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转偏向力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2
地球的自转与地转偏向力教案(最终定稿)第一篇:地球的自转与地转偏向力教案地球的自转与地转偏向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及地转偏向力的定义,了解地球自转角速度及线速度的概念。
2.能熟记地球自转的周期。
3.能用地球自转相关知识处理有关问题。
(二)能力目标1.能在基础知识上引发疑问,研讨更深层次的问题。
2.把对地球自转的抽象认识与与具体实践体验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的感观认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处理地理问题。
(三)德育目标使学生敢于猜想,敢于提问,培养一种积极主动学习,质疑问难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生一般对地球自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也只是宏观抽象的认知,没有实际上的感受,重点就在于进行实验让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结合。
(二)难点:地球为什么自转,地球在自转为什么我们却感受不到和地球的自转速度为什么不是均匀的三个问题的解答与透析。
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四、教学用具粉笔、地球仪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问题引入:什么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周期和真正周期分别是多少?2)本节课我们是学习地球运动中地球自转及地转偏向力方面知识。
(二)新课教学首先在黑板上板书,写明本次课堂的课题以及学习的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周期以及角速度、线速度;地球在南、北半球各自的偏转方向(三)进行一个关于证明地球自转产生偏转力的实验1)材料:地球仪、黑色墨水、钢笔2)步骤:1.用一个地球仪,使其地轴垂直地面,并保证地球仪不转动;2.先在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一滴墨水,观察留下的墨迹;3.将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同时在高纬度处再滴一滴墨水,注意观察此时的墨迹与刚刚的有什么不同。
3)讨论:两处墨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4)得出结论:在北半球的地表物体做水平运动时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四)研讨新知提出“地球在自转但为什么我们却没有感受到?”问题,引用一个简单事例,进行说明、讲解。
(五)课堂最后提出思考题六、巩固练习(由于时间有限制,练习暂不给出)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后记第二篇:地转偏向力教案地转偏向力的教案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白地球自转偏向力产生的原因、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判定及地转偏向力的现实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偏向力产生原因、现实中的应用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偏向力产生原因、现实中的应用教学过程:地球地转偏向教师问:在上课前,先问大家几个问题1.平时大家留没留意我们从操场跑步时,是顺时针跑、还是逆时针跑了呢?2.车辆和行人为什么靠右行驶呢?尽管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国家或地区的车辆和行人都靠右行,但靠右行是最为合理的。
地转偏向力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掌握地转偏向力的定义及其产生原因;2. 学生能够描述地转偏向力对风向和洋流的影响;3. 学生了解地转偏向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分析地转偏向力对风向和洋流的作用;2.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地转偏向力的存在,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2. 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3. 学生通过学习地转偏向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理解地转偏向力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对抽象概念理解有一定难度。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地球自转与地转偏向力概念- 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介绍地转偏向力的定义,阐述其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了解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2. 地转偏向力对风向和洋流的影响- 分析地转偏向力对风向的影响,掌握南北半球风向的偏转规律;- 探讨地转偏向力对洋流的影响,了解全球洋流的分布特点;- 结合地图,指导学生分析实际风向和洋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 地转偏向力的应用- 介绍地转偏向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航海等领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转偏向力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地球自转与地转偏向力概念;第二课时:地转偏向力对风向和洋流的影响;第三课时:地转偏向力的应用。
地转偏向力教案教案标题:地转偏向力教案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和地转偏向力的概念;2. 掌握地转偏向力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3. 能够解释地球自转和地转偏向力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太阳每天都是从东方升起,然后从西方落下?”2. 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的原因,并引出地球自转和地转偏向力的概念。
知识讲解:1. 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地转偏向力的动画,解释地球自转是地球绕自身中心轴旋转,而地转偏向力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向外的力。
2. 解释地转偏向力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如赤道地区的气候较为炎热,而极地地区则非常寒冷。
案例分析:1. 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思考地转偏向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如风的方向、天气变化等。
2.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与地转偏向力的关系,并让学生讨论地转偏向力对他们所在地区的影响。
实验活动: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水流在不同纬度下的偏转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果与地转偏向力之间的联系。
总结与拓展:1. 总结地球自转和地转偏向力的概念以及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更多与地球自转和地转偏向力相关的知识,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地转偏向力的理解程度。
2. 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和地转偏向力的短文,表达他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2. 实验用具,如水槽、水、小船等;3. 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与地球自转和地转偏向力相关的现象,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究。
2.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气象观测站,深入了解地球自转和地转偏向力的实际应用。
教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地球自转和地转偏向力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活动,学生将能够将这些概念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加深对地球自转和地转偏向力的理解。
地转偏向力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地转偏向力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原理。
2. 学会运用地转偏向力的知识解释风向变化、河流弯曲等现象。
3. 了解地转偏向力在地理、气候、水文等领域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地球仪等工具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地转偏向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分析特定地区的气候特点、河流流向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 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鼓励他们在讨论、探究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课程内容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课程目标进行有效分解,确保教学设计和评估的针对性。
