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之人物形象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28
古诗词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理解诗人通过人物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
2. 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3. 分析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分析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思考其中的人物形象。
2. 新课导入:讲解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合作态度和表达能力。
七、课后作业2.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更多的古诗词,欣赏不同诗人如何通过人物形象表达情感,并与同学分享。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教材或选集。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3. 相关古诗词的背景资料和解析资料。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第二课时:分析具体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3.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古诗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在古诗词中,诗人主要是通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达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
鉴赏古诗形象就是要准确分析诗中景物和人物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情感。
就诗歌的形象而言,偏重叙事的诗歌主要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偏重写景的诗歌偏向于意象与物象。
即为: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中的景象)。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塑造的人物(虚构的)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我)两种。
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二、抒情主人公形象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
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
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人物形象鉴赏题通常会采用这样几种提问方式: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诗中的某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诗人在这一人物形象中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这类题型的答案一般由以下三部分构成:1.诗歌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3.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后面问题。
古诗阅读中的人物形象鉴赏一、人物形象(一)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这类题的答题规范是:形象特征+身份据此,此题的参考答案如下:作者塑造了至清至廉的邹姓县官形象。
他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姓县官至清至廉的形象。
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注意人物刻画技巧与方法。
如《送邹明府游灵武》就特别注意细节描写。
还要注意人物的形象特点的概括。
研究人物的刻画有助于人物特征的把握。
(二)抒情主人公形象我们来看2012年安徽卷诗歌鉴赏如下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这类题的答题规范仍然是:形象特征+身份据此,此题的参考答案可如下:诗人是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雅士。
他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
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我们可以见出诗人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
我们再来看2012年江苏卷诗歌鉴赏如下试题:梦江南温庭筠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对于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塑造形象的方法及意象意境的品味,本词中主要是对诗歌形象进行了动作描写,可以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
专题01 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解析版)【考点穿透】【考向】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类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如杜甫《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用法。
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
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
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解题思路】1.首先区分诗中的人物形象是诗人塑造的形象还是抒情主人公。
2.其次掌握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刻画。
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
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的形象。
(2)烘托。
如柳宗元《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
(3)背景氛围的交代。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描写人物形象之前,先写了赤壁的奇伟壮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最后概括于“江山如画”四字中,正是在这样雄奇壮美的氛围色调中,英雄人物出场了。
这里的背景描写,显然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4)铺陈手法。
多见于叙事诗中。
如杜甫的《兵车行》:“车摊鳞,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里用铺陈手法,直叙其事,勾勒出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3.学会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处境、风格、写作背景等,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答题步骤】1.明确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