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人格与文格——李斯其人其事纵横谈
- 格式:pdf
- 大小:430.09 KB
- 文档页数:6
李斯之叹-----读史杂记之⼆⼗三楚国上蔡青年李斯,做梦不会想到,⾃⼰有朝⼀⽇爬上⼤秦国丞相的位置,辅佐秦始皇统⼀六国,终于成就帝王的⼤事业。
同样,他也没有想到,在他七⼗⼆岁的时候惨遭腰斩之刑。
从⼀介平民做到位极⼈⾂,再沦为阶下囚,最后被“夷三族”,李斯的政治仕途跌宕起伏,⼏乎贯穿了秦王朝的兴亡史。
司马迁成功刻画了李斯这个历史⼈物,其⽤笔之妙令⼈折服。
读《史记.李斯列传》,发现李斯平⽣有“三叹”,第⼀叹在他追求功名的路上,第⼆叹在他权倾⼀时的顶峰,第三叹在他⼈⽣的尽头。
司马迁先讲述了“以⿏为志”的故事。
李斯少为郡⼩吏时,⼀次,发现厕所的⽼⿏⼜脏⼜臭,见⼈或狗接近,就惊慌四逃。
后来他⼜在粮仓发现⽼⿏,这些⽼⿏爬在⾼⾼的粮囤上,⼤模⼤样地吃粟⽶,养得⼜肥⼜⼤,好不⾃在。
李斯从“厕⿏”和“仓⿏”的不同处境,联想到⼈的富贵贫贱,不由发出感慨:“⼈之贤不肖譬如⿏矣,在所⾃处⽿!”意思是,⼀个⼈有没有出息就如同⽼⿏⼀样,是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这是李斯的第⼀叹,表明他不满⾜现状,不愿意做低级⼩吏,要像仓⿏那样选择更好的环境。
李斯决⼼改变⾃⼰的处境,愿望是好的,但是他以贪得⽆厌的⽼⿏当“教材”,把⾃⼰的⼈⽣⽬标定位于做官做⼤官,享受荣华富贵,暴露出李斯极端狭隘⾃私的⼈⽣价值观。
不幸的是,这是他的容⾝之道,也是他的亡⾝之由。
接着,司马迁⼜记载李斯拜荀⼦为师,学习所谓的“帝王之术”。
这期间李斯学到多少,太史公没作交代,只是说,李斯学成后,向⽼师辞别时如此这般说了⼀番猎取功名的话,其中说道:“处卑贱之位⽽计不为者,此禽兽之视⿅,⼈⾯⽽能强⾏者⽿,垢莫⼤于卑贱,⽽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世⽽恶利,⾃托于⽆为,此⾮⼠之情也。
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在李斯看来,处于卑贱地位的⼈,还奢谈愤世嫉俗,憎恶荣名利禄,以⾄于坐失良机,就像禽兽⼀般,只知道看到⾁就吃,不过是徒具⼈的相貌罢了。
李斯的这番慷慨陈说,再⼀次表明他贪求富贵的强烈私欲。
姚鼐《李斯论》原文及译文姚鼐《李斯论》原文及翻译姚鼐李斯论(1)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2),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3),得商鞅任之(4)。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5),设告坐之过(6),而禁游宦之民(7)。
因秦国地形便利(8),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9)。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10),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11)。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12),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13),灭三代法而尚督责(14),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15)。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16),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17)。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18)。
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
”(19)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20),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21),其始之不同术也(22),而卒出于同者(23),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24),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25),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
简谈“千古一相”李斯李斯是历史上很令人迷惑的人物。
他生于公元前284年,又于公元前208去世,本为楚国上蔡人。
师从于大思想家荀子,后入秦,初为赢政食客,辅佐赢政一统六国,秦帝国建立后,拜为丞相。
但晚节不保,为胡亥、赵高所腰斩。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李斯经历如此曲折的命运,而李斯的命运又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一、师于荀子,立下男儿之志李斯年少时在楚国做过“郡小吏”,但郁郁不得志。
身为郡中小吏的他目睹了厕中鼠的惶恐和仓中鼠的嚣张,他为此发出了“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的感叹。
并且明白了有志之人要改变自己的境遇只能靠努力奋斗,消极地面对只能是一无所有。
应该说李斯自那时起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要改变自己的卑贱命运,无论是雄心还是野心,总之他要出人头地!与周游列国的先辈理论家不同,李斯更愿意直接参与政治。
正是不久后拜先秦的最后一位儒家——荀况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开始了他飞黄腾达的第一步。
荀子博学深思,其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名、墨诸家之长。
且颇有向法家转变的趋势。
李斯与韩非皆崇尚法家正是得到了老师的亲传。
论文章和理论水平,李斯不如韩非;但李斯是现实主义的实用大师,与理想主义的理论大师韩非相比李斯更适于当时的乱世。
李斯在这里学到的精髓为他指引了将来的发展道路——去秦国。
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不足事,而六国皆弱”,唯有秦国具备统一天下,创立帝业的条件,于是他决定到秦国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史记》记载了李斯辞别老师时的一番话:“……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弛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故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营知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司马迁的记载不免带有文学的色彩,为的是对李斯追名逐利思想进行一次大揭露。
司马迁认为为人应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于是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欲望恶性膨胀的李斯。
但是“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这句话为什么会招来如此的非议?一个安于现状的人难道不是个多余的人?他们活着仅仅是为了了却一生罢了!一个国家这种人多了无疑近似于死亡,因为它失去了革新的动力。
