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 格式:ppt
- 大小:267.50 KB
- 文档页数:63
国际疾病分类(ICD-10)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第10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仍保留了ICD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ICD-9与ICD-10区别首先,分类的名称由“国际疾病分类”改为“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全书由二卷改为三卷。
增加了分类章节,扩大了核心内容,由原来的l7章变为2l章。
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病,各章的排列顺序做了适当的调整。
其次,ICD-10首次引用了字母编目,由原来的“纯数字编码”改为“字母和数字的混合编码”。
I CD-10另一个革新是在某些章接近末尾的类目设立操作后的疾病。
再次,ICD-9每章开头的不包括“注释”,在ICD-10扩展用于解释各章的某些内容。
ICE-10中将星号信息归纳为82个单纯星号的三位数类目中数供选择使用。
ICD的发展历史ICD已有110年的发展历史,早在1891年为了对死亡进行统一登记,国际统计研究所组织了一个对死亡原因分类的委员会进行工作,1893年该委员会主席Jacques Bertillon提出了一个分类方法《国际死亡原因编目》,此即为第一版。
以后基本上为10年修订一次。
1940年第6次修订版由世界卫生组织承担该工作,首次引入了疾病分类,并强调继续保持用病因分类的哲学思想。
1994年在日内瓦第10次修改版本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是目前全球通用的ICD-10.ICD的分类原理ICD分类依据疾病的4个主要特征,即病因、部位、病理及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分期、分型、性别、年龄、急慢性发病时间等)。
每一特性构成了一个分类标准,形成一个分类轴心,因此ICD是一个多轴心的分类系统。
ICD分类的基础是对疾病的命名,没有名称就无法分类。
但疾病又是根据他的内在本质或外部表现来命名的,因此疾病的本质和表现正是分类的依据,分类与命名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
国际疾病分类(ICD-10)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第1 0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仍保留了ICD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 CD-10ICD-9与ICD-10区别首先,分类的名称由“国际疾病分类”改为“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全书由二卷改为三卷。
增加了分类章节,扩大了核心内容,由原来的l7章变为2l章。
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病,各章的排列顺序做了适当的调整。
其次,ICD-10首次引用了字母编目,由原来的“纯数字编码”改为“字母和数字的混合编码”。
ICD-10另一个革新是在某些章接近末尾的类目设立操作后的疾病。
再次,ICD-9每章开头的不包括“注释”,在ICD-10扩展用于解释各章的某些内容。
ICE-10中将星号信息归纳为82个单纯星号的三位数类目中数供选择使用。
ICD的发展历史ICD已有110年的发展历史,早在1891年为了对死亡进行统一登记,国际统计研究所组织了一个对死亡原因分类的委员会进行工作,1893年该委员会主席Jacques Bertillon 提出了一个分类方法《国际死亡原因编目》,此即为第一版。
以后基本上为10年修订一次。
1940年第6次修订版由世界卫生组织承担该工作,首次引入了疾病分类,并强调继续保持用病因分类的哲学思想。
1994年在日内瓦第10次修改版本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是目前全球通用的ICD-10.ICD的分类原理ICD分类依据疾病的4个主要特征,即病因、部位、病理及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分期、分型、性别、年龄、急慢性发病时间等)。
每一特性构成了一个分类标准,形成一个分类轴心,因此ICD是一个多轴心的分类系统。
ICD分类的基础是对疾病的命名,没有名称就无法分类。
但疾病又是根据他的内在本质或外部表现来命名的,因此疾病的本质和表现正是分类的依据,分类与命名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
国际疾病分类(ICD-10)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ICD),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第10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仍保留了ICD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ICD-9与ICD-10区别首先,分类的名称由“国际疾病分类”改为“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全书由二卷改为三卷。
增加了分类章节,扩大了核心内容,由原来的l7章变为2l章。
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病,各章的排列顺序做了适当的调整。
