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20.04 KB
- 文档页数:6
农村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多样的化学课程资源,是当前农村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和实施的必然要求。
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化学知识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化学教学中将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就要同生活实际直接挂钩,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有效激发。
如用纯碱制的馒头松软可口,用二氧化碳加压制成爽口的汽水,用小苏打制成可口的饼干,用干冰人工降雨,以及煤气的中毒,水的硬化过程等等,人们的衣、食、住、行、用,都离不开化学。
化学教师要善于开发日常生活中的化学资源,针对性地向学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生活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常识不断地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将问题展开,层层深入。
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用煤火炉烧开水时,水开后常常会溢出来,洒在通红的煤火上,火不但不会熄灭,反而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
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
因为水能灭火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大多数学生对这种现象很疑惑。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交流探讨,学生就会明白,原来是水和炽热的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因此,就会蹿出很高的火苗来。
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认识、掌握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农村潜在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如矿产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养殖技术、耕作技术、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这些都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鲜活素材。
农村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能激发农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如在讲授化学肥料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知识,根据作物在不同生长期对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学校实验田,组织学生对水稻的种植和施肥管理实施试验。
质疑.探究.交流.反思发布时间:2021-01-21T14:10:57.133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1期作者:黎世新[导读] 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化学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是湖北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中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子课题。
从立项开始,我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本课题在提高化学教育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化学有效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逐步形成了我校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特色。
现就我研究与实践的进程和收获总结如下:湖北省枝江市问安中学黎世新 443202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化学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是湖北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农村中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子课题。
从立项开始,我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通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本课题在提高化学教育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化学有效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逐步形成了我校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特色。
现就我研究与实践的进程和收获总结如下:一、加强理论学习,在专家引领下,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为了加强自己的教学教研能力,我参加了“农村中学化学有效教学模式研究”,学校总课题组“多向互动—整体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预设研习—互动修习—消化练习—反思复习”四个模块,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致力实现学习过程的优化,学案的优化,教案的优化,认知、创造力目标的优化。
它要求研习、修习、练习、复习四个环节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习方式贯穿课堂始终,并作为教学实施的主导理念。
二、在实践中探索,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在创新中前进该模式的教学过程大体包括“阅读质疑—实验探究—展示交流—练习反思”四个环节,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出具体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实施化学课堂教学新模式,打造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要从上述四个环节入手,构建实施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新模式。
利用农村化学资源,提高农村学生素质的研究教育是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
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课堂教学中,化学实验不仅能提供给学生认识化学变化规律的感性材料、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也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但由于农村中学实验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因为缺少仪器或药品很难达到它应有的教学目标,导致我们只能用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但容易令新时代的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到学生的素质。
因此,我校另辟路径,利用农村本身拥有的化学资源弥补了教育设施的不足,让化学教学走出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
受到农村中学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农村所处大环境的影响,化学教学效果较不理想,主要体现如下:1.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学习意识与动机不明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性强,且形象生动,所以学期初学生学习化学是兴致勃勃,但随着化学知识的不断深入,对于我校基础本来不是很好的农村中学生来说,确实难以始终保持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的,有部分学生更是后劲不足,成绩一落千丈。
2.实验动手能力低,学生缺乏学习方法,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
基于我校教学条件不足,很多实验只能是老师示范操作,学生观看,学生学习化学的途径少等原因,我校农村中学生普遍出现实验能力低,大多数学生缺乏教师的及时指导,难以形成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欠缺,学习效率不高,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的现象,导致其产生厌学心理。
我校农村中学生由于各种资源的缺乏使他们在学习化学这门实验性强的学科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以至于他们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课堂上不认真听课,开小差,睡觉等,最终导致学生个人素质受到影响。
农村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比如:农村地理、耕作技术、养殖技术、生态旅游、矿产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用地膜和农用棚膜在农业中的应用等等。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1. 引言1.1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改进对策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学生培养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精神和提高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实验设备简陋、实验条件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
