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是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节课,内容为《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二课时。
此课时是该篇文章的中心部分,也是该篇文章的高潮部分,需要重点讲解。
学生在初步了解了该篇文章的整体情节后,需要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进一步分析文章的内涵,领悟到人物形象的深刻意义,提高学生阅读和审美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文章人物形象的特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3.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提高学生阅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对文章的中心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领悟其写作意图;3.教育学生要理性看待真善美,正确处理现实和梦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1.如何分析文章人物形象的特点;2.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3.如何让学生理性看待真善美,正确处理现实和梦想的关系。
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和重点,本课的教学内容如下:1.背景介绍:简单回顾故事的前情,为学生引入本文的主旨;2.情节梳理: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梳理小女孩与爱因斯坦之间的互动;3.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小女孩和爱因斯坦的人物形象,评价他们的行为和言论是否合理;4.理解主题:探讨文章的主题,深入分析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5.总结归纳:对文章的主旨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故事的核心意义。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画、视频或其他形式,引入文章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阅读并理解(20分钟):让学生自己先静读全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归纳故事的主题并进行比较分析;3.分析人物形象(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小女孩和爱因斯坦的人物形象,评价他们的言论和行为是否合理,准确表达自己的批判和建议;4.理解主题(15分钟):探究文章的寓意,辨析现实与梦想的关系,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真善美,掌握正确的人生观;5.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掌握整个故事的核心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与审美能力。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故事。
2.学会使用“所以”、“因为”、“但是”、“然而”等逻辑连接词。
3.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故事,掌握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的特点。
2.掌握使用逻辑连接词的方法和技巧,运用逻辑连接词连接句子,理清文意。
3.训练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时所学内容,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2. 阅读故事(20分钟)教师让学生认真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特点。
教师可以边读边让学生跟读或看图,更好地理解故事。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和人物。
1.让学生说一下这个故事讲了什么。
2.学生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3.小女孩又是什么样的人?3. 逻辑连接词的使用(20分钟)教师讲解逻辑连接词的相关知识,并在黑板上列出一些常用的逻辑连接词。
通过举例子和让学生自己造句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逻辑连接词的作用和用法。
例如:1.所以:表示前后两个句子的因果关系,连接两个结论。
2.因为:表示后面的句子是前面句子的原因。
3.但是:表示承接前面的说法,然后用相反的情况来说明。
4.然而:表达转折关系,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有巨大的落差。
4. 课文分析(10分钟)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找出文章中使用了哪些逻辑连接词,并对这些逻辑连接词的使用进行分析。
例如,找出一个因为 + 所以的例子,来分析这个例子中的因果关系。
5. 课文仿写(25分钟)教师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和个人理解,仿写类似的文章。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思路,例如:描述自己和一个虚构的人物的故事,运用逻辑连接词,展现出一些情感表达。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布置作业,例如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小时候的一个经历,使用逻辑连接词,使文章的情节更连贯。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二课时)——连云港市墟沟小学胡宝娟一、复习词语裹蓬乱纳闷冷不丁衣衫不整蓄温柔穿戴手把手一塌糊涂指导:冷不丁是一个三字成语,在读书和生活中,你还积累了哪些?衣衫不整、一塌糊涂在课文里写的是谁?这样的一个人在小女孩父亲的眼里是怎样的?二、父亲眼中的爱因斯坦从父亲的话中,你感悟到什么?想一想:父亲为什么称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爱因斯坦是这样一位“科学巨人”,与他这样的人物相识,父亲真替女儿高兴。
读。
(板书:科学巨人)三、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1.小女孩也是这样认为的吗?读小女孩的话,意思是说?2.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爱因斯坦,究竟什么样子?快速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文中的两句描写3.这两句,一句写了(外貌)一句写了(穿着)。
细细品读这两句话,透过一些关键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他?4.瞧,这就是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
(引读两句话)小结写法:作者抓住爱因斯坦的特点,寥寥几笔就把他的样子写活了。
真了不起,我们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
这样一个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的爱因斯坦在小姑娘的眼里,分明是从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是一个生活中“怪人”。
(板书:生活怪人)四、自读文本,感悟感悟人物过渡:小结两种观点:同样的一个人,在父亲的眼里……在小女孩的眼中却是……,你眼中的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呢?出示自学提示:请大家走进课文,关注爱因斯坦的言谈举止,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细细地读读课文,在书旁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五、汇报交流,品读我眼中的爱因斯坦预设1 :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什么。
