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诗歌鉴赏特点略说
- 格式:pdf
- 大小:391.10 KB
- 文档页数:5
【导语】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琅琅上⼝的诗句让⼈⽿熟能详,天趣盎然的曲调像天籁之⾳娓娓动听。
下⾯是⽆忧考分享的精选经典的诗经鉴赏【⼗⾸】。
欢迎阅读参考!1.精选经典的诗经鉴赏 蒹葭 佚名〔先秦〕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
蒹葭采采,⽩露未已。
所谓伊⼈,在⽔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中沚。
译⽂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结成霜。
意中之⼈在何处?就在河⽔那⼀⽅。
逆着流⽔去找她,道路险阻⼜太长。
顺着流⽔去找她,仿佛在那⽔中央。
河边芦苇密⼜繁,清晨露⽔未曾⼲。
意中之⼈在何处?就在河岸那⼀边。
逆着流⽔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去找她,仿佛就在⽔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未全收。
意中之⼈在何处?就在⽔边那⼀头。
逆着流⽔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去找她,仿佛就在⽔中洲。
赏析 如果把诗中的“伊⼈”认定为情⼈、恋⼈,那么,这⾸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这⾸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公的追求和失落,⽽是他所创造的“在⽔⼀⽅”可望难即这⼀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种格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的结构是:追寻者——河⽔——伊⼈。
由于诗中的“伊⼈”没有具体所指,⽽河⽔的意义⼜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切因受阻⽽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发⽣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种象征,把“在⽔⼀⽅”看作是表达社会⼈⽣中⼀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个艺术范型。
这⾥的“伊⼈”,可以是贤才、友⼈、情⼈,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的“河⽔”,可以是⾼⼭、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鉴赏诗歌主旨“五步法”“诗言志”,鉴赏诗歌的第一要着就是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是水之源,木之本。
王夫之说:“意,犹帅也。
”在高考考场上,面对一首自己从来也没有见过的诗歌,如何快速提纲挈领把握住的写作初衷,掌握诗词的中心思想,这是许多考生梦寐以求的金钥匙。
下面笔者从五个方面谈谈鉴赏诗歌主旨的解题思路,希望这几个角度能使考生有效的走出字句的迷宫,步入豁然开朗的新境地。
一:擒贼先擒王,读诗抓标题。
“开头就像人的脸,题目就像人的眼”,诗人的许多情感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如2006年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2006年湖北卷的《丹阳送韦参军》、2007年江苏卷的诗歌题目《鹧鸪天送人》,这三个题目里都带有一个“送”字,由此我们仅从题目中就可以推断出这三首诗歌表达的共同的思想情感就是离别之苦。
从题材上讲,这三首诗歌都属于赠友惜别诗,这类诗歌除了极个别的有劝勉和励志之意外,大部分是表现对朋友的祝福、安慰以及自己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
把握住题目,其实就已经把握住情感。
除了送别诗,一些怀古诗也往往从题目中可以找到答题的隐含信息。
比如2007浙江卷的《乌衣巷》、江西卷《金陵晚望》《金陵图》。
这三个题目都指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吊古伤今、暗讽时事是这一类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而怀古咏史诗多数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或者借古讽今,寄托年华已逝、壮志难酬之悲哀;或者表达对当前现实的不满或警戒,再或者是反思历史,抒发一己之感慨。
既然从题目中已经确定诗歌的题材属于哪一类,那么考生针对诗面的提示从这一类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里择其善者而答之即可。
参看这几道题的答案“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大家可以看出,其实抓住了题目,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类型。
而各种类型的诗歌表情达意往往很相似。
只要掌握各种诗歌类型大致的思想情感,考生就可以透过题目这个媒介打开诗歌的心灵之窗。
王夫之最著名的诗
摘要:
一、王夫之及其诗歌创作背景介绍
1.王夫之简介
2.明朝诗歌创作背景
二、王夫之最著名的诗歌作品
1.《登鹳雀楼》
2.《夜泊牛渚怀古》
3.《赋得古原草送别》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三、王夫之诗歌的艺术特点
1.豪放奔放的诗风
2.意境开阔,气象万千
3.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责任感
四、王夫之诗歌的影响及后世评价
1.对后世诗人的启示与影响
2.当代文学评论家对王夫之诗歌的评价
正文:
王夫之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明朝诗歌创作背景的影响下,王夫之创作了许多富有豪放奔放的诗篇,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王夫之最著名的诗歌作品包括《登鹳雀楼》、《夜泊牛渚怀古》、《赋得古原草送别》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这些作品以其意境开阔、气象万千而脍炙人口,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王夫之的诗歌具有豪放奔放的诗风,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宏大的气势。
同时,王夫之的诗歌作品还饱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责任感,他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之情。
王夫之的诗歌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都受到了他的启示和熏陶。
当代文学评论家对王夫之的诗歌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作品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王夫之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理论深刻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以下是我对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的一些探讨。
