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分级分类管理
- 格式:pdf
- 大小:18.46 KB
- 文档页数:5
2022三级健康管理师考点:高血压患者的分类管理高血压管理的常见形式(1)门诊随访管理:可利用高血压门诊,患者就诊时开展患者管理。
(2)个体随访管理:可满足行动不便或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定期去医院就诊的患者的需要。
可通过设点或上门效劳开展患者管理。
(3)群体随访管理:可满足行动不便或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定期去医院就诊的患者的需要。
可通过设立高血压俱乐部或高血压管理等形式开展患者群体管理。
(4)随访和网络随访:通过建立随访中心进行随访。
对中青年高血压人群进行网络随访。
蓝迅潮告题迅血高的激鲜盛(5)远程随访:通过智能、血压管理APP或移动可穿戴设备,进行远程形式随访。
高血压分级管理依照高血压分级标准,开展相应管理。
(1)风险一级1)管理对象: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高血压1级、无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按照危险分层属于低危的高血压患者。
2)管理要求:至少每3个月随访1次,了解血压控制情况,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非药物治疗为主的健康教育处方。
当单纯非药物治疗6~12个月效果不佳时,增加药物治疗。
(2)风险二级1)管理对象:高血压2级或「2级同时有「2个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按照危险分层属于中危的高血压患者。
2)管理要求:至少每2个月随访1次,了解血压控制情况,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非药物治疗为主的健康教育处方,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当单纯非药物治疗3飞个月效果不佳时,增加药物治疗,并评价药物治疗效果(3)风险三级1)管理对象:高血压3级或合并3个以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或合并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或并存临床情况,按照危险分层属于高危和很高危的高血压患者。
2)管理要求:至少每个月随访1次,及时发现高血压危象,了解血压控制水平,加强标准降压治疗,强调按时服药,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开展和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患者提出靶器官损害的预警与评价,催促患者到医院进一步治疗。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患者分级分层和规范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数量也在逐步增加。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长期不得到有效的控制会对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治疗高血压患者,分级分层和规范管理的方式备受关注。
分级分层和规范管理是指根据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将其分为不同的层级,并根据层级的不同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和管理措施。
这种方式可以更合理地分配资源,提高治疗效果,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首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高血压患者的分级分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指针对群众的预防、医疗及康复等方面的一系列服务,包括健康教育、早期筛查、健康管理等。
这些服务可以帮助患者掌握预防高血压的方法,并在早期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在高血压患者的分级分层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以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指导,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掌握合理的治疗方案。
其次,规范管理是高血压患者分级分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可以更好地管理高血压患者,提高治疗效果。
规范管理包括医生的指导和患者的自我管理。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进行详细的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患者也需要积极参与治疗过程,配合医生的指导,做好生活习惯的调整和药物的正确使用。
规范管理的目的是使患者的血压得到更好地控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分级分层和规范管理不仅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医疗资源。
通过分级分层,可以将资源合理分配,将重点放在需要更多关注和治疗的患者身上。
对于一些轻度高血压的患者,可以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规范管理,帮助他们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一些中重度高血压的患者,可以提供更专业的医疗服务和管理措施,帮助他们降低血压,改善生活质量。
当然,分级分层和规范管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以便将患者正确分类。
简述高血压人群分类管理内容和要求
高血压人群分类管理内容和要求
一、分类管理内容:
1、初次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彻底的临床体检,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并按照血压水平进行分类管理。
2、高血压的并发症:要对常见的高血压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肾功能损害、冠心病等进行检查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3、心血管风险因素管理:要强调患者的戒烟、减肥、控制饮酒、饮食结构的调整、纠正营养缺乏、脂肪代谢紊乱等因素。
4、生活习惯的调节:要指导高血压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运动,睡眠,心态,情绪等,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5、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重要性,选择有效的药物治疗,并随时调整用药方案,使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二、分类管理要求:
1、精确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和血压调节,血压控制要求:收缩压<140/90mmHg;舒张压<90mmHg。
2、重视患者的饮食和运动:要指导患者做到有规律、有节奏的饮食和运动,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的病情。
3、定期的体检和随访:高血压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以及有效的随访,以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以及以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患者出现的异常表现。
4、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对其进行定期的心血管病的预防检查,有效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
高血压的分级管理制度范文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有效管理高血压患者,将其分成不同的级别,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个高血压的分级管理制度范例,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一种指导,以便更好地控制和处理高血压。