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小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
”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一面……一面造句。
2.第一次相遇爱因斯坦在思考,第二次相遇,他仍在……爱因斯坦的时间都用在了思考和研究上,难怪他有那么大的成就。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二课时-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爱因斯坦的成就,并对他所发现的相对论有初步的了解。
了解课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故事情节,并分析人物性格、情感以及对话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对新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爱心,学会尊重、关心、共享。
2.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爱因斯坦的成就及其发现相对论的基本概念;–了解课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人物形象、情节和教育意义。
2.难点:–理解和分析人物的情感和语言;–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思考和想象。
3. 教学过程A. 预习导学1.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自发分享自己曾听过或知道的爱因斯坦的故事。
2.引入相对论的概念,在黑板上画两条平行的线和一条斜线,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三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B. 观看视频1.先播放《爱因斯坦的伟大发现》的视频,概要介绍爱因斯坦的物理学成就和相关历史背景。
2.然后播放《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小女孩与爱因斯坦互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C. 阅读课文1.学生阅读课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边读边标记不认识的生字和生词。
2.边读边分析小女孩和爱因斯坦的人物性格特点,并且分析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
D. 语言讲解1.解释生字生词:惦记、哀求、帖子、加盖、顾不上2.分析词语:子弹般、疯子、响彻云霄、鲜明、不破不立3.探究词语:奴隶制、出版E. 交流分享1.小组讨论:分为 A 组和 B 组,分别描述“小女孩的成长”和“爱因斯坦的成就”。
分享完后互相交换对方分享内容的总结。
2.个人表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感受和思考,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
F. 课后作业1.总结语言表达方法,写出自己在表达自己思考时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2.自己选择一个科学家,进行调研,并用 80 字左右的语言介绍这位科学家的成就及影响。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并理解文章,领悟慷慨、助人为乐等情感因素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
2.通过思辨、观察等活动,学会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文本准确叙述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故事情节,了解慷慨、助人为乐等情感因素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能够在交流和合作中探究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前导引PPT、教案和学生讨论活动所需的玩具手机等素材。
2.学生准备好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挂上“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课文板书,让学生认识这篇文章的名称并预测文章可能讲些什么。
2.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好的品格?”“什么情况下会显现出一个人的良善和无私?” “为什么我们要学会慷慨和助人为乐呢?” “你们有没有做过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情?”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
3.以Classdojo的课堂Dojo模式为例,让学生用素材手机拍摄自己愿意告诉大家的关于良善和无私的事情,并分享给大家。
同时,老师记录下学生们的观点。
Step 2阅读理解1.教师播放该篇文章的阅读题目PPT,组织全班进行阅读理解活动。
让学生根据文章的情节,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阅读理解后,让学生将纸条交给同桌,同桌相互检查答案,然后请学生展示合格的答案回答问题,让其他学生看看自己是否正确。
Step3 情感分析1.教师让学生思考存储的5种关于良善和无私的事情,和文章的情节相比较下,可以得出那些结论,并将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
2.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发现。
然后,让全班合起来将所有结论都收集起来,评选出最有说服力的观点,与全班进行分享。
3.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帮助,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伟大的人都是通过助人为乐实现的。
能够慷慨和无私是培养自己良好的品格,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课文1、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2、学生交流发现(要点:a、第一段是说小女孩“撞”上了一个老人;第二段写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第三段写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小女孩。
b、这四句话有时间先后的顺序:一个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3、你很会动脑筋。
还有不同的体会吗?生:第一次是小女孩无意撞上爱因斯坦的;第二次是小女孩主动向他问好的;第三次是爱因斯坦专门邀请小女孩去作客的;第四次说小女孩每次都要到爱因斯坦工作室坐坐。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撞(爱因斯坦遇小女孩)等3、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小女孩与爱因斯坦之间由不熟悉,到越来越熟悉)。
a、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看出来的?b、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俩在做些什么呀?[教师用抓住段首主题句联系上下文对照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揣摩、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课文,并用“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俩在做些什么吗?”启发学生想象,间接地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二、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1、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师来回巡视)2、交流读后的体会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交往:爱因斯坦在“冷不丁被小女孩一撞”的情况下,“抬起头,友好地冲小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
