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思维下文学翻译标准的反思——二论文学翻译中的视觉思维
- 格式:pdf
- 大小:405.78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一、审美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
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
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
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
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
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
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
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
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
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
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
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
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
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
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
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
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
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
从改写理论视⾓评析⽂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现象2019-09-11作者简介:温佩佩,性别:⼥,河南师范⼤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研究⽅向:英语语⾔⽂学。
摘要:本⽂将从勒弗维尔改写理论的视⾓,以⼩说‘Gone with the wind’的中⽂译本《飘》和⼩说《骆驼祥⼦》的英译本‘Rickshaw Boy’为例,从意识形态和诗学两⽅⾯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有意误译现象。
关键词:改写理论;意识形态;诗学《飘》《骆驼祥⼦》⼀、引⾔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国政治、经济、科技、⽂化和信息交流的幅度和⼴度⽇益扩⼤。
作为国际交流的前提,翻译发挥着越来越⼤的作⽤。
如果我们认真考察每个时期的翻译作品,尤其是⽂学作品的翻译,不难发现原⽂与译⽂有些信息的不对等或者说译⽂没有真正传达原作的意义现象,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种:⼀种是译者⽆意误译,即由于译者语⾔能⼒有限⽽出现的错译现象;另⼀种就是译者的有意误译,即译者出于某种原因⽽有意对原⽂做些改动甚⾄向⽬的语读者传达与原⽂完全相反的意义。
前者是出于个⼈原因,对其讨论没有太⼤意义。
⽽有意误译才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本⽂将以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为理论依据对⽂学翻译中译者的有意误译进⾏探讨。
⼆、改写理论安德烈·勒弗维尔是⽂化学派的代表⼈物之⼀,他在《翻译,改写以及⽂学名声的操控》⼀书中阐释了改写理论。
他认为,翻译、编史、选集、评论以及电影改编都是不同形式的改写,他们从某种程度上对原⽂进⾏了改变和操控,其中翻译是最为明显、最有影响⼒的改写,因为它在另⼀⽂化中树⽴了作者或者作品的形象,让他们突破了原⽂化的界限。
他明确指出,制约翻译的两⼤因素归根到底就是意识形态和诗学。
意识形态主要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来限制和引导译者的创作,⽽诗学则是译者进⾏创作时所处的⽂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译者经常不由⾃主地对原作进⾏适当的调整,使之符合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
对勒弗维尔⽽⾔,最重要的考虑出于意识形态,此处的意识形态指的是译者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可以是译者本⾝认同的,也可以是赞助⼈强加于译者的意识形态。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反思文学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以思考、探究、探索和重建人类精神为主要内容。
它以制定思想规范,培养全新的思想观念等为主要目的,旨在试图超越它所指的社会,追求更高级的文化和精神圆满。
反思文学的诞生背景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哲学思潮的延伸,在主要的思想流派中,多元文化传统及思想自由流动相互交织,重新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文化,即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需要作者和读者持续重新审视、评价及重新构想自身精神状态,通过精神意识的延伸和对现实世界的探究而实现。
反思文学可以分为直接反思文学和间接反思文学,其具体内容包括分析文本本身,检查叙事结构、审视文化背景、发展精神观念、思考文本技巧以及其他抽象理论。
直接反思文学主要集中于文本本身,作者充分利用叙事结构、语言、情节、人物结构及主题等手段,通过艺术性地进行叙述,来表达他们的精神及思想。
而间接反思文学则以文本本身为视角,追求者更深层次的结构分析,探讨其社会文化背景等抽象的思想理论,以此来剖析作者的思想。
反思文学的文本本身应该具有一定深度,而且应当具有一定的集中性。
文本中有一种定义反思文学的主题和定义人物形象的技术,以及贯穿整个文本的主题与引导性的情节,这些都能够唤起读者思考问题的兴趣。
此外,文本应该含有文化引用、暗喻、反复的比喻等手法,以此来抒发作者的精神,并与读者产生共鸣。
最后,反思文学还有一种关于读者的关系,不仅引导作者重新思考,而且引导读者去发掘自身的潜在,以及改善自身的精神和实际状态。