其次,ICD-10首次引用了字母编目,由原来的“纯数字编码”改为“字母和数字的混合编码”。
ICD-10另一个革新是在某些章接近末尾的类目设立操作后的疾病。
再次,ICD-9每章开头的不包括“注释”,在ICD-10扩展用于解释各章的某些内容。
ICE-10中将星号信息归纳为82个单纯星号的三位数类目中数供选择使用。
ICD的发展历史ICD已有110年的发展历史,早在1891年为了对死亡进行统一登记,国际统计研究所组织了一个对死亡原因分类的委员会进行工作,1893年该委员会主席JacquesBertillon提出了一个分类方法《国际死亡原因编目》,此即为第一版。
以后基本上为10年修订一次。
1940年第6次修订版由世界卫生组织承担该工作,首次引入了疾病分类,并强调继续保持用病因分类的哲学思想。
1994年在日内瓦第10次修改版本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是目前全球通用的ICD-10."ICD的分类原理ICD分类依据疾病的4个主要特征,即病因、部位、病理及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分期、分型、性别、年龄、急慢性发病时间等)。
每一特性构成了一个分类标准,形成一个分类轴心,因此ICD是一个多轴心的分类系统。
ICD分类的基础是对疾病的命名,没有名称就无法分类。
但疾病又是根据他的内在本质或外部表现来命名的,因此疾病的本质和表现正是分类的依据,分类与命名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
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系统(ICD)简介国际疾病分类编码系统(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简称ICD)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制定的标准疾病分类系统,用于对疾病、病因、损伤和致死原因进行编码和归类。
ICD编码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收集、统计和分析全球范围内的疾病数据,为医疗机构、政府和研究机构提供可比较的统计信息,以便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健康管理和资源分配。
ICD编码系统经过多年的不断更新和修订,已经发展到第十版(ICD-10)。
与早期版本相比,ICD-10为医生、研究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了更为精确和详细的编码选项。
它包括了几乎所有的疾病、病因和致死原因,以及与之相关的情况和外部因素。
ICD-10编码系统的编码格式是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字符组合,以反映出特定疾病的分类和特征。
ICD-10编码系统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大类(Chapter),共有22个大类,按照疾病的器官系统进行分类,如传染病、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等。
每个大类又可以细分为若干个子类别。
第二层是疾病组(Category),共有142个疾病组,更加细化了疾病的分类,如白血病、痛风、中风等。
第三层是疾病标签(Code),通过疾病标签可以确定具体的疾病或病因,如急性阑尾炎、心肌梗死、肺炎等。
使用ICD-10编码系统进行疾病分类和编码,有助于提高疾病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和一致性。
它使得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医疗数据可以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提供科学依据。
ICD-10还有助于疾病监测和流行病学研究,可以追踪和分析不同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信息支持。
除了疾病分类和编码外,ICD-10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保险公司使用ICD-10编码来确定赔付范围和比例;医疗机构使用ICD-10编码进行医疗费用结算和统计分析;科学研究机构使用ICD-10编码来识别研究对象的健康状态,等等。
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一、什么是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国际疾病分类编码-ICD,是对疾病、损伤及死亡等进行同级分类的国际公认标准,是目前疾病分类的黄金标准。
二、国际疾病分类的历史起源于1853年,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家族分类合作中心不定期进行修订,以更好的满足临床医学的发展,第十次修订本的名称改为《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世界卫生组织还保留了ICD的简称。
三、ICD在我国使用时间表1、1987年我国正式使用ICD-9进行疾病与死因统计2、1993年5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将ICD-9正式列为国家疾病分类代码标准3、1983年ICD-10开始修订,1989第43届世界卫生大会正式通过,1993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4、2002年起我国正式使用ICD-10进行疾病与死因统计5、1999年成立了ICD-10更新顾问委员会对原文版开始修订6、2005年正式出版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第二版》四、目的和意义我国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成员国,有义务执行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规定,向世界卫生组织报送本国的卫生统计信息。
