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间歇训练法在乒乓球运动中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乒乓球比赛中的体能训练乒乓球作为一项高速度、高爆发力、高集中力的球类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非常高。
在乒乓球比赛中,体能训练是提高球技水平和比赛成绩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从耐力训练、爆发力训练和敏捷度训练三个方面介绍乒乓球比赛中的体能训练方法,帮助乒乓球爱好者提高自身的竞技水平。
一、耐力训练耐力在乒乓球比赛中尤为重要,因为比赛时间长,连续集中注意力和反应能力对于比赛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提高耐力的训练方法:1. 有氧运动: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需要保持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状态。
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跳绳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耐久力。
2. 长距离跑步:适当的长距离跑步训练可以增加耐力和克服疲劳。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距离,每周进行2-3次长跑,每次30-45分钟。
跑步过程中,注意保持均匀的呼吸和正确的姿势。
3. 高效间歇训练:通过交替进行高强度运动和休息,可以提高乒乓球比赛中的爆发力和耐力。
例如,进行间歇性跑步训练,快速跑步1分钟后,慢速行走或缓和跑步2分钟,依次循环进行。
二、爆发力训练乒乓球比赛中的球速快、节奏快,所以运动员的爆发力是取胜的关键之一。
以下是一些提高爆发力的训练方法:1. 倒蹲跳:通过倒蹲跳可以锻炼腿部肌肉的爆发力。
双脚并拢站直,然后迅速弯腿,在蹲下的同时用力跳起,尽量达到最高点,保持动作流畅,每次进行10-15个重复。
2. 平板支撑跳:平板支撑是提高核心和上肢力量的有效训练方法。
在进行平板支撑的基础上,迅速用力跳起,两脚离地,并尽量保持稳定的姿势。
每次进行10-12个重复。
3. 弹跳训练:使用弹跳器或跳绳等工具进行弹跳训练,可以有效训练腿部肌肉的爆发力和协调性。
根据个人能力,进行适当的训练,每次进行20-30秒,每周3-4次。
三、敏捷度训练敏捷度在乒乓球比赛中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球员在短时间内做出有效的反应和快速移动。
以下是一些提高敏捷度的训练方法:1. 技术训练:通过反复练习乒乓球的基本技术动作,如接发球、摆拍、扣球等,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协调性和敏捷性。
浅谈间歇训练法在田径运动中的应用作者:徐文博来源:《科学与财富》2011年第05期[摘要]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田径作为周期性运动项目,由于其技术动作特点,在训练中负荷量与度的科学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本文从间歇训练的的五个组成要素进行阐述,探讨了如何更好的运用间歇训练来提高田径运动员的成绩。
[关键词] 间歇训练法间歇时间有氧供能无氧供能一、间歇训练法作用和形式: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乳酸能系统的供能能力、磷酸盐与乳酸能混合代谢系统的功能能力、乳酸能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等有效地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集体耐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运动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乳酸能系统的功能能力、磷酸盐与乳酸能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强化型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乳酸能代谢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以及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下的运动强度以及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二、如何科学合理的运用间歇训练法1.间歇训练法要符合有机体能量供应的学说从间歇训练法的分类和完成的主要任务看,它属于对有机体基本能力即运动素质的训练法,并非属于动作学习类的训练法。
因而,如何安排上述五个要素,如每次练习的强度,间歇时间的长短等等,都应符合运动生理学有机体能量供应的学说,其基本原理及构成间歇训练的数据都要据此来考虑。
间歇性训练对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水平的影响研究发表时间:2019-04-22T14:46:31.94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作者:王地[导读] 间歇性训练是近几年来体育界比较认同的一种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ATP-CP供能和有氧供能,并且开始应用到运动员的专业训练中。
(吉林体育学院)摘要:间歇性训练是近几年来体育界比较认同的一种科学的体能训练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ATP-CP供能和有氧供能,并且开始应用到运动员的专业训练中。
随着国际乒联的改革发展,世界乒坛进入到“大球”时代,近几年无机胶水的推广使用和40+新塑料球的使用,使得乒乓球的速度和旋转有所下降,身体对抗增多,所以新时期对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有了新的要求。