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原因,为制定有效的改进对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改进对策的建议包括完善实验设备、加强师资培训、改善实验条件等方面,旨在提高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为了更好地实施改进对策,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步骤和措施,确保改进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取得实际效果。
需要对改进对策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补充,以确保改进工作的持续有效。
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未来展望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通过实施改进对策,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总结和提出建议,强调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更多的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关注和重视这一领域,共同推动实验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现状分析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一、设备条件不足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备条件相对较差,实验室设备陈旧,部分设备损坏严重,无法正常使用。
这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实际操作,只能通过听讲和观看实验视频来学习实验内容,无法真正掌握实验技能。
二、缺乏实验教学经验由于农村中学的实验教师数量较少,且大多数教师缺乏实验教学经验,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够深入,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解答。
三、实验内容单一由于设备条件限制和教师水平有限,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往往只停留在基本的实验操作上,缺乏创新和拓展性。
学生只能接触到有限的实验内容,难以全面理解化学知识。
化学实验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化学的课堂新课改更要从实际中注重“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从生活中切身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普通中学,特别是农村初中,把实验教学的改革作为课改的切入点,充分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率,由生活到学习,由表及里的引入探究机制,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初三化学作为一门启蒙学科,学好这门课,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
初三化学是一门启蒙学科,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一开始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理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
我在绪言课时利用化学实验的千变万化,让学生渐渐用化学的眼光来看清生活中的事物与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实验,在实验时产生气体,并且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试管口出现水珠,而绿色粉末变成黑色了,还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等。
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等。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二、做好启蒙工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
在开学初,集中做好化学仪器的使用和化学实验基本单元操作技能的培训。
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
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对学生来说,需要有教师的指导。
降低实验成本改善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农村中学的实验条件还比较差,导致一些实验课停开。
有部分农村偏远学校,即使是达标校,也无法达到每人一(实验)桌的要求,更多的是两人一桌。
非达标校也只能四人一桌,甚至是六人一桌。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率在25%~ 30%,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学生动手率甚至接近于零。
长期以来,化学实验操作知识,不是由学生通过实践去体验、去思考,而是由老师来“表演”,或由课本和老师给学生描述。
此外,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都只注重笔试,轻实验操作考核。
这就在客观上导致“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做法,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这种状况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更使化学教学失去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化学素养的功效。
充分利用农村中学现有资源开发化学实验,研究化学实验绿色化、微型化、简单化,进而降低实验成本,是改善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实验绿色化,降低实验装置成本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按照教材要求,所用仪器、药品的价格大约只要50元,可是有些偏远山区农村中学连这些基本的仪器都没有。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容易产生Cl2泄漏而造成污染环境和影响实验人员健康。
我们可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如图l所示。
实验方法:按图组装好仪器,分别检查K.和K2两部分的气密性,检查整个装置的气密性。
然后先在废白炽灯泡内装二氧化锰,再用针筒注入浓HCI,在截断的无色酒瓶中加入NaOH溶液。
实验开始时打开Ki,关闭K2,然后制取Cl2。
a矿泉水瓶收集满Cl2后,打开Kz.关闭KI.Cl2便进入矿泉水瓶b。
此时通往a的导管没有Cl2通过,可以更换a矿泉水瓶,用此方法可以收集多瓶Cl2。
方案优点:(1)能安全地循环操作,收集多瓶Cl2.CJ2的溢出量很少,从而减少了对人体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2)成本很低,不到5元。
用墨水瓶代替酒精灯,废灯泡代替圆底烧瓶,废针筒代替分液漏斗,矿泉水瓶代替集气瓶,废酒瓶断开后的下半部分代替烧杯,这些在农村都容易做到,而且实验安全、可操作性好。
探讨如何提高农村中学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学习中得到快乐”。
我校地处大山深处,经济、交通、信息十分落后。
学生的极积性较差。
存在很多的学困生,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极积性较差的学生,学习成绩都不咋样。
所心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于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一、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化学这门学科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鲜的课程,同时也很陌生。
九年级的学生是求知欲较高、好奇心强、富于幻想、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这时最容易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生的心目中化学枯燥乏味,没有可学性,其实不然,化学学科本身有它的优势。
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它,如化学能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医疗、环保等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化学,便将热爱进而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动机和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动机.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诱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好奇心.联系生活的实际,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知识的用途,能够亲身去体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也就进一步加深了学习的兴趣。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
教师本身要有一个优秀的品质、良好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觉得他们的老师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他们从内心深处钦佩你,崇拜你。
这样就一定会对你的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特别是不歧视“学困生”,“学困生”只要受到一次冷落,他对于你的课可能就一点兴趣也没有了。
对生病学生只要知道了就一定护送去医院治疗。
提高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
导读:本文是关于提高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希望能帮助到您!
