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王近山的跌宕人生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王近山:韩略村伏击战干掉180多个日本军官
导语:开国中将,绰号“王疯子”,能打仗,善打仗,是一员不可多得的骁勇战将。
在王近山一生中,打过很多胜仗,但最解气的一仗,当属抗战中的“韩
开国中将,绰号“王疯子”,能打仗,善打仗,是一员不可多得的骁勇战将。
在王近山一生中,打过很多胜仗,但最解气的一仗,当属抗战中的“韩略村伏击战”。
1943年10月,时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的王近山,奉命带领一个团的兵力,护送一些太岳地区的干部前往延安。
部队首长知道,此行要越过日军的封锁区。
所以,他们在给王近山下达命令后,再三强调:此行的主要任务是护送干部,途中一定要尽量避免与日军交战,尤其不能主动与之交战。
王近山答应了。
但当部队到达洪洞县的韩略村附近时,王近山得到侦查员报告,有一个日军汽车队,正在朝这边赶来。
王近山就像嗅觉灵敏的狼一样,对于战机有着天然的敏感性。
他觉得,这是一块肥肉。
他一抬头,正好前面是一个山崖,山崖下面是公路,而这条公路,就是汽车的必经之道。
王近山心里痒痒了:这简直是个打伏击战的绝佳场所啊。
他决定带着部队登上山崖,布下口袋阵,伏击日军的汽车队。
当他说了自己的想法后,手下的人都不同意。
因为部队首长之前千叮咛万嘱咐,此行的主要任务是护送干部,不可主动与日军交战。
但王近山的疯劲儿上来了:这么好的机会,错过就太可惜了。
就算要写检讨,这一仗也一定要打。
王近山下了决心,手下的人也只好执行命令了。
生活常识分享。
王近山(1915-1978),原名王文善,湖北省黄安县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王近山- 人物简介王近山(1915-1978),原名王文善,湖北省黄安县人。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师三十团排长、副连长、连长、副营长、营长,第十师二十九团团长、副师长,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三师师长。
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副团长,第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旅副政治委员,新编第八旅代旅长、旅政治委员,第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陕甘宁留守兵团新编第四旅旅长,太岳纵队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六纵队副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十二军军长和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东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军区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终年63岁。
王近山- 主要经历1915年10月生,汉族,亦名文善,贫苦农民家庭出身。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军第一师第三团第五连战士。
9月调第三团机枪连当通讯员。
同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2月任红四军第十师第三十团机枪连班长、排长。
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同年任机枪连副连长、连长,第一营副营长。
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各次反“围剿”作战。
同年11月任红四方面军第十师第三十团第一营营长。
率部参加红四方面军西征入川。
1933年2月任第三十团第二营营长。
7月任红四军第十师第二十九团第一营营长,9月任第二十九团团长。
善于学习 徐帅之勇、刘帅之谋、邓政委之断。
“我算什么?⼀个放⽜娃!我的勇敢是向徐帅学的,谋略是向刘帅学的,果断是向邓政委学的。
”——王近⼭ 徐帅之勇 1930年,⾚⾊风暴席卷⼤别⼭。
