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孟涂文集》阅读答案附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7.76 KB
- 文档页数:2
文言小短文阅读训练(一) 孙登比丸吴太子孙登,尝乘马出,有弹圆过。
左右求之,适见一人,操弹佩圆,咸以为是。
辞对不服。
从者欲捶之,登不听。
使求过圆,比之非类,乃见释。
人之负冤,多因疑似,听者不能审谨,忿然作威,遂至枉滥。
【词句】 1.适见一人 2.咸以为是 3.登不听 4.乃见释(二)柳庆问饮后周柳庆,初士后魏,为雍州别驾。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交易,寄人居止。
每欲出行,常自执管钥。
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谓是主人所窃。
郡县讯问,主人遂自诬服。
庆问而疑之,乃召问贾人曰:“卿钥常置何处?”对曰:“常自带之。
”庆曰:“颇与人同宿乎?”对曰:“无。
”曰:“与同饮乎?”曰:“向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
”庆曰:“主人特以痛自诬,非盗也。
彼沙门乃真盗耳。
”即遣吏逮捕沙门,乃怀金逃匿。
后捕得,尽获所失之金。
注释:别驾,官名。
后魏于诸州置别驾从事史,掌总理众务。
【词句】(1)诣京师交易(2)主人特以痛自诬服(三)蒋常留妪唐贞观中,衛州版桥店主张逖妻归宁。
有魏州三衛杨正等三人投店宿,五更早发。
是夜,有人取其刀杀逖,却纳鞘中,正等不觉。
至晚店人追及,刀血狼籍,收禁考掠,遂自诬服。
太宗疑之差御史蒋常复推。
常至,追店人十五以上皆集,人数不足,因俱放散,独留一妪,年八十余,晚乃令出,密遣狱典觇之,曰:“有人共语,即记姓名。
”果有一人问妪:“使人作何推勘?”前后三日,并是此人。
捕获诘问,具服:与逖妻奸杀逖,有实迹。
正等乃释。
注释:追,传诏。
狱典,狱吏。
使人,使者。
推勘,审查核对。
【词句】(1)收禁拷掠(2)密遣狱典觇之(四)刘崇龟换刀唐刘崇龟,镇南海。
有富商子泊船江岸,见一高门中有美姬,殊不避人。
因戏语之曰:“夜当诣宅矣。
”亦无难色,启扉待之。
忽有盗入其室,姬即欣然往就。
盗谓见擒,以刃割之,逃去。
富商子继至,践其血,污而仆,闻颈血声未已,觉有人卧地,径走至船,夜解维遁。
其家踪迹,讼于公府。
遣人追捕,械击考讯,具吐情实,惟不招杀人。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答案】答案:【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A B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答案】【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
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
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课外部分(一)师旷论学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③已暮④矣!”师旷曰:“何⑤不炳烛⑥乎?”平公曰:“安⑦有为人臣而戏⑧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⑨昧行⑩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③恐:恐怕,担心。
④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指“晚”的意思。
⑤何:为什么。
⑥炳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
⑦安:怎么。
⑧戏:作弄,戏弄。
⑨孰与:相当于“……与……相比,哪个更……”。
⑩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昧,黑暗。
【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火把照明。
点上火把照明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恐已暮.矣(晚) ⑵盲臣安.敢戏其君乎(怎么)⑶臣闻.之(听说) ⑷善.哉(好)⒉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初生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
⒊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10.2《师说》同步练习(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宪宗欲从陕西凤翔的法门寺迎取佛骨舍利供奉宫中,韩愈不以为然,上《论佛骨表》,一题作《谏迎佛骨表》,结果险些丢了性命,最后在刑部侍郎任上被贬潮州。
佛教在东汉从印度传入中国,魏晋之际玄学兴起,儒、道、释三教渐有融合之势,经南北朝至唐,三教的融合依旧,一些人在儒家、道家思想之外受佛教的影响,这是一种常态。
而韩愈是固执的儒者,他视道、佛为异端,以儒者自居,坚定地捍卫儒学道统。
他在《原道》中说:“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后面的九个字说得斩钉截铁,意思是要把佛、道之徒还俗,把他们的经书都烧掉,把佛寺、道观都改造成民房。
难怪唐宪宗要把佛骨迎到宫中供奉的时候,韩愈挺身而出,激烈反对,《论佛骨表》就是这样问世的。
韩愈说佛是“夷狄之法”,他在《原道》里也表达过不能将“佛”这一“夷狄之法”凌驾于先王之教上,或说是儒教之上。
但他言及佛教在东汉流入中国后,忽地把笔宕开,叙说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夏禹直到周穆王在位年数和享年多少。
韩愈要借此说明一个道理,这些帝王居位长久,生命长久,“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因为那时候佛教没有进入中国,也就无帝王事佛之事。
这些叙说看似平淡,实际上隐含了韩愈说理的尖锐锋芒——因为唐宪宗事佛想的就是长命百岁。
韩愈说,不事佛实际上是可以长寿的,不信你看看历史。
韩愈随之和缓语气,说唐高祖李渊称帝之后,本想取缔佛教,只是由于那时的大臣目光短浅,不能洞晓先王之道、古今所宜,用先王圣明革佛教之弊,以致这事就放下来了。
唐宪宗一生多次迎取佛骨到宫中供奉,元和十四年(819)的供奉,宪宗让中使(宦官)杜英奇率三十多位宫人,拿着香花,前往凤翔的法门寺迎请佛骨舍利到京城长安的皇宫,自然有群僧相随,又带动诸寺、众生供奉,成一时盛况,韩愈忧心不已。
他对宪宗皇帝说:“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课外文言文、说明文专题训练4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李生论善学者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注释】还:转身炯戒:明显的警戒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②李生说.之曰③不应.而还走④迨.年事蹉跎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3.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4.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答:5..结合生活怎样谈如何做一个善学者?6.王生是一个怎样的人?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谓君不善学或(有人)B.吾悉能志之志(记)C.君但志之而不思之但(只)D.莫逾自厌厌(讨厌)问说《孟涂文集》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②而或不达.于事()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人不知而.不愠D.面山而.居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不超过10个字)答:二、说明文阅读(一)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