李斯列传原文及翻译《李斯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之一,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那么,下面是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李斯列传原文及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李斯列传原文:李斯者,楚上蔡人也。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
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
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
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吕不韦舍人。
不韦贤之,任以为郎。
李斯因此得说,说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几也。
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
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
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
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
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谏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对李斯的看法300字
李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书法家和文学家,也是秦朝的重要官员之一。
他年轻时在魏国做官,后游历各国,最终选择来到秦国效力。
在秦国,李斯成为了秦始皇的宰相,他为秦国的改革和统一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斯的政治改革措施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如精简官员体系、改革货币、统一度量衡、推行法家思想等。
他主张以法治国,对于违法者实行严厉的惩罚,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同时,李斯也是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书法作品《泰山刻石》成为了古代书法的代表作之一,而他的文学作品《谏逐客书》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李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他的政治改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法治思想和书法成就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
李斯的改革措施虽然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例如,他推行的法家思想导致了社会的高压和不稳定,同时他的强制手段也引起了一些官员和人民的反感。
此外,李斯在书法方面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他的《泰山刻石》成为了古代书法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李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他的政治改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法治思想和书法成就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
但是,李斯的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他的强制手段和高压政策引起了一些官员和人民的反感,同时他的书法成就也是巨大的,《泰山刻石》成为了古代书法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
从《谏逐客书》看李斯人品
文/观鹅会意
看秦代古道上站立的文人墨客实在是寥寥无几,充分看出秦代统治阶级对文人的歧视和压制。
在太史公《史记》中记载的文人只看到李斯一人。
虽然他是著名思想家荀子的弟子,但和其老师的思想道德品质相差甚远。
在他辅佐秦始皇期间,他因嫉妒而杀害了同门师兄弟韩非、焚书坑儒、篡改圣旨无法让人容忍的恶行,足可以看出他心狠手辣卑鄙龌龊的品性,只是个狐媚猿攀的小人,不可入大品贤人杰士之列。
他的文学作品留给后世有《谏逐客书》,有人评价说他的《谏逐客书》语汇丰富,用意真挚,语势委婉,辞采丰富,文思横溢,笔义曲折,颇有文采,不愧是千古流传劝谏之上作,就鄙人才疏学浅之拙识,认为《谏逐客书》通篇充满了阿谀奉承之媚气,感觉他写的《谏》书,缺少他老师作品中竖起来的脊梁骨,寻遍整篇也没有让看客看到一句陈辞激昂浩然正气的语言。
他写《谏逐客书》时只是个客卿,正当他踌躇满志从容自得时,听说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谏言:从表面看各诸侯国来的说客是服务于秦国的人,其实都是为他们的君主来游说和离间秦国的,请批准把外来的客卿一律驱逐出境。
关于李斯的故事和典故
李斯是中国秦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书法家和文学家,也是秦始皇时期的丞相。
他的故事和典故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割席分坐:李斯年轻时结识了一个叫做席豫的朋友,两人关系很好。
但是,后来李斯成为了秦国的丞相,席豫却因为没有跟随李斯而受到了冷落。
于是,席豫便和李斯割席分坐,表示不再与李斯交往。
这个故事表达了李斯的交友原则,即朋友之间应该坦诚相待,不能因为地位和权势的变化而疏远。
2. 鲍鱼之肆:李斯曾经在一个鲍鱼店工作过,因为他认为这个地方环境太差,不适合自己读书学习。
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鲍鱼店,继续追求自己的政治梦想。
这个故事表达了李斯对于学习和改变的坚持,也告诉我们不要轻视任何不起眼的地方和工作。
3. 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一政策,其中包括焚书坑儒。
在这场运动中,大量的书籍被烧毁,知识分子也被迫害。
李斯作为秦始皇的丞相,强烈反对焚书坑儒的做法,他认为知识是宝贵的财富,应该保护和支持。
4. 指鹿为马:有一天,秦始皇在朝廷上拿出了一只鹿,问众人这是不是一匹好马。
李斯和其他官员都分不清鹿和马的区别,只好随声附和。
但是,秦始皇却坚定地认为这只鹿是一匹好马,并因此得到了李斯的支持。
这个故事表达了李斯对于权力和权威的敬畏,也暗示了李斯在某些场合下可能会做出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
李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思想和贡献
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和典故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断改变自己,尊重知识和权威,以及在权力和权威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关于李斯的故事和典故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是中国秦朝的重要政治家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故事。
以下是关于李斯的故事和典故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李斯与秦始皇李斯在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最著名的事迹之一是他的《谏逐客书》,这封信是他在秦始皇准备亲征匈奴时写给他的,内容极为直接而坦率,他谏言秦始皇不要追求长生不老,而应该顾及国家的安危,建立稳定的政权。
