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6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导学案一、观潮导学概述观潮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与父亲一同观潮的经历。
本导学案将从课文的主要内容、阅读目标以及相关思考问题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课文内容回顾课文《观潮》主要写了作者和父亲一同前往海滩观赏潮汐的情景。
文章开头通过描绘海浪汹涌的画面,引发了作者的好奇心。
随后,作者和父亲乘坐小汽车来到海滩,观看着一波波的潮水涌上岸边,逐渐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壮美。
文章最后提到作者对石头的喜爱,并因此提醒我们要尊重和爱护自然。
三、阅读目标通过阅读《观潮》这篇课文,我们的阅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节发展;2.感受并理解大自然的壮美和伟大;3.了解作者对石头的喜爱;4.意识到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护的重要性。
四、思考问题1.在课文中,作者和父亲是如何观赏潮汐的?2.你觉得作者对石头的热爱有什么特别之处?3.为什么我们要尊重和爱护自然?五、思考展开1.在课文中,作者和父亲选择了什么方式观赏潮汐?作者和父亲选择了乘坐小汽车前往海滩观赏潮汐。
他们沿着崖壁的道路行驶,靠近了大海,通过遥望或者靠近潮水的方式来观赏潮汐。
2.作者为什么对石头情有独钟?作者对石头情有独钟是因为石头有着不同的形状和颜色,而且它们在人们的脚下也经历了很多年的变化。
石头给作者的感触很深,他喜欢观察它们的动静,喜欢听到它们碰撞的声音。
3.我们为什么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我们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是因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自然资源不可再生,我们要正确对待和使用它们,不能对其进行破坏和滥用。
同时,自然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尽力保护它们,让其保持原有的美丽和生态平衡。
六、拓展阅读如果你对自然中的其他景观和动物也感兴趣,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大自然的书籍或者文章,进一步了解自然的奥秘和美丽。
或者你也可以尝试亲自去一些自然环境较好的地方,接触大自然,增加对自然的认知和体验。
七、总结通过阅读《观潮》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了作者和父亲观赏潮汐的经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伟大。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观潮》是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写景文章。
课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抓住钱塘江大潮壮美雄奇这一特点,由远及近的把享有天下奇观这一美称的钱塘江大潮描写的有声有色。
是一篇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语感的好课文。
教案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能够“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把交流建立在了平等、融洽的基础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交流是在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的,使学生体验到了交流的乐趣和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本课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同时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12个生字,掌握11个会写的生字。
理解“笼罩、沸腾、水天相接、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风号浪吼、霎时”等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美的情操。
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词语。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一课,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来描述的观潮过程,谁来说一说潮来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二、理解课文内容(一)学习潮来时1、自由朗读潮来时的内容。
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2、在交流中随机进行重点指导:(1)大潮声音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样的?(低沉)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想象“山崩地裂”的声音,指导学生读出气势。
教师指导:体会声音的变化,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朗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平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
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观潮。
读课题: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导学案
一、课前准备
•教学目标:
–了解《观潮》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导学环节
1.导入:介绍故事《观潮》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潮汐现象对人类的
影响。
2.导读:让学生先通读全文,快速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并思考导学
问题:
–什么是潮汐?
–古代人是如何利用潮汐的?
–故事中的主人公发生了什么事情?