目前卫生部推广实行的病例首页库,是居民健康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实现各级卫生部门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而疾病分类实行统一的标准,就有着重要的意义:1、国内与国际交流(1) 世界卫生组织每年都要出版一本《世界卫生统计年鉴》,根据ICD分类原则收集各国的死亡原因分类资料。
(2) 国际会议文章、杂志的交流在涉及疾病时,也要求有疾病的国际编码。
(3)病人转诊时医院提供的病历摘要也被要求填写ICD疾病分类编码。
2、医院中的医疗、研究与教学病案除了医疗参考,更被用于教学和科研,而规范的疾病编码是病案检索的钥匙。
3、管理需求通过疾病分类可以将病案中的信息按不同的用途加以归纳,用于对各种医疗信息的分类,对病种的管理、医疗质量进行评价。
4、医疗付款相关疾病诊断分组Diagnoses Related Groups是目前各国医疗改革研究的重点,它是一个基于疾病分类和手术分类的医疗经费控制系统和医疗质量评价系统,将疾病性质、医疗费用、住院天数相同或相似病人分为在同一个类别中,并据此而进行医疗付费和管理。
国际疾病分类(ICD-10)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第10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仍保留了ICD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 ICD-9与ICD-10区别首先,分类的名称由“国际疾病分类”改为“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全书由二卷改为三卷。
增加了分类章节,扩大了核心内容,由原来的l7章变为2l章。
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病,各章的排列顺序做了适当的调整。
其次,ICD-10首次引用了字母编目,由原来的“纯数字编码”改为“字母和数字的混合编码”。
ICD-10另一个革新是在某些章接近末尾的类目设立操作后的疾病。
再次,ICD-9每章开头的不包括“注释”,在ICD -10扩展用于解释各章的某些内容。
ICE-10中将星号信息归纳为82个单纯星号的三位数类目中数供选择使用。
ICD的发展历史ICD已有110年的发展历史,早在1891年为了对死亡进行统一登记,国际统计研究所组织了一个对死亡原因分类的委员会进行工作,1893年该委员会主席Jacques Bertillon提出了一个分类方法《国际死亡原因编目》,此即为第一版。
以后基本上为10年修订一次。
194 0年第6次修订版由世界卫生组织承担该工作,首次引入了疾病分类,并强调继续保持用病因分类的哲学思想。
1994年在日内瓦第10次修改版本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是目前全球通用的ICD-10.ICD的分类原理ICD分类依据疾病的4个主要特征,即病因、部位、病理及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分期、分型、性别、年龄、急慢性发病时间等)。
每一特性构成了一个分类标准,形成一个分类轴心,因此ICD是一个多轴心的分类系统。
ICD分类的基础是对疾病的命名,没有名称就无法分类。
但疾病又是根据他的内在本质或外部表现来命名的,因此疾病的本质和表现正是分类的依据,分类与命名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是依据疾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第10次修订本《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仍保留了ICD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ICD-9与ICD-10区别首先,分类的名称由“国际疾病分类”改为“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全书由二卷改为三卷。
增加了分类章节,扩大了核心内容,由原来的l7章变为2l章。
涉及免疫机制的某些疾病,各章的排列顺序做了适当的调整。
其次,ICD-10首次引用了字母编目,由原来的“纯数字编码”改为“字母和数字的混合编码”。
ICD-10另一个革新是在某些章接近末尾的类目设立操作后的疾病。
再次,ICD-9每章开头的不包括“注释”,在ICD -10扩展用于解释各章的某些内容。
ICE-10中将星号信息归纳为82个单纯星号的三位数类目中数供选择使用。
ICD的发展历史ICD已有110年的发展历史,早在 1891年为了对死亡进行统一登记,国际统计研究所组织了一个对死亡原因分类的委员会进行工作,1893年该委员会主席Jacques Bertillon 提出了一个分类方法《国际死亡原因编目》,此即为第一版。
以后基本上为10年修订一次。
1940年第6次修订版由世界卫生组织承担该工作,首次引入了疾病分类,并强调继续保持用病因分类的哲学思想。
1994年在日内瓦第10次修改版本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是目前全球通用的 ICD-10.ICD的分类原理ICD分类依据疾病的4个主要特征,即病因、部位、病理及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分期、分型、性别、年龄、急慢性发病时间等)。
