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节地区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修改)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8
当前生猪生产形势分析及对策畜牧产业是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在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生猪生产作为畜牧产业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着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今年以来,生猪市场疲软,价格持续下滑,养殖效益锐减,农民养殖积极性受挫。
如何应对这一情况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当前生猪生产现状1、惠农政策落实,生猪生产存栏稳定。
去年年底以来,生猪生产虽受价格一路下滑影响,但并未对全县生猪存栏造成太大冲击,相反生猪生产发展还比较平稳。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县生猪存栏16.8万头,同比增长20%;生猪出栏6万头,同比增长20.7%;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9万头,同比增长26.6%,仔猪存栏5.04万头,同比增长20%。
究其原因:一是从2007年下半年起,生猪价格一路上扬,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二是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生猪生产的扶持力度,相继实施了能繁母猪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等支农惠农政策,有效调动了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
目前,全县已培育发展千头以上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1处,其中仔猪扩繁小区5处,育肥小区6处,饲养二元母猪3000头,养猪大户达到2900户,生猪存栏14万头,出栏16万头,能繁母猪1.83万头,带动全县发展各类养殖大户8000户,有效弥补了散养户下降的不足,促进了生猪标准化、规模化程度的提高,抗御风险能力有所增强。
2、市场波动加剧,生猪价格持续低迷。
生猪生产属弱势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价格在供求关系中发生周期性波动。
我县生猪价格从2006年6月步入低谷后,开始缓慢回升,2007年其价格开始一路上扬,从当年6月份开始,生猪收购价格屡创新高,达到15元/公斤左右,较上年同期增长103.6%。
到2008年2、3月份,达到16元/公斤的顶峰,下半年开始缓慢回落,生猪价格基本上按照三年一个周期的走势运行。
与此同时,2007年仔猪价格曾一度出现“天价”,每头仔猪售价最高达600元左右,较06年同期增长233.3%。
贵州畜牧产业发展现状一、背景介绍畜牧业是贵州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农民的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贵州畜牧产业的发展现状展开讨论,包括市场规模、业态结构、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二、市场规模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畜牧业省份,具备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和人文条件,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据统计,在过去几年里,贵州畜牧业的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其中以养殖规模最大,占据畜牧业总产值的大部分。
截至目前,贵州的养殖业主要集中在猪、牛、羊、鸡等四个方面。
其中,猪肉产量居于首位,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牛肉和羊肉也处于较高的水平,而鸡肉则相对较少。
贵州的养殖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在市场规模方面,贵州与其他畜牧业发达省份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然而,贵州有着丰富的山区资源,可供畜牧业发展,因此仍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三、业态结构贵州畜牧业现有的业态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如单一养殖方式、低效率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贵州正大力推进畜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一方面,加强产业链条的延伸,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推动畜禽养殖与农产品种植、粮食加工、有机肥料生产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养殖效益,提升贵州畜牧业的竞争力。
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贵州,政府和企业普遍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畜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贵州的畜牧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在养殖管理方面,引入智能化养殖设备,提高养殖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饲料科学研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提高了饲料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
此外,贵州还依托本地畜牧业资源丰富的特点,推动了畜禽养殖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了畜牧业的附加值。
五、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对于畜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猪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生猪产业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之一,对于保障国民的肉食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报告主要围绕生猪产业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
一、生猪产业的现状1. 生猪养殖数量大:我国生猪养殖数量居全球首位,占世界总量的50%以上。
2. 养殖方式多样:养殖方式包括规模化养殖、家庭农户养殖和专业养殖。
规模化养殖占据主导地位。