本文从介绍间歇性训练的概念出发,为乒乓球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间歇训练;有氧供能;无氧供能;乒乓球训练1前言:在人体进行运动时,能量的供给主要分为无氧代谢供能和有氧代谢供能。
而无氧代谢供能又由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供能组成。
时间短且强度大的训练主要是通过无氧代谢,此种方式功率大但是储备量相对较少;长时间强度小的运动主要是通过有氧代谢,这种方式的功率小且储备量大。
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是速度快回合多、旋转强烈、落点和节奏变化多且落点不固定。
随着国际乒联的改革,在比赛中回合增多,击球的力量增大,旋转降低的同时落点和节奏的变化增多,对抗性增加,竞争也更加激烈,因此对运动员的能力要求也增加。
乒乓球运动很多动作都是在脚步移动和身体转换的情况下完成的,有时候甚至在重心不稳定的情况下完成击球的,这就需要乒乓球运动员具备更完备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
所以,拥有好的体能,在比赛中会有更高的回球质量,实现动作的经济性和机能的节省化,进而达到更高的运动水平和竞技能力。
2分析2.1间歇训练法在乒乓球专项训练和身体训练中,ATP-CP能力和有氧能力可以有效结合,所以可以在进行专项训练和体能训练的时候可以进行多次大强度运动。
简谈间歇训练法在高校乒乓球训练课中的应用作者:孔源来源:《青少年体育》 2016年第10期孔源(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山东日照276800)收稿日期:2016-08-29作者简介:孔源(1959~),副教授。
研究方向:乒乓球教学与训练。
顾名思义,间歇训练法重点在于“间歇”,是利用“间歇”来提高训练能力的方法。
间歇训练法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具有严格的要求,目的是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法包括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法。
三种不同的间歇训练法有各自的应用特点,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练习的持续时间、运动强度以及主要的供能方式不同。
1 研究目的本文通过间歇训练法(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间歇训练法),研究该方法在乒乓球训练中的作用,以为乒乓球训练提供更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乒乓球技术水平。
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间歇训练法在高校乒乓球训练课中的应用。
2.2 研究方法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网上查阅相关文献,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
2.2.2 实验法以山东体育学院2015 级体育教育专业60 名男生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
2.2.3 数理统计法通过对训练学生成绩变化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总结出间歇训练法在乒乓球训练中的作用。
3 运用间歇训练法应遵循的原则3.1 设计训练内容的个体化原则设计训练内容的个体化原则在训练实践中,运动员个体之间在身体机能、素质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同样是发展耐力或者速度,不同运动员所出现的具体问题可能不同。
运动员的个体特殊性决定了不可能设计一种可以用以发展任何运动员的训练内容。
尤其是在运用间歇训练法的过程中,对间歇的时间具有严格的控制,而间歇时间则取决于个体的心率。
因此,运用间歇训练法时,设计训练内容要有个体化的要求。
3.2 控制间歇时间与方式的有效性原则科学地控制训练过程中的间歇时间是体现间歇训练法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在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面的应用作者:李壬冬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9年第01期摘; 要:为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活动创造合理的训练方法,是保证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得到有效优化的关键。
本文先对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应用于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并针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实际需要,制定了高强度间歇训练法的具体实践策略,对提升乒乓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综合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强度间歇训练; 优秀乒乓球运动员; 体能训练中图分类号:G846;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1(a)-0062-02体能训练的有效推进是提升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自身体能水平的关键。
在当前乒乓球运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对高强度间歇训练法的应用策略予以制定,可以有效地提升新时期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水平。
