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 格式:docx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灌肠术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灌肠术是一种通过肛门将液体灌入肠道的操作。
以下是灌肠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确保环境整洁,准备好灌肠设备,如灌肠袋、注射器、无菌灭菌的导管等。
2. 洗手:医生和护士应洗手,戴上无菌手套。
3. 准备患者:患者应保持身体舒适,躺卧在左侧并将膝盖屈曲,暴露出肛门区域。
4. 清洁肛门:用温水和肥皂清洁患者肛门区域。
5. 插入导管:将导管涂上润滑剂,从肛门缓慢插入,直到到达肠道。
6. 灌注液体:将液体装入灌肠袋或注射器中,根据需要的量进行缓慢灌注。
如果患者感到不舒服,应停止灌注。
7. 收集排出物:将排出的液体收集起来,以便后续处理。
8. 移除导管:灌注完毕后,缓慢地将导管从肛门拔出。
9. 清洁和整理:清洁患者,包括肛门区域和周围的皮肤,并将所有使用过的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
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应非常谨慎,以免损伤肠壁或感染引起其他并发症。
2. 灌肠袋和导管应事先清洁和消毒,确保无菌。
3. 灌注液体的温度应适宜,过热或过冷的液体都可能引起不适。
4. 在插入导管时应注意避免过度插入或使用过大的力量,以免损伤肠道。
5. 灌肠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感觉和舒适程度,适当停止或调整液体的注入速度。
6. 在操作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解释步骤和可能的不适感,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7. 操作前后要及时清洁患者和清理设备,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以上是灌肠术的一般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具体操作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
如果您需要进行灌肠术,请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团队的指导。
灌肠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一、灌肠技术操作评定(一)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
(二)患者病情、临床诊疗、灌肠目标。
(三)了解患者排便情况。
(四)评定肛周部位皮肤、粘膜情况。
二、灌肠技术操作步骤操作中 携用物至床旁 倒入灌肠液 戴簿膜手套 润滑肛管并发症:1、肠粘膜损伤发生原因:(1)患者担心,配合不好,肛门括约肌痉挛,插入困难而致损伤。
(2)操作者操作技术不熟练、肛管润滑不够,即强行插管。
(3)选择肛管型号不适宜或质地较硬。
临床表现:肛门疼痛,排便时加剧;局部有压痛;损伤严重时可见肛门溢血或大便带血;局部水肿严重者可致排便困难。
预防:(1)操作前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操作者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操作时动作要轻,插管前充足润滑肛管前端并缓慢插入,尽可能避免反复插管。
(3)选择型号适宜、质地优良肛管,插入深度要适宜,成人插人深度7-10cm,小儿插入深度4-7cm。
处理步骤:抚慰患者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观察大便性质统计。
2、肠穿孔发生原因:(1)灌肠时所选肛管质地粗硬,型号不适宜,反复数次插管。
(2)插管时动作粗暴,用力过猛,穿破肠壁。
(3)患者一次灌入液量过多,灌肠压力过大。
(4)特殊患者灌肠未实施操作规程。
临床表现:灌肠过程中患者突发腹痛、腹胀,查体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肌担心。
预防:(1)选择型号适宜、质地优良肛管。
插管时动作应轻缓,遇有阻力时应调整肛管位置或变换患者体位,避免强行插管。
(2)严格控制灌肠液流入速度,灌肠袋内液面距患者肛门高度45 -60cm。
掌握灌肠浓度和用量。
(3)伤寒患者灌肠液体量不超出500ml,液面距离肛门不超出30m。
处理步骤: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严密观察病情统计关键交班。
1、虚脱发生原因:(1)灌肠者年老体弱、全身营养情况差或患有严重心肺疾患,灌肠液流入过快,液量过多。
(2)灌肠液温度过低引发肠道痉挛。
临床表现:灌肠过程中患者忽然发生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全身冷汗甚至晕厥。
灌肠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灌肠是一种常用的医疗手段,可用于治疗便秘、肠道洗净等情况。
然而,在进行灌肠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并发症的风险。
为了预防并处理这些并发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一、预防灌肠并发症的方法1. 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在进行灌肠操作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病史,并评估患者的肠道可耐受性。
