的地形特征。
结论: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然后提供地形扇形统计图表,验证以上结论的正确性,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描述五种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激情互动1、从图中可看出我国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完成下列表格:及界限平均海拔主要地形类型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级阶梯1000米~2000米之间高原、盆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级阶梯500米以下平原、丘陵三、合作探究(生生互动,你行我也行)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山脉分别是什么走向的?探究结论: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东西走向;祁连山---西北—东南走向;横断山—南北走向;第二、三级阶梯分界山脉均为东北—西南走向。
(2)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有什么影响?探究结论:问题合作探究归纳发言思考完成练习拓展延伸(1)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伸入内陆,形成降水。
(2)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流,加强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3)使许多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的地段(在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简单概括为“三水”:降水,水运,水能。
)三、自主检测(我过关,我快乐)(一)基础过关1、中国的大江大河大多由西向东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 D )A、降水东多西少B、地形复杂多样C、季风气候显著D、地势西高东低2、下列四幅地形剖面示意图,正确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特点的是( D )3、下列山脉属于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C )A、天山B、秦岭C、巫山D、横断山脉4、下列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上的地形区是(B )A、柴达木盆地B、塔里木盆地C、青藏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二)拓展提升: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代表发言合作探究讨论归纳代表发言1、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地势的主要特点是: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沿32°N自西向东主要经过我国的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某某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3、这种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有什么影响? 答:(1)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伸入内陆,形成降水。
中国的地形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主要高原、盆地、平原的特征
2.地形构成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教学过程:
中国地形图或挂中国地形图挂图。
①分别让学生指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横断山,并让他们说出各条山脉东
西两侧的地形区名称。
②分别让学生指出天山、昆仑山让其说出其南北两侧的地形区名称。
③分别让学生指出太行山、武夷山、巫山让学生说其东西两侧行政区的名称。
④指出其它一些山脉让学生说出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四大高原
(教师引导)为什么各个高原又有着如此大的差别,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31页“读一读“,在解释黄土高原成因的同时,简单介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成因及其它特点,以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的求知欲。
(教师引导承转)在第一、二阶梯上,除高原外,还有四大盆地。
(板书)(四)、四大盆地
(引导学生)指地形图,请学生想像盆地的形态。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根据地形图,指出各盆地的外围山脉。
同时看课本第32页各盆地分布示意图,并对照“中国政区图”,判断各判断所在的省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概括补充)
(投影)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2-33页,总结各盆地特点、并填表。
教师概括补充将表格补充完整。
(教师引导)比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的特点。
请学生思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分布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总结)大部分高原、盆地地区,或高寒,或沙漠广布,或地面崎岖、沟壑纵横。
总之,它们的自然条件恶劣。
所以,这些地区目前仍是我国经济相对贫穷落后有待发展的地区;但由于其自然条件独特,在这些年也充分展示了发展潜力,如塔里木盆地的石油、柴达木盆地的钾盐、青藏地区的牦牛、某某的畜牧业、某某盆地的农业以及某某、内蒙、某某等边境地区的边境贸易、旅游业正在蓬勃发展。
若能加大这些地区的经济、人力投入及交通建设,昔日偏僻、落后的地区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热点地区。
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教师指图提问〕我国第三级阶梯上又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学生答:平原和丘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板书〕(五)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1、三大平原分布和特点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三大平原的名称,请同学们看地图册。
它们是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东北平原、首都所在的华北平原、长江流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它们依山连海,是一条纵贯我国南北的冲积平原带。
〔读图观察〕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东北平原示意图”。
请同学在黑板前指挂图说明东北平原的位置、X围。
学生指图回答。
〔指导读图〕我们继续看这幅图。
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约35万平方千米。
它是由那几个小平原组成的?