’”他有着宽容、坦荡的胸怀。
师:那就请你来为大家读一读这部分吧!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次交往:爱因斯坦作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虚心接受小女孩的“教诲”,穿戴得整整齐齐,还在“请”小女孩作客,多么平易近人啊!我想读读这一部分。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口语表达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能够运用观察和想象方法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4.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对阅读理解和文本的思考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能够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内容。
3.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及流程1.教学方法:阅读课、导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2.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回忆第一课时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到爱因斯坦为什么要写信给小女孩,为小女孩解释物理学的问题。
第二步:学习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以下内容:1.小女孩的困惑。
2.爱因斯坦的回答。
3.爱因斯坦的解释和思考方式。
第三步:讨论分组讨论,让同学们就文中问题展开讨论,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第四步:巩固通过课外拓展,让学生深入了解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和思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夯实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继续阅读爱因斯坦相关的科普读物,了解更多关于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和思想。
2.分组复述本课文,展开讨论,并且整理成课堂笔记,用于下次课堂讲解。
六、教学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导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课文理解能力,培养其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加深学生对于爱因斯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达到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第二课时]一、复习、稳固。
1.默写生字词。
蓬乱纳闷踱步冷不丁衣衫不整蓄着温顺穿戴手把手一塌糊涂〔易错字指导〕2.理清课文思路。
课文主要讲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之间怎样的事情?〔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偶尔相撞、相遇、相邀、相处的过程。
〕3.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局部,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偶尔相撞,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一局部,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与穿着多加注意!〔齐读1——3〕小结过渡:小女孩直纳闷,上节课我们也对“爱因斯坦是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做了初步的考虑?今天我们通过爱因斯坦与小女孩间的进一步交往,继续深化体会。
二、学习课文内容。
〔一〕相遇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5小节,把描写爱因斯坦语言、动作的语句画出来。
1.交流。
〔朗读、考虑、体会〕穿着行为:“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与前文“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索什么。
〞联络在一起考虑、体会。
〔不拘小节,不修边幅,只知道考虑科学。
〕语言: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对话〔重点朗读、体会〕。
“我父亲说你是最伟大的爱因斯坦……〞“噢,他只说对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表情动作:“……眼里放射出温顺的目光……两手一摊,肩膀一耸……〞爱因斯坦对孩子的爱心和对自己的一颗童心。
〔直率、坦诚……〕对人物多方面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的平凡深处的伟大。
2.小结第二局部。
〔二〕相邀正是因为爱因斯坦对孩子的爱心,所以他邀请小女孩去工作室做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比印象最深的地方画出来。
〔1〕与先前穿戴的比照。
〔强烈的反差〕〔2〕工作室一塌糊涂与先前穿戴的吻合。
〔只知道科学研究〕〔3〕“手把手教〞理解体会。
交流、朗读、考虑、体会〔平凡——伟大〕〔三〕相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又能有多少共同的话题呢?令人费解“她教我……我呢……只好教她……〞〔满足、互教互学、慈祥可敬〕三、小结,体会伟大。
《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二课时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4.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文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学重点
读好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讨论交流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人”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爱因斯坦,说说你认识了怎样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个什么样的人?但课文里的人物可有好几个,板书(爸爸,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下面让我们随着他们的目光,去认识他们心中的爱因斯坦。
边读边用笔圈画出他们的观点。
二、父亲眼中的爱因斯坦
师:首先,咱们来交流小女孩父亲眼中的爱因斯坦,谁来说?
(出示句子:孩子,你今天......他是爱因斯坦!)
师:父亲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感到——兴奋
1请你读出父亲的兴奋,为什么这么兴奋?(板书:最伟大)
2回忆一下,你们有没有碰到过什么兴奋的事情?给大家说一说,带着你的体会读。
(两人)
3让我们一齐感受一下小女孩父亲那激动的心情!(齐读父亲的话)
4 小女孩的父亲认为爱因斯坦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人,在他心中“伟大”是什么?(生回答)
三、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
1.小女孩也是这样认为的吗?读小女孩的话,意思是说?