同时,要使用合适的器械和材料,保证操作的安全性。
2. 选择合适的灌肠液:在灌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灌肠液对于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温盐水是最常用的灌肠液,但对于有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情况的患者,则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灌肠液。
3. 控制灌肠流量和压力:在进行灌肠时,应控制灌肠流量和压力,避免过高的流量和压力给肠道带来过大的刺激,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通常来说,灌肠流量宜控制在100-200ml/min,压力宜控制在40-50cmH2O。
4. 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在进行灌肠过程中,医生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出现腹胀、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灌肠操作,并做相应的处理。
5. 避免反复灌肠:反复灌肠可能会对肠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容易导致肠道炎症、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在进行灌肠操作时,应避免过于频繁的灌肠,或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更为合适的治疗方式。
二、处理灌肠并发症的方法1. 肠道穿孔:肠道穿孔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如果发生肠道穿孔,应立即停止灌肠操作,并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术前需暂时禁食,给予静脉输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手术治疗中要彻底清除腹腔内的污染物,并修复穿孔处,必要时行造瘘术。
2. 肠道感染:灌肠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感染控制不当,可能导致肠道感染的发生。
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通常包括口服或静脉给药。
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还需加强肠道护理工作,保持肠道清洁,预防感染的蔓延。
3. 肠道出血:肠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如果发生肠道出血,应立即停止灌肠操作,保持患者卧床休息,给予补液和输血治疗。
灌肠技术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灌肠技术常见并发症预防与处理一、肠道黏膜损伤【预防和处理】1、灌肠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患者的病情(是否有便秘、内痔、息肉、肿瘤等)、灌肠的目的、意识状态等,以判断患者的耐受程度、灌肠效果以存在的风险。
2、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插管前,向患者详细解释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消除患者的顾虑,使之接受并配合操作。
3、选择粗细合适、质地柔韧的肛管:使用前用液体石蜡充分润滑肛管肛管头端,以减少插管时的摩擦力,是肛管顺利插入。
4、注意插管角度与插管方法:插管时注意手法轻柔,进入要缓慢,忌强行插入,不要来回抽插及反复插管。
5、改进患者灌肠方法:采用低臀高侧卧位或膝胸卧位法灌肠可以使灌肠液易流向结肠;增加肛管插入长度,达15~25cm,可使肛管达到乙状结肠时灌肠液在结肠中充分软化大便,减少对直肠的刺激,减轻患者的不适。
6、出现肛肠疼痛和已发生肠出血者,立即停止灌肠,密切观察患者面色、意识、腹痛、便血等情况,检测生命体征,遵医嘱予止痛等对症治疗。
二、肠穿孔、肠破裂【预防和处理】1、严格掌握灌肠的适应症:除急腹征、消化道出血等灌肠禁忌症外,对50岁以上,一般情况差,有长期慢性便秘史、近期又多日未解大便者,采用肥皂水行大量不保留灌肠应慎重。
可口服缓泻剂润肠通便,必要时用手指抠出大便。
2、灌肠前详细评估患者情况:包括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状态、排便情况、有无禁忌症等,并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配合。
3、选择质地适中,大小,粗细合适的肛管:在使用前用液体石蜡充分润滑肛管头端,能使肛管顺利插入。
4、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灌肠技术:插管时注意手法轻柔,进入要缓慢,忌强行插入,不要来回抽插及反复插管。
若插管遇能阻力时,可稍移动肛管或嘱患者变动一下体位,液体灌入速度适中,灌肠袋液面距患者肛门高度约45~60cm。
灌肠护理技术操作灌肠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技术,通过向患者的直肠内注入液体来清洁肠道或是引导药物吸收。
在进行灌肠护理时,需要注意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并正确操作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灌肠护理技术操作的详细步骤:1.调查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史,包括过敏史和药物使用情况。