1; 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应用于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活动的重要意义体能因素是决定乒乓球运动员综合性运动质量的基础性因素,针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展开体能训练方法的创新,不仅可以使乒乓球运动团队的成员开发出更高质量的体能,还可以保证乒乓球运动员获得长期稳定的体能供给。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其体能供给主要涉及到糖酵解功能形式的体能供给,并以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更好的促进体能代谢,这就使得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必须使用合理的体能训练方法展开培训,才可以成熟地实现对自身体能的优化处置。
高强度训练本身涉及到很多体能的消耗,合理设置高强度训练活动的时间间隔,是保证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自身体能得到有效优化的基础。
2; 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应用于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存在的不足2.1 辽宁省队男队员运动负荷时间的控制存在不足目前,一些专门针对辽宁省队男队员所开展的体能训练活动,对于高强度间歇训练时间的把控存在不足,并没有充分认识到间歇训练法的开展价值,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关于间歇训练法的技术性实践活动难以成熟的实现与辽宁省队男队员体能训练需要的有效对接,无法为训练性质活动方法的创新整合提供支持。
论乒乓球运动中的节奏训练随着现代乒乓球运动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比赛双方不仅重视技术、战术、作风、意识、心理和体能等方面的素质与技能,而且对比赛节奏的控制与掌握也十分关注。
所谓节奏,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动作的时空、力量互相配合的集中表现,是乒乓球运动技术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一场势均力敌激烈的乒乓球比赛中,谁能控制与把握住比赛的节奏,谁就能牢牢地掌握比赛的主动权,从而赢得最后的胜利。
实践已经反复证明,提高对乒乓球比赛节奏的认识,重视影响乒乓球比赛节奏诸因素的研究,把握其运用时机,对充分发挥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提高击球节奏感乒乓球运动是一种连续但又有间歇的隔网对击体育项目。
所谓击球节奏感,就是指运动员对相邻两次击球间隔时间长短和力度强弱的良好的主观感觉。
提高运动员击球节奏感,首先,是要使他们有意识地体会到肌肉加速用力、放松、再加速用力、再放松的节拍和感觉。
然后通过对击球时机的把握来培养运动员的节奏感。
一个完整的乒乓球击球动作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引拍、挥拍迎球、击球和还原,这四个动作组成了一个周期。
在击球训练中,一些运动员的动作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击球后还原很慢,从而影响了下一次击球,以至于没有引拍过程或者引拍过程很短;有的人挥拍迎球的距离过长,从而破坏了击球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在平时训练中,应通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大强度、反复练习正手攻球、正手拉球、正手快带、反手攻球和反手快带,找到正确的击球节奏。
其次,运动员在击球过程中,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空间位置,以提高击球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现代乒乓球运动的速度快、击球方法变幻无穷,运动员不但要提高移动速度,还要提高自己的反应判断能力,并注意把步法与手法练习结合起来.加强移位能力的节奏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回球的命中率和质量。
我们知道,弧线、速度、力量、旋转、落点是乒乓球运动击球的五个要素。
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使整个击球节奏发生改变。
48体育风尚SPORT & STYLE作者简介:赵俊安(1988—),男,山西阳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乒乓球。
间歇训练法在高校乒乓球训练课中的应用赵俊安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摘要:要想优化乒乓球学员的球技和体能,就必须为体能训练寻找一个合适的训练方法。
如今,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善和发展,体育课程涉及类型越来越多,尤其是乒乓球科目,受到高校大学生的青睐,只有为高校大学生设立合适的乒乓球训练,才能提升学员综合水平。
基于此,本文从间歇训练法概述入手,分析间歇训练法在高校乒乓球训练课中的重要意义,并给出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间歇训练法;高校;乒乓球训练;重要意义;教学策略乒乓球(table tennis)作为我国的重要球类运动,如今已经成为国际体育的主要球类运动项目之一。
在竞技体育精神下,运动训练方法始终是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主要途径,以间歇训练法为例,该种方法从身体机理上讲可以促进运动员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从生理和心理上讲,可以提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使其完善比赛中的战略战术,起到调节身心和训练节奏的目的。