3. 分布不均:生猪养殖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沿海地区和发展较好的省份,很少分布于贫困地区。
二、生猪产业存在的问题1. 疫病防控困难:生猪产业存在疫病扩散速度快、治疗难度大、防控成本高的问题。
2. 国际市场波动性大:受国际市场影响,生猪价格波动较大,经济效益不稳定。
3. 环境污染问题:不合理的养殖方式导致生猪场周边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
三、生猪产业的未来发展1. 调整养殖模式:倡导规模化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和生产力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疫病传播的风险。
2. 加强科技创新:利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生猪的生产力和养殖环境,降低养殖成本。
3. 加强疫病防控:加大对常见猪病的防控力度,提高养殖场的卫生管理水平,加强猪群的免疫力。
四、政府的支持和政策1. 加强监管:加强对生猪养殖环节的监管力度,提高养殖场的管理水平,加强疫病的监测与防控。
2. 提供补贴和扶持政策:对规模化养殖场给予补贴和扶持政策,鼓励农户转变养殖方式,提高生产力。
3. 加强市场调控:建立生猪价格补贴机制,稳定生猪价格波动,保护养殖者的利益。
总结:通过调研我们可以看出,生猪产业在我国的地位重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为了发展生猪产业,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生猪养殖效益,加强疫病防控,改善养殖环境,同时政府也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政策。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保证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技服务2019,36(6):96〜98毕节市生态畜牧产业发展成效及对策罗耀,王明进**,彭华,吴道义,张宗庆,马金萍[收稿日期]2019-04-25[基金项目]国家肉牛耗牛产业技术体系(CARS-38),毕节试验区肉牛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团队;毕节试验区肉牛离效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专题I :黔科服企2018(4001)][作者简介]罗罐(1976-),男.畜牧师,从事肉牛养殖研究。
E-mail : 1539842270@*通讯作者:王明进(1967-),男,研究员,从事肉牛养殖,人工种草和动物营养研究。
E-mail,wangmjl967@163. com(毕节市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贵州毕节551700)[摘要]为深入了解毕节市生态畜牧业发展状况,为其生态畜牧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对其生态畜牧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及肉年、羊、禽蛋和生猪产业发展的成效进行总结,并从政策支持、创新机制、强化管 理、突出特色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肉牛;羊;禽蛋;生猪;成效;对策;毕节毕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0.5-15. 1摄氏度,日照1 120〜1 805小时,无霜 期209-289天,降雨蜃854.1-1 444毫米,适合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育。
依托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长 期生产积累,培育出了诸多地方特色畜禽品种,如威宁黄牛、安威牛(安格斯牛与威宁牛杂交)、西威牛 (西门塔尔牛与威宁牛杂交)、贵州黑山羊、贵州半细 毛羊、乌蒙乌骨鸡、威宁鸡、可乐猪、织金白鹅等。
毕 节空气清新、污染小、绿水青山,最适合生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中高档畜禽肉食品。
毕节有天然草场 747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8.5%;灌木林630万亩,疏林地1 810亩,大于1万亩的43片;天然野 生牧草45科378种,藤本植物、灌木、乔木和竹类70余种;可种植多种优质人工牧草,还有丰富的农 作物秸秆资源,为发展生态畜牧业奠定了一定的饲 草饲料资源和种草空间。
贵州畜牧产业发展现状贵州畜牧产业发展现状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多山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畜牧产业在贵州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目前贵州畜牧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现状贵州是一个畜牧大省,畜牧种类丰富,其中以生猪、家禽、牛、羊等为主要品种。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贵州畜牧总存栏量超过2亿只,其中生猪、家禽、鸟类和牛羊分别达到1500万、6300万、1700万和390万头。
畜禽养殖已经成为了贵州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贵州畜牧业发展的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畜禽养殖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养殖方式落后,环保措施缺失,污染情况严重。
其次,贵州畜牧业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市场形势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价格波动的影响。
所以,为了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提升来解决这些问题。
机遇随着消费升级对优质肉类和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贵州畜牧业已经迎来了新机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养殖成为了贵州畜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生态养殖的推广,贵州养殖业也逐步实现了“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方向。
生态养殖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还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贵州牛业就是一个例子。
2019年,贵州生态牛肉首次走上了国际市场,在俄罗斯麦当劳、东欧企业和马来西亚超市曼陀罗等多家商家的推荐下,贵州牛肉以“低脂、高蛋白、绿色无污染”的特点受到了国际市场的赞誉。
展望随着情况的变化,贵州畜牧业未来发展的前景不仅具有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首先,必须加强科技和管理的提升,优化养殖模式,加强环境保护,减轻环境污染。
