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课件:第七章 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354.00 KB
  • 文档页数:4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基础:关注并依赖学习者的认知品质和过 程。
• ②课程是经验
• 基本思想/特点:课程往往是从学习者角 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个人 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习者作 为学习主体的角色。
• 心理基础:跳出了单纯认知的范畴,强 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 性、积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 度等。
• ③课程基本结构的发展变化
• 在统一性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提出:“实行国家、 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 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 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性
• ④课程结构的改革
• 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是课程具体结 构的基础。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 是多方面,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学 生的学习方式。
• ①宏观的课程设计
• 这一层次的课程设计应当解决课程的一 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 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 的基本结构等等。
• 课程计划就属于这源自文库的设计。
• ②中观的课程设计
• 将课程计划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 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 为载体表现出来。这一层次的设计工作 以宏观的课程设计为前提和基础,是在 具体的课程门类基础上进行的。
• 第二个层面,是关于课程设计或编制方面的探 讨,这通常是由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要求、步骤、 原则、方法等的说明和规定构成。
• 2.课程的理论基础
• (1)课程的哲学基础
• 在课程的各种理论基础中,哲学对于课程的 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一般说,哲学对 课程的影响有两个层次:本体论层次和方法 论层次。
• (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 ①历史沿革 • 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 • 近代课程是分科的。 • 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尝试在二战后达到高潮,成
为当代课程实践和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 ②分科与综合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方式: 分析与综合,这是认识论的两个基本范畴。
• ③中国面临的问题与世界基本趋势是一致的, 即主要在于分科绝对化。因此,加强综合化是 小学课程今后长期的努力目标。
•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 容问题。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目的、课程的 评价以及课程的实施,都可以理解为围绕着 课程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展开的:课程设计 是关于内容的组织安排,课程目的是决定内 容的依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 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等等。
• 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 型主要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 合课程。(重点,填空,选择)
•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 ①人文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 ➢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 ➢在课程实施中,充分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 ②科学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 ➢在课程内容上,重视科学知识。 ➢在课程实施中,讲究科学性和效率。
•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 ①形式教育派与实质教育派
• 形式教育派:注重能力的培养
• 实质教育派:注重知识的传授
• ②现状
• 实质教育派以知识为主导的思想理论对我国 的课程实践影响最大。因此,中小学生在能 力发展上的不尽如人意,直至今日仍然是相 当普遍的。
• ③改革
• 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 分开。一定的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必要条 件,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 无论课程是知识取向还是能力取向的,知识 与能力的这种内在联系始终存在着。但是知 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二者从存在方 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为了处理好这一基本 关系,使得课程能够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 真正统一起来,一个必须解决的任务就是建 立起不同的学习方式。
• ③人文主义课程与科学主义课程的冲突 ➢科学主义(第一次)→人文主义(第二
次)
➢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的基本范畴
• 1.课程的目标
• (1)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 ①第一层次 aims 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 • ②第二层次 goals 适用于一定阶段的具体
课程,是总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
• ③第三层次 objectives 教学目标 在具 体的课程领域内部展开。
• (2)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
• 目前在国内外一般认为,完整的课程目 标应当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 技能领域三个部分,每一个领域又可进 行更为详细的区分。 (重点,填空, 选择)
• 2.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 (1)课程的内容
• 课程的定义
• 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 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 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 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 (2)课程论
• 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大体说来, 课程论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关于课程基本理念方面的探讨, 是人们对于课程的最根本的认识。
➢间接经验:从书本或别人的经验中取得的经验。
• ②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和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 ➢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表现形式是活动课
程;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表现形式是学 科课程。这是课程论中有代表性的两种主张。
• ③间接经验为主课程的缺陷
• 当前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积极方面是赢得 了教育的时间和速度;消极方面,则是失去了 认识的完整性和活力。当人们把它当做惟一的 课程类型时,就必然地造成学习者在发展上的 局限:对于所学知识缺少深刻的理解,不善于 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欠缺,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没有与知识 的获得同步,等等。
产生结果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科书 教学设计
• (2)课程设计的模式
• 一般认为,课程设计的模式(方法)大 致可分为五种,它们是:主观法、经验 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 主观法和经验法是人们进行课程设计最 常用的模式 。
• 我国新课程的推行中曾经采用实验法和 客观法。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目标模式)(1/2)
