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16.04 KB
- 文档页数:4
初中一名著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骆驼祥子》,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对名著的热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2.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3. 故事情节概括4.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5. 艺术特色分析6. 阅读策略指导三、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 让学生预习《骆驼祥子》,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故事情节,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二)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骆驼祥子》的背景及作者简介,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
(三)人物形象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祥子、虎妞、刘四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选定一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分享讨论成果。
(四)故事情节概括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作品的主要故事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 学生分组分享选定的故事情节,进行课堂讨论。
(五)作品主题思想探讨1.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方面,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六)艺术特色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
2. 学生分组讨论,选定一个艺术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分享讨论成果。
(七)阅读策略指导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如关注作品的开头、结尾、重要情节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行课堂交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骆驼祥子》的基本内容掌握情况。
2. 学生对作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情况。
五、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初中3年阅读名著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 把握小说主题,提高文学素养。
3. 学会欣赏名著,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1. 了解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1. 把握小说人物心理变化。
2. 学会欣赏名著,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曾经读过名著,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印象?2. 教师简要介绍《骆驼祥子》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二、情节梳理(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小说主要情节,提炼关键事件。
2. 学生分享自己梳理的情节,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人物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主人公祥子的形象特点,如勤劳、善良、坚韧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物分析,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主题探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深入挖掘作品主题。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主题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欣赏与借鉴(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文学素养,如写作技巧、人物塑造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与借鉴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拓展活动(5分钟)1.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更好地欣赏名著。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阅读名著方面的不足。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骆驼祥子》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3. 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探讨和理解。
4. 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让学生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主题,并学会欣赏名著,提高阅读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教案年级学科:初中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名著,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帮助学生掌握名著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品质。
教学内容:1. 名著的选择:选择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2. 阅读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阅读名著,如速读、精读、批注等。
3. 阅读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名著分享、讨论、写作等活动,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名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名著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名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名著选择与推荐(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水平,推荐适合的名著,并解释选择这些名著的原因。
三、阅读方法指导(10分钟)教师讲解如何有效地阅读名著,如速读、精读、批注等方法,并示范一些阅读技巧。
四、阅读活动设计(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阅读活动,如名著分享、讨论、写作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深入理解名著。
第二课时:一、名著阅读分享(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名著阅读分享,介绍自己阅读的名著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二、讨论与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名著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名著。
三、批判性思维训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名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如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进行评价。
四、创新与实践(10分钟)教师鼓励学生从名著中汲取智慧,将名著中的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升个人品质。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测试或课堂讨论来评估。
2.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提问或写作来评估。
3. 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学生的阅读记录和分享来评估。
以上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名著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初中课外名著阅读教案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材:《西游记》原著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西游记》,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
3. 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的了解:学生自主阅读《西游记》原著,概括故事情节,了解小说的大致脉络。
2. 人物形象的把握: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形象意义。
3. 作品艺术魅力的体会:品味《西游记》中的精彩片段,感受小说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魅力。
4. 智慧与价值观的汲取: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有益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2. 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西游记》的心得体会。
二、故事情节的了解(15分钟)1. 学生概括《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2. 学生展示自己整理的故事情节,互相交流学习。
三、人物形象的把握(20分钟)1. 学生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2. 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人物及其原因,互相交流学习。
第二课时:四、作品艺术魅力的体会(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西游记》中的精彩片段,感受小说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认为最精彩的片段,互相交流学习。
五、智慧与价值观的汲取(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有益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启示和感悟,互相交流学习。