一、间歇训练法的基本概述(一)间歇训练法的基本内涵间歇训练理论是在1950年左右提出的,又被称作格施勒一赖因德尔定律(Geschler-reindell law),主要指对学生的动作结构、训练间歇时间和负荷强度作出要求,从而让学生始终保持不完全恢复的机体状态,最终实现反复训练的教学目的。
在这一体能训练方法之下,可以改善运动员的心脏机能,通过调节运动负荷,让学生机体能够快速适应运动项目,促进乳酸能系统、有氧代谢的能力,让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竞赛中,在高负荷心率的情况下,保证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和持续运动的能力。
(二)间歇训练法的分类间歇训练法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高强性训练、强化型训练和发展型训练。
其中高强性训练具有间歇时间不充分、训练强度大的基本特点,因此主要锻炼的是乳酸能系统和混合代谢系统[1]。
【运动训练学】间歇训练法的特点及应用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本文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e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s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间歇训练法的特点及应用。
间歇训练法在体能练习中的运用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打造高校的体育学习课堂,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体育技巧,让学生加强体育运动练习,积极的开展各类常规比赛,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为了满足当下体育的教学需求,间歇训练法,作为一种常用的体育训练方式,广泛的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促进教学的发展。
本篇文章就是基于间歇训练法在体能训练中的运用进行研究,通过了解间歇练习法在学生体能练习中的应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的间歇练习内容,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关键词:间歇练习法;体能练习;运用引言:对于小学生而言,提高小学生的提高素质,加强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练习体育可以强身健体,提高体能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体育教学的关键时期。
由于小学生年龄跨度较大,不同的年龄,体育训练的强度和内容都不同。
利用间歇教学法,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制定相应的练习内容,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1]。
一、间歇训练法在学生体能练习中的应用间歇训练法是小学体育教学中常用的体能训练方式,这样的训练方式省时,省力,高效,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有效的缓解学生运动时间不足的问题。
间歇训练法是发展糖酵解为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运动,跑步,走路,跳跃等。
主要练习学生的腿部肌肉力量,学生的耐力以及肺活量等。
间歇训练法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身体机能平稳的情况下,进行体育训练。
利用跑步等方式,进行有氧运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加学生的腿部肌肉力量。
间歇训练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高强度间歇训练法的应用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提高学生的速度和肌肉力量,加强学生的耐力和爆发力。
主要应用在小学球类项目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带球跑运球的过程中,进行体育锻炼。
每一组练习的时间控制在20秒到40秒左右,心率指标为190次左右。
间歇训练法在训练中的作用间歇训练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训练方法,它能够将运动员的身体和技能水平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并且在训练过程中能够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安全。
通过交替进行高强度和低强度的训练,间歇训练法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掌握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和增强耐力。
下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间歇训练法在训练中的作用。
1.改善身体素质在训练中,间歇训练法可以让运动员交替进行高、低强度的训练,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和承受不同的训练强度。
通过高强度的训练能够增加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同时低强度的训练还能够帮助身体充分休息和恢复,从而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的身体负担过大的情况。