二、教学内容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为新课的地转偏向力概念做铺垫。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2. 地转偏向力的概念与原理:- 地转偏向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 地转偏向力对风向、河流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3. 地转偏向力的应用:- 分析地转偏向力在气候、水文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 案例分析:特定地区风向、河流流向等与地转偏向力的关系。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4. 实践活动:- 观察地球仪上的风向变化,分析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 探讨地转偏向力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建筑设计、农业布局等。
高二地理地转偏向力教案教案标题:高二地理地转偏向力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和偏向力的概念及其对地球上天文现象的影响。
2. 掌握地球自转引起的日常变化现象,如昼夜交替、日出日落等。
3. 理解地球自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并能解释其原因。
4. 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地球上的气候现象和天文现象。
教学重点:1. 地球自转和偏向力的概念及其影响。
2. 地球自转引起的日常变化现象。
3. 地球自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的解释。
2. 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气候现象和天文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学PPT或教学板书。
2. 地球仪或模型。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PPT或教学板书,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的概念。
2.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自转会引起哪些变化吗?”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二、知识讲解与探究(20分钟)1. 通过教学PPT或教学板书,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引起的日常变化现象,如昼夜交替、日出日落等,并解释其原因。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引起的季节变化现象,并讲解其原因。
可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轨迹的动画或使用地球仪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讲解。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提供一些与地球自转和偏向力相关的案例,如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差异、赤道地区的气候特点等。
2. 分组讨论这些案例,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四、拓展应用(15分钟)1. 提供一些与地球自转和偏向力相关的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天文现象的原因。
五、小结与归纳(5分钟)1. 总结地球自转和偏向力的概念及其影响。
2. 回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引起的日常变化现象和季节变化现象的原因。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偏向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帮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引起的日常变化现象和季节变化现象。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目标1、认识什么是地转偏向力。
2、认识风是如何形成的。
3、了解风向在高空和近地面的不同受力情况。
教学难点1、地转偏向力是怎样偏转的。
2、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的影响。
3、在等压线上如何正确标注风向。
教学方法提问法观察法图表法学习方法思考、讨论、练习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地转偏向力1、思考:什么是地转偏向力?定义:促使物体沿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自转地表物体水平方向运动→发生偏转。
思考:物体是如何偏转的呢?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2、做练习第一题和第二题第1题第2题问题:1、判断左图地转偏向力表示正确的一项。
2、判断右图南北半球河流泥沙堆积情况。
(自西向东)二、水平气压梯度力阅读教材第31页,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2、水平气压梯度力怎么表示?3、水平气压梯度力有无大小?4、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速有什么影响?明确:1、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2、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
3、有大小,气压差越大气压梯度力越大;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
4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思考练习第三题和第四题。
第三题第四题问题:1、比较A和B两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2、比较C和D两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风的受力情况观察课本31页三幅风向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概括:完成练习第五题第五题问题:画出近地面M点的风向明确:M点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影响,画图时要注意准确性。
课堂练习1判断下图地转偏向力表示正确的一项是()2判断右图南北半球河流泥沙堆积情况,北半球为(),南半球为()3、比较A和B两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4、比较C和D两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5、画出近地面M点的风向。
《地转偏向力》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掌握地转偏向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方法。
3、能够运用地转偏向力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
(2)地转偏向力方向的判断。
2、难点(1)地转偏向力大小的计算。
(2)运用地转偏向力知识分析实际地理现象。
三、知识回顾1、地球自转的特点(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2)周期:恒星日(23 时 56 分 4 秒),太阳日(24 小时)。
(3)速度:角速度,除极点为 0 外,其他各地均相等,约为 15°/小时;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 0。
2、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在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发生偏转。
四、新课导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注意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河流的岸线冲刷情况、大气环流的运动方向等。
这些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地理概念——地转偏向力。
那么,什么是地转偏向力?它是如何产生的?又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五、知识讲解1、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地转偏向力,又称科里奥利力,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一种惯性力。
它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使得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2、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地球自转时,不同纬度的线速度不同。
赤道地区的线速度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
当物体在地球上沿水平方向运动时,由于惯性,它会保持原来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但由于地球自转导致的线速度差异,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处的位置的线速度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偏转。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在赤道上的物体,它具有较大的线速度。
