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项提升专题03赠友送别诗含解析 8
- 格式:doc
- 大小:94.00 KB
- 文档页数:6
赠友送别诗鉴赏二.概念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
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
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古代诗人送别的习俗折柳送别、饮酒饯别、唱歌送别1、折柳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饮酒饯别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唱歌送别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三、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⒉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体贴入微的宽慰、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别董大(其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练习:赠友送别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湖晤(见面)袁子才①喜赠赵翼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
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
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
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
【注释】袁子才,袁枚,字子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明白清通,追求一种朴实平易的美感,与白居易的诗风很相近。
B.颔联既称扬袁枚的才华出众,同时也道出了两人白首相逢的情景。
C.颈联形象的描绘,将景物与人融合,表达了对杜牧的敬仰和缅怀。
D.末句抒写真率的友情,也表现旷达的胸襟,诙谐幽默,给人风趣感。
2.有人论此诗,认为“喜”字贯穿全诗。
请结合诗的四联语意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辛有终知鄂州沈遘江汉交流古要津,高牙大旆压城闉。
昔尊丞相初开府,今属郎官试治民。
迎路壶浆因问俗,前车弩矢便行春①。
由来美化先南国,遗乐犹应咏错薪②。
【注释】①行春,谓官吏春日出巡。
①错薪,杂乱丛生的柴草。
《诗经·周南》:“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出句交代当时鄂州的地理位置,长江和汉水交汇流经此地,是重要津渡。
B.“高牙大旆”渲染了城郭盛大的景象,“压”字突出旌旗蔽空的效果,精妙传神。
C.本诗为送别诗,虽未流露离愁别绪,但话语间仍有对朋友新官上任担忧之意。
D.“壶浆”出自《孟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此处化用,借指官员受百姓爱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碎[注]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
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
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
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本词作于乾道八年,作者时任滁州知州。
专题03赠友送别诗一•赠友送别诗概说送别诗,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考究中国送别诗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交通不便、通讯滞后、社会混乱等,另外,离别的具体缘由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或为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生活所迫,或为仕途奔走,或为建功立业,或为战争充军,或为遭遣贬谪,不得不远走异域,都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送别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等字样。
二.送别诗的典型意象:地点意象:长亭、南浦、古道、渡口、阳关、灞桥等时间意象:黄昏、傍晚、月夜等景物意象:芳草、杨柳、笛声、远山、酒、船、歌等。
1.夕阳、日暮、月夜。
一一时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暮色最能勾起他们游子的离情别绪。
另外,月也是思乡的典型意象。
2.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送别地)长亭:古时在城外驿道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位于南京,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
在古汉语中,劳劳表示非常忧伤。
劳劳亭的由来,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
” 的诗句之意。
自东吴后,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
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题材分类指导赠友送别诗精品素材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题材分类指导赠友送别诗精品素材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赠友送别诗主要为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开心。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于一般的凄清缠绵、低徊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梅龙图公仪[注]知杭州欧阳修万室东南富且繁,羡君风力有余闲。
渔樵人乐江湖外,谈笑诗成樽俎间。
日暖梨花催美酒,天寒桂子落空山。
邮筒不绝如飞翼,莫惜新篇屡往还。
[注]梅龙图公仪:梅挚,字公仪,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盛赞朋友要去的地方,并以“羡”字表达对朋友政治才干的赞美。
B.颔联写渔樵之人有飘荡江湖的自得之乐,而诗人享有饮酒作诗之乐。
C.尾联“如飞翼”运用比喻手法,“莫惜”直抒胸臆,希望朋友多寄送诗作。
D.虽是送别诗,本诗却全无愁情而一派轻松欢悦,语言细腻传神,格调清新。
2.本诗的颈联和崔颢《黄鹤楼》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与诸公送陈郎将①归衡阳李白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②。
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
气清岳秀有如此,郎将一家拖金紫。
门前食客乱浮云,世人皆比孟尝君。
江上送行无白璧③,临歧惆怅若为分。
【注】①郎将:为武官名。
①南极老人星:《史记·天官书》:“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老人见,治安。
不见,兵起。
常以秋分时候之于南郊。
”①白璧:《吕氏春秋》:郈成子为鲁聘于晋。
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酒酣而送之以璧。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衡山随着天色渐暗更显苍翠,一个“下”字突显了衡山之高峻。
B.“回飙”写出风大而疾,疾风席卷了山上的积雪,积雪如飞花般飞落洞庭湖。
C.“拖金紫”显示了陈郎将一家披金戴银的富有豪奢,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D.送别时无“白璧”相赠,表现了友人离别时作者无法挽留的遗憾和不舍之情。
4.作者用多种手法表现了陈郎将多方面的特点,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
明年应赋送君诗。
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赠友送别诗【专项提升】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韩揆之江西①李季兰相看指②杨柳,别恨转依依。
万里西江③水,孤舟何处归?湓城④潮不到,夏口⑤信应稀。
唯有衡⑥阳雁,年年来去飞。
【注】①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
②指,一作“招”。
③西江,一作“江西”。
长江在武昌一段称为西江。
④湓城:在今江西,是韩揆要去之地。
⑤夏口:今武昌。
⑥衡,一作“随”。
我俩在分别之际一起指看这江边的杨柳,(相看指杨柳:指着杨柳给对方看)而杨柳因我们的惜别显得那么不忍分离。
你此去江西要走的的水路是那么的遥远,真不知道今后在哪里能见到你乘船而归。
去湓城后将听不到从我这边流去的潮水,(湓城:九江市瑞昌市。
句意指讯息不通)我在夏口能得到你的音信也将很不容易。
(夏口:武昌。
