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 沁园春 长沙 第1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3
⾼⼀语⽂课本《沁园春·长沙》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沁园春·长沙》是苏教版必修⼀第⼀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第⼀篇⽂章,是学⽣进⼊⾼中阶段学的第⼀篇⽂章。
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语⽂课本《沁园春·长沙》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沁园春·长沙》问题探究 鉴赏⽑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都⾯临同⼀个难点,那就是“问苍茫⼤地,谁主沉浮”中“谁”指的是谁?“数风流⼈物,还看今朝”,这“风流⼈物”⼜是指谁?长期以来⼈们对此总是含糊其辞。
“谁主沉浮”,当然是“⽆产阶级”“⾰命青年”;谁是“风流⼈物”,当然也是⽆产阶级,劳动⼈民。
对于当时⼀些⽂⼈指出的⽑泽东的帝王思想,则讳莫如深,仿佛那是对⽑泽东的诬蔑和侮辱。
甚⾄⽑泽东本⼈也有点欲说还羞的味道。
他后来⾃⼰解释说:“问苍茫⼤地,谁主沉浮?”“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个阶级做主?”⾄于“俱往矣,数风流⼈物,还看今朝。
”1958年作者⾃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千年封建主义的⼀个反动侧⾯。
⽂采、风骚、⼤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些⼈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
末三句,是指⽆产阶级。
”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突破这个思想的禁区? 在《长沙》《雪》两⾸词中,有没有表现⽑泽东的王者⽓概呢?应当如何评价⽑泽东的这种⽓概呢? ⾼⼀语⽂《沁园春·长沙》探究思路 “问苍茫⼤地,谁主沉浮?”⼀句极具英雄⽓魄。
⽑泽东后来⾃⼰的解释,可以理解是⾃谦,也可以理解是有点刻意掩饰。
其实,诗⾔志,诗所⾔之志是不必掩饰的。
指点江⼭,问⿍苍茫,正是领袖情结,王者⽓概,没必要欲说还羞。
《沁园春·雪》,1945年11⽉在重庆发表,声称“天⽆⼆⽇,民⽆⼆王”的蒋介⽯⽓急败坏。
于是国民党右派攻击说,⽑泽东有“帝王思想”。
1958年的作者⾃注,⼤概是有意回应当初敌对阵营的抨击。
“向青春举杯〞《沁园春•某某》[教学目标]1.找出诗歌描写的景物,圈画诗中精妙语言,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反复朗诵品味,感悟诗歌深沉壮阔的意境,体会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步入高中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应当树立远某某想,心怀天下。
今天,我们来看一代伟人年轻时的理想抱负。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小时候的一首《立志》诗可见他抱负远大。
年轻时求学某某,后再经过某某,故地重游,回忆往事,以“沁园春〞为词牌,作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集中表达了年轻时理想与抱负的诗作——《沁园春·某某》。
二、读课文〔目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自由朗读诗歌,疏通字词,获得诗歌的第一印象。
三、再读课文〔目标:通过直抒胸臆的诗句,初次感受诗人形象〕1、通过阅读,请找出表达诗人形象的诗句。
问题1:独立寒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2、诗言志,初次体味“志〞。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歌吟唱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和五声谐和。
问题2:这是两个时期不同的诗人内心,有何差异?现实:孤独、心忧天下,心系苍生;曾经:胸怀报国之志,褒贬时弊,鄙夷权贵名利;3、知人论世,补充背景〔两段不同的背景〕,全面了解“志〞的真正内涵〔情感的多元〕。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
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
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
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能品位全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诵读思考,与文本对话,表达自我阅读体验,根据意象进行联想想象。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学生能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教学重难点1、学生体味全词形象的语言,提升诗歌鉴赏能力2、根据诗歌意象意境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抱负,树立人生目标教学方法朗诵感悟;文本研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语:今天你们十六七岁,这年纪的你们有着如花绽放的模样,有着年少无知的轻狂,也有着最明媚灿烂的青春,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样最令人羡慕的年纪里,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呢?(学生发言)这是我们在这个年纪对自己理想的认识,都散发着值得为之鼓掌的光芒,那么,当毛泽东同样处在这个年纪的时候,大家知道他的志向如何呢?(介绍材料: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
在完成“言志”的作文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充分表达了一个17岁少年的宏大抱负。
)在他年少的心中早早地就有了一种令人振奋的豪情壮志,而课文《沁园春·长沙》则是他在1925年写下的另一首词,这时候,他32岁,经过了这么多年,他的心中是否还如当初一般有着自己的雄心壮志呢?二、初读感受1、学生齐读课文。
2、题目《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什么,“长沙”又是什么?知识介绍: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文本1 沁园春·长沙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词,理解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情怀。
2.赏析词上片的景物描写。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①沁.园春( ) ②橘.子洲( ) ③漫.江碧透( ) ④百舸.争流( ) ⑤怅寥廓...( ) ⑥峥嵘..岁月( ) ⑦挥斥方遒.( ) ⑧浪遏.飞舟( ) 答案 ①qìn ②jú ③màn ④ɡě ⑤chànɡ liáo kuò ⑥zhēnɡ rónɡ ⑦qiú ⑧è(2)多音字①尽⎩⎪⎨⎪⎧尽.管( )尽.善尽美( ) ②劲⎩⎪⎨⎪⎧遒劲.( )劲.头( )答案 ①jǐn/jìn ②jìnɡ/jìn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沁( )泌( )谧( ) (2)⎩⎪⎨⎪⎧ 漫( )蔓( )曼( )(3)⎩⎪⎨⎪⎧寥( )缪( )谬( )(4)⎩⎪⎨⎪⎧携( )隽( )镌( )答案 (1)沁园春/分泌/静谧 (2)漫江/蔓延/轻歌曼舞(3)寥廓/未雨绸缪/荒谬 (4)携手/隽秀/镌刻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峥嵘岁月:(2)指点江山:(3)激浊扬清:答案(1)不平凡、不寻常的日子。