此外,通过长期的间歇训练,能够增强运动员的心血管功能和呼吸肌肉的力量,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利用氧气并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从而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活力。
2.提高技能水平间歇训练法在训练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提高技能水平。
通过交替进行不同强度和不同方式的训练,可以让运动员更好地掌握技能,并且培养出更加系统、高效的技能训练体系。
同时,间歇训练法还能够帮助运动员更好地理解不同技能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提高运动员的综合技能水平。
这对于各类竞技项目的运动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3.增强心理素质间歇训练法在训练中还能够帮助运动员增强心理素质。
在训练中,间歇训练法能够让运动员面对不同变化的训练环境,从而培养出运动员应对不同情境的能力。
此外,通过交替进行高低强度的训练,还能够让运动员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身体状态和心理活动,有效地提高自我意识和掌控能力,在比赛中更加沉着冷静地应对各种挑战。
综上所述,间歇训练法在训练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改善身体素质、提高技能水平和增强心理素质等方面。
对于竞技运动员来说,掌握并运用好间歇训练法,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成绩的重要保障。
乒乓球体能训练方法乒乓球出现不久,便成了一种风靡一时的热门运动,它是美国头号持拍运动,有超过20万美国人在打乒乓球。
今天,店铺为你带来了乒乓球体能训练方法。
乒乓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一)专项速度素质乒乓球的专项速度,是非周期性的单个动作速度,即击球时的摆臂速度和为了取得适宜站位而移动身体的速度。
在打乒乓球时,在单个快速动作之后,肌肉即可得到放松和保持短暂的间歇,因而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而不易疲劳。
在乒乓球比赛中,要求判断快、反应’陕、起动快、摆速快、移动快、动作和方向变化快,只有如此,才能在快速而又复杂多变的比赛中,掌握住每个有利时机,去夺取主动和赢得胜利,这就要求运动员要具有良好的专项速度。
发展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1.在保证动作规范的前提下,做单一技术或者组合技术的徒手挥拍练习30秒至1分钟(可规定练习次数)。
2.通过加快多球练习的供球速度,迫使练习者提高击球的摆速和击球速率。
3.并步或跳步左右移动的手法、步法练习30秒至1分钟(在球台两边线之间)。
4.用并步或交叉步移动摸球台两角练习30秒至1分钟(在球台两端线之间)。
5.进行推挡、侧身、扑右(左)角的手步法练习30秒至1分钟。
6.进行多球练习:加快供出各种不定点和不同旋转节奏性质的球,迫使练习者在回击时迅速提高判断反应速度、步法的移动速度和击球的挥拍速度。
(二)专项灵敏素质灵敏程度的高低,具体表现在运动员对动作应变速度的快慢和判断是否准确。
由于运动项目的特点,决定了专项灵敏素质在乒乓球运动中的重要性,乒乓球运动员在赛场上必须用灵巧的动作迅速地做出各种反应。
发展灵敏素质,可以进一步改进专项技术动作中的协调性,从而提高动作的准确性。
如果一个运动员的动作很不协调,不管他是否具有其他素质,他的灵敏性就比较差。
如果一个运动员不能随机应变地操纵自己的身体,不能精确地控制自己的动作,这也说明他缺乏灵敏素质。
在专项运动中,改进灵敏性的最好方法是在对抗中正确地、快速而反复地练习这些动作,重视发展专项的协调性是提高专项灵敏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什么叫间歇训练法,训练过程是如何控制,以及如何在训练中正确运动间歇训练法。
对于运动训练来说,如果想提高成绩,一定要掌握一些科学的训练方法。
对于田径训练来说,业余选手经常接触的有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等等,在这些训练方法中,最难掌握而且见效最快的就是间歇训练法。
今天开始,就由我与大家共同来学习关于间歇训练法的相关理论内容。
什么叫间歇训练法?一、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的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这种训练方法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选手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
在间歇期内,运动器官(对于我们来说,主要是就双腿的肌肉)可以得到休息,而此时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
如果运动时间短,练习期间肌肉运动引起的内脏功能的变化,都是在间歇期达到较高水平。
无论是在运动时还是在间歇休息期,可使呼吸和循环系统均承受较大的负荷。
2、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专项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
专项不同,速度不同,训练时的强度自然也不会相同,经常采用同一种负荷对人体进行刺激,人体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这个问题在运动原则中有表述,记不清的同学可以回去复习一下相关内容。
对于不同的专项,要采用不同的强度来对身体进行刺激,以产生有利于提高成绩的变化。
3、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各项能量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不同的专项,能量代谢也不会相同。
针对不同的能量代谢,要采取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用来提高专项训练中能量代谢的效率和速度。
