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达生——“北京人”的命名者
- 格式:pdf
- 大小:430.51 KB
- 文档页数:1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学习过程】一、探知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元谋人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知道使用火。
2. (1)直立行走,会制造工具(2)猿——早期直立人——智人——现代人二、聚焦世界目光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1.1921年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发现北京人遗址;加拿大科学家步达生根据三枚牙齿将遗址命名为北京人;1929年中国科学家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和用火遗迹;1936年中国科学家贾兰坡发现三枚头盖骨。
2.古人类化石;为科学家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引领世界古人类进化的研究——北京人的特征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会用火;会制造工具;群居,狩猎和采集植物果实为生。
(2)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身高比现代人略低。
【直击中考】1.C2.A3.A4.D5.C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学习过程】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距今约六千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饲养猪狗等家禽;使用陶器,有乐器,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2.居住条件优越,从事种植业,劳动工具更为先进。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1.距今七千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居住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人工栽培水稻,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会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雕刻技术和用漆技术先进,发明织布机,学会养蚕缫丝。
2.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3.(1)河姆渡、半坡(2)同:从事种植业、先进的劳动工具不同:种植作物不同;河姆渡有水牛家禽(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采集狩猎——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湖南发现的人工栽培稻、黄河流域的人工栽培粟)。
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用耒耜等生产工具进行耕作。
化石新知经典回放轻拂迷雾识先贤——重建20世纪20年代中外地质先贤云集北京人故乡的一天(上)于小波喜欢化石、关注生命历史的朋友们,你们一定知道近一个世纪前在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北京人的传奇故事吧?或许你们还记得当年中外地质先贤云集北京人故乡的两幅照片吧?这两幅经典照片(见第21页插图),场地相同但细节略异。
它们广为流传,分别出现在有关周口店早期发掘的各种书刊中。
在照片中,多名经历过北京人早期发掘时代的中外学者,从容自得、满怀信心地聚集在一家叫“刘珍店”的骆驼店院内。
这个刘珍店,曾经是一处乡镇客栈,位于坝儿河(现称周口店河)西岸,离周口店龙骨山不远。
店内有九间低矮简陋、土墙土顶的房子。
途径周口店运送煤炭、石灰的商贩和农家,常在那里歇脚过夜并喂饲驮货的骆驼、骡马。
从1927年起,参加周口店北京人早期发掘的中外学者租下了这家骆驼店,作为他们食宿、办公和整理化石的地方。
照片把人们带回到20世纪20年代在周口店寻找北京人化石的难忘时刻。
在背后破旧土墙和纸糊木窗的反衬下,这些在中国地质古生物学史上名留千古的中外开拓者,个个显得英姿潇洒、才智杰出。
在图1的照片里,人们可以看到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杨钟健(左4)和1929年在龙骨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的裴文中(左1),还可以看到不远万里、分别从加拿大、法国和美国来华探古追梦的人类学家步达生(右3)、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右2)和地质学家巴尔博(右1)。
照片左侧还有两位年轻学者,分别是1925年进入地质调查所的王恒升(左2)和1928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王恭睦(左3)。
在图2的照片里,原来站在中间的那个高个人物没有出现,而且其他人的姿势和所占位置也略有不同。
这两幅照片是哪一年拍的呢?为什么有这么多位中外学者同时聚集在北京人的故乡呢?图1照片中穿浅色条纹衬衫的高个人物又是谁呢?照片拍摄的时间和裴文中发现北京人第一头盖骨的时间有关吗?在北京人早期发掘的书刊中,还有和这两幅照片相关的其他照片吗?在流淌的岁月中,照片的身世蒙上了一层淡淡的迷雾,让这些令人遐思翩翩的问题,慢慢离开了人们关注的视线。
中国考古重大发现第一节周口店遗址与人类起源周口店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公里的房山区周口店村龙骨山上,此处位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接壤处,这一地区的石灰岩洞穴和裂隙中常有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
安特生发掘过仰韶遗址,在鸡骨山发现两种啮齿类动物化石,发现一具食肉动物的化石。