通过联系文本本身及其背景,还有文中所表达的精神与价值观,读者能够改变他们的思想价值,从而在文本中收获更深刻的感悟。
因此,反思文学是一种结合哲学文化思想的文学形式,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集中精神,能够引导读者去发掘自身的潜能、重新审视其精神价值观以及改善其精神状态。
另外,反思文学作品应当融入艺术性叙述、文化引用、抽象理论及其他手法,以此实现作者表达其思想与情感的目的。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文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需要在审美层面上实现原文的艺术再现。
翻译美学,作为研究翻译审美问题的新兴学科,为文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本文旨在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以期深化对文学翻译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翻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阐述,明确其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随后,结合具体的文学翻译实践案例,详细分析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忠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要求翻译在传递原文意义的保持原文的美学特质和风格;创造性原则强调翻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艺术再创造;可接受性原则则关注译文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力求使译文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对这三个原则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揭示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内在规律和机制,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美学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翻译美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语言学、美学、文艺学等多个学科。
在语言学方面,翻译美学强调语言的美感和表达力,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中美的传递和再现。
美学和文艺学则为翻译美学提供了审美判断和评价的标准,帮助我们理解文学翻译中如何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结合。
翻译理论为翻译美学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帮助我们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而翻译实践则是翻译美学的实证基础,通过具体的翻译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和总结出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效果。
在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中,审美再现是核心问题之一。
审美再现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获得与阅读原作相似的审美体验。
文学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阐释、接受和再创造三个步骤。
在阐释这一步中,翻译者要尽力理解原作的意义,从而将其转化成目标语言。
在接受这一步中,翻译者要对原作有所了解并深入思考,从而使得目标文本能够表达出原作的意义。
最后是再创造这一步:当翻译者将原文信息传递到目标文本时,他/她必须加上自己的想法和理念来使之成为独特的、真实的、生动的表达形式。
因此,文学翻译不仅是一个单向流动的进程——由原作传递到目标文本——而是一个循环流动的进程——由原作传递到目标文本然后再回到原作。
在整个循环中:(1) 翻译者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出原作; (2) 他/她要对其中隐含信息和隐喻思想有所了解; (3) 他/她要将其改写成独特但真实生动的表达形式; 圈(4) 最后, 他/她应当将所得之物带回并深度思考, 追问“如何使之成为看上去不合常理却却能处处昭然天光?”. 此般, 我便可立予起大前提: 精神上, 我便已站立于" 阐释- 接受- 再创造 " 的三都大闸之间.。
第四讲翻译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是一种理论方法,用于研究中文翻译文学。
它强调翻译是一个多维度、多元素的系统,翻译过程中涉及到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等多个方面。
多元系统论的关键概念包括:系统、层次、相互作用和适应性。
系统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的各种要素组成的整体。
这些要素可以是语言、文化、历史等。
层次表示翻译中的不同级别,例如,翻译可以在单词、句子和篇章等不同层次进行。
相互作用指的是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适应性是指翻译过程中的要素可以根据不同环境和要求做出相应调整。
多元系统论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翻译文学作品中的多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者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具体实例,来探索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等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的。
多元系统论在中文翻译文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翻译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并且可以提供有关如何进行优秀的翻译的指导。