1. 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高血压是指动脉血管内的血液压力持续升高,临床上一般将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定义为高血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标准,高血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级别:- 正常血压:SBP<120mmHg,DBP<80mmHg;- 临界高血压:SBP 120-129mmHg,DBP 80-84mmHg;- 一级高血压:SBP 130-139mmHg,DBP 85-89mmHg;- 二级高血压及以上:SBP≥140mmHg,DBP≥90mmHg。
2. 高血压的分级管理制度高血压的分级管理制度旨在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危险因素,将其分成不同的级别,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和干预方案。
以下是一个高血压的分级管理制度范例:- 一级管理(正常血压或临界高血压):对于没有其他危险因素或靶器官受损的患者,建议定期测量血压,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运动、饮食控制和戒烟等。
定期随访和血压监测,每年至少一次。
- 二级管理(一级高血压):对于一级高血压的患者,除了一级管理措施外,还建议开始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一般选择单一药物,如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或利尿剂等。
定期随访和血压监测,每半年至少一次。
- 三级管理(二级高血压):对于二级高血压的患者,除了二级管理措施外,还建议联合用药治疗。
联合用药可选择两种抗高血压药物,如ACEI/ARB和CCB的组合,或者利尿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的组合等。
定期随访和血压监测,每季度至少一次。
- 四级管理(三级高血压及以上):对于三级高血压的患者,除了三级管理措施外,还建议积极进行系统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考虑微创或介入性治疗,如血管减压术或射频消融等。
简述高血压人群分类管理内容和要求
高血压人群分类管理内容
1、分类管理的原则:
(1)定位准确:根据患者的检查和诊断结果,准确定位为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
(2)分级护理:根据不同血压级别,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以降低血压,达到既定的血压控制目标。
(3)多学科联合治疗:多学科联合治疗是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的关键,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查、进补治疗、心理调整和运动治疗等。
2、分类管理的要求:
(1)患者要科学服药:患者需要按照医嘱按时服药,及时补充失败药物,避免药物滥用,也要避免药物停药造成的反弹性高血压。
(2)患者要定期复查:患者要定期复查血压,以监测血压的稳定性,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干预。
(3)积极参与健康教育:在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应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自身血压病的病因、病变机理及治疗方法,掌握血压调节的知识,进而增强对血压病的自我管理能力。
- 1 -。
高血压分级管理标准
目前国内把高血压分成三级,就是轻中重,或者叫1级2级3级高血压。
之所以分级是因为对的认知不一样,当然说轻度的,那就在心里可能是,就是稍微放松一点。
目前国内把高血压分成三级,就是轻中重或者叫1级2级3级高血压,之所以分级是因为对的认知不一样,当然轻度在心里会稍微放松一点,重度或者3级高血压就好像是一条红线,看见了红灯一样。
1级高血压或者轻度高血压是高压在140~160mmHg之间,低压在90~100mmHg之间,严格来说就是140~159mmHg,低压在90~99mmHg,叫1级高血压或轻度高血压,轻度高血压就好像看见了黄灯,这时候也是需要治疗。
2级高血压或者是中度高血压是160~180mmHg,低压在100~110mmHg之间,也就是160/100~180/110mmHg之间,叫中度的高血压,就好像黄灯已经在闪烁,要赶紧跑两步,这提醒需要尽快治疗,而且必须至少用两种以上药物治疗高血压。
3级或者重度高血压是180/110mmHg以上血压,就是标准红灯,碰到红灯时候,要尽快处理,而且一定要当回事,一定要赶紧把血压降下来,否则会出现一些非常严重情况。
高血压分级标准和分组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高血压是指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升高,超过140/90mmHg。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治疗高血压患者,医学界制定了高血压的分级标准和分组,以便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进行科学的干预和管理。
一、高血压的分级标准。
1. 一级高血压,收缩压为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为90-99mmHg。
这个阶段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来控制血压。
2. 二级高血压,收缩压为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为100-109mmHg。
这个阶段的患者血压已经偏高,需要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加强生活方式干预,控制危险因素,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 三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这个阶段的患者血压已经非常高,需要立即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并加强全面管理,以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二、高血压的分组。
1. 低危组,一级高血压患者可以被纳入低危组,他们通常没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规范的药物治疗来有效控制血压。
2. 中危组,二级高血压患者被纳入中危组,他们通常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脂等,需要较强的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管理。
3. 高危组,三级高血压患者属于高危组,他们通常存在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心肌梗塞、中风等,需要紧急的药物治疗和严密的监测管理。
三、结语。
高血压的分级标准和分组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科学的管理依据,有助于及时干预和治疗高血压患者,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因此,患者应该定期测量血压,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效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科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定期进行随访管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高血压规范管理政策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和规范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防备和掌控高血压导致的并发症和疾病,订立本规章制度。
本规章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高血压防治指南》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所辖的医院及相关机构,对高血压患者的规范管理和相关服务进行引导。
第二章高血压患者管理机制第三条高血压患者登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高血压患者登记制度,确保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全程管理。
第四条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依据患者的病情和管理需求,将高血压患者分为三级管理:轻度、中度和重度。