其次,应该把握“走向智能养殖”的现代化方向,积极推广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技术,促进“智能畜牧”领域的发展。
总而言之,贵州畜牧业发展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也面对着巨大的机遇。
在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畜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要加强相关管理和技术的改进,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养殖,将贵州畜牧业发展成为生态农业高水平健康、高品质的产业。
论毕节地区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陈世举周凯(贵州省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省大方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摘要:通过对毕节地区生猪产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毕节地区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加畜牧产业的投入,加强品种改良,提高科技水平,健全服务体系,组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按WTO规则和国际通行做法,完善管理体制,建立自由流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猪产业发展对策毕节地区畜牧养殖业资源十分丰富,是贵州省畜牧生产大区,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的格局,成为我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毕节地区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我区草地资源逐步得到有效的利用,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对我区大农业生态系统及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1、生猪产业发展现状毕节地区畜牧业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树立科学发展观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之路。
以推动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
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依托资源,加强畜牧项目科技、基础建设、品种改良和防疫保障“四项工程”建设,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优化畜种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提高畜产品质量,加大创造地方品牌的力度,加快具有山区特色的地方名特畜产品的开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1生猪生产持续增长,创历史最好水平。
据统计部门资料,2009年全区存栏生猪313.11万头,与1978年相比较,存栏增长29.42%。
2009年出栏肥猪270.54万头,与1978年相比,增长4.56倍。
全区实现畜牧业总产值60305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57%,畜牧业已成为全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1.2肥猪出栏率显著提高。
1978年肥猪出栏率为45.61%,2009年肥猪出栏率为64.46%,比1978年提高18.85个百分点,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84.88%,比1978年降低个8.92百分点。
1.3肥猪品质得到提高。
我区1978年开始推广猪人工输配技术,2009年全区设猪人工授精点312个,猪人工授精数135300头,猪群品质得到显著提高。
据测定,肉猪个体产肉量由1978年平均89.61公斤提高到2009年的96.26公斤,增长7.42%。
1.4畜牧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毕节地区有四个省级优质生猪基地县,建有生猪养殖小区44个,进入小区从事规模生产农户达5444户,全区发展规模养殖场2726户。
五个县市为全区无规定动物疫区病项目实施县。
毕节地区有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技术力量雄厚,地、县(市)设立畜牧兽医局,畜牧兽医网络延伸至乡镇及村,拥有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畜牧兽医科技队伍。
全区已初步形成良种繁殖、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生产、技术培训四大服务体系,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
1.5草地饲料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我区1981年开始推广人工种草技术,1986-2004年累计种草119.62万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种草养畜的经验。
1.6规模养殖和产业化经营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全区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畜牧专业村和养殖户,2009年底,全区投资发展畜牧专业村66个,发展养殖专业户5444户;二是种草养畜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全区启动种草养畜基地21个,有力地促进我区畜牧业的发展;三是组建成地、县畜牧生产龙头企业,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断提高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四是各类示范点初见成效,全区兴办示范点137个,其中地级8个,县级31个,乡镇级98个,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2、生猪产业发展的优势2.1 “三元种植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为畜牧业的发展开辟新途径:近年来种植业逐步改变传统“粮、经”二元结构,建立新型“粮、饲、经”三元种植结构。
一是粮草间作技术,据大方县测定,亩产红三叶牧草4513公斤,主粮基本不减产;二是每年利用冬闲土种植饲用绿肥,每年种植面积200万亩以上,2008年全区利用绿肥生产优质草粉4.45万吨;三是种植高蛋白玉米及高杆菠菜。
2.2 农业资源优势:我区农作物资源丰富,尤其实施百万亩马铃薯工程,反季节蔬菜的种植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为生猪生产提供了大量的饲料资源。
2.3 劳动力资源优势:我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剩余劳动力近100万人,发展草食畜牧业能使农村潜在资源优势向现实商品经济优势的转化,而且可促进全区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畜产品生产成本低是我区畜产品的一大优势。