1921年开始调查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人类牙齿,1926年公布发现成果。
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开始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正式发掘,步达生(体质人类学专家)将周口店发现的人类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来简称为北京猿人,最后简称北京人。
1929年,震惊世界的发现,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最终在西方世界得到承认。
随后发现了更多的人工制品:石头,灰烬,所以人们认为他们开始使用火了。
在周口店其他地方也有所发现,人们将在山顶洞穴中发现的人叫做山顶洞人。
贾兰坡,发现了三个直立人的头盖骨,1927到1936年,考古发现一次比一次震惊,1937年后因战争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恢复考古工作的就是周口店遗址。
1951年陆陆续续有新的成果发现,比如少量哺乳动物化石,还有个别的石器。
1966年发现猿人额骨,顶骨以及牙齿。
1973年,发现晚期猿人牙齿,所以命名为新洞人。
考古发现的意义(科学价值):1、人类是怎么起源的,各个地方都有人类起源的传说,但是达尔文发表了他的著作《物种起源》1859,否定其神话色彩。
简单的结论是: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周口店遗址的发现能够证明达尔文的观点。
2、把人的历史推进了很远,是当时中国带给世界的惊喜,北京猿人解放了爪哇人。
发现大量石器,骨器以及用火的证据。
石制品有十万件左右,对石器的观察认识越来越深刻,用显微镜发现石器被使用的痕迹,在功能上各个不同。
这些工具的使用对象是动物,石器的使用证明了人是占主动地位的。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认为有控制的用火对人类的进化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85年,路易斯宾服认为北京人用火的证据没有说服力,没有明显的火塘遗迹,遗址不是北京人的原居住地址,可能是被冲进来的灰烬,也有可能是吃了人的鬣狗带进来的,火或许是自燃现象或者其他可能。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关于人类起源的见解仍不统一。
通过科学家上百年的研究和争论,目前为多数科学家认同的看法是:非洲大陆曾经发生过剧烈的地壳变动,形成了巨大的断裂谷。
断裂谷南起坦桑尼亚,向北经过整个东非,一直到达巴勒斯坦和死海,长达8 000 km。
断裂谷两侧的生态环境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地的森林古猿也因此而逐渐分化成两支:仍旧生活在森林环境中的森林古猿,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生活在断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由于森林减少,不得不经常从树上下来寻找食物。
由于身体结构的变异和环境的改变,逐渐形成了利用下肢行走的习惯,从而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到据今大约200万年前,直立行走并能够制造和利用工具的古代人类出现了,人类学家把他们称为直立人。
总之,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大致出现在距今400多万年前。
根据早期人类化石在非洲的发现,可以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
此外,部分科学家对不同地区人群的线粒体基因以及Y染色体上的基因与非洲地区人类基因的比较研究,也支持人类起源于非洲,并迁徙至地球的不同地区。
第一章直立人直立人(Homo erectus)是一种古老的人属成员,他包括了过去称之为“猿人”的各个类型的化石标本。
“猿人”这一名称最早是由著名的进化论者,德国博物学家海克尔提出来的。
1889年,他在研究了发现于德国的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Homo meanderthalensis)化石之后,提出一条人类发展的进化途径。
他认为在猿和人之间存在着一种过渡阶段的形态,即“猿人”(Pithecanthropus)。
后来,他的这个命名得到长期的延用,至今也没有完全取消。
直立人的化石最早是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但后来在中国又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材料。
目前除亚洲以外,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同类标本的发现还缺乏。
目前已知的亚洲以外地区的直立人化石材料主要发现于东非、西北非和西欧等地。
直立人生活在距今约200-20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早期到更新世中期,在考古学分期上属旧属器时代的早期。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导学案【课标要求】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学习目标】1.知道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代表,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北京人与现代人的头骨化石,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知道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探知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
第二部分为“聚焦世界目光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
第三部分为“引领世界古人类进化的研究方向——北京人的特征”。
一、探知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1.说出我国境内早期人类代表(包括古人类遗址、时间、地点、生活方式)。