(错点提醒:这是一个褒义词。
)(2)纵论国家大事。
江山,多用来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错点提醒:注意使用对象,不能用于具体的山水。
)(3)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
也说“扬清激浊”。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峥嵘岁月....已远去,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仍长存我们心底。
( )(2)登上华山的高峰后,游客们十分兴奋,他们居高临下,指点江山....,赞美着眼前的大好风光。
( )(3)公共网络空间形成公序良俗,需要每个人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涵养激浊扬清....的正能量,共同珍惜、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沁园春·长沙》教案【课前导学】1、简介词的有关知识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
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2、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
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
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沁园春百舸峥嵘寥廓挥斥方遒浪遏飞舟4、朗读本词三遍。
【课堂讲学】一、教学目标:1、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2、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鉴赏四、教学过程:1、导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沁园春·长沙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沁.园春( ) 橘.子洲( ) 百舸.( ) 怅.寥廓( ) 携.来( ) 峥.嵘( )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 (2)多音字⎩⎪⎨⎪⎧长空.( )空.白( ) ⎩⎪⎨⎪⎧ 当.年( )典当.( ) ⎩⎪⎨⎪⎧ 曾.记否( )曾.祖( ) ⎩⎪⎨⎪⎧ 中.流( )中.意( )2.辨别下列各组形似字并组词。
⎩⎪⎨⎪⎧ 漫( )慢( )幔( ) ⎩⎪⎨⎪⎧ 怅( )帐( )胀( ) ⎩⎪⎨⎪⎧ 稠( )惆( )凋( ) ⎩⎪⎨⎪⎧ 峥( )狰( )挣( )3.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1)峥嵘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
(1)寥廓 辽阔①在河北承德地界,有两个面积________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像两颗明珠环卫着京畿,一个叫塞罕坝,一个叫茅荆坝。
②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________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2)意气 义气①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________风发,精神振奋,对中国的前程充满信心。
②他平时很少讲话,但做事却很________,和同寝的兄弟们都处得特好,大家尊称他为大哥。
(3)峥嵘岁月 蹉跎岁月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载________,铭刻着我们党团结并带领人民一起走过的辉煌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见证着我们党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的丰富实践。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
2.理解上片写景的特色,把握意象特征。
3.理解词的上片中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毛泽东(1893~1976),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
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
2.词的有关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3.时代背景: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
这首词写于1925年。
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于是他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预习展示】
1.读准字音并解释:
沁()园春橘()子百舸()怅()寥()廓()携()百侣()峥()嵘()挥斥()方遒()遏()
2.自由朗读,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
朗读的要求:(1)注意停顿。
例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2)注意轻重音
一般而已,重音,即需要重读的字词,分为语法重音,即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需要重读,逻辑重音,即文中需要强调的部分,只有分清轻重音,朗读才有节奏,有韵律,作者的情感才能被真正读出来。
小组活动,朗读课文,同学从读音、抑扬顿挫、情感把握等角度点评;小组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合作探究】
1.这首词的上阕写什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
”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让我们完整地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并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2.上阕中的写景有何特色?
3.(1)秋天本来容易给人以荒凉、萧条的感觉,所以中国传统诗词中有很多的悲秋之作,你知道哪些?请写出来。
(2)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和中国传统诗词中的秋景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由之景,毛主席自然想到了一个怎样的问题?怎样理解毛主席当时的心境?
5.有感情地朗读上阕,并尝试背诵。
【当堂检测】
.1默写上阕内容:
2.运用想像,将词的上阕改写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课下相互交流。
【课后作业】
1.朗读下阕,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
2.思考:下阕中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写往昔的“峥嵘岁月”?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