六、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阅读名著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西游记》的读后感,字数不限。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西游记》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西游记》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初中名著阅读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对初中名著的阅读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技巧。
2. 提高学生对初中名著中深层含义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经典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引入名著阅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选定的名著的作者、出版背景、历史背景等,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三步:分析结构通过简要分析名著的结构,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起承转合、人物关系等。
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展示。
第四步:词汇学习选出名著中一些重要或生词,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第五步:阅读策略教授学生一些阅读策略,如扫读、略读、精读等,在实际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故事情节。
第六步:深入思考选择名著中的一些重要场景或人物,让学生通过讨论或写作的方式展开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对作品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第七步: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名著中的文学技巧和艺术魅力,如描写手法、情节安排等,鉴赏作品中的美。
第八步:作品评价引导学生进行作品评价,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书评的方式,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作业批改和小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估,检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教学延伸:鼓励学生延伸阅读其他名著作品或相关文学作品,拓宽阅读广度和深度。
结语:通过这样的名著阅读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对名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进而提升综合素养和文学素养。
希望学生们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能够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成为有见识和懂得欣赏美的人。
初一名著阅读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初一名著的基本情节、人物以及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体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初一名著的基本情节、人物以及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名著中的深层含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介绍名著的作者、背景等信息,引起学生对名著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学习名著的基本情节和人物。
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让学生掌握名著的基本内容。
3. 分析名著的主题思想。
通过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分析名著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名著的深层含义。
4. 阅读名著的片段并进行讨论。
选择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
5. 作文练习。
布置作文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名著内容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6.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名著的重要性以及阅读名著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手段。
1. 板书。
通过板书展示名著的基本情节、人物以及主题思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2. 多媒体。
通过多媒体展示名著的相关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受,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3. 课堂讨论。
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作文练习。
通过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较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名著中的主题思想也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在学生的作文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下节课我将重点对名著的主题思想进行讲解,并加强作文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七年级下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名著,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名著的主要情节和核心思想,掌握基本的文学分析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社会反映。
3. 学生能够独立阅读名著并进行文学性思考,提高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阅读名著《红楼梦》中的精选篇章。
2. 学习文学分析方法和名著阅读技巧。
3. 开展名著解读讨论和写作活动。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红楼梦》导读1. 学生自主阅读《红楼梦》简介,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
2. 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3. 教师讲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课:《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1. 学生自主阅读《红楼梦》第一回,并绘制人物形象思维导图。
2. 教师引导学生按章节分组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和讨论。
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表人物形象分析的小型研讨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三课:《红楼梦》情节发展分析1. 学生自主阅读《红楼梦》精选篇章,在读后感中记录情节发展。
2.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主要情节发展的契机和必然性,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3. 学生利用草图和文字描述法,绘制《红楼梦》情节分析图。
第四课:社会反映与价值观辨析1. 学生自主阅读《红楼梦》中涉及社会问题的篇章。
2. 教师引导学生发表对于其中社会反映的思考与判断。
3. 学生展开辩论和讨论,对涉及的价值观进行辨析以及自我表达。
第五课:综合写作与展示1. 学生根据自我选择的《红楼梦》篇章进行写作。
2. 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给予学生写作指导和鼓励。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教师进行总结。
四、教学评价方法1. 学生的阅读笔记和观点展示。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研讨会表现。
3. 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和情节分析图。
4. 学生的辩论和写作成果展示。
初中详细名著阅读教案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2. 培养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通过阅读《骆驼祥子》,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风俗民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4.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1. 了解《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及其作品特点。
2.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 分析作品中的社会现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北京方言和口语化语言的理解。
2. 深入剖析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物性格。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预习《骆驼祥子》,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对作品的基本认识和感受。
二、作品情节梳理(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作品的主要情节,总结故事大纲。
2. 学生分享自己认为有趣或感人的片段,并进行讨论。
三、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祥子的性格特点,如诚实、勤劳、善良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其他主要人物的认识,如虎妞、刘四、小福子等。
3.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关系和冲突中深入剖析人物性格。
四、作品主题探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出发,思考作品反映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剥削、道德沦丧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讨论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次阅读进行总结,强调作品的价值观念和品德素养。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一部类似题材的名著进行阅读。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骆驼祥子》的艺术魅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初中读名著课教案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骆驼祥子》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 使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内容:1. 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掌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 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人物心理。