此外,多元系统论的方法还可以用于比较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文学作品,从而拓展我们对翻译的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多元系统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文翻译文学作品。
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多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揭示翻译作品的独特之处,并为翻译工作提供指导和启示。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文学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两个民族情感与精神的沟通桥梁。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美学视角下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许渊冲的翻译艺术展开研究,探讨其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概述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理论以“信、达、雅”为基本原则,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在许渊冲看来,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美学的再现。
他主张在翻译中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充分考虑译文的表达效果和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1. 美学与文学翻译的关系美学是研究艺术、审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而文学翻译则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文的美学价值,通过恰当的翻译技巧和表达方式,将这种美学价值传递给读者。
2. 许渊冲的翻译实践中的美学体现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文的意境、韵律和语言美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再创造,将原文的美学价值完美地呈现在译文中。
他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四、许渊冲的翻译技巧与策略1. 意译与直译的结合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善于运用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法。
他根据原文的语境和含义,灵活地选择直译或意译,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2. 运用修辞手法许渊冲在翻译中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将原文的美学价值更好地传递给读者。
五、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对当代文学翻译的启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为当代文学翻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传递和美学的再现,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这一理念对于推动文学翻译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简述题
文学翻译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差异理论:认为翻译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原著的文化背景存在明显的差异,翻译者需要通过对原著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以及对目标语言文化的掌握,来实现文化的转换和传递。
2. 目标语文化接受理论:认为翻译作品被译入其他语言和文化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以便将原著创作的思想、情感、风格和意蕴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3. 信、达、雅理论:认为翻译作品必须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以确保译文在语言表达上准确、自然、优美。
4. 等效原则:认为翻译作品需要在尽可能保持原著风格、语调、情感、意象等方面的基础上,以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要求为准,寻求与原著等值的表达方式。
5. 实证主义理论:认为翻译作品要以实证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翻译前后的文本和读者反应,以确保译文达到最佳效果。
对视知觉的理解——《视觉思维》读书笔记摘要: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被称为“思维”的认知活动并不是那些比直觉更高级的其他心理能力的特权,而是直觉本身的基本构成部分。
阿恩海姆所说的热播时活动指的是积极的探索,选择,对本质的把握,简化抽象,分析,综合,补足,纠正,比较,问题解决,还有结合,分离,在某种背景中做出识别。
概述:传统的理论把思维和观看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这是有它的充足的理由的。
一种理论模式把人和动物通过自己眼睛接收到的信息同处理这些信息的过程区分开来,世界将自己的倒映投射给大脑,而这些倒映作为原材料还要被细细审查,精选,重新组织和存储。
这种能力乃是被动接受的补充,通过这种补充,使它能够以一种积极独立的创造性的能力去接受。
支持这一理论的解剖学实验证实,视网膜中映照着一个眼睛所观看的世界小小的但又忠实的形象。
这一形象被证实不是知觉提供给认识能力的那个意象的物理等同物,外部世界在心理中的意向和在视网膜中的投影极不相同。
我们的目光在注意机制指导下对世界进行着扫描,人们对场景中事物的探索和创造性的接受,是视知觉真正含义的所在。
视知觉的内涵:19世纪的霍尔姆霍兹《大众科学演讲》中“视觉理论的新发展”里所使用的视觉中的近大远小以及视网膜成像的标准性例子证明了,视觉所得到的物理投像,被人的大脑意识活动进行修正。
因此,与植物向性运动以及低等动物的趋利避害的机警不同,视知觉带来的感性反应理应被算作一种理智活动,不同的感官活动有着不同的特征。
最值得一提的是获得远处正在进行的活动的信息的能力。
J·皮亚杰说过:“心理活动的整个发展,从知觉,习惯到再现和回忆,以致更高级的推理和有条理的思维,都在逐渐增加着信息的交换距离,对远距离之外现实的吸收,是为了采取更加适宜的行动。