)算起来惹人羡慕也只有南来北往的大雁,(“衡阳雁”是个典故,传说大雁在衡阳越冬)这些雁儿总是自由自在地年年北去南归。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B.颔联写诗人伫立江边,目送朋友的孤舟远去,并想象友人走到千里之外的情形,不由感慨万千。
C.颈联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情景:朋友一去,只怕音信阻绝,再难联络,其情感意蕴耐人寻味。
D. 尾联写只有衡阳雁年年来来回回地飞,表达了诗人对大雁自由的向往,希望能随大雁陪伴在友人身旁。
【答案】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2)从全诗来看,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前四句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之情,(3分)后四句抒发诗人担忧朋友一去而不返,音讯全无,只有衡阳雁年年飞来飞去的惆怅之情。
(4分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崔峒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古代诗歌阅读:赠友送别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甲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甲、乙两首诗的体裁均属于近体诗中的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的标题都出现了地点,点明送别的地方。
B.两首诗都有离别时的景物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C.两首诗语言都比较平实,简单易懂、明白如话。
D.两首诗都采用了白描的手法,以真情感染读者。
3.任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情感内容等)对两首诗进行比较,然后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字数在150字左右。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释: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清弋江村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4.这首诗中韵脚有几个字()A.4B.5C.6D.75.下列杜牧的作品是()A.《六国论》B.《鸿门宴》C.《阿房宫赋》D.《烛之武退秦师》6.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景,巧妙地交代送别的时节,渲染送别的氛围。
B.颈联用对比手法突出诗人对友人即将别离的惆怅之情。
C.尾联“寂寥”一词间接地抒发作者惜别之情,照应题目。
D.诗中明快之景与惆怅之情构成“乐景衬哀情”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蓟中作[唐]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1】。
岂无安边书,诸将【2】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3】,归来独闭门。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唐]岑参醉后未能别,醒时方送君。
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
注释:【1】翻:反覆,指反叛。
【2】诸将:指安禄山及其部将。
【3】孙吴事:指用兵之事。
孙指春秋时的孙武,吴指战国时的吴起。
7.出版社欲为两首诗编集,以下作品集不适合...收录这两首诗的一项是()A.格律精粹B.盛唐印象C.边塞回响D.唐人百首8.以下对高适《蓟中作》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策马”句慷慨豪迈,表现了诗人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
专题03 赠友送别诗一.赠友送别诗概说送别诗, 即人们送行时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 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 通讯极不发达, 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 人们往往设酒饯别, 折柳相送, 有时还要吟诗话别, 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考究中国送别诗产生的原因, 大概有以下几点:交通不便、通讯滞后、社会混乱等, 另外, 离别的具体缘由亦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或为拜师游学, 或为求取功名, 或为生活所迫, 或为仕途奔走, 或为建功立业, 或为战争充军, 或为遭遣贬谪, 不得不远走异域, 都使人“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2. 送别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等字样。
二. 送别诗的典型意象:地点意象:长亭、南浦、古道、渡口、阳关、灞桥等时间意象:黄昏、傍晚、月夜等景物意象:芳草、杨柳、笛声、远山、酒、船、歌等。
1.夕阳、日暮、月夜。
——时送别诗中常出现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 暮色最能勾起他们游子的离情别绪。
另外, 月也是思乡的典型意象。
2.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送别地)长亭:古时在城外驿道旁每隔十里设一长亭, 五里设一短亭, 供游人休息和送别。
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 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劳劳亭:三国时期东吴时建, 位于南京, 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
在古汉语中, 劳劳表示非常忧伤。
劳劳亭的由来, 是借用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举手长劳劳, 两情同依依。
”的诗句之意。
自东吴后, 故人即以此为送别点。
谢亭:又叫谢公亭, 在宣城北面, 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 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
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 那里原有一条灞水, 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 遂称灞陵, 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 常在那里分手。
南浦:“南浦”即南面的水滨, 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 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 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 多用于水边送行。
3.杨柳, 草, 酒——物杨柳:“柳”者, “留”也, 二者谐音, 因而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 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草:草随时序而流转, 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
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 喻离别的愁绪, 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
酒: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 “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
4.劳歌、离歌、骊歌、阳关三叠劳歌:本指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后成为送别的代称。
骊歌:即离歌, 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
在诗歌中常寄予思乡及离别的情感。
5.寒蝉、阳关、古道、西风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 赠友送别诗的基本情感主题:1.对友人的不舍与留恋、惜别之情, 朋友间的真挚友谊;例: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对友人的祝愿与勉励:例:莫道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3.对友人或自己前途艰险的担忧:通过对别后情境的想象, 表达出诗人对友人此行或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例: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魏二》4.坦陈心志或抒发感慨:诗人多在艰难困厄之际, 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借送别言志。
或是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这一类送别诗, 以送别为题, 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感慨。