年仅15岁的汉族少年王⽂善,改掉⾃⼰⽂绉绉的名字加⼊了红军队伍。
他想让⾃⼰像⼤⼭⼀样坚强起来,所以新名字就叫近⼭。
严酷的⾰命⽃争形势使得红军⼲部奇缺。
1931年,16岁的王近⼭就是在这种⾎⾬腥风中⾛上连长岗位的。
当上连长后,王近⼭就渴望打仗,拼命打仗。
⼀次战⽃,他以必死决⼼抱着敌⼈滚下悬崖,敌⼈死了,⾃⼰却没能如愿“光荣”。
战友们从此送给他⼀个外号:王疯⼦。
在残酷的战争中,王疯⼦不仅没有死,反⽽迅速从连长升到营长,⼜从营长升到团长。
更为幸运的是,他站到了徐向前元帅这棵军事巨树之下。
徐帅作战,勇字当头,每当战局僵持或者危急时,他总是领着旗⼿和号⼿,屹⽴在战⽃最紧张、最危险的地⽅。
在他的影响下,红四⽅⾯军的将⼠多喜欢死打硬拼,敢打硬仗,不怕恶仗。
1933年秋,红四⽅⾯军迎击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为红28团团长的王近⼭提⼑挎枪冲锋在⼀线。
在防御战中,28团⼏乎拼光了,团长仍然屹⽴在战⽃最前沿的红旗下。
次年夏,红军转⼊反攻,28团孤军追亡逐北,误⼊有名的“哈⼉师长”范绍曾部重重包围中,王近⼭浑⾝是胆,提⼑跃马,率领全团左右斩杀。
敌⼈魂飞胆丧,整整⼀个旅被红军⼀个残缺不全的团包了饺⼦。
1935年4⽉,红四⽅⾯军⼜在江油和川军展开恶战,⼀股敌军突然突破红4军防守阵地,向红军阵地纵深发展。
军长许世友连忙投⼊作为预备队的28团发起反冲锋。
王近⼭接到命令后,当即带领⼈马扛着⼤旗、端着刺⼑向敌⼈冲去。
弹⾬中,王近⼭胸部中弹,当即陷⼊昏迷状态,被抬下阵地,部队⼠⽓受到影响。
总指挥徐向前见状,提着⼿枪冲了上去,边冲边⾼声呼喊着爱将的名字:“王近⼭!王近⼭!”王近⼭很快被主帅的呼声唤醒,当发现⾃⼰不在红旗⾝边,当即命令战⼠把他抬回红旗下,重新指挥战⽃,直到头部被⼀颗⼦弹击中,昏倒在徐帅⾝边。
抗战英雄王近山的简介资料王近山,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常胜将军,著名抗战英雄。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王近山简历,希望对你有帮助!王近山,湖北人,父母都是贫困农民。
王近山简历十分丰富,十五岁就参加了工农红军,加入共青团。
十六岁担任红四军师团下的连长。
十七岁成为共产党员,同时当上营长,参加了湖北安徽河南根据地的反围剿战争,又率领部队加入红四军进入四川。
十八岁当上了团长,参加多次革命战斗。
二十岁参加红军长征,同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革命军师长。
二十一岁,带领部队四川边界作战,之后又往北到达甘肃,参加了山城堡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八路军不同军队的旅长,司令员。
1945年正值三十岁的王近山出席了中共七大委员会,三十岁到三十一岁成为著名的第六纵队副司令员。
国共内战中,王近山所率领的三团和国民党八十五军血战,同时成功策反了廖运周起义,使得王维兵团最终战败,为国民党失败局面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新中国成立,王近山担任了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的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军军长之外,还当上了军党委书记,政治委员。
担任重庆的警备司令部司令员。
之后的纪念由重庆军区逐步升任到川东军区,西南军政委员,最后任党委书记。
朝鲜战争爆发后,他任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开赴朝鲜指挥参加了著名的几次战役,荣获了朝鲜人民共和国颁发的荣誉勋章。
王近山因为情感问题被中央处理开除党籍降级职位,于1978年因病去世,终年六十三岁。
王近山怎么死的革命老将王近山在经历婚变后重新建立了家庭,在他五十九岁的时候,身体状况出现异常,医院为了进一步给他检查,进行了手术,发现他患上了胃癌。
医院又对他进行了胃癌切除手术,可是在手术后肠道破裂,造成了肠子遗漏,影响正常的排便。
王近山又接受了肠道手术。
经过长时间的医治,他体内的癌细胞总算得到了控制。
经过术后休养后,王近山可以出院了。
然而四年后,他的身体开始恶化,送到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此时身体极度虚弱的王近山非常想念他的战友张立三。