4、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
在激烈的比赛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情况,如800或1500中经常会采取变速或急加速的方法来超过对手和卡位。
如果缺少相关的训练,此时就会力不从心,节奏发生变化,跑姿跑态由于体力原因保持不稳,就会贻误战机以至于发挥失常。
浅析间歇训练法在田径运动中的运用[摘要]间歇训练法是在训练中安排适当的间歇,使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达到更高的强度和更大的量,而田径作为周期性运动项目,由于其技术动作特点,在训练中负荷量与强度的科学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文从间歇训练的的五个组成要素进行阐述,探讨了如何更好的运用间歇训练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关键词]间歇训练法;间歇时间;有氧供能;无氧供能;大学生田径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练方法的运用。近年来田径各项运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与训练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是分不开的。田径作为周期性运动项目,由于其技术动作特点,在训练中负荷量与强度的科学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训练总量和强度呈现着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在运动员原有的基本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的基础上,又改进了间歇训练法。间歇法即是在训练中安排适当的间歇,使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达到更高的强度和更大的量。这种方法在多年运用中,至今已产生了种种运用方法和名称。然而诸多的变化总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由下列五个要素组成:(1)每次练习的强度;(2)每次练习持续的时间;(3)间歇时的长短;(4)间歇时采用的休息方式;(5)重复练习的次数(组数)。本文就如何科学合理的运用间歇训练法,试述以下几点看法:1.间歇训练法要符合有机体能量供应的学说。从间歇训练法的分类和完成的主要任务看,它属于对有机体基本能力即运动素质的训练法,并非属于动作学习类的训练法。因而,如何安排上述五个要素,如每次练习的强度,间歇时间的长短等等,都应符合运动生理学有机体能量供应的学说,其基本原理及构成间歇训练的数据都要据此来考虑。人在运动时,能量供应有两种形式:有氧氧化供能和无氧氧化供能。其中无氧氧化供能又包括在无氧或氧供应不足情况下的非乳酸能(依靠肌肉中原先储存的三磷酸腺苷及磷酸肌酸供能),以及乳酸能(糖元无氧分解供能)两种形式。肌肉活动时供能形式始终处于这样一个顺序:非乳酸供能―乳酸供能―有氧氧化供能(即无氧氧化供能―有氧氧化供能)。非乳酸供能随工作强度的不同,这一过程可持续几秒至十几秒钟。乳酸供能产生在人体处于缺氧的情况下,当组织缺氧达70%时,它即开始,直至供氧系统能满足机体的需要为止。不同的运动项目属于何种方式供能,则取决于需氧量与吸氧量之间的关系。速度类项目强度大,持续时间短,如100米、200米跑,当工作完成时供氧系统仍末进入充分的动员状态,所吸入氧气还来不及发挥作用,所以属于非乳酸供能;5000米跑以上耐力类项目欠氧债不多,则主要是有氧氧化供能;持续时间稍长,强度较大的速度耐力类项目,如400米、800米跑,则以乳酸供能为主要方式。实际上, 这些项目进行的时间就是不同供能方式的持续时间。因此,要提高速度就要加强非乳酸供能能力;要提高速度与速度耐力就要加强乳酸供能能力;要培养一般耐力就要加强有氧氧化供能能力。当把这三者对应起来后,首先就决定了间歇训练法中的前两个要素:练习的绝对强度与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见表)。其中,发展无氧氧化供能能力的强度指标,定在“接近极限”和“最高速度的90―95%”,是为了要保证机体在工作时能处于“无氧”的状态。每次练习的时间定在“3秒―8秒”和“20秒―2分”,实际也就是非乳酸供能和乳酸供能所能持续的时间。发展有氧氧化能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指标是否定得太高、太短?这是因为有人在对供能情况作进一步研究后指出,在发展有氧氧化能力时,用无氧氧化的工作方式可取得较大的效果。在进行短时间大强度的工作时,无氧氧化分解的产物对呼吸过程是一种强烈的刺激物,在完成这类工作后的最初10秒―90秒内耗氧量会大大增加,心脏的血输出量也增加。当然这是仅从心血管系统角度考虑的指标,如从运动支撑器官考虑的话,这些器官耐久力的提高还有赖于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把发展有氧氧化供能的练习持续时间控制在1分―1分30秒也是从上述原因考虑的,其作用主要是为了保证吸氧的最大值能在休息间歇中出现,以利于提高呼吸系统的能力。2.间歇时间的长短和休息方式。有氧氧化供能能力发展所采用的间歇时间,主要是考虑不让在上一次练习后已进入工作状态的肌肉微血管收缩,使有机体进入工作状态比较容易。采用积极性休息的目的是加速机体工作后的恢复过程,加快消除上一次练习后的代谢产物。同时,间歇时间不长,即第二次练习是呼吸、心脏处于较高水平时,随着一次次地重复,耗氧量在末达最高点前将不断增加。当工作和间歇保持一定关系时,就会出现机体需氧量与当时耗氧量的平衡。到那时,重复练习就可持续较长的时间,甚至有时还会出现超过运动员原有最高耗氧量的水平。这对提高呼吸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刺激。要能用无氧氧化工作方式来发展有氧氧化能力,关键也就在于选择工作与休息结合的最好方式。非乳酸供能能力间歇时间的长短主要考虑:(1)、非乳酸能“偿还”氧债,通过速度较快,经2分-3分间歇后即可基本“还清”;(2)、磷酸肌酸在肌肉中的储备不是很多,在第3――第4次重复时已消耗殆尽,所以组间的间歇要安排7分――10分,以便把肌肉中的乳酸氧化掉。