2.4 科技优势:在牲畜改良技术上我区处于贵州领先地位,区内初步形成良种繁育体系、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这奠定了我区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技术基础。
2.5 畜牧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正在兴起,生猪生产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格局,地区成立天力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各县市成立畜牧开发公司,地区正筹建威宁小海及大方竹园地区的活畜交易市场,大方安乐草场已列为省粮油进出口公司优质肉牛、羊出口基地之一。
3、存在的问题3.1 牲畜能繁母畜比重小。
2009年我区能繁母猪占9.34%,生猪生产受到限制,生产不稳定,容易造成生猪生产的大起大落。
3.2 我区饲料工业发展缓慢,市场配(混)合饲料价格高,质量低,配(混)合饲料推广面小,相当养殖场依靠粮食加工的副产品、纯粮食和马铃薯养猪。
3.3 国家对畜牧业的投入相对别的行业比较少,而且资金使用不集中,许多资金在达到项目点前被挪作他用。
畜牧业产业化生产进展缓慢,资金匮乏是制约我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4 生猪的品质较差。
个体小、产肉量低、肉质达不到国际标准,产品整齐度低,饲养方式落后,很难生产出国际市场上需要的优质畜产品;其次我区畜产品是传统产品数量多,优质产品数量少,出售的初级产品和原料多,加工转化成高附加值产品少,可提供的商品多,市场占有份额少。
3.5 自然经济观仍占主导地位。
“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我区畜牧业经济多年来在自然经济观念的支配下运转,不注重养畜经济效益,小生产、分散经营,传统畜牧业的比重大导致养殖规模小、商品率低,进入市场能力弱。
3.6 缺乏相应的牲畜交易集散市场。
我区活畜交易仍依靠乡镇小型自然农贸市场进行,交易量小,而且不规范,养猪经济效益低,养猪的不如卖猪的,卖猪的不如杀猪的。
3.7 生产者素质低,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兴牧的总体水平不高。
表现在一是传统饲养方式仍沿用,管理粗放;二是出栏率、饲料转化率及养畜经济效益停留在低水平上;三是饲养的品种生产的产品达不到国际市场的要求;四是良种良法推广普及率低,良繁体系不完善。
3.8 认识不足,重视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各级行政部门习惯于把粮烟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重点来抓,畜牧业在农业中处于从属地位,行署提出的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战略部署并未真正提上议事日程,发展措施不够完善,运作机制尚未健全,工作力度远远不够。
4、发展对策4.1 转变观念,科学决策。
依据区情,各级领导一定要克服重农轻牧的思想,正确处理畜牧业与其他生产部门的关系,改变靠天养畜和重视存栏数的小农经济思想,树立科学养畜与商品生产的观念。
4.2 按WTO规则和国际通行做法,完善畜牧业管理体制。
实现机制创新,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要求,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格局。
4.3 加强牲畜改良工作的力度,要有超常规的突破。
实现良种国际化,是实现高效畜牧业的立足点,引进良种改良本地猪,品改力度要加强,大力推广饲养三元杂交猪。
4.4 提高畜牧业的科技水平。
充分发挥科技在畜牧生产中的作用,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按照相应的标准组织生产,一是研究推广优质猪生产;二是养猪综合配套技术;三是人工种草养畜配套技术;四是畜产品深加工技术;五是猪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技术;六是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
努力实现畜牧业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4.5 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方式,积极动员社会各个方面和个人资金投入畜牧业,进一步扩大银行贷款规模,各级政府部门应在政策上扶持、经济上投入、技术上指导。
4.6 组建在国内市场,尤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养殖合作社。
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龙头企业和养殖合作社的组织和带动,尽快创造一批名牌产品,发展规模经营,实行产业化生产,通过产业化带动畜牧业的现代化,同时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4.7 建立自由流通和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
利用生产基地优势,培植产区市场,利用加工优势,多元化进入市场,另外通过合资、合作、联营等多种形式占据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
4.8 健全体系、综合服务:加强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健全良种繁殖体系;二是饲草饲料生产体系;三是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四是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体系;五是技术培训体系;六是通过龙头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化中介组织直接为农民提供信息,做好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工作,利用一切宣传媒体传递信息,帮助农民按市场经济规律组织生产经营。
4.9 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畜牧业在我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全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当作大事来抓,切实抓好方案的组织落实,抓住发展机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精心组织实施,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和方法,因势利导,搞好技术、信息服务、协调指导和典型示范带动。
参考资料:1、农业部畜牧兽医司,《畜牧业及畜产品加工研究进展》,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19962、毕节地区统计局,《毕节地区统计年鉴》(2009年)3、中国农业科学院,《贵州省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4、毕节地区畜牧局,《贵州省毕节地区畜牧产业发展战略暨规划》5、陶性潜,《托起贵州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畜牧养殖业》,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