2.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爱因斯坦,究竟什么样子?快速找出文中的相关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出示:课文中的两句描写
3.这两句,一句写了(外貌)一句写了(穿着)。
细细品读这两句话,透过一些关键词,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来形容他?
4.瞧,这就是小女孩眼中的爱因斯坦。
(引读两句话)
小结写法:作者抓住爱因斯坦的特点,寥寥几笔就把他的样子写活了。
真了不起,我们在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
这样一个邋里邋遢、不修边幅的爱因斯坦在小姑娘的眼里,分明是从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是一个生活中“怪人”。
(板书:生活怪人)
四、爱因斯坦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谦虚)
1过渡:爱因斯坦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人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2爱因斯坦真的不伟大吗?老师这儿有一段资料。
我们可以看出爱因斯坦为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为什么说自己并不伟大呢?看了爱因斯坦这两句自评,相信你的感触会更深!(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
3自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交流
4小结:对,什么才是伟大?也许伟大就是在平凡中不断地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或许伟大就是另一种平凡!让我们分角色朗读小女孩和爱因斯坦的话。
)
在爱因斯坦的眼中,觉得自己很普通,和平常人一样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正如爱因斯坦自己说: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
我没有什么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小结:在他看来,或许伟大就是在平凡中不断地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或许伟大就是另
一种平凡。
五、自读文本,感悟感悟人物品读我眼中的爱因斯坦
过渡:
小结两种观点:同样的一个人,在父亲的眼里……在小女孩的眼中却是……,你眼中的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呢?
出示自学提示:请大家走进课文,关注爱因斯坦的言谈举止,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细细地读读课文,在书旁简单地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六、汇报交流,品读我眼中的爱因斯坦
预设1
: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什么。
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
友好地冲小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
”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
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1.一面……一面造句。
2.第一次相遇爱因斯坦在思考,第二次相遇,他仍在……爱因斯坦的时间都用在了思
考和研究上,难怪他有那么大的成就。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爱因斯坦的几个小故事,读后你们会有更深的感悟。
3.读到这儿,你想对说些什么?(联系一下爱因斯坦的外貌)
4.多么可敬的老人呀,他的分分秒秒都用在了探索、研究上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办法成为科学家的。
一个人被工作弄得神魂颠倒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这的确是幸运的。
预设2
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童心未泯\谦虚诚恳\天真可爱)
1\你能学着爱因斯坦的动作,读一读。
2.爱因斯坦出生于1879年,1940年时,他已经61岁了,此时的他简直成了一个调皮可爱的老顽童。
拥有一颗童心,便是一位天使。
再读这句话。
3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小姑娘的天真直率打动了他。
他喜欢直率真诚的人。
4.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一个提出相对论,解决了无数难题的科学巨人,怎么就不会对付……
预设3
“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
”
“小女孩”成了“小教授”,“大教授”成了“小学生”。
一个简单的称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虚心请教的爱因斯坦。
预设4:
“她教我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
”
1.只好造句。
预设5
:第三天下午…吓了一跳…整整年轻了二十岁。
(乐于接受教诲)
1.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第三次相遇可是有备而来。
爱因斯坦怎么样?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通过第三者间接的进行描写。
)
3你能结合课文插图,对此时的爱因斯坦的外貌、穿着做具体的描写吗?说一说。
4.一向衣衫不整的爱因斯坦变得……,透过这个“整整齐齐”你还感悟到什么?爱因斯坦为了一个女孩,付出那么多的时间来打扮,这里面包含着他对孩子的爱。
小结:看似淡淡的一个词语,却是意味深长。
读
六、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方面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去了。
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他却很谦逊,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交往
七、结束语
平凡孕育了伟大,伟大源自平凡。
让我们走进爱因斯坦伟大的灵魂,聆听伟人质朴的声音,铭记伟人的谆谆教诲。
让我们记住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爱因斯坦,记住这个温暖感人的故事《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八、作业:
1、课外借阅介绍中外伟大科学家方面的书籍,了解更多的伟人。
2、收集爱因斯坦的名言,把最受启发的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五板书设计
21、爱因斯坦
爸爸小女孩
伟大谈不上伟大
不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