了解患者是否有任何禁忌症或特殊需求。
2.确定灌肠的目的,如清洁肠道、引导药物吸收或其他治疗目的。
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灌肠液体,如生理盐水、药物溶液或清洁剂。
3.向患者解释灌肠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获得患者的同意。
确保患者理解并能够配合操作。
4.准备好所需的器材和液体。
通常需要一条塑料灌肠管、一瓶灌肠液体、注射器、皮肤消毒剂、一盆和一块干净的毛巾。
5.清洁双手,并戴上清洁手套。
确保自己的手部清洁以避免交叉感染。
6.让患者取仰卧位,膝盖弯曲并稍微分开双腿。
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隐私。
可以垫上一块干净的毛巾以便患者使用。
7.使用皮肤消毒剂清洁直肠区域。
轻轻擦拭直肠周围的皮肤,避免过度刺激。
擦拭时要注意避免从肛门向阴茎或阴道区域传播细菌。
8.检查灌肠管的完整性和通畅性。
确保没有损坏或堵塞的情况。
可以在灌肠管上加装止回阀以防止液体回流。
9.将灌肠液体倒入注射器或灌肠器中。
以慢速注入液体,以避免患者不适或过度充盈。
10.将润滑剂应用于灌肠管的末端,以便在放置过程中减少不适感。
可以使用水溶性润滑剂。
11.沿着肛门方向,小心地将灌肠管插入直肠。
插入时要小心,以免伤害肛门和直肠组织。
当感到阻力时要停下,以免插入过深。
12.使用栓剂或注射器缓慢注入液体。
根据需要调整注入速度和液体的量。
如果患者感到不适或腹胀,应停止注入并及时取出灌肠管。
13.当液体注入完成后,小心地将灌肠管从直肠中取出。
取出时要注意避免将灌肠液体溅出。
14.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并鼓励患者憋住灌肠液体一段时间,以便液体在肠道内起作用。
15.根据灌肠液体的性质和患者的需要,确定是否需要重复灌肠。
如果需要重复灌肠,应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
灌肠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灌肠法是将一定量的液体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患者清洁肠道、排便、排气或由肠道供给药物或营养,达到确定诊断和治疗目的的方法。
根据灌肠的目的和灌入的液体量可分为大量不保留灌肠、小量不保留灌肠和清洁灌肠。
主要适用于:便秘、肠胀气、梗阻的患者;为肠道手术、检查或分娩作准备的患者;高热需降温的患者;某些需要肠道用药治疗的患者。
【并发症】肠黏膜损伤或出血【发生原因】1.灌肠手法不正确,用力过大,液体石蜡油润滑不够,造成的肠黏膜的机械性损伤。
2.肛管粗细不合适或质地较硬,反复多次插管引起肠黏膜水肿、损伤出血。
3.患者不配合,精神紧张可致外括约肌痉挛,插入困难而致损伤。
4.患者因不能忍受肛管在肠道内的刺激,自行拔管,动作粗暴而致损伤。
【临床表现】肛门疼痛,拔管时加剧;损伤严重时可见肛门外出血或粪便带血丝。
【预防及处理】1.插管前,向患者详细解释其目的、意义,使其接受并配合。
2.插管前石蜡油充分润滑肛管前端,以减少插管时的阻力;插管时顺应肠道解剖结构,动作应轻柔,避免重复插管。
插管时若有阻力时,不可强行插入,可稍移动肛管或嘱患者变换一下体位。
3.根据不同灌肠类型选用质地适中,大小、粗细适合的肛管。
大量不保留灌肠选择24号~26号肛管,小量不保留灌肠选择20号~22号肛管,保留灌肠选择20号以下的肛管。
4.灌肠时可抬高臀部左侧卧位,保持直肠在高位,乙状结肠在低位,形成一种压力差,使灌肠液易流向结肠。
清洁灌肠时肛管插入长度可增加至10 cm ~15cm,使肛管达到乙状结肠,减少对直肠的直接刺激而产生便意,使排便时间延迟;又因为结肠容量大,使灌肠液在结肠中充分软化大便。
这样增加了灌肠量和保留时间,肠道容易清洁干净,灌肠次数明显减少,减轻了肠黏膜的充血和水肿,降低了肠道痉挛和出血的发生。
6.肛门疼痛和已发生出血者,遵医嘱给予止血、止痛对症治疗。
【并发症】虚脱【发生原因】1.患者年老体弱,全身营养状况差或患有心肺疾患。
•灌肠操作基本知识与准备•灌肠操作步骤与技巧•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护士在灌肠操作中角色与职责目录•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清洁肠道为手术、检查或分娩做准备。
降温适应症便秘、肠梗阻、结肠炎、直肠炎、肠道手术前准备、高热降温等。
灌肠定义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液体通过肛门注入直肠或结肠内,以达到清洁肠道、治疗疾病或辅助检查的目的。
软化粪便催产促进分娩进程。
010203040506灌肠定义、目的及适应症评估患者解释操作环境准备用物准备01020304灌肠操作前准备工作灌肠溶液选择与配制甘油或液体石蜡:用于润滑肠道。
中药煎剂: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不同中药煎剂进行保留灌肠。
0.1%~0.2%肥皂水或生理盐水:用于清洁肠道。
1:2:3溶液(50%硫酸镁30ml,甘油60ml,温开水90ml):用于肠道准备。
溶液温度:一般为39~41℃,降温时用28~32℃,中暑时用4℃等渗冰盐水。
患者沟通与心理支持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通过亲切的语言和态度与患者沟通,了解其需求和担忧,建立信任关系。
解释操作过程详细解释灌肠操作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提供心理支持在操作过程中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减轻其紧张和恐惧情绪。
同时,尊重患者的隐私和尊严,保护其自尊心。
检查灌肠器材准备溶液患者准备030201灌肠器材检查与准备灌肠溶液温度控制加热方法适宜温度可采用恒温箱、热水浴等方法对灌肠溶液进行加热,确保温度恒定。