<div class="article_tit"> “一代战将”王近山 </div> <span>作者 : 苏振兰</span> <p> 1992年5月,在王近山逝世14周年之际,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老战友们撰写、编纂的纪念文集《一代战将?回忆王近山》。
已经退休的邓小平亲自题写了“一代战将”四个字,当时的中央领导江泽民、杨尚昆、李先念等也纷纷题词悼念。
? <br/> “一代战将”,是对王近山军旅生涯的最好概括。
<br/> <br/> 长征结束,21岁的王近山已经成为红四方面军的师级干部 <br/> <br/> 王近山,1915年10月出生在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许家田村一个农民家庭,从小饱受地主家欺辱。
<br/> 1930年4月12日,鄂豫皖边区红军整编为红一军,15岁的王近山怀着阶级义愤,加入了这支红军劲旅。
在正副军长许继慎、徐向前(同为黄埔一期毕业)的领导下,王近山开始了他为人民解放而南征北战的革命人生。
在开创鄂豫皖斗争局面的“黄埔四杰”蔡申熙、曾中生、徐向前、许继慎言传身教下,王近山成为黄埔军校的“再传弟子”。
? <br/> 徐向前带兵有道,治军有方,指出练兵的内容是一练胆量,二练技术,三练战术,四练行军,五练作风。
在他的严格要求和培养下,红四方面军部队形成了“狠、硬、快、猛、活”的战斗作风,在战争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
王近山就是这种作风带出来的一名勇敢的战士。
? <br/> 1932年8月的黄安七里坪之战,是红四方面军历史上罕见的一场大恶仗。
当时,在七里坪一带,蒋介石嫡系精锐部队陈继承纵队以近20个团的兵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红军阵地发起猛攻。
徐向前将仅有的12个团的主力部队集中在手,抗击敌人。
宁要小姨子不要“江山”的将军王近山将军是人民解放军序列里一员赫赫有名的战将,被称为二野“两朵花”之一(另一为陈锡联)、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战功赫赫的将军死时的职务仅仅是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许多老部下都成了他的上级,以至于老部下之一的肖永银奉指示写将军的悼词时,面对刺眼的“副参谋长”字样怎么也无法平静,只得找老政委小平同志叫屈,小平同志得知爱将去世的消息时半天说不出话来,末了说了一句“人死不能复生,就叫军区顾问吧。
王近山将军“王疯子”绰号的由来得缘于一次战斗,他和一个大个子国民党兵对掐,打红了眼,结果两人一同滚下山崖,大个子当场身亡,王近山奇迹般地生还,从此,战友们都叫他 ----“王疯子”。
20岁时他成为红军年轻的师长---91师师长。
王近山全歼日军战地观摩团是在1942年的韩略村伏击战中,当时身为八路军新四旅旅长的王近山带领一个团和一些干部去延安,在没有向上级请示的情况下打了这一仗,到了延安,毛主席说129师有个王疯子,敢打没有命令的仗,很好!将军战功赫赫,但并非没有缺点。
在没有了硝烟的世界中,他感到非常不适应。
性格暴烈,使他在战场上多次要枪毙警卫员武安良(警卫员阻止他上前线),在建国初期,将军爱上了一个女大学生,而这个大学生竟是自己的小姨子!当年,将军的夫人举家抒国难,革命半辈子得到的是丈夫的背叛。
想不通的将军夫人给党中央写了封信,她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反映自己的想法,挽救濒于破碎的家庭。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近山的家庭风波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先是老首长邓小平出面谈话,没用;周总理谈话,没用;他的部下也纷纷前来:“王司令,我们以前跟着你打了不少胜仗,你就忍忍吧,承认错误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了,以后再慢慢来嘛”,将军把他们大骂一顿,说自己明人不做暗事。
最后,毛泽东对刘少奇说:“你去处理一下吧”。
结果,上顶元帅,下打将军的一代名将被罢官削职:开除党籍、从中将降为大校待遇,从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公安部副部长降为河南周口地区西华县黄泛区农场当副场长,最可怜的就是在动身去河南的前夕,大学生小姨子在这个时候却退缩了,她受不了别人的非议,这是对将军最大的打击!一辈子流血牺牲换来的战功、地位、肩上的两颗将星都不要了,就是为了他心目中的“爱人”而今,她却跑了!就在将军准备一个人去河南的时候,他家的保姆小黄却对他说:“首长,我陪你去吧,你需要人照顾。