此时进行活动性休息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神经中枢具有较高的兴奋性,以便承担下一次高强度的练习。乳酸供能能力的间歇逐步缩短,是根据练习后血乳酸的最高含量来定的,通过实验证明,用表中所述练习强度和持续时间进行工作,血液中乳酸的最高含量的出现不是在练习刚结束时,而是在练习过程中。并且随着练习一次次的重复,血乳酸含量最高值的出现逐步接近练习的结束时。为了使有机体对酸性产物的适应性得到提高,只有在血液中乳酸含量较多时练习才更有效,所以随着血乳酸含量最高值越来越接近于上一练习结束时的水平,下一练习的开始也就应向上一练习结束时的水平靠拢,具体安排时则要逐步缩短间歇时间。由于要保持酸性产物在血液中的含量,不需要加快恢复过程,因而休息方式也就不需要做任何积极性的休息。这类机能能力的发展,正因为是机体处于代谢产物较多时的状态,所以运动员主观上的反应比较强烈,难以忍受,是不足为怪的。3.间歇训练法中重复练习的次数(组数)。练习重复的次数(组数),则是根据有机体能否再按上述四项指标范围内工作决定的。因为表中所列的指标尽可能的保证了不同机体机能能力的发展,如果重复时偏离了这些指标,也就是有机体已不能根据预定任务进行工作,就不宜再继续下去。在这里我们是把无氧氧化能力(乳酸、非乳酸能力)、有氧氧化能力单独列出进行分析的。在实际训练中是极少如此单独安排的。而且有氧氧化供能是其它两项的基础,无氧氧化代谢产物都需要有氧氧化过程给以消除;有氧氧化过程可最有效地提高肌肉中糖元的贮藏量,肌糖元贮藏量又与无氧氧化能力直接有关。从这一点上来讲,高度的无氧能力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有氧过程基础上的。所以,即使是100米跑的运动员,也不应仅仅只安排发展无氧氧化能力的训练。不过当我们知道了发展不同机能能力的基本原理后,举一反三是不难的。许多发展不同机能能力的间歇训练法也是由此而引伸出来的。间歇训练法的这五个构成要素,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不能机械地来看待每一种要素的作用和影响,所以在实际运用中显得比较复杂。因此,当我们要分析某一类间歇训练时,必须从它的主要任务入手,对每个要素指标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才会得出对它客观效果的评价。上文简述了间歇训练法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组合间歇训练法的参考数据,当我们考虑训练的负荷、课的任务、训练对象的具体条件时,可作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即可在训练中运用自如。参考文献:[1] 美. R.A. 伯杰(周石等人译).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浅析间歇训练法在乒乓球运动中的运用
作者:张汇敏,王君武
来源:《商情》2013年第10期
摘要:通过对有关运动训练方法理论和乒乓球教学与训练文献的综合分析研究,本文着力探讨间歇训练法中三种亚类训练方法(极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训练法)在乒乓球专项的身体训练和技、战术的运用方案及其训练方法设计和实施的具体要求,旨在为乒乓球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提升乒乓球训练的科学化。
关键词:间歇训练理论乒乓球训练设计方案要求
乒乓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球。
是一种世界流行的球类体育项目。
它的英语官方名称是“table tennis”,意即“桌上网球”。
在近几年乒乓球项目发展尤为迅速,无论是从规则的不断完善上,还是从比赛的不断激烈程度上都可看出。
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其中,间歇训练理论是一种对练习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强度,间歇时间具有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训练的练习方法。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乒乓球运动员比赛的供能形式以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有氧、无氧混合代谢供能。
因此,根据队员的特点通过教练员精心设计,将间歇训练法中三种亚类训练方法(极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和发展性训练法)在乒乓球训练和教学的实践中应用,对于乒乓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和技、战术具有科学意义。
1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1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乒乓球项目和运动训练方法和理论的有关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现场观摩法,现场观摩武汉体育学院竞技学院乒乓球队的训练
1.2研究对象:乒乓球训练方案。
2文献综述
笔者在查阅关于乒乓球项目特点与间歇训练法的文献中了解到,采取间歇训练法来设计训练方案有利于提高乒乓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技战术的熟练性和稳定性,提高运动员适应比赛对抗强度的能力。
本文参考了《训练方法的本质、结构及发展特征研究》这篇文献,并且通过《运动训练学》中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这一章节,了解了间歇训练法的基本概念及应用特点,并结合《乒乓球——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中关于乒乓球训练的有关规律综合分析研究。
3分析与讨论