首先,王夫之认为诗歌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
他认为诗歌应该以感情为核心,用精美的语言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他在《鸠山赋序》中说:“人有感情,以义理哀感之而突发于诗,人有思想,以意象意神之铸炼而冲冠于声”。
这表明王夫之注重诗歌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他认为只有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才能成就一首优秀的诗歌。
其次,王夫之注重诗歌的形式美。
他认为,尤其是五言诗,诗句要在平仄、音韵、节奏等方面尽可能地达到完美。
他在《送李秀才赴九华寺》中说:“五言以声,形势要调,律韵要清,平斋俯作,寻思苦笔”。
这表明王夫之倡导诗歌应该是“声韵俱佳,婉转清新,优美动听”的。
再次,王夫之在诗歌创作中重视体验与感悟。
他认为诗歌是在感人的生活和人格磨练中汲取灵感,在自然和社会中寻找美和真理的过程。
他在《登科后集序》中说:“今吾常以林泉皆尽我心,同异句升降,毫不离群,天下无他异草,又何谓赏心焉”。
这表明王夫之注重从自然、社会、心灵等方面体验和感悟,用真切的情感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悟。
最后,王夫之十分重视诗歌的社会意义。
他认为,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表达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态度和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注。
他在《咏水龙词》中说:“项、羽论兵,非不德也;舜、禹成化,乃明天命”。
这表明王夫之认为诗歌创作本应该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所贡献,诗人应该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类的命运,用自己的诗歌去呼唤更美好的未来。
综上所述,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特点,他注重诗歌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追求诗歌的形式美和内在美,注重诗歌的体验与感悟,强调诗歌的社会意义,并一直被后人所推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之单项选择题第一讲先秦1.教材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 B )。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C )。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D.“考见得失”3.《论语?八佾》记孔子说:《韶》乐是( B )。
A.“尽善矣,末尽美也” B.“尽美矣.又尽善也”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 D.“尽美矣,未尽善也”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C )。
”A.“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可以兴、观、群、怨”C.“思无邪”D.“辞达而已矣”5.教材指出: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A )。
A.读者之意 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 D.古人之意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 D )。
A.圣人 B.今人C.读者 D.作者7.教材认为: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中的“养气”,当是指作家应该( D )。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B.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D.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D )。
A.“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B.“虚静”和“物化”C.“仁政”和人性论D.祟尚自然,反对人为9.教材指出:《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C )。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得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C )。
王夫之:遗世独立的学术伟人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唯物主义集大成者,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王夫之出生在湖南衡阳一个世代书香之家。
王家先世以传习《诗经》见长,王夫之的两位叔父在诗歌方面都有一定成就,在王夫之小时就开始教他学习声韵、对偶这些作诗的基础知识。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王夫之不仅在经、史、文学方面打下很深厚的基础,而且在人格形成方面接受了感染。
他少年时攻读的书籍多数是儒家经典,家庭成员笃行礼教,所以忠孝二字在他思想上是牢不可破的观念。
古来把忠孝与爱国看做是同一个思想体系,他后来以一介书生,招募义兵,抗击清人,不是一时冲动的结果。
王夫之4岁时就随长兄介之入塾问学,14岁考中秀才。
1639年,王夫之20岁在乡学读书时,与同乡人效仿东林、复社,成立了一个组织学术“匡社”,抨击时弊、评论朝政、议论改革,一心匡时救国。
1642年,王夫之赴武昌参加乡试中举。
但是这时张献忠兵至岳州,很快就攻陷城池,王夫之只得倍道兼程赶回衡阳,与兄弟一起簇拥着70多岁的父母逃到南岳莲花峰下避难。
李自成攻陷北都,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
紧接着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把李自成逐出北京,清人福临登基做了皇帝。
南京的守臣马士英伙同东林党死敌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号弘光。
偏安的南明政府并没有因为北都陷落、皇帝殉国而整肃纪纲,守土抗敌,却继续相互倾轧,耽于享乐。
一些正直的士大夫们不惜身家性命,召募义兵,举起反清复明的义旗。
1646年,王夫之夫人弃世,他的父亲也在兵荒马乱中忧愤成疾病逝。
王夫之没有受此影响,与童年挚友管嗣裘等决定募集义师与官兵协同作战,收复家乡失地。
经过几个月的奔波,他们终于招集起一支义军,于永历二年(1648年)秋在衡阳起义了。
这支义军的领导是一伙缺乏行伍生活经验的书生,战士是一些未经训练的农民,缺乏给养,孤立无援,失败是从它开始组织的那天起就决定了的,他们苦撑不数月,初冬时节就被清军打败了。
82浅析严羽“妙悟”说与王夫之“现量”说的异同邢业凯 河北师范大学摘要: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意为将佛学语言、趣味、意境等纳入诗歌鉴赏领域之中。