当它向北运动时,所到达的地区线速度逐渐减小,而物体本身仍保持着原来较大的线速度,所以就会向右偏转。
同理,在南半球,物体向北运动时会向左偏转。
地转偏向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地转偏向力的引入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概念;2.理解地转偏向力对于地球自转运动的影响;3.掌握计算地转偏向力大小和方向的方法;4.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实验设备(如转盘或转台)、小球、线;2.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地球的自转运动,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可能会产生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想象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现象,如直升机上升轨迹的偏转、流星的飞行轨迹等。
2.概念讲解(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自转有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哪些影响因素?3.实验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利用转盘或转台模拟地球自转,并通过在转盘上放置小球,观察小球在转动过程中的运动轨迹。
-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解释。
4.计算方法(20分钟)-教师讲解计算地转偏向力大小和方向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计算。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计算,探究地转偏向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质量、转动速度等因素的关系。
5.总结归纳(15分钟)-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并将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分析。
-教师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关关键词和概念的复习要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更多与地转偏向力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在实验室或家庭中寻找更多地转偏向力的实例,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深化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是否能正确理解地转偏向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学生提交实验记录表和计算结果,评估学生对地转偏向力的掌握程度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教师可以提出课后作业,考查学生对地转偏向力的拓展应用和综合运用能力。
“361课堂模式”教案设计1.3《地转偏向力》教案编辑人:朱秋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和概念2、掌握地转偏向力的规律3、掌握地转偏向力在相关案例中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左右手定则”掌握地转偏向力的判断方法。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地球运动,理解地转偏向力,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地转偏向力的判断方法地转偏向力在相关案例中的应用[教学媒体与教具]:书本插图和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导入新课]:(一)激趣引入:导入新课: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形式的复习,引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转偏向力。
(二)自主学习:1、什么是地转偏向力?2、结合地图册,观察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并进行总结。
3、找一找,我们生活中那些现象体现了地转偏向力?(三)讲学结合:1、概念:促使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力。
2、规律面向物体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3、判断方法(左右手法则)(四)课堂探究:4、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探究一:我国长江中下游哪一侧河岸冲刷严重?假设此处有大量金矿,在仅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我们又该选择哪一侧河岸进行淘金?①河岸形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在北半球,河流对右岸的冲刷作用比对左岸强烈,以致大河右岸通常比较陡峻,而左岸则较为平缓探究二:北京开往香港的列车对铁轨的磨损程度哪一侧较重,为什么?②对铁轨的磨损在北半球,机车的右轮通常比其左轮磨损得快在南半球,机车的左轮通常比其右轮磨损得快探究三:身在北半球的我,欲向正北方向发射炮弹,落点将向哪偏,为什么?我该如何调整才能击中目标?③地转偏向力对炮弹发射也有影响(五)检测反馈:结合导学案完成达标测评部分。
(六)总结反思:本课的教学活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策略丰富、实用而新颖、独特,突破了学生的认知障碍,突破了难点,优化了课堂。
地转偏向力教案
高一地理组赵禹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地转偏向产生的原因;
2、掌握地转偏偏转规律及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地转偏向力的偏转规律;
2、难点:地转偏向力的偏转方向的判断及运用。
三、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引1】(3分钟):提问: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哪三方面?学生回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
1、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2、产生了地方时(产生时差);
3、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讲授新课】
【引2】教师课件展示以下内容:
【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填空(5分钟)
1、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原因:
2、偏转规律:在水平运动物体原运动方向上北半球向偏转;
南半球向偏转;
赤道不发生偏转。
3、影响因素速度越快,偏向越;
纬度越高,偏向越。
4、运用:影响河流、大气、洋流的运动方向。
【展】(3分钟)教师抽各组学生上台,展示以上空格内容。
【评】(2分钟):每空一分,上台学生交换批改,给各小组进行评分。
【教师精讲】(15分钟)教师根据展示情况,结果教材重点进行精讲。
1、判断地球自转偏向力的方法:(5分钟)
北半球用右手:伸开右手,掌心朝上,四指并拢,大拇指自然展开,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即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后偏转方向。
南半球用左手:伸开左手,掌心朝上,四指并拢,大拇指自然展开,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即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后偏转方向
2、运用:对河流的一个小时。
(10分钟)教师结合课件进行讲解。
思考1、为什么长江三角洲河口的河道向南偏移?长江大堤加固时,你认为应重点加固河流的左岸还是右岸,为什么?
2、河流:北半球右岸为侵蚀岸,适合建设港口;左岸为堆积岸,适合建立采沙场,南半球相反;弯曲的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四、板书设计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
(二)、产生时差北半球右偏转、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沿着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转五、教学反思赤道上不偏转
【考】教师在课件上展出(15
当堂检测,学生10分做完,
后5分钟教师公布答案,
学生小组内互改。
1、在图上画出偏转方向
2、下列4幅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图中,表示南半球的是(图中实线表示物体运动的偏移,虚线表示物体的初始运动方向)()
A B C D
3、从赤道上向南北沿180°经线发射炮弹,它们的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都偏向东B:都偏向西
C:北半球向东偏,南半球向西偏D:都不偏离180°经线
3:图A和图B是两幅大河河口示意图,图中小岛因泥沙淤积而不断扩大,按一般规律推测,它们最终将与河流的哪一岸边相连()
①甲岸②乙岸③丙岸④丁岸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下图中,由于地球偏向较往年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规程的差异(阴影部分为堆积物),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则正确的是():
033|
050|33033|
33050|图A图B
南岸
南岸
北岸北岸
北半球
B
南半球
A
南半球
C
北半球
D
S
水平运动方向
偏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