医院要依据患者的分级订立相应的管理方案。
第五条高血压患者个体化管理针对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患者,医院要订立个体化的管理方案,包含药物治疗方案、饮食调控、磨练计划等,并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
第六条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医院要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定期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本领和健康意识,推广和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
第三章高血压患者服务质量保障第七条医疗队伍建设医院要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高血压患者能够得到规范的医疗服务。
第八条医疗设施建设医院要配备完善的医疗设施,包含高血压诊断设备、药物管理设备和跟踪监测设备等,以供应便捷、高效的服务。
第九条医疗服务流程规范医院要订立高血压患者的服务流程,包含预约挂号、就诊流程、药物发放等,确保患者能够顺利接受医疗服务,并供应必需的引导和咨询。
第十条医疗质量监督医院要建立医疗质量监督体系,定期对高血压患者的服务进行评估和监测,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整改,确保医院服务质量的连续改进。
第四章高血压患者随访管理第十一条高血压患者随访制度医院要建立高血压患者随访制度,订立随访计划,并进行定期的电话随访或门诊复诊,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生活情况。
第十二条随访指标监测医院要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指标监测,包含血压、体重、心率等指标的测量,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高血压分级诊疗规范指南规范
简介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早期发现和科学的诊疗对于
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旨在提供高血压的分级诊疗规范,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加科学地管理和治疗高血压。
分级标准
根据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1. 正常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在正常范围内。
2. 正常高值:收缩压或舒张压超出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高血
压范围。
3. 一级高血压:收缩压或舒张压超出正常高值范围,并且达到
或超过高血压的定义标准。
4. 二级高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明显超过一级高血压的范围。
诊疗规范
根据不同的高血压分级,制定相应的诊疗规范,如下所示:
1. 正常血压:定期进行血压监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
饮食均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2. 正常高值:控制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胆固醇、高血糖等。
建议进行血压监测,并在有需要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一级高血压:除了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善外,可以考虑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合并症的风险,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4. 二级高血压:进行综合性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血管风险
评估和并发症的防治等。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并根据需要进
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结论
本指南提供了高血压分级诊疗规范指南,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
地了解并管理高血压。
通过科学的分级和相应的诊疗策略,有助于
控制血压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请注意,本文档旨在提供一般性指南,具体的诊疗方案应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进行调整。
社区卫生服务——高血压分级管理一、引言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高血压的预防、诊疗、管理和教育工作。
高血压分级管理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降低高血压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高血压分级管理的意义1. 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分级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情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降低医疗成本:高血压分级管理有助于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支出,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3.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管理,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4. 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高血压并发症会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通过分级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5.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高血压分级管理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水平,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血压分级管理的实施策略1. 建立健全高血压筛查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定期开展高血压筛查工作,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并进行登记、管理和随访。
2.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情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等。
3. 加强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积极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 定期随访和评估: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要定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随访和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5.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其高血压分级管理的专业水平。
高血压分级管理制度一、高血压概述高血压是指在多次测量中,患者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诱因。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问题。
根据我国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3.2%,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2亿。