”关于视觉:视觉的灵便之处在于它能为意识随意利用,也是思维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视觉特征反映了思维的特征。
视觉是具有选择性的视觉不是为认识而存在的认识工具,而是为生存延续而进化出来的生物性的器官,因而视觉的目标在于环境中使得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那些妨碍生活顺利进行的各个方面。
翻译实践的反思与总结作者:徐滢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01期【摘要】对于译者来说,要想扎实有效地增强翻译技能,我们必须坚持长期坚持对译文修改、纠正、反思与总结等必不可少的工作。
在与参考译文不断对照与学习过程中,译者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翻译水平,以便进一步查漏补缺与完善自我。
本文以上学期英汉互译作业中的典型例子为研究主题,围绕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展开对改善译文质量和提升译者素养等问题的讨论,以期对自己和其他学者在翻译道路上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反思;英汉互译;翻译策略与技巧【作者简介】徐滢,上海师范大学。
一、引言文学家郭沫若曾经提出,“翻译是一种创作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罗新璋,1984:498)好译文的诞生,必然少不了译者的反复推敲与仔细斟酌,而从优秀范例中汲取到的心得与经验更是为译文锦上添花。
无论是翻译约定俗成的专业术语,还是形散神聚的随笔散文,好的译文始终给予人以美的享受,赋予精神上的愉悦感。
本文从上学期英汉互译的作业中摘录值得一提的经典例句,从翻译策略与技巧等方面展开讨论,对译者译文和参考译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
二、例句分析上学期英汉互译的作业风格迥异,从诗歌、散文、小说、古文,到标识语、电影字幕、游客指南、工作报告等体裁,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素材内容丰富,来源范围广泛,对其加以分析与总结有利于译者拓展知识面,增强专业素养。
1.英译中。
例1 Brasilia was the brain child of Brazil’s President Juscelino Kubitschek, who held office from 1955 to 1960.译者译文:1955年至1960年,儒塞利诺·库比契克(Juscelino Kubitschek)任职巴西总统,巴西利亚是他智慧的结晶。
参考译文:巴西利亚是巴西总统儒塞利诺·库比契克(1955年至1960年在任)的构想。
视译技巧的总结反思【实用版4篇】目录(篇1)1.引言2.视译技巧的概述3.视译技巧的具体应用4.视译技巧的总结与反思5.结论正文(篇1)一、引言在翻译过程中,视译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它要求译者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原文,并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
本文将总结视译技巧的应用、优缺点以及如何提高视译技巧。
二、视译技巧的概述视译技巧是指译者在不借助参考材料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理解原文并翻译成目标语言的能力。
视译技巧的核心在于理解原文,因此,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泛的知识背景。
三、视译技巧的具体应用1.快速阅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快速阅读原文,抓住重点信息。
2.理解语言: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包括语法、词汇和语义等方面。
3.翻译: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者需要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
4.校对:在完成翻译后,译者需要进行校对,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四、视译技巧的总结与反思视译技巧的应用需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泛的领域知识上。
此外,还需要培养快速阅读、准确理解语言和流畅翻译的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视译技巧的优缺点也很明显。
优点在于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翻译任务,提高翻译效率;缺点在于可能会因为缺乏相关领域的深入了解而导致翻译质量不高。
五、结论视译技巧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技巧,它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广泛的知识背景。
目录(篇2)1.引言2.视译技巧的介绍3.视译技巧的实践与提高4.结论正文(篇2)一、引言在翻译过程中,视译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它能够帮助译者更快地理解原文,提高翻译效率。
本文将总结视译技巧,并探讨如何在实际翻译中应用这些技巧。
二、视译技巧的介绍视译技巧是指译者在不借助词典等工具的情况下,通过阅读原文,理解其含义,并进行翻译。
视译技巧的核心在于理解原文,因此,要想掌握视译技巧,需要对语言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此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记忆技巧。
三、视译技巧的实践与提高1.增强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是提高视译技巧的关键。
浅谈对于文学翻译技巧的几点思考【摘要】翻译技巧与一定的问题相对应,它决定着某一类型的文本应采用的翻译技巧的基本倾向。
如翻译产品说明书就不能和电影脚本使用同类技巧,翻译联合国宪章也不能和翻译海明威小说采用同类技巧。
文学的文本特征十分明显,覆盖的范围虽然丰富却容易辨认。
它包含了任务传记和古今小说,游记札记和艺术散文,电影电视及各种戏剧脚本,以及古典与现代诗歌,此外,还有各种类型的歌词作品。
【关键词】浅谈文学翻译工作几点技巧翻译是现在很多人都比较羡慕的一份工作。
但是,实际上如果想要做好翻译工作,可能这是需要我们做出很多的努力的,只有我们具备了相关翻译的素养,才能让我们真正的成为一名翻译,这对于每一个想做翻译的人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值得大家的关注。