王近山总结第五次战役:这样打是拿我们的兵送死王近山、韩岫岩和长子第五次战役失利后爸爸在总结会上大发雷霆,他把一个伤兵要见见美国大鼻子的话也捅到了会议上:“我们的兵连美国人都没见到,就让人家给拍了,这么打仗怎么行?这是放羊撵狗的打法,不讲战术!这样打滥仗,是葬送军队,是拿我们的兵去送死!”没有人敢如此大胆地冲着总部领导发火,这也就是“王疯子”。
毛主席总结此次战役的失误,说“各级领导都有一定的责任,但又不能负全部的责任”,并且还少有地自责说:“是打急了、打大了、打远了。
”作者:王媛媛,原题:“战神”王近山战场上的王疯子战场上人称“王疯子”的王近山中将是我的父亲,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915年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15岁参加红军,20岁即成为红军年轻的师长,之后被誉为二野的“朱可夫”。
他善打硬仗、恶仗,多次血洒疆场,死而后生,手残腿瘸还带兵入朝……这样一尊“战神”的情场传奇却充满了悲剧意味,坚决离婚之后,王近山丢官、丢党籍,发配农场十几年。
1978年5月10日,他去世后,怎么对这个副参谋长“盖棺论定”进行评价,让南京军区斟酌再三,最后是邓小平打来电话拍板:人已经死了,不能下命令搞个名堂,就叫顾问吧。
多年后王近山的文集出版,他的老政委邓小平题了四个大字:一代战将。
很多人都说,电视剧《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原型就是王近山,特别是“打掉日本战地参观团”,更是王近山的经典战例。
再加上他“王疯子”暴烈的性格,就难怪人们作此猜想了。
在我们兄弟姐妹看来,真要拿李云龙跟我的司令爸爸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李云龙不修边幅,我的司令爸爸可是英俊洒脱,威武不凡。
有时我们闲谈也说:很奇怪,很多老一辈的将帅本是出身穷苦的泥腿子,在战火纷飞中,是什么成就了他们的雄姿和气质呢?1930年,爸爸参加红军的时候只有15岁。
在一次与敌人的肉搏中,他身受重伤后,用刀砍、用牙咬,最后抱住敌人一起滚下悬崖,还奇迹般地活下来,从此获得了“王疯子”的绰号。
“李云龙”原型王近山中将,志愿军司令部怼彭总,彭总当面认错•2018-11-10 11:03在抗日神剧群魔乱舞的今天,《亮剑》在很多观众心里是一部无法逾越的经典。
《亮剑》塑造了很多经典的角色,能和李云龙尿到一个壶里的政委赵刚,吃荤的少林和尚魏大勇,忠厚勇猛的二营长张大彪,和李云龙亦敌亦友的楚云飞……当然这部剧中,疆南觉得人物刻画的最细腻、最经典的就是李云龙了,当李云龙得知魏大勇遇害时的心情,下令向平安县城开炮的果断与无奈……上图为李云龙李云龙在剧中火爆的脾气给大家留下了很大的印象,因此还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被网友们一一拿去做成了视频,编成了段子。
比如说那一句最经典的:你怎么就不敢跟旅长干一架!当然,作为李云龙原型的王近山中将,也是出了名的暴脾气,脾气究竟有多大,具体请参考李云龙。
王近山中将脾气来了,谁的面子都不给,当年还怒怼过彭总,彭总当面认错才罢休。
上图为王近山将军看过《亮剑》的朋友都知道,由于种种原因,当年李云龙是多次向上级请求前往朝鲜战场,但是就一直没被答应,还被安排到了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虽说李云龙的原型是王近山将军,但小说毕竟是小说,王近山将军不仅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五次战役,而且还参加了那场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上图为上甘岭战役在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中,我军的损失是十分惨烈的,其中在铁原阻击战中,美军都是整个坦克团作战,我军有没有反坦克炮什么的,硬生生的靠志愿军的血肉之躯去阻挡。
傅崇碧的188师563团,入朝的时候一个团有2700余人,铁原阻击战下来就剩266人。
志愿军180是被俘将近7000人,是我军建军以来最大的失利之一。
上图为抗美援朝中美军的直升机虽说,最后的胜利方是志愿军,但是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痛的。