➢基本思想: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是从相应科 学中精心选择的,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 的,并且按照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作 为知识的课程通常特别强调课程计划(教学计 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所谓 看得见、摸得到的客观存在物;课程是社会选 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 静态的、外在于学习者的;学习者服从课程, 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 (一)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 面发展的基础
• (二)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 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
• (三)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案例分析一
• 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杜威于19世纪末创立 的学校,也叫杜威学校)中,孩子们在教师的 指导下自己动手建设自己的校舍、购置学校的 设备,也模拟社会上的商业活动在学校里开设 商店,进行简单的买卖活动。他们课程的相当 一部分,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选择一 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探究学习。
➢课程标准, 也称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 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 教学指导文件。
➢教科书,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 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一般说来,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课程的 宏观结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是课程的具体结构。
➢②课程基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中国、苏联、 日本、法国,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和教学 大纲(课程标准)最典型、最显著的特点就 是统一性。
➢以多样化为特点的存在方式:英国、德国、 美国(最典型),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和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和差异性,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甚至同一 地区的不同学校,所实行的计划和标准都可 能有十分悬殊的差异。
• ③课程是活动
• 基本思想: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注意 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 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从活动的 完整性出发,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反对过于详细的分科,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 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 关系。
• 心理基础:强调全面性,即除了认知过程之 外,学习者的其他心理成分同样是实施课程 必须考虑的。
✓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选择经验)
✓③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组织 经验)
✓④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评价结果)
• 2.课程的实施
•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理解)
➢课程的实施可以理解为教学。教学与课程是 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课程是指教什么的问 题,教学则是指怎么教的问题。这两个方面 相互依存,离开了教的内容,怎么教就无从 发生;离开了教的形式,教什么就将完全落 空。同时,教什么一定会影响到怎么教,怎 么教也必然制约着教什么。
• 创立者:拉尔夫•泰勒,美国教育理论 家,“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 理论之父”,代表作《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的圣 经”)。
• 实践背景:八年研究(1934-1942), 中学与大学如何更好衔接。
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目标模式)(1/2)
• 核心内容
✓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确定目 标)
• (2)课程的结构
• ①课程的基本结构(重点) 课程的一般结构,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也称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 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 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在课程 结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纵向结构 中最宏观的安排,又是展现课程的横向结构。
• 我国小学阶段课程的实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 的。1992版课程计划规定小学开设九门课程。
•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 课程计划(实验稿)》提出:“从小学至高 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 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 小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问 答,案例分析)
• ③微观的课程设计
• 由教师进行的教学设计。在这种微观设 计是在接受和认可现存目标的前提下进 行的。影响微观设计的因素主要是学生 的已有基础及学习状态、教师的自身条 件、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
课程设计的层次
层次
承担任务
宏观
课程体系结构的整体 编制
中观
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 大纲(标准)和教材
微观
课程实施时教师的再 设计
➢接受学习:教学大纲+教科书。
➢自主探索学习:主题、任务、评价标 准。
三、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 1.课程设计的层次与模式 • (1)课程设计的层次 • 课程设计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做出规
划和安排,是课程论在应用层面上最重 要的范畴之一。
• 根据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课程设 计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 (2)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 心理学对课程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明显, 也更加具体。与心理学的结盟是课程论形成 独立科学的主要条件。真正为课程建立起心 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
• 3.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重点) •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亲自从实践中取得的经验;
第七章 课程
孙玲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系
第七章 课程
• 一、课程概述 • 二、课程的基本范畴 • 三、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概述
• 1.课程与课程论 • (1)几种不同的课程观 • ①课程是知识 ➢代表人物: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
值” ➢历史地位:目前最有代表性和广泛性的
课程观,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 相应的理论,就是这种观点的表现。
• ④改革
• 杜威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 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 课程,并且付诸实践。
• 在今天世界范围的课程实践中,各种以学生 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已经成为现代课程结构 中有机的组成部分,融入了现代课程的主流。
• 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直接经验 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 发展中,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 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