其中文学翻译要真实地再现原作中的生活映像或心理映像,在翻译是就必须揭示出原作的风格,揭示出原作者在作品中所反映的自身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受。
而文学的风格不只反映在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上,还反映在作者的语言上。
所以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与翻译实用文体不同,不是把内容传达正确就可以,还要尽力传达原作的语言形式,语言的味道,语言的活力等等。
文学翻译的关键是要做到“神”、“形”统一,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译者在翻译之前,需要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认真研究、理解和体验,努力感受它的“神韵”,要充分了解作者的世界观和审美观,这样有利于在翻译中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总体思想,不致在翻译中变形。
在实际翻译中,有的译者对原作局部进行有意的改动,造成整体风格的改变,这是由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对差异的可接受程度驱使的。
理想的状况是不要有改动。
二、要注重细节的翻译要注重细节的翻译,包括关键字词句的翻译,“传神”须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不仅要注意它们在此语境下的意义,还要广泛联系上下文,做到在整个作品中意义的连贯,不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
视觉思维中的意象及其功能--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理论解
读
汪振城
【期刊名称】《学术论坛》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用视觉思维活动中的意象在知觉与思维之间重建了一座桥梁,弥补了感性与理性、感知与思维、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裂缝.视觉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这种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把握和合理应用,无论对当代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还是对当代艺术审美教育的发展,都将是一个深刻的启示,特别是对我国艺术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页数】5页(P129-133)
【作者】汪振城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影视文学系,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04.4
【相关文献】
1.以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观照《呐喊》的视觉意象 [J], 蔡臻臻
2.感官与心灵:中西方的不同命运——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谈起 [J], 刘畅
3.巧借视觉意象发展视觉思维 [J], 王婉玉
4.试论视觉思维中的意象功能 [J], 罗永青
5.论视觉思维的创造性及其内在机制——阿恩海姆等人的视觉思维理论阐析 [J], 刘晓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阿恩海姆“抽象”的“视觉思维”理论作者:黎土旺摘要:从审美直觉心理学的角度明确提出“视觉思维”概念,以揭示视觉器官在感知外物时的理性功能以及一般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化解“知觉”与“思维”、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割裂、矛盾和对立,是阿恩海姆在视觉艺术理论或审美直觉心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而蕴涵在这种贡献背后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包括视觉思维提法的科学性问题、视觉思维的本质问题和视觉思维的创造性问题。
美国哲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从审美直觉心理学的角度,在《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视觉思维”概念,以揭示视觉器官在感知外物时的理性功能,以及一般思维活动中视觉意象所起的巨大作用,以化解“知觉”与“思维”、感性与理性、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割裂、矛盾和对立。
这是阿恩海姆在视觉艺术理论或审美直觉心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而蕴涵在这种贡献背后的另一个贡献,就是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视觉思维提法的科学性问题视觉思维提法的科学性问题,首先来自于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问题,这就是“知觉”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在古希腊哲学中,巴门尼德就曾竭力把知觉活动与理性活动区分开来,认为只有理性才能纠正感觉的错误,最后达到对真实的把握。
而柏拉图关于感性与理性的分裂的世界观,同样也在昭示人们不要过分相信感性。
不过,在崇尚理性的西方文化中,同样也没有忘记直接的视觉是智慧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源泉的道理。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
”(亚里士多德:论心灵)但问题是,什么是视觉思维?知觉或视知觉有没有思维的功能?知觉或视知觉究竟是怎么思维的?按照传统哲学的观点,所谓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存在和物质相对应,主要是指精神和意识,凡是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活动和心理活动都属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说,视觉思维概念的提出有其合理性,这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