2. 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介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时间背景和地域特色。
二、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介绍主人公祥子的形象特点,包括他的性格、命运和生活状况。
2. 分析祥子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如虎妞、刘四、小福子等。
3. 引导学生探讨祥子形象的意义和价值。
三、故事情节梳理(15分钟)1. 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如祥子的买车、失车、再买车等。
2. 分析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心理变化。
3. 引导学生理解情节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关系。
四、主题思想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如贫困、压迫、道德沦丧等。
2. 分析小说对人性的探讨,如祥子的善良、坚定、绝望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五、艺术特色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语言风格,如北京话、俚语、成语等。
2. 分析小说的叙事技巧,如倒叙、插叙、描写等。
3. 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的审美价值,如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骆驼祥子》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情况。
初中名著阅读课教案篇一:《简爱》名著阅读指导教案(1)《简爱》名著阅读指导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小说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让学生如何从作品中感悟到小主人公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最近我们读了《简爱》,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对这本书了解多少。
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介绍夏洛蒂.勃朗特。
二、作者作品:夏洛蒂.勃朗特,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之姐,是活跃在英国文坛上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
父亲是个穷牧师。
全靠他们一位小有资产的姨妈资助他们上学,并留给他们财产。
后来三姐妹利用这笔财产的一部分自费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诗歌合集。
童年的夏洛蒂常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用小本写一些奇特的故事。
基于父母遗传的天分和他们后天的努力,三姐妹都有名擅长写作,1847年,他们都发表了小说,夏洛蒂用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了《简.爱》。
夏洛蒂当过教师和家庭教师,也曾与妹妹艾米莉一起于1842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
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属于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
《简.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实际上,勃朗特三姐妹自幼便热爱写作,常常一起在本上写一些关于伯爵的小说,可惜日后都丢失了。
夏洛蒂还出版过诗集。
她的其他小说有:《雪莉》(1849)、《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
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
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简.爱》故事简介:简爱父母早亡寄居在舅舅家,舅舅病逝后,舅母把她送进孤儿院,来到桑恩费尔德,当男主人公罗彻司特先生家的家庭教师,罗彻先生脾气古怪,经过几次接触,简爱爱上了他。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摘要: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很多历史的痕迹只能通过名著体现。
通过名著中提及的各种景象及事件,能够帮助初中生了解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生活习惯及当时的社会情况。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名著在文学史上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
初中语文教材中明确规定了关于名著的阅读要求。
为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
通过名著阅读,能够提升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拉近与作者之间的心灵距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将课本知识与名著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
初中生的学习没有高中生那样繁重,但同样面临升学压力,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教师过分注重应试教育的考试范围,一切学习都围绕考试进行。
即使考试过程中有涉及名著的部分,都是关于名著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东西,让学生将关于名著的人物、事件、地点、思想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下来,便于在考试过程中应用,却没有真正阅读名
著。
从师生及家长的角度看,取得高分是初中生的最终目的,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活动都被看做是浪费时间。
即使有很多学生对名著充满兴趣,也不敢违背教师和家长的命令,课外阅读名著被一些家长看做同玩网络游戏一样的行为,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严重行为,学生的兴趣被强行扼杀。
二、阅读名著教学的作用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
由于生活时代的不同,很多历史的痕迹只能通过名著体现。
通过名著中提及的各种景象及事件,能够帮助初中生了解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生活习惯及当时的社会情况。
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通过对四大家族日常行为的描写,反映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状况,同时最终的结局预示着封建社会必然灭亡。
另外,通过《格列夫游记》,能够了解当时英国的基本生活状况,这篇小说到处充斥着对英国议会政治的讽刺及对反动宗教组织的批判,在这样的状况下,受苦受难的终究是人民。
格列夫宁愿与马为生,也不愿意再次做人,则是对当时社会的极大讽刺。
作者通过《格列夫游记》对现实进行深刻批判,同时代表劳苦大众对新社会的期盼。
2、促进语文知识的开放性学习。
传统语文教学的重点仅仅局限于课本,学生在进行文章理解时,只会对课本上出现的情感进行套用,如果课本没有涉及,学生则显得措手不及。
通过名著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情感
及文学知识,是对课本知识学习的极大补充,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
同时名著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开放性学习,不同于课本知识受到标准答案的限制,禁锢了学生思想。
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让自己的思维无限扩散,通过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及发散性思维,有利于自己日后更好地发展。
三、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1、制订明确的阅读计划。
从学生进入初中开始,就得灌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名著的思想。
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其缺乏自主学习性,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制订相关阅读计划。
从长远看,可以制订三年计划,即在初中三年完成一定数量的名著教学。
从短期计划看,可以制订每个学期的阅读计划,并在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各种心得通过文字描述出来。
2、定期开展阅读交流课。
在阅读教学一段时间后,教师应该定期开展阅读交流课程,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并将自己阅读的课外优秀名著推荐给大家。
另外,每个人的阅读习惯都不一样,大家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技巧进行分享,做以借鉴,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交流课上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名著,并给予学生一定引导,区分名著与网络小说之间的区别,避免学生利用阅读名著的接口,阅读一些没有文学价值
的网络小说。
通过阅读交流,可能在班级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激励全员参与。
3、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步骤。
初中生受限于理解能力
及三观未完全形成,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对一些思想比较高深的名著难以理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选取的名著应该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首先选取一些思想比较浅显的名著,例如对于四大名著的安排,在七年级和八年级时可以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名著都比较直接地披露了现实,思想比较直观。
而《红楼梦》的文学境界明显更加深奥,可以等到九年级有一定文学基础和思想见解再阅读。
4、教师为学生提供阅读示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推荐几种良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阅读掌握一定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并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及开放性思维。
四、结语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过于依赖课本,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必须进行一定的名著阅读,从而补充自己的文学知识,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及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课书上介绍的名著外,还应向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名著,并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