在第五次战役时,看着源源不断的伤亡报告,时任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的王近山,内心除了十分的焦急,更多的是心疼啊,毕竟很多志愿军很多战士的年龄并不是很大,还没有经历人生呢,就这样牺牲在了战场上,作为副司令的王将军怎么向他们的父母交代。
开国中将王近山情场折戟
祝小茗
【期刊名称】《中国故事》
【年(卷),期】2017(000)008
【摘要】看过电视剧《亮剑》的人,一定会为剧中男主角“李云龙”作战的那股“疯”劲而动容。
殊不知,作为“李云龙”原型的开国中将王近山的经历,其实比电视剧更精彩、更传奇。
这位开国中将曾因故被降为大校,后被逐出军队下放到地方农场,多年后又重返军队,他的最后一任职务定格为正军级——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总页数】5页(P81-85)
【作者】祝小茗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263
【相关文献】
1.中将王近山因婚变连降三级
2.原版“李云龙”:开国中将王近山的传奇人生
3.“疯子”战将—中将王近山
4.“疯子”战将—中将王近山
5.王近山中将与肖永银少将的友情岁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硝烟散尽又见英雄——王近山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6年第10期他,一位开国功臣,凭着卓越战功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60年代曾担任过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行政六级;他,就是风靡全国的电视剧《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原型,当年曾转战中原、威震敌胆、大名鼎鼎的王近山将军。
初到农场此刻四下望去,尽是些纷乱景象,真好像是从天上落到了地下,差异太大了。
“这就是我落脚的地方?”这一落脚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呢,王近山将军不由得感到无限惆怅,紧皱起了眉头。
将军此次是犯了“生活作风问题”错误而被贬职到这里来的,曾经叱咤战场的共和国将军,因为婚变而惊动了国家主席刘少奇,林彪也作出批示,虽被保留了军籍(大校军衔),却被开除了党籍,连降三级,发配到河南黄泛区我们知青下乡锻炼的农场任副场长。
对于处分,将军心里并不怎么服气,不免在心里发几句牢骚;但转念又想:“我这是怎么了?如今我真是‘英雄暮年’了吗?这块土地我并不陌生呀!我在中州指挥过作战,立下过战功。
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洒下过我们的鲜血啊,我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从来没有改变过……”这样,将军逐渐从低落的情绪中恢复过来,挺了挺身板,心事重重地凝视着车窗外的景色。
我和王将军是在他1964年到农场后认识的。
那时,我刚二十出头,是首都下放来的高中学生,经过一年多的锻炼,已成为农场园艺场一级园艺工人。
当时,将军一行人马,包括他婚变后迎娶的这位十分年轻的妻子小黄(到了农场,当地组织部门才给他们补发了结婚证),还有他们的一个刚刚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女儿,远离首都来到我们劳动的地方。
我们从劳动中结识,在交往中了解,增进友情而成了忘年之交,延续了近二十年,直到将军逝去。
将军到了农场,顿觉天高地阔,空气清新,这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北京城大不相同了。
农场党委路书记是1933年入党的老革命,副书记马场长是到过延安的“三八式”老同志,早都知道王将军这位战神的大名,对王将军态度很亲切,从不提及那些敏感问题。
一代名将王近山一条人脉起东山从朝鲜战场上归来,王近山曾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后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
