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分钟诗歌朗诵说课材料
- 格式:ppt
- 大小:1016.50 KB
- 文档页数:11
篇一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 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 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讨论交流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体会诗歌内容 ◆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t-eq香港的土地和天空,~--?-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总结升华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 5 个生字。
《最后一分钟》学习活动设计达苴完小周瑜一、学习活动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活动重难点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三、学习活动设计活动一、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是诗句。
想一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2、小组交流讨论: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3、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活动二、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1、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位历经沧桑的儿子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一刻是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1、2节,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组内朗读。
3、反馈交流各自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评议,男女对读,齐读。
活动三、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如今,看着缓缓上升的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听着耳边传来的国歌声和人们轻轻的呼喊声,作者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3小节。
2、生再自由朗读,生交流各自的体会(从“使大海沸腾”中感受人们喷涌而出,非常强烈深厚的爱国热情)随机指导朗读。
3、有感情地朗读第3小节。
男女分读,齐读。
活动四、品读第4小节,展望未来1、所有的屈辱在这一刻烟消云散,积压在中华儿女心头一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雪洗了。
我们激动,我们自豪,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请同学门自由朗读第4小节,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2、小组内朗读。
交流体会。
3、各组分享交流成果。
4、香港历经百年沧桑,终于回归祖国怀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齐读诗歌。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是诗句。
想一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2、扫清字词障碍。
认读生字词,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指名分小节读诗,读后师生评价。
4、交流讨论:你觉得这是“的最后一分钟”?学生根据初读感知,发表各自的见解,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三、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1、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位历经沧桑的儿子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一刻是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1、2节,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反馈交流各自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评议,男女对读,齐读。
第二课时一、回顾引入,铺垫情感。
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人们那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欢迎之情溢于言表。
让我们齐读第1、2小节,再来回顾这令人热血沸腾的时刻。
二、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香港曾是烙在我们中华民族身上无法忘怀的痛苦和屈辱。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资料:(出示)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2、从这段资料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通过资料了解香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那一段屈辱历史,为学生理解第3小节作铺垫。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精选6篇)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精选6篇)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懂诗歌,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1997年的7月1日,当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扎根在深深的祖国大地上的时候,13亿中国人民的心沸腾了。
这节课我们学习24课《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板书课题)2、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生: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
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生: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
师: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应该怎样读课题?(激动地)齐读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这历史性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深情地读———————《最后一分钟》。
3、过渡:诵读诗歌与作者心灵相约,查阅资料读懂诗句深刻含义,感受诗歌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二、初读感知1、师:请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到有感情朗读。
通读全文后,想一想:这首诗一共分为了几节?每一节主要讲了什么?2、交流讨论:(全诗有4个小节,分别是等待回归、升旗仪式、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
)三、品读感悟(一)等待回归1、引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最后一分钟的到来,一分钟,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位历经沧伤的孩子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就让我们走进第一小节。
(板书:等待)教师提醒学生读书要留有痕迹,一边读一边想,动笔划一划,可以抓住一些词语来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最后一分钟》教案《最后一分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懂诗歌,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1997年的7月1日,当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扎根在深深的祖国大地上的时候,13亿中国人民的心沸腾了。
这节课我们学习24课《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板书课题)2、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生: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
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生: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
师: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应该怎样读课题?(激动地)齐读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这历史性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深情地读-------《最后一分钟》。
3、过渡:诵读诗歌与作者心灵相约,查阅资料读懂诗句深刻含义,感受诗歌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二、初读感知1、师:请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到有感情朗读。
通读全文后,想一想:这首诗一共分为了几节?每一节主要讲了什么?2、交流讨论:(全诗有4个小节,分别是等待回归、升旗仪式、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
)三、品读感悟(一)等待回归1、引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最后一分钟的到来,一分钟,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位历经沧伤的孩子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就让我们走进第一小节。
(板书:等待)教师提醒学生读书要留有痕迹,一边读一边想,动笔划一划,可以抓住一些词语来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2、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人们的心情?根据学生的'汇报相应点拨,出示课件句子。
最后一分钟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一、提出学习目标1、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
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
(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4、提出学习目标(1)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这篇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难读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4)课外资料收集展示(5)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课(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要求: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别人在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
(小组内完成)1、这节课,我学会了硝烟、骨髓等词语,理解了叩问、脊梁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其中的一些词语造句。
3、我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我知道了诗歌的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2、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生1: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
《最后一分钟》五年级语文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香港有什么了解吗?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四、指导学生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
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讲课稿范文之一听杨红霞老师执教的合作学习教课课例《最后一分钟》,其诚挚充足的感情,其清楚精练的讲堂语言,其运用自如的教课调控技巧无不给观课的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杨老师在以她的讲堂教课解说合作学习的收效来看,更加我们深入研究语文教课中的合作学习供给了极为典型的事例。
一.合作学习的必需性。
1 .掌握知识的需要。
本文刻画的是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瞬时。
可是,本文的背景倒是中国近代百年的辱没历史和今世中华民族伟大中兴的历史创举纵横交织而成的广阔时空。
教课《最后一分钟》一课,就是要将这个广阔的时空背景浓缩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之中,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接触到相对更多的历史知识,表现教课的效率。
2.培育感情的需要。
爱祖国,爱民族,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情结,可是,一个人最诚挚的感情表露决不是成立在空洞的说教之上的。
它不单成立在对有关背景与知识的举一反三之上,更需要主体之间互相提示,互相感染,和互相催化,而合作学习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3.有效学习的需要。
在班级讲课制的条件下,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讲堂四十分钟的效率呢?我们的理解是,可以让优生在讲堂上有效发挥主导、引领伙伴学习的作用;可以使学习中下生在讲堂里集中注意力,专注地、有头有尾地参加学习。
那么,合作学习无疑就是一种很不错的学习形式。
二、合作学习在讲堂中的表现形式。
(一)小组小合作杨老师在上课伊始便以PPT的形式向学生供给了本节课合作学习的“两项任务”和“两个建议” 。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内容、形式特别清楚地展此刻同学们的眼前,为接下去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了十分必需而充足的铺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小组合作的内容,杨老师不单在“两项任务”中提示了学习内容,并且供给了学习手段:“读一读”、“边读边想”、在“词句中感觉”、“沟通”、“增补”和“记录”,特别拥有可操作性。
并且,在“两个建议”中,明确告诉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单要关注对诗歌自己的理解,也要借助课外资料拓展自己的认知,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自己的深沉意蕴和沉郁而豪放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