2.相关史事记载:人类由猿演化而来。
距今300万年左右,猿学会了直立行走,并会制造工具,这就是早期直立人类。
距今约30万年,直立人经过演化发展到更高一级的人类,即智人。
距今一万多年,智人过渡到现代人类。
(1)依据材料概括,早期直立人类的特征。
(2)依据材料指出人类的演化过程。
二、聚焦世界目光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发现1.认真阅读教材,简要陈述北京人发现的过程。
2.问题思考:阅读教材思考北京人的发现直接证据是什么,对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三、引领世界古人类进化的研究——北京人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右图);北京人生活环境恶劣,他们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
北京人使用这些工具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
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材料二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脊较粗,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
他们的身高平均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的腿骨略长,能够直立行走。
中国历史考古发现堪称该时代中国4大考古发现的,非北京原人、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和敦煌藏经洞莫属。
关于中国历史考古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史考古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历史考古发现之北京人1918年瑞典人安特生首先发现(周口店)龙骨山出产动物骨骼化石。
1927年步达生将周口店发现的三枚人的牙齿正式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这一年是周口店遗址正式发掘的开始。
1929年裴文中发现了“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
随后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在其率领下,发现大批石制品和人类用火痕迹,使北京人的文化遗存得到确认。
"北京人"第一个头骨的发现,结束了上一世纪发现的爪哇猿人是人还是猿的争论,确立了以北京和爪哇猿人为代表的猿人阶段在人类发展史中的地位。
这是探索人类起源和发展的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在古人类学的研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历史考古发现之殷墟甲骨关于甲骨文的发现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清末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于1899年发现的,他在买来的药材“龙骨”上发现隐约的契刻符号,并联想到很可能是一种已经失传了的古文字。
他去世后,刘鹗购买了其大部分甲骨,并于1903年,精选出1000多片,墨拓后编成《铁云藏龟》。
之后,罗振玉和王国维的工作使甲骨文的研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并受到国际关注。
由于新的甲骨多发现于河南安阳,1928年董作宾等人前往安阳小屯(殷墟)进行调查试掘,准备大规模地展开工作。
这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
其中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随着对殷墟的考古发掘不断深入,出土了大批遗物,包括珍贵的甲骨卜辞、青铜器、玉器、宝石器、陶器、骨角牙器等文物,为研究殷商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在“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李铁映说:“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是我国近代学术史上一桩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生命科学发展大事记公元1911年~公元1948年公元1911年●出生于波兰的美国生化学家C.芬克在英国从米糠中分离出具有活性的抗脚气病的白色晶体,并将这类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命名为维生素。
这是首次明确提出“维生素”这一概念。
●Rous P. 发现鸟类致瘤病毒。
公元1912年●英国生化学家F.G.霍普金斯用实验肯定了维生素的存在,并提出营养缺乏症的概念。
●德国生化学家O.瓦尔堡证明在细胞中有一种激活氧的呼吸酶,并发现氰化物能抑制这种酶的活性,提出呼吸作用需要铁参加。
●提出生物氧化为脱氢作用。
●Morgan T.H.发现雄果蝇某些基因的完全连锁。
公元1913年●提出酶动力学理论。
●Sturtevant A.H.创用三点测交法并建立连锁距离的概念。
●Bridges C.B.发现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不分离现象,确证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公元1914年●美国生化学家E.R.肯德尔分离出纯的甲状腺素。
●在英国曼彻斯特,首次利用细菌处理下水道。
●指出生物氧化由铁激活氧而来。
公元1915年●美国生物学家T.H.摩尔根和他的学生A.H.斯特蒂文特、C.B.布里奇斯用果蝇为实验材料,通过大量研究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形排列,发现基因的连锁和交换现象,出版了《孟德尔遗传原理》,补充发展了孟德尔定律,提出了现代遗传学的基因学说。
●德国化学家R.M.维尔施泰特发现在叶绿素分子中镁离子间4个氮原子相连,而氮则分别位于4个闭环的烃链上,从而提出了镁在叶绿素分子中的地位同铁在血红素分子中的地位相当。
●英国微生物学家F.W.特沃特发现了溶菌现象。