提高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研究
作者/张强
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广大化学教师努力探讨的课题,特别是在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有些学校很少开分组实验,逐渐变成"教师讲实验,学生看实验",导致农村中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普遍偏低。
为了提高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利用农村现有条件,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农村化学实验资源
可以找一些易见的用品和废弃物做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化学用品。
如,用日常生活中的注射器代替滴管;用半截饮料瓶或塑料杯代替烧杯;用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用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食用盐代替氯化钠等解决了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不经意之中,培养学生关注身边、关注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注意到其中的微妙与有趣,潜移默化地缩短其与化学学科的心理距离。
二、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生活和化学是紧密相连的,生活中有许多化学知识,如农村
冬季取暖生炉子,老人们经常说在炉子上放一盆水可以防止被煤烟"打",引导学生分析煤烟的主要成分一氧化碳的性质,并辩证地分析在炉子上放一盆水可以增加屋内的湿度;一块用了一半的但长时间再未用过的肥皂表面会有白色粉末出现,引导学生分析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家里蒸馒头时,在"发"好的面里必须要放"碱面子",这样蒸出来的馒头才会松软可口等等。
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老师、动力,老师要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让教育走上活泼高效的持续发展之路。
比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可以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兴趣。
首先,取一张纸,撕下一条点燃,看到这个现象,学生并不感到奇怪,然后用剩下的纸折一个简单的纸盒,里面装一些水,然后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问:"这一半纸会不会燃烧呢?"有的学生会说"是",而有的学生就想看看究竟,结果可以发现水沸腾了,可纸却没有燃烧,从而有效地激励学生思维。
四、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不只是课堂的主体,也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地角色,应该使学生主动地、自主地、积极地做知识的探究者,而作为教师,与其把我们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近两年的标准化学校建设以及"义教均衡"的落实,大多数农村学校都配备了化学实验室以及充足的药
品,完全可以满足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所需。
五、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有效性
1.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任何一个实验都有它的目的,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知道这个实验是要做什么、最终达到什么目的,在整个实验实施过程中(包括实验的设计、预计的现象、得出的结论等)都必须围绕这个目的来进行。
必须要明确为什么要做实验,实验设计和实施才有据可依,才会有收益。
2.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
首先学生得了解实验原理,不理解操作和实验设计的基础,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对实验进行评价、改进和设计就更谈不上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实验,有重点地让学生领悟实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对于每个实验,应该让学生多思考以下问题:这个实验要干什么?(即实验目的)具体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等。
3.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完成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有效性
让学生真正实验,即设计实验,动手实验,体验实验,分析结果,提高学生统筹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由于整个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并操作,最后分析探究结果,这是一个学生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完全主动的学习过程,因此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会大大提高。
首先让学生课前设计实验的步骤,教师将其中有误的部分标出但并不改正,然后发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找到自己设计的错误并改正。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及时纠正实验中操作错误或恰当地提示观察要点。
笔者设计的这个实验报告,重点是突出了让学生去分析实验中的异常现象。
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是指在实验者的预见范围之外出现的实验现象。
事实上,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是十分重要而且经常会出现的,对于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必须正确对待,认真分析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在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应写一些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的话,最好能做到"面批",与学生共同探究"异常现象"出现的原因,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重做该实验,保护学生好奇心,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改进实验,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使学生更加便于操作
实验的任何改进都可能会有想不到的效果,增强探究实验的乐趣,使学生更热衷于实验探究。
实验的改进会使实验现象明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结论的真实性、普遍性。
比如,(1)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实验,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时,现象不很明显,可以这样改进:在试管注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移开火焰,水停止沸腾,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发现溶液又重新沸腾,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水沸腾;(2)在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验证二氧化碳密度的实验中,有些学生把握不好,倾倒时速度过快,经常出现高蜡烛先熄灭、低蜡烛后熄灭的错误
现象,产生错误的结论,可这样改进:紧贴大烧杯内壁放一漏斗,将二氧化碳缓缓从漏斗倒入,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完成实验;(3)在比较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实验中,要求将一根火柴平放到火焰中约一秒钟,根据火柴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来确定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
此操作学生很不易把握,有时火柴烧着了,有时中间两端全变黑了。
可这样改进:把火柴换成用砂纸打磨过的细铁丝,一直放在蜡烛火焰中,可以看到当细铁丝在外焰的部分发红时,其他部分仍然较暗,从而可确定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学生容易操作,且现象明显;4.氢气燃烧实验中,通常是在玻璃尖嘴导管口点燃,但这时看到的是黄色的火焰,看不到淡蓝色火焰,给学生造成错觉。
在教学中,我改用注射针头,点燃氢气,可以看到淡蓝色火焰,效果很好。
七、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现在的农村中学基本都有了一间多媒体教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把握一定的尺度,因为化学是一门主要以实验为基础,实验是可以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和树立、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这些多媒体无法代替。
但有些实验用多媒体演示比实际操作的效果更好,如,(1)耗时长、成功率低、污染严重、对师生健康产生危害的实验;(2)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3)现象瞬间即逝、学生感官刺激强度不足的实验;(4)有一些不安全的、不可以在课堂上做的实验。
总之,化学是要以实验为基础的,多做一些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化学学习的认知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
感受化学科学,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化学概念,深刻理解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并且能激发他们化学探究的兴趣,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实际操作等多种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