温度检测灌肠操作过程演示使用润滑剂充分润滑导管前端,以减少插入时的摩擦力。
将导管轻轻插入患者肛门,深度约为10-15cm,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
打开灌肠袋的开关,缓慢注入灌肠溶液,同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和耐受情况。
待溶液注入完毕后,轻轻拔出导管,并使用棉球擦拭患者肛门部位。
润滑导管插入导管注入溶液拔出导管注意事项及常见问题解答注意事项在灌肠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和耐受情况,及时调整操作。
灌肠后,要协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并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灌肠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一、灌肠技术操作评估
(一)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
(二)患者病情、临床诊断、灌肠的目的。
(三)了解患者排便情况。
(四)评估肛周部位皮肤、粘膜情况。
二、灌肠技术操作流程
操作中 携用物至床旁 倒入灌肠液 戴簿膜手套 润滑肛管
三、灌肠技术操作并发症处理
并发症:
1、肠粘膜损伤
发生原因:(1)患者紧张,配合不好,肛门括约肌痉挛,插入困难而致损伤。
(2)操作者操作技术不熟练、肛管润滑不够,即强行插管。
(3)选用的肛管型号不合适或质地较硬。
临床表现:肛门疼痛,排便时加剧;局部有压痛;损伤严重时可见肛门溢血或大便带血;局部水肿严重者可致排便困难。
预防:(1)操作前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取得患者的配合。
(2)操作者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操作时动作要轻,插管前充分润滑肛管前端并缓慢插入,尽量避免反复插管。
(3)选择型号合适、质地优良的肛管,插入深度要合适,成人插人深度7-10cm,小儿插入深度4-7cm。
处理流程:安慰患者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观察大便性质记录。
2、肠穿孔
发生原因:(1)灌肠时所选肛管质地粗硬,型号不合适,反复多次插管。
(2)插管时动作粗暴,用力过猛,穿破肠壁。
(3)患者一次灌入液量过多,灌肠压力过大。
(4)特殊患者灌肠未执行操作规程。
临床表现:灌肠过程中患者突发腹痛、腹胀,查体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预防:(1)选择型号适宜、质地优良的肛管。
插管时动作应轻缓,遇有阻力时应调整肛管位置或变换患者的体位,避免强行插管。
(2)严格控制灌肠液流入速度,灌肠袋内液面距患者肛门高度45 -60cm。
掌握灌肠浓度和用量。
(3)伤寒患者灌肠液体量不超过500ml,液面距离肛门不超过30m。
处理流程: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严密观察病情记录重点交班。
1、虚脱
发生原因:(1)灌肠者年老体弱、全身营养状况差或患有严重心肺疾患,灌肠液流入过快,液量过多。
(2)灌肠液温度过低引发肠道痉挛。
临床表现:灌肠过程中患者突然发生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全身冷汗甚至晕厥。
预防:(1)灌肠时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及耐受力调整合适的流速。
(2)灌肠液的温度要适宜,一般在39-41℃,不可过高或过低(高热患者灌肠降温者除外)。
处理流程:停止灌肠立即取平卧位手指掐压人中穴位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观察病情记录。
4、大便失禁
发生原因:(1)灌肠时插入肛管动作粗暴,损伤了肛门括约肌或其周围的血管或神经。
(2)灌肠时患者心情紧张造成排便反射控制障碍。
(3)灌入液体过多,速度过快。
临床表现:大便不受控制地由肛门排出。
预防:(1)插管时动作应轻缓,避免损伤肛门括约肌及其周围组织。
(2)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鼓励患者加强意识以控制排便。
(3)操作时嘱病人深呼吸放松,降低液面高度,灌入速度。
(4)帮助患者重建控制排便的能力,逐步恢复肛门括约肌的控制能力,鼓励患者尽量自己排便。
(5)采取仰卧位,臀下放置便器。
处理流程: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被污染的床单、衣物训练病人定时排便观察肛周皮肤记录。
5、肛周皮肤损伤
发生原因:长期卧床或年老体弱患者灌肠后排便次数增多,肛周皮肤长期受潮湿刺激,抵抗力降低。
临床表现:肛周皮肤红肿破溃。
预防:(1)患者排便后及时清洗肛周皮肤,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2)正确应用大小便器,防止擦伤肛周皮肤。
处理流程:加强肛周皮肤护理遵医嘱对症处理观察肛周皮肤记录。
6、肠道感染
发生原因:(1)未使用一次性肛管,灌肠袋,造成交叉感染。
(2)输入的灌肠液受到污染。
(3)肠道抵抗力下降。
临床表现:腹痛、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的颜色、性状发生改变。
预防:(1)尽量使用一次性灌肠用具,避免交叉感染。
(2)避免多次,反复插管,减少肠道粘膜的损伤。
处理流程:评估初步判断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采集大便送检指导饮食准确记录大便次数观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