学生读图回答,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启发提问〕它们的名称有何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三江平原是由某某、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所携带泥沙冲积而成,松嫩平原是
由松花江和嫩江携带的泥沙冲积而成,辽河平原主要是由辽河携带泥沙充饥而成。
〔教师总结〕我国东部平原多是由河流所携带泥沙不断堆积而成的,请同学们看彩图14。
东北平原分布有肥沃的黑土。
据测算,黑土的养分比华北平原的褐土要高3-5倍。
在沼泽地若能采取排水措施,它可变为良好的耕地。
牧场,我国在此已建成一批机械化的农场。
昔日“光长野草不长粮”的“北大荒”已变成富饶的“北大仓”,小麦、大豆、甜菜的产量一直居全国第一位。
〔巩固填图〕请同学在空白图中填写某某、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及辽河的名称,在东北平原填写东北平原的特征——辽阔、肥沃。
(转折)我们刚才提到的华北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平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请同学们看课本插图,到黑板前说明华北平原的位置和X围。
学生讨论、回答。
(提问)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又是哪条河流呢?
学生回答:黄河,其次有淮河、海河。
(教师总结)黄河的含沙量为世界之冠,请同学们读课本第五章、第三节的“读一读”,“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可以知道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的主力。
还有海河的支流永定河、潮北河,它们共同冲积成华北平原。
平原大部分地区的沉积物的厚度可达上千米。
(提问)那么华北平原的地表形态又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参看彩图18。
学生讨论回答:一望无际、非常平坦。
(教师补充资料)华北平原大部分地面坡度不大,如果坐在行使在平原的火车上看日出,就会发现一轮红日从一望无际的麦田尽头升出了地平线。
(巩固填图)请同学们在空白图中准确填写华北平原及特征,并把海河、黄河、淮河的名称填在图上。
(教师指图)我国的第三大平原是……?
学生回答。
长江中下游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较前面两个平原都小。
别看它虽小,它却是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的繁荣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部分,先请同学阅读课文,讨论后回答问题。
现在请同学阅读课本第34页“(三)长江中下游平原”课文及图3.19、图3.20及彩图15。
看完后,讨论投影片中问题。
(出示投影)长江中下游平原图。
(提问)
①长江中下游平原的X围?
②在图3.19中,长江中下游平原X围内有哪些河流?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如何形成的?
④长江中下游平原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请学生指挂图回答问题①。
(教师问)它北起?淮河
它南至?洞庭某某部地区
学生指挂图回答问题②:长江、汉江、赣江、湘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的名称。
学生回答问题③:长江及其支流的泥沙冲积而成。
学生回答问题④:地势低平,河渠如网。
(启发思考)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东北平原有何区别?
学生讨论回答:①地势低平,②河湖更多,③纬度位置更低,更热。
(出示投影)
(教师讲解)长江中下游平原以水田为主,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华北、东北平旱田为主,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
长江中下游平原具有丰富的水热资源、广袤的平川沃土、众多的河流湖泊,地上水稻、油菜,水中鱼、虾、蟹、藕,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巩固练习)请同学们在空白图中填写长江中下游平原,并填注:汉江、长江、湘江、赣江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的名称。
(启发思考)请同学们完成本节的“想一想”。
学生回答。
“想一想”1.东北平原(地势坦荡)中部有一条稍稍隆起的分水岭高地,有些低地积
水成沼泽。
“想一想”2.华北平原是由黄、淮、海三条河流冲积而成。
“想一想”3.长江中下游平原河叉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
农业是种稻、养鱼为主。
(引导读图)请同学们看地图册,我国除三大平原外,还有哪些面积较小的平原。
学生看图、回答。
(教师总结)我国是一个山地多、平原少的国家,平原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3。
我们应当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现有耕地,积极开垦荒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人民提供更为充足、丰富的农产品。
(转折)同学们在读图过程中一定发现还有一种地形――丘陵。
(板书)2、主要丘陵
(读图观察)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5页图3.21及彩图12,在丘陵地区是如何发展农业生产的?
学生回答。
(提问)课本中提到的丘陵地区的果园、经济林木具体是指什么呢?大家讨论一下。
(出示景观投影片)①果园②竹林③某某山水④泰山
(板书总结)1.辽东丘陵、某某丘陵、东南丘陵
2.利用及发展:梯田、果园、经济林木、风景区
(结合实际,培养兴趣)若有家长到过“北大荒”插队劳动,下节课请你讲一讲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