1955年,刚刚不惑之年的他又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然而自新中国成立后,王近山的一次演讲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次演讲是为大学生纪念“中国红文化”而进行的,演讲结束之后,心怀澎湃的大学生们将无数的掌声与鲜花送给了王近山,与鲜花同来的还有爱情,然而这份爱情的来源确是王近山的妻妹,与妻子相比,其妻妹是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当两人相遇时,彼此也产生了种种情愫!王近山的妻子名叫韩岫岩,是解放战争时期出名的革命人士,韩岫岩一家八口尽皆参军,并且变卖了所有财产支援革命,在那个时期,韩岫岩不仅是医院的“院花”,更是革命的英雄。
面对种种压力,王近山依然决然的选择申请离婚而追求自己的爱情,然而即便曾经的老首长、好同志相劝也充耳不闻,最终这份离婚协议被批了下来,然而与协议同时下批的还有撤消大军区副司令员职务;行政降为副军级(军衔从中将降为大校);开除党籍;调往河南某农场任副场长,于此同时其妻妹也因受不了舆论的压力选择离开了他。
王近山在农场这一干就是5年,期间曾经在王家干过活的黄慎荣选择到农场照顾王近山,小黄说:“首长,只要你不嫌弃我,我就跟你一辈子,照顾你一辈子。
”这期间王近山艰难度日,他在战场上受过7次重伤,所以生活起居都很不方便,“如果没有小黄,我想我坚持不下来”后来王近山这样说过。
一代名将落身于农场,或许没有人脉,王近山将再难觉醒,但是曾经在部队搭建出的人脉,让王近山在次找到了希望!于是在1968年末,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总参谋长肖永银前来探望王近山,期间肖永银给王近山出了个注意,让他写下了三封信,第一封是写给毛主席的检讨信,而第二第三封则是有肖永银拿着一封,另一封交给曾经的好战友中国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总司令许世友。
1969年“九大”在北京召开,在会议之前,许世友将王近山的信面呈毛主席,并且在毛主席面前为王近山说了不少好话。
开国中将王近山的跌宕人生
看过电视剧《亮剑》的人,一定会为剧中男主角“李云龙”作战的那股“疯”劲而动容。
殊不知,作为“李云龙”原型的开国中将王近山的经历,其实比电视剧更精彩、更传奇。
这位开国中将曾因故被降为大校,后被逐出军队下放到地方农场,多年后又重返军队,他的最后一任职务定格为正军级――南京军区副参谋长。
王近山,原名王文善,1915年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高桥许家田村。
15岁从军,16岁任连长。
先后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副师长、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团长、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
无论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还是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或是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前线,王近山都以善打硬仗、恶仗而勇冠三军,独树一帜,屡建奇功,所向无敌。
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92年5月,军事科学院出版关于回忆王近山将军的文集,邓小平提了4个字:“一代战将”;江泽民题词:“杰出的战将,人民的功臣”;杨尚昆题词:“王近山同志英勇善战,战功卓著”;李先念题词:“人民的战将王近山”。
智勇双全,歼灭日军观战团
和共和国的许多将军一样,王近山也是贫苦家庭出身,在革命队伍中逐渐成长为一名智勇双全的优秀指挥员。
他中等身材、面孔白晰,浓浓的眉毛下有一双极为和善的眼睛,嘴角常常挂着微笑,讲起话来一句一顿,口齿清晰。
就是这样一位白面书生似的将军,却有着一个与他的外表极不相称的外号――“王疯子”。
他喜欢骑着高头大马勇往直前,在枪林弹雨中谈笑点兵,打起仗来总是身先士卒往前冲,在血火交织的战场上以“王疯子”之名勇冠三军,闻名遐迩。
1943年10月,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奉一二九师刘邓首长之命,率三八六旅第十六团从太行山回师陕北,保卫延安。
全团2000多名官兵在王近山的率领下,晓行夜宿,一路西行,很快就来到了太岳根据地边缘的临汾县韩略村一带。
前方侦察员报告韩略村村旁的公路上常有日军经过,且地势险要,非常适合打伏击。