例: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需要指出的是送别诗中可能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友人要离开而作者去送友人,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也可能是诗人自己要离开而友人来送自己,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
四.赠友送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1.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2. 想象、虚实结合:将眼前之景与虚想之景结合起来描写, 在时空跳跃中拓展境界, 抒写心怀。
在送别诗中, 诗人在实写眼前之景外, 还常常想象分别后的场面, 通过虚写别后之景, 更添此刻分别之愁。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3.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4. 比喻、拟人等: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二首(其二)》【专项提升】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问题。
送韩揆之江西①李季兰相看指②杨柳, 别恨转依依。
万里西江③水, 孤舟何处归?湓城④潮不到, 夏口⑤信应稀。
唯有衡⑥阳雁, 年年来去飞。
【注】①一作“送阎伯钧往江州”。
②指, 一作“招”。
③西江, 一作“江西”。
长江在武昌一段称为西江。
④湓城:在今江西, 是韩揆要去之地。
⑤夏口:今武昌。
⑥衡, 一作“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 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一样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B.颔联写诗人伫立江边, 目送朋友的孤舟远去, 并想象友人走到千里之外的情形, 不由感慨万千。
C.颈联写诗人想象别后的情景:朋友一去, 只怕音信阻绝, 再难联络, 其情感意蕴耐人寻味。
D. 尾联写只有衡阳雁年年来来回回地飞, 表达了诗人对大雁自由的向往, 希望能随大雁陪伴在友人身旁。
【答案】C(2)从全诗来看, 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案】前四句表达了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之情, 后四句抒发诗人担忧朋友一去而不返,音讯全无, 只有衡阳雁年年飞来飞去的惆怅之情。
【解析】理解诗人的情感, 要注意诗词中诗人使用的意象和表达情感的词语。
“杨柳”这一意象, 是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之一。
“别恨”是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湓城潮不到, 夏口信应稀”诗人想象分别之后, 友人生活的环境和两个人音信稀少, 只有大雁空飞。
表达出对友人的担忧。
本诗是一首典型的表达对友人思念的作品, 借杨柳来表达惜别之情, 通过想象友人别后情形, 虚实结合来表现对友人的深情。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面题目。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崔峒数年湖上谢浮名, 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 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 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 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 其时, 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 功曹属于闲官。
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 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 亦遂平生之愿。
B.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 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C.颈联运用了典故, 将李明府比作陶潜, 将韦应物比作庾亮, 夸赞他们的雅洁。
D.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 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答案】D【解析】D项, 对最后一联有曲解, 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 是埋怨自己上书, 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2)诗歌题为“书情”,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6分)【答案】他们做官, 不说政绩怎样, 而说看花、对月, 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君王深在九重城”作者怨自己运气不好, 怨君王深居禁中, 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后面各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 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 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B. 颔联运用倒装手法, 先写“鸿雁”“云山”, 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
C. 颈联“催”字用得精妙,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 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 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 “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 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答案】B【解析】颔联是想象友人此行途中的见闻, 属于虚写。
颔联也是虚写, 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
两句推想中, 诗人平生感慨, 尽在不言之中。
“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 暗含着岁月不待, 年华易老之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4. 阅读下面这首词, 然后回答问题。
(9分)满江红·赣州席上呈太守陈季陵侍郎[注]辛弃疾落日苍茫, 风才定、片帆无力。
还记得、眉来眼去, 水光山色。
倦客不知身远近, 佳人已卜归消息。
便归来、只是赋行云, 襄王客。
些个事, 如何得?知有恨, 休重忆。
但楚天特地, 暮云凝碧。
过眼不如人意事, 十常八九今头白。
笑江州、司马太多情, 青衫湿。
【注】陈季陵罢职辞行, 辛弃疾在宴席上作此词赠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的景物描写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特点, 其中实景是眼前的苍茫落日、一叶孤舟, 虚景是记忆中的水光山色。
B、“眉来眼去”写山水的美好, 词人使用拟人的手法把无生命的山水写得有生命有感情, 以乐景写哀情, 表达了浓重的离愁别绪。
C、“倦客不知身远近, 佳人已卜归消息”中, “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 此处是指陈季陵;而此时佳人也离开词人, 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
D、本词除了在景物描写上独具匠心外, 还大量使用了议论的写作手法, 如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 下片中的“过眼不如人意事, 十常八九今头白”就是议论句。
【答案】B【解析】A项“动静结合”错误, 上片的景物描写没有使用这种手法。
C项“佳人也离开词人, 二人均有难言的悲情”错误, 应该是佳人离陈季陵而去, 使之痛苦不堪。
D项上片中“风才定、片帆无力”不是议论句。
(2)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后面题目。
(9分)虞美人舒亶①芙蓉落尽天涵水, 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 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 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 获罪罢官, 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 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 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