每一特性构成了一个分类标准,形成一个分类轴心,因此ICD是一个多轴心的分类系统。
ICD分类的基础是对疾病的命名,没有名称就无法分类。
但疾病又是根据他的内在本质或外部表现来命名的,因此疾病的本质和表现正是分类的依据,分类与命名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
《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2017-08-23译匠译匠功能介绍深耕各专业行业的外语和翻译,正事儿请联系:***********************经历数百年的不断修订,《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已经成为国际通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卫生管理和临床诊断标准和工具。
ICD是对人群和个体健康状态的分析,监测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的发生几率、流行趋势,为世界各国不同人群的一般健康现状,提供了统一的评价标准。
ICD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中仅有的两个核心分类之一,ICD是一个可变轴心的分类,按照“流行性疾病”、“全身性或一般性疾病”、“按部位排列的局部疾病”、“发育性疾病”和“损伤”分组。
这种分组方式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被世界各国视为最成熟、稳定、客观的分类结构。
世界各国的医护人员、研究人员、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卫生政策制定人员、保险从业人员及患者自身,均可使用ICD对关于损伤、疾病、健康问题以及死亡原因进行分类和描述。
ICD不但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各成员国之间统计疾病死亡率和发生率提供了基础,其有关“损伤的分类”,更为WHO成员国有关损伤程度判定和伤害赔偿提供了标准。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国际疾病分类》It all starts with a code. It doesn’t look like much – just afew letters and numbers, but it’s a very important code, because it’s about a person’s health; it’s about a pregnancy, a birth, a disease, an injury, an outbreak, a death.一切从一个编码开始。
ICD编码的国际标准与协调机制ICD(国际疾病分类)编码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一套标准用于识别、记录和统计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
此编码系统对于全球卫生管理、疾病监测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为确保ICD编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准确和一致的应用,国际社会建立了一系列的标准与协调机制。
一、国际疾病分类的发展背景与意义ICD编码系统最早于19世纪末引入,它的初衷是为了收集和统计卫生和医疗数据,以便用于国际比较。
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世界各地临床实践的不断推进,早期ICD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国际社会不断推进ICD的更新与改进。
当前使用的ICD-10版本是1990年发布的,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疾病的不断涌现,ICD-10已经逐渐暴露出局限性。
为了使ICD始终保持与世界各地医疗发展的同步,国际社会已经推动ICD-11的制定,并于2018年正式发布。
ICD-11对于分类的精确性和灵活性都进行了增强,以更好地适应各国的需求。
二、ICD的国际标准制定机制国际疾病分类的标准制定机制主要由世界卫生组织牵头完成。
首先,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了国际疾病分类咨询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各国的医学专家和流行病学家组成,负责对ICD进行研究和修订。
委员会在修订ICD时,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程序和科学方法。
例如,他们会进行广泛的文献研究,收集各国相关数据和意见,并组织专家会议进行讨论和决策。
这样的过程确保了ICD的标准制定过程是开放和透明的。
三、ICD的国际标准协调机制为确保ICD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准确和一致的应用,世界卫生组织与各国建立了广泛的协调机制。
这些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国际培训和指导:世界卫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和指导活动,以确保各国医务人员正确理解和应用ICD编码系统。
2. 国际合作与交流:世界卫生组织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鼓励共享ICD的最佳实践和经验。
这有助于解决不同国家在编码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