3.学习重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阅读、讨论、理解文章的重点内容,
包括潮汐、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4.课文分析:解读文章中的生词词语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内容,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看法。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主题,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共同总结出结论并进行展示。
6.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让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并完成相应的阅读
和作业要求。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观潮》为例,通过潮汐现象展开课堂教学。
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
需要深入了解故事背景,把握教学重点,便于为学生导学提供支持。
在导学环节,教师需要多渠道引导学生思考,并促使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和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潮汐现象,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第1篇】设计理念“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明”。
通过美读、美解、美赏、美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经典美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以“诵读”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讲促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雄壮奇异的自然美,去领略趣味无穷的民俗风情美。
此文描写的是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要明确教学目标,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定位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程主体性教学理念,构建文言文自主性教学课型,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自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准备词卡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
(板书:天下奇观)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A、八月十八——的观潮日B、盐官镇——的地方C、观潮人——最多D、响声——E、浪潮——最壮观F、人的情绪——涨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
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引领学生感受钱塘海潮的奇伟磅礴,体味自然的伟力美、人的精神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教学重点:通过多层次的诵读,以读带品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读的指导。
教学难点:通过赏读理解:奇伟磅礴的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参与而灵动生辉!教学过程一、传说激趣:师:春秋时,吴国有个大夫叫伍子胥。
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被俘。
子胥多次建议杀勾践以绝后患,反被吴王赐死,尸身抛入钱塘江中。
吴国灭亡后,相传子胥悲愤难抑,乘素车白马在钱塘江上奔腾吼叫,从此便有波涛滚滚的钱塘大潮。
钱塘观潮,始于汉魏,宋朝时最盛。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周密一起去“观潮”吧。
二、问答明意: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
(学生读课文)师:这是一篇文言自读课文,经过一年的初中学习,同学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昨天我们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来进行抢答比赛,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
大家准备好了吗?(学生跃跃欲试)师:钱塘江潮观看的最佳日期是何时?生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师追问:既望是哪一天呀?生2:农历每月的十六日,因为望日是十五,“既”是已经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十五日的后一天。
师:钱塘江潮初来之时就汹涌澎湃吗?生3:不是,因为“方其远处海门,仅如银线”。
“方”就是“当……的时候”,可见的钱塘江潮出来之时刚刚像一条银线。
师:你能结合注释读文章,这是个好习惯。
但是老师纠正你一个读音,本句中应该读“仅(jìn)如银线,因为古汉语中做“几乎,差不多”释义的时候读jìn。
师:军演有哪些项目?生4抢答: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师:文中哪个四字词最能表现军士们的技艺水平?生5:如履平地师:吴中健儿水中所持的彩旗是否仅仅作为标志?生6:不是的,因为吴中健儿“以此夸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二、放录像,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2、学生汇报交流。
四、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临其境。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课堂总结六、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七、布置作业【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第2篇】一、默读第2自然段1、你读懂了什么?读出个人的感受。
(同座交流讨论、汇报。
)2、你还知道什么?从哪里知道的?3、质疑问难。
二、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1、你知道了什么?2、朗读指导。
3、谈谈你的感受:假如你正面对如此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此时,你最想说什么?(或者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三、文小结,学法指导四、延伸迁移,巩固创新在课外观察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合作练习、集体评议,学校周围“熟悉的一处景”。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导学案【第1篇】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
“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
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导学案《观潮》导学案一、导入1. 引入话题,和学生谈论他们是否曾经去过海边,或者经历过潮汐的现象。
2. 提问:你们见过潮水吗?潮水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潮汐呢?二、阅读1. 让学生独立阅读《观潮》这篇文章,了解潮汐的现象和原理。
2. 学生们可以使用字典查找陌生词汇,如:“重复”、“如同”等。
三、理解1. 学生回答问题:- 故事最初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潮汐是怎么形成的?- 文中提到的“潮水东退”是什么现象?- 故事最后发生了什么?2. 分组合作,让学生们组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的孩子们为什么要观潮?- 你觉得和小伙伴们一起观潮的经历是什么样的?- 会有什么意外发生吗?3. 小组发言,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拓展1.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潮汐的现象和原理。
2. 让学生们动手实践一下,用水和沙子模拟潮汐的现象。
3. 提醒学生们在实践中注意安全,并且保持环境的整洁。
五、总结1. 让学生们集体总结他们学到的关于潮汐的知识,并用简短的话做一个总结。
2. 回答最初的提问:你们现在明白了潮水是怎么来的吗?为什么会有潮汐呢?六、作业1. 让学生们回家观察自己所在城市的潮汐现象,并画一张描绘潮汐的图片。
2. 学生们可以写一篇短文,讲述他们观潮的经历,例如他们选择的地点、观察到的现象等。
七、教学反思在这堂课中,学生们通过阅读《观潮》这篇文章,了解了潮汐的现象和原理。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分享,他们不仅加深了对这一现象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通过实践和总结,学生们也发展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他们在实际中理解问题,培养创造力和逻辑思维。
八、延伸学习1. 引导学生发现潮汐的影响范围。
学生可以调查海洋潮汐对于沿海城市日常生活和经济的影响,并写一篇调查报告。
2.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更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