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部编版)
- 格式:pptx
- 大小:3.79 MB
- 文档页数:26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讲解阅读指导一、关于这本书:1.这本书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比如:是谁发明细瓷器的?有没有硬的液体?穿三件衬衣暖,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为什么水不会燃烧?伊林用浅显易懂却又富有启发性的道理,娓娓动听地向读者进行解释。
“十万个为什么”这个现在已经被我国广为采用的书名,最初是由伊林取自英国作家卢·吉卜林的一句话:“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当时的《十万个为什么》仅5万字,那是一本“在屋子里边走边写的书”。
他会把简单的问题想得津津有味,讲得津津有味。
2.书的作者米·伊林(1895—1953),苏联著名作家,他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
童年时期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
这一切,为他日后以诗一般的意境、用文艺的手法创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础。
1927年创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爱,在之后的30多年中,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科普著作,在普及科学知识、鼓舞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阅读指导:1、遇到不懂的科学术语,你怎么理解?可以用学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或者查找资料,实在不会的可以请教别人。
2、读书时注意些什么?读完后还可以查一查,书中谈到的一些科学问题,现在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
3、怎样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经常性地阅读,自己的写作经验和写作技法就会越来越多,写作水平在不知不觉中会提高。
同步练习一、了解科普读物1.说起科普读物,大家就会想起苏联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十万个为什么》。
他在这本书中,带着我们进行了一次屋内旅行……提出了许多看似简单,却不那么容易回答的问题,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界上还有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请你连一连。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附答案)学习阅读策略一、阅读方法。
通过阅读科普作品,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
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技术语。
这时,我们可以_______________,可以_______________,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试着去理解。
读完后我们也要想一想书中的内容讲得有没有道理,再去查一查相关资料,看看现在有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策略读名著二、阅读自测。
1.把下列科普作品与其对应的作者连一连。
《看看我们的地球》高士其《灰尘的旅行》李四光《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维·比安基《森林报》贾兰坡2.科普知识我知道。
(1)下列动物中,利用舌头散热的是()A.马B.狗C.猫(2)下列昆虫中,()每秒振翅次数最多,达600次左右。
A.蚊子B.苍蝇C.蜜蜂(3)怎样才能让水壶里的水热得更快?()A.将壶盖打开。
B.将壶嘴打开。
C.把壶底做成波纹状。
(4)成人的身体的含水量大约占体重的()A.20%~30%B.60%~70%C.80%~90%3.填一填。
(1)麋(mí)鹿,又叫“____________”。
(2)世界上最小的鸟是______________。
(3)螃蟹用______呼吸。
(4)蛇是冷血动物,它的舌头细长而分叉,俗称“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是星际空间的尘粒和细小物体闯入地球大气层时与大气摩擦、燃烧而产生的光迹。
(6)天王星是太阳系中唯一缺乏内部热能的行星,所以又被称为“____________”。
(7)被称为“笔尖下发现的行星”的是________________。
(8)被称为“星中美人”的是_________。
4.阅读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上),将下面两张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5.查找资料,写出下面恐龙的名字。
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能产生阅读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灰尘的旅行——中国科普作品精选》的兴趣。
语言运用:了解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思维能力:在阅读科普作品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审美创造:能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课前解析】本册“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十万个为什么”,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作品。
这是对本册“科普”单元的拓展和延伸。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更多地科学知识,从而产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
教材由导语、“你读过吗”、小贴士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四部分组成。
导语针对生活中常见的几个现象设置问题,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
“你读过吗”和“相信你可以读更多”,通过简要介绍作品内容、展示精彩片段,引导学生阅读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以及李四光的《看看我们的地球》、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和贾兰坡的《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为代表的中国优秀科普作品。
这些科普书和科普作品涉及的知识贴近生活,符合儿童的认知,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从“房间旅行记”“灯的故事”“时钟的故事”“书的故事”四个方面为我们揭示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科学知识。
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专门为青少年编写的一套科普读物,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动植物、医学、建筑与交通、能源与环境、航空航天等多个方面,在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
《灰尘的旅行——中国科普作品精选》从“神奇自然”“细菌与人类”“动植物”“日常生活”“发明创造”“趣味科学”六个方面精选了一系列科普名篇。
【教学目标】1.能产生阅读苏联作家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灰尘的旅行——中国科普作品精选》的兴趣,自主规划阅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分析,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阅读能力。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和学习。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十万个为什么》为材料,通过阅读故事,引导学生热爱探索、思考和提问。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2.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而不只是表面现象。
2.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进一步探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视频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预热课堂气氛。
2. 阅读故事《十万个为什么》让学生阅读故事《十万个为什么》,理解故事情节,引导他们思考故事中的问题。
3. 提出问题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提出关于故事的问题,鼓励他们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4. 探索与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引导他们尝试寻找答案,鼓励他们进行探索和实践。
5. 总结与展示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的内容,激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展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和探索过程中的不足,希望通过今后的实践和反思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六、教学延伸学生可选择其他故事,按照相似的方式进行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补充说明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十万个为什么》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力,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精神。
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并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
以上为《十万个为什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导读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品读科普文,享悦读之乐——《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材分析】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饶有兴味的问题,进行有启发性的解释。
“十万个为什么”这个现在已经被国内广为采用的书名,最初是由伊林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卢·吉卜林的一句话:“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
《十万个为什么》开篇采用“房间旅行记”的方式,带领读者将我们的屋子分为了6个旅行站点,别看这六站都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用具,但每一站都蕴藏着大量有趣的谜题。
其中的故事,有的是短篇小说,有的是生产部门参观记,有的是科学成就的通俗讲解。
我们可以兴致盎然的跟着伊林的笔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伊林用浅显易懂却又富有启发性的道理,娓娓动听地向读者进行解释。
米·伊林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用文艺的笔调、生动的比喻、典型的事例、诗一样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科学知识,作品活泼而又逻辑严谨。
《十万个为什么》是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国老一辈的科普作家,都从米·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
【学情分析】1.学生经历了七次的“快乐读书吧”活动,对如何开展“快乐读书吧”活动有了较多的认识和实践,这是开展这次“快乐读书吧”活动的有利条件。
2.四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等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开始逐步形成,这有利于学生课外开展阅读活动,培养阅读兴趣,也为交流分享的形式与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3.作为学期中段进行的导读课而言,许多学生已经进行了自主阅读,对本书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1.对科普作品感兴趣,能初步感知《十万个为什么》内容的有趣和语言的生动。
2.能自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能试着用课上学过的方法去理解。
3.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快乐,学会整本书阅读,制定个人阅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