3.1间歇训练法对乒乓球运动员的影响:通过严格控制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极大的发展,以满足激烈运动时的输氧需要,同时发展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能力;通过控制间歇时间,可使机体产生与乒乓球运动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以满足各种供能状态下的转换需要;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和多次重复训练,可使运动员在较高负荷强度和激烈对抗的复杂困难环境下稳定和巩固技术动作,提高机体的耐酸能力;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方法,可使磷酸盐系统、乳酸能系统、以及其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系统得到发展和提高。
3.2运用间歇训练法设计乒乓球教学和训练中的方案
3.2.1极强性间歇训练方法在乒乓球训练中的运用方案
3.2.1.1身体训练:极强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运动员的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磷酸盐与糖酵解供能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在训练中,运用这种训练方法能有效的提高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速度和力量,提高运动员在乒乓球场上激烈对抗的能力;平时训练的强度和密度提高,使之符合乒乓球竞赛中运动员供能系统的要求。
3.2.1.2技、战术训练:乒乓球项目的技术动作是比较复杂,具有极强的可变性在乒乓球运动中采用极强性间歇训练法将单个技术动作或成串技术组合动作运用的熟练性与运动素质中的速度、爆发力、耐力以及能量代谢系统中的ATP—CP系统、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训练相结合。
(注:以上练习的组间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分钟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依据)
3.2.2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在乒乓球训练中的应用方案。
3.2.2.1 身体训练: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乒乓球运动员糖酵解供能代谢系统和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以及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乒乓球项目对运动员快速移动能力、动作变化能力以及混合供能能力要求较高,同时强化性间歇训练法的负荷时间在40秒—180秒之间。
通过这种训练方法能较快的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储备,尤其是速度耐力和力量耐力两方面。
3.2.2.2 技、战术训练: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能有效的将乒乓球运动员的组合技术动作与身体素质负荷较高的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相结合,提高运动员动作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在激烈对抗中技术动作灵活多变的能力,往往运动员在日常训练时动作结构稳定,动作节奏、动作速率、动作力量、动作速度、动作轨迹以及身体姿势都达到完成动作的基本要求,但在乒乓球比赛中,尤其是比赛强度较大,通常到第三局时,运动员电解质失去过多。
(注:以上练习的组间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分钟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依据)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间歇训练法与乒乓球运动的结合能提高运动员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能力,以及运动员技、战术的熟练性,稳定性,使运动员能适应比赛的对抗强度。
通过本人研究可以看出,针对高水平运动员及赛前备战时应广泛使用间歇训练法。
在提高运动员实战能力(身体素
质和技战术)时教练员应根据队员状况安排极强性间歇训练法和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在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能力以及为无氧训练打基础时应安排合理的发展性间歇训练法;在赛前备战时应根据提高强度而逐步减量的原则合理安排强化性间歇训练法,使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与比赛相一致。
4.2建议:(1)应结合训练目的来实施相应的间歇训练法的方案。
教练员要根据训练的要求及训练的原则结合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来制定训练方案。
(2)调整各因素的比重。
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对方案是适应状况来不断调整练习组数和次数(练习时间),还要考虑间歇时间和强度之间的关系。
(3)及时更新训练手段。
乒乓球项目的训练手段丰富多样,教练员应不断更新间歇训练法方案中的训练手段,使一个训练方案能达到多种训练目的,使运动员无论身体素质还是从技战术水平上都能更加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6.
[2]温军.乒乓球专项身体训练的探讨[J].山西体育科技,2005,(2).
[3]吴贻刚.训练方法的本质、结构及发展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2).
[4]王安详,许明荣.试论乒乓球训练创新[J].体育文化导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