虽然在当时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秦始皇还是感激地保存了这封信,证明这位政治家的胆识和才华。
二、李斯与司马错李斯和司马错是秦朝时期著名的一对政治对手。
李斯秉持的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严厉和统治权威的绝对,而司马错则主张以德治国。
他们之间的争论相当激烈,最终李斯通过自己的政治手腕和权谋在秦朝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法家与儒家的政治斗争,也展现了李斯的智慧和胆识。
三、李斯的墨家兼容政策李斯在秦朝时,采取了一种兼容政策,特别是对待墨家。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哲学学派,提倡爱、兼爱、无害等思想,与法家的强权统治有所不同。
李斯尊重墨家的著作,保护他们的学说,与他们展开了对话和辩论,取长补短,形成了数十年的辩论传统。
这种兼容政策体现了李斯对不同学派思想的宽容和求同存异的智慧。
他的这一举动也为秦朝政权的稳定和长期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李斯的杂学传世李斯除了其法家思想外,他还对其他学派的思想非常关注。
他游学多地,见识广博,对儒家、墨家、法家、道家等多种学说都有所涉猎。
他集结这些学说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杂学思想体系,并且编纂了文集,后人称之为《李斯杂著》或《李斯杭桥讲学》。
这些著作对后来的学者影响深远,成为古代中国学术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李斯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才华,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
五、李斯与秦始皇的朝贺之争据记载,李斯在得知秦始皇要求朝贺他的坟墓时,他意识到这会影响秦始皇把他的功绩长久地铭记在心中。
谏逐客书李斯的人生启示李斯的《谏逐客书》不仅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启示:1. 勇于表达自我: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勇于向秦王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念,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不讳。
这告诉我们,在工作中或生活中,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也应该有勇气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立场。
2. 善于倾听他人:李斯在书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他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考虑了其他人的想法。
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同样重要,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3. 坚持原则与灵活变通:李斯在书中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也表现出了灵活变通的特点。
他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并没有死板地坚持某种固定的立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
这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我们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4. 珍惜人才:李斯在书中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得到了优秀的人才,国家才能够强盛。
这告诉我们,人才是任何组织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并善用人才,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5. 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李斯在书中展现了自己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这离不开他平时的努力学习和积累。
这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并取得成功。
6. 以德为先,以民为本:李斯在书中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他也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认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应该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
这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应该注重道德和公共利益,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经典历史名人故事——李斯李斯。
上蔡人。
与韩非。
俱事荀卿。
而才不及非。
斯入秦为客卿。
及韩非使秦。
秦王与语。
大悦。
李斯惧其宠。
谮之下狱。
非欲自陈。
不得见。
竟死。
秦并天下。
斯为丞相。
始皇三十四年。
斯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之。
令到满三十日弗去。
黥为城旦。
始皇可其议。
收去诗书百家之语。
以愚百姓。
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始皇不三年死。
二世乃使赵高案治李斯谋反状。
榜掠千余。
不胜痛。
自诬服。
然自负有功。
实无反心。
从狱中上书。
赵高弃去不奏。
曰。
囚安得上书。
遂具斯五刑。
论腰斩。
斯谓其子曰。
吾欲与汝复牵黄犬。
出上蔡东门。
逐狡兔。
岂可得乎。
父子相哭。
夷三族。
(李斯列传)李斯是战国时上蔡人(今河南省汝南县北),个性残虐忌刻,原和韩国公子韩非,同学于荀卿门下,但才学不及韩非。
李斯当秦国客卿时,适值韩非出使秦国,秦王和韩非谈论政事,对其才能大为赞赏,李斯惟恐韩非得秦王宠用,心怀忌妒,便捏造罪状,陷害韩非入狱,韩非想要申辩,但被李斯制止,不得见秦王,李斯又派人暗中送毒药使韩非自杀,结果竟然死在狱中。
秦国并吞天下,任用李斯为丞相,到秦始皇三十四年时,李斯奏请秦王说:天下藏有诗书百家语录的,一概下令烧毁除去,令下三十日,若不烧除,罚刺面涂墨,终身作伺守寇虏,建筑长城的苦役。
若相对谈论诗书的,斩首于市,引古非今的,诛杀亲族,官吏见知不举发的与之同罪。
始皇许可他的建议,于是收缴诗书百家之语,以愚弄百姓,使天下不能有考古鉴今的典籍可凭。
时过三年,始皇去逝,李斯和宦官赵高伪造始皇遗诏,杀始皇长子,立次子胡亥即位,是为二世,这时赵高忌恨李斯权势,诬告李斯谋反罪状,秦二世命赵高案治,李斯受笞打捶击千余次,不胜痛苦,只得诬服,但自负对朝廷有功,确实无谋反之心,从狱中上书自陈前功,请二世明察赦免,赵高将书弃置不奏并说:囚犯那能上书。
于是判处李斯五刑罪,受腰斩于咸阳市。
李斯临死,对其子说:我想同你再像往日一样,牵着黄狗走出上蔡东门,追逐狡兔,已不可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