1917年法国出生的加拿大人F.H.德埃雷尔将这种溶菌因素命名为噬菌体。
●Twort F.W.分离病毒。
●美国营养学家E.V.麦科勒姆发现维生素A,1922年E.V.麦科勒姆等又发现维生素D,并证明其与软骨病有关。
他还把维生素分为水溶性和油溶性两大类。
●激素与肿瘤(Hormones and cancer)激素与肿瘤(Hormones and cancer),激素可以影响一些癌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已被我们普遍接受,然而,从最早观察到激素对一些癌症病人有益到发展成以内分泌器官为靶标的第一种药物,已经经历了一百年。
说说对裴文中、步达生、杨钟健的看法老一辈科学家取得的重要发现令人羡慕,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些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勇于攀登、数年如一日、不忘初心、坚持不懈的成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该所多位研究人员谈了学习步达生、杨钟健、裴文中等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心得体会。
杨钟健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
活动现场,中科院古脊椎所科学家精神教育展厅讲解员孔明智讲述了杨钟健胸怀祖国、历经艰难不改科研初心的故事。
“七七”事变后,杨钟健几经辗转到达云南昆明,主持中国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工作。
离开北京时,杨钟健回忆:“我感觉到此后将进入一个新的难以预料的生活环境。
然当时我实存着无限希望,故虽悲观,而并不消极。
”抗日战争期间,杨钟健克服了物资短缺、交通不便、敌机狂轰滥炸等困难和危险,在一个破旧废弃的山神庙里做研究,并写下了“起接屋顶漏雨水,坐当脚底空穴风”诗句。
即便这样艰难的条件下,杨钟健也取得了重大发现,在云南禄丰主持发掘、发现、研究、命名、装架成了“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在山河破碎的年代,展现出中国科学家不畏艰险、矢志科研的坚定意志,更为当时深陷战争的中国人民鼓足了士气,大大激励了前线和后方的抗战斗志。
“大丈夫只能向前”,杨钟健的这句诗,成了自己一生最好的写照。
“杨老在勉励自己科技报国的同时,也劝解自己不脱离实际、不主观行事,学习复学习。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李茜说,我们要将学习感悟化为实际行动,努力追求卓越,为促进学科立足国际前沿、探索生物演化、追寻人类起源、传播科学知识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提起中国科学院院士裴文中,大家首先联想到的可能是周口店北京猿人。
1928年,在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的安排下,从北京大学毕业的裴文中赴周口店担任杨钟健的助手。
虽然在北大时未学过脊椎动物等相关课程,但裴文中好学且敬业,白天在山上工作,认识标本,晚上抽时间自学专业课程和英文。
1929年11月底,野外工作季结束,相关资助已逐渐停止,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现场一片冷清。
部编七年历史上册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设计详案逐字稿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包括三部分: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
课标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自古以来,人类如何起源就是一个神秘的话题。
历史上有过不同的说法,那同学们知道哪些呢?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但这是中国古代对于人类起源的一个神话传说。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发现,我们对于人类起源的认识开始渐趋明朗起来。
大家来看这幅图,人类由古猿演化而来这一观点已在科学界得到了认同。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类在距今300万年的时候,就已经会直立行走,能够制作工具,发展成为直立人;而距今约20万年左右的时候,直立人发展成更高一级的早期智人,在距今约5万年左右又发展成晚期智人,也就是现代人。
那么,远古人类距离我们生活的时间那么的久远,科学家们是如何来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呢?没错,是通过化石。
什么是化石呢?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骸或者是遗迹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时间,就会被周围的矿物质渗入,变成了石头,被称为是“化石”。
也就是说这些化石能够记录关于地层的信息,而我们了解远古人类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化石。
通过对化石的分析还可以判定远古人类生活的年代。
中国早期广袤的大地上曾经生活着远古人类,那我们就一起来看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请同学们来看这幅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图。
你来观察一下它的分布有什么样的特点?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表示早期人类遗址的红色的小圆圈遍布到这个地图上面,所以它的分布范围非常的广泛,遍及中国多个省市地区,此外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会发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比较密集的,为什么?因为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合人类生存。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