中国古代文论家在诗歌鉴赏与研究的过程中广泛的使用了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的方法,以严羽和王夫之为例,严羽所提出的“妙悟”说与王夫之所提出的“现量”说都是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的典型例子。
在本文中笔者将二者相对比研究,深入探讨他们在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手法运用上的异同。
关键词:严羽;妙悟;王夫之;现量一、引言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意为将佛学语言、趣味、意境等纳入诗歌鉴赏领域之中。
中国古代文论家在诗歌鉴赏与研究的过程中广泛的使用了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的方法,以严羽和王夫之为例,严羽所提出的“妙悟”说与王夫之所提出的“现量”说都是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的典型例子。
在本文中笔者将二者相对比研究,深入探讨他们在将佛学思想纳入美学理论手法运用上的异同。
二、浅谈“妙悟”说与“现量”说(一)浅谈严羽“妙悟”说严羽所提出的“妙悟”说一直以来被看做是其所创作的著名古代美学理论著作《沧浪诗话》中的最为核心的理论,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史上起到着极具代表性的重要作用。
“妙悟”说并不是由严羽首次提出的,但在严羽之前,“妙悟”说一直未成系统,正是严羽将其发展为独立且完整的美学理论,因而严羽也一直被称为是“妙悟”说的集大成者。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是这样说的:“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甚远,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
”在这里,严羽将诗道与禅道相类比,认为妙悟不仅仅是禅道中的重要范畴,同样也可以放入诗道中加以运用。
而何谓妙悟呢?“妙悟”出自于僧肇大师的《涅槃无名论•妙存》,原句为“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即有无齐观,齐观即彼已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既然严羽所提出的“妙悟”源于佛教中的“妙悟”,那么我们就从佛教中的“妙悟”入手来分析严羽口中的“妙悟”究竟指何种状态。
诗歌鉴赏的常考考点: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一种“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反衬手法。
这样写,对照鲜明,感情更加突出,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王夫之所言,“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
”下面我们看两个例子:
例1:以乐景写哀情:《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提问:本诗写景有什么特点?
寨主点拨:送别本来是很伤感的,但诗中出现了“红叶”“青山”这些颜色亮丽的意象,就是乐景。
这里诗人是用乐景写哀,在这么好的时节,友人却偏偏要离开,这不能不让人更加伤感。
例2:以哀景写乐情:《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提问:你是怎么理解首联在全文中的作用的?
寨主点拨:塞北萧瑟,五月仍然雪满天山,清寒孤冷。
这是哀景。
开篇的哀景,只为反衬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
在这么严酷的环境中,作者没有消沉,反而意气风华,愿意以身许国,杀敌建功,爱国之情跃于笔端,壮志豪情力透纸背,令人赞叹。
试论王夫之《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王夫(约公元前70年—公元前6年),字子春,号东山,南阳宛人(今河南宛城),汉朝书法家、文学家。
他在《诗广传》中提出了许多关于诗学的理论,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诗广传》中的诗学理论入手,探讨王夫在诗学领域的贡献。
王夫在《诗广传》中阐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理解。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表达感情、抒发思想的艺术形式,具有高度的语言美和思想深度。
他指出,诗歌应该以情感为主导,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实情感。
诗歌也应该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通过韵律和字音的运用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的方向,成为了中国古代诗学体系中的一部分。
王夫在《诗广传》中提出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看法。
他主张诗歌应该以社会风俗、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描述人物、叙述事情来展现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感悟。
他强调诗歌作为文学形式,应该具有真实性和表现力,不能只是空洞的抽象思考,而应该深入人心,触动读者的情感。
这种创作理念为后世诗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促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丰富多彩。
王夫在《诗广传》中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规范。
他通过分析古代汉魏时期的诗歌作品,提出了诗歌的韵、律、章法、曲调等多个方面的规范和要求,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也提出了关于诗歌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的看法,强调了语言的精炼、明晰与工整,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范式。
王夫在《诗广传》中提出了他对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标准。
他认为诗歌的鉴赏需要一定的常识和修养,要从诗歌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式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他还特别建议诗歌爱好者应该多加研读古代诗歌,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他的这些观点都受到了诗歌评论家的认同,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范本。
王夫在《诗广传》中提出的诗学理论,不仅对于后世诗歌创作和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确立了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地位。
他的诗学理论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而且至今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