王近山当机立断,决定利用韩略村的有利地形和敌人的松懈麻痹,以速战速决的手段,打一个干脆利落的伏击战。
10月24日凌晨,担任伏击作战任务的6个连队借着浓浓的夜色,隐蔽进入了韩略村公路两旁的庄稼地里,迅速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
上午8时,由临汾方向传来了汽车发动机的声音,紧接着,编有3辆小汽车和13辆卡车的日军车队,满载着日军官兵进入了伏击圈。
王近山一声令下,担任
截尾任务的六连首先打响了第一枪,随后,前面的日军汽车也在接二连三的地雷爆炸声中被掀翻在路旁。
突遭袭击的日军官兵慌忙下车应战,而我军布置在公路两旁的轻重火力,居高临下,子弹如雨点般射向敌人。
顿时,整个韩略村公路上杀声震天,弹雨横飞。
许多日军还没明白子弹来自何方,就糊里糊涂地送了命。
王近山司令员见突遭袭击的日军惊慌失措,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和反击,遂命令司号吹响了冲锋号。
我军官兵当即向敌人发起勇猛的冲锋,一场惊心动魄的肉搏战开始了。
只见公路上刀光闪闪,喊杀声、惨嚎声不绝于耳。
战士们的刺刀和大刀与日军指挥官们的军刀相互格击,闪闪的刀光下不时传来日军军官们狼嚎般的惨叫声。
经过近3个小时的血战,180多名日军全部被我军歼灭。
战后,我军从打扫战场时缴获的文件中得知,被歼的这支日军就是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组织的所谓“皇军军官观战团”。
原来,身为侵华日军总司令的冈村宁次,为了推行他在扫荡我太岳根据地时所采用的所谓“铁滚式三层阵地新�鸱ā保�不仅到处大吹大擂,扩大影响,还特意组织日军“支那派遣军步兵学校”的第五、第六中队和其他一些军官,组成华北派遣军司令部战场参观团,共180多人,赴太岳战区观战学习。
万万没想到,观战团一到太岳区,就迎头碰上了八路军著名战将王近山和英勇善战的太岳军区第二分区第十六团。
包括一名少将旅团长、一名联队长在内的120多
名日军军官和60多名士兵悉数被歼,不可一世的“皇军军官观战团”在英勇的抗日军民面前灰飞烟灭。
勇挑重担,喋血激战大杨湖
解放战争时期,王近山在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任第六纵队司令员。
往往只要他在战士们面前一出现,随后大家就会明白,一场大战、硬战、恶战就要开始了。
1946年8月,蒋介石一下出动了14个整编师共38万多人的强大兵力,向我晋冀鲁豫解放区发动进攻。
当时,我晋冀鲁豫野战军刚刚打完陇海战役,人困马乏,粮弹两缺。
全军仅有4个纵队约5万人,许多建制团甚至连两个营的兵力都不足。
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刘邓首长决心集中现有兵力,首先歼灭孤军冒进的整编第三师。
该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参加过远征缅甸的对日作战,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其师长赵锡田毕业于黄埔一期,是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的外甥。
此人自负狂妄、志大才疏。
通过反复权衡和分析战局,刘邓认为:只要抓住整三师孤军冒进的有利态势,以坚决果敢的进攻吃掉该敌,就能一举扭转我军在中原地区的被动局面,否则真如邓小平所言:“只好打起背包,回太行山去。
”
然而,以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区区5万疲惫之师,要想吃掉兵力与自己相差无几、但装备远远强于自己的整三师,谈
何容易!在野战军召开的作战会议上,各纵队司令都对刘邓首长提出的首歼整三师之方案不置可否。
对于这些久经战阵的勇将们来说,他们并不是怯战,而是觉得此战太过凶险。
在敌38万大军的钳形攻势中虎口拔牙,如果稍一失手,5万大军就会血流成河,整个中原战局就会造成满盘皆输的恶局。
毕竟,双方的实力对比太过于悬殊了。
就在大家面面相觑、沉默不语时,六纵司令员王近山拍案而起,当着刘邓首长和各纵队司令的面,他慷慨激昂,言出如山:“我和政委商量过了,我们纵队打。
我――王近山立下军令状,我们纵队和整三师干!打得剩下一个旅我当旅长,剩下一个团我当团长,剩下一个连我当连长。
全纵队打光了,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太行山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