[古诗文阅读]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古诗文阅读]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A B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程门立雪《宋史》【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答:七录《明史?张溥传》【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②如是者六七始已③日沃汤数次④后名读书之斋曰……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A,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译文: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译文: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③不能名其一处也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5.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用一句名言回答)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文言文阅读训练:《说苑•孟尝君寄客于齐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孟尝君寄客于齐王,三年而不见用,故客反谓孟尝君日:“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见用。
不知臣之罪也,君之过也?”孟尝君日:“寡人闻之,缕理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
夫子之杖必薄矣,尚何怨乎寡人哉?”客日:“不然!臣闻周氏之誉、韩氏之卢,天下疾狗也。
见兔而指属,则无失兔矣;望见而放狗也,则累世不能得兔矣。
狗非不能,属之者罪也。
”孟尝君日:“不然!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F也。
芨子诚能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夫土壤且可为忠况有食谷之君乎?”客日:“不然!臣见鹤鸦巢于苇苕,著之以发,建之,女工不能为也,可谓完坚矣。
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
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
臣未尝见稷狐见攻、社鼠见熏也,何则?所托者然也。
”于是孟尝君复属之齐王,齐王使为相。
庄周贫者,往曾粟于魏文侯。
文侯日:“待吾邑粟之来而献之。
”周日:“乃今者周之来,见道傍牛蹄中有通鱼焉,大息谓周日:'我尚可活也!'周日:,须我为汝南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汝。
'笫鱼日:'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为我见楚王,决江、淮以溉我,汝则由我枯鱼之肆矣。
'今周以贫故来贷粟,而日'须我邑粟来也而赐臣',即来,亦求臣佣肆矣。
”文侯于是乃发粟百钟,送之庄周之室。
(节选自《说苑・善说》)材料二:孙卿日:“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满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
如是,则说常无不行矣。
”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
(节选自《说范・善说》)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君子诚能A刑于内B则物C应于外矣D夫土壤E且可F为忠G况有H食谷之君乎?I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意为借助、依靠,与《过秦论》“因河为池”中的“因”意思相同。
课外文言文郑人逃暑①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徙衽以从阴( ) (2)其阴逾去(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分)7、⑴:移动⑵离开8、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9、“拙”具体表现在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10、要随机应变,要顺应变化,不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录》)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
②独下帷绝编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患:②迨能倍诵乃止迨:③迨能倍诵乃止乃:④咏其文咏: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写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其中化用的表现孔子读书勤奋的成语是。
1.①担心。
②等到。
③才。
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
熙宁十年秋,彭城①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②。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孟涂文集》比较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5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丙】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哪里)决焉?(选自《孟涂文集》)10.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其境过清不以千里称也B.乃记之而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C.而或不知其细而或长烟一空D.而或不达于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11. 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语。
(2分)(1) 窥谷忘反反:(2) 理明矣理:1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译:13.给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
(1分)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14.【甲】文和【乙】文中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个角度描写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4分)【甲】【乙】15.【丙】文阐述了作者什么观点? (2分)答:参考答案:10.(2分)C11. (2分,每题1分)(1) 通“返”,返回。
(2) 道理(或:事理)12.(4分,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问说《孟涂文集》阅读答案(附翻译)
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
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
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
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
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
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
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不超过10个字)
答:
答案:1.①提出疑难②也许,或许③增加知识④判断,解决2.C.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4.好学尤当勤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