二、高血压分级管理制度的必要性1. 科学分析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的危险程度,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风险也不同,因此需要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更好地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通过高血压分级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向高血压患者传递自我管理和健康教育的知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3.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高血压分级管理制度,医疗资源能够更好地分配到高风险、高危险的高血压患者身上,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4. 降低医疗费用通过科学的分级管理,可以更好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减少医疗费用的浪费。
三、高血压分级管理制度的内容1. 分类标准高血压分级管理制度需要明确的分类标准,主要按照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来划分。
常用的分级标准包括:正常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1级、高血压2级以及高血压危急值。
2. 患者评估高血压患者需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并发症评估、心脏、肾脏和视网膜等靶器官的损害评估等,以便对患者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
3. 个性化治疗方案根据高血压患者的分级情况和风险评估结果,医生需要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
4. 随访及复查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和复查,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明确疗效和并发症的发展情况,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5. 自我管理和教育通过高血压分级管理制度,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和健康教育,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高血压分级随访管理的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hypertension)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常见慢性疾病之一。
高血压是指在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情况下,超过正常范围,使心脏和血管承受过大压力的一种疾病。
为了更好地管理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状况,我们需要进行高血压分级随访管理。
一、高血压分级高血压分级是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将其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更好地评估患者的健康风险,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和国际高血压联盟(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的标准,高血压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 正常血压:收缩压(SBP)<120mmHg,舒张压(DBP)<80mmHg;2. 正常高值:SBP 120-129mmHg,DBP <80mmHg;3. 正常高值1级:SBP 130-139mmHg,DBP 80-89mmHg;4. 高血压1级:SBP 140-159mmHg,DBP 90-99mmHg;5. 高血压2级:SBP 160-179mmHg,DBP 100-109mmHg;6. 高血压3级:SBP ≥180mmHg,DBP ≥110mmHg。
二、高血压分级随访管理的内容高血压分级随访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定期随访和评估,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下面是高血压分级随访管理的具体内容:1. 评估患者风险: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糖尿病、肥胖等因素,评估患者患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确定治疗目标。
2. 血压监测: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了解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
可以使用家庭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等方法进行监测。
3. 生活方式干预:鼓励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戒烟限酒等,以降低血压水平。
4.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其他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进行治疗。
高血压分类分级管理培训资料
高血压分级分类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血压已逐步成为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高
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
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
估计现患高血压2亿人。
心脑血管病死亡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
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
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治疗。
当前,我国高
血压防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因此,高血压的检出、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一、高血压的检出
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俗称“无声杀手”。
建议正常成年人至少每两年测量1次血压,利用各种机会将高血压检测出来。
(一)血压测量
1.血压测量的重要性血压值是高血压诊断和疗效评估及考
核的主要指标,因此测量的血压值应当准确。
2.血压测量要点
(1)应使用合格的水银柱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电子
血压计。
(2)规范血压测量操作程序,如实记录血压数值。
(3)测压前被测者至少安静休息5分钟,被测者取坐位,测压时安静、不讲话、肢体放松。
(4)袖带大小合适,紧缚上臂,袖带与心脏处同一水平。
(5)听诊以柯氏音第一音为收缩压,以柯氏音第五音为舒张压。
(6)两次血压测量间隔时间1~2分钟。
(7)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量,测血压读数取偶数,读数精确到
2mmHg , 避免尾数“0”偏好;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时,以显示的血压读数为准。
(8)提倡高血压患者在家庭自测血压,如血压达标且稳定,一般每周自测血压1次;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则增加自测血压次数。
二、有计划的测量成人血压
有计划的测量辖区内全部成年人的血压,建议正常成人至少每2年测量血压1次。
三、机会性筛查
a)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检测发现血压异常升高者。
b)利用各种公共活动场所,如老年活动站、单位医务室、居
委会、血压测量站等测量血压。
c)通过各类从业人员体检,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进行
基线调查等机会筛查血压。
d)利用各种公共场所安放半自动或自动电子血压计,方便公
众自测血压。
四、重点人群筛查
a)在各级医疗机构门诊对35岁以上的首诊患者应测量血
压。
b)高血压易患人群(如血压130~139/85~89mmHg、肥胖)
筛查,建议每半年测量血压1次。
五、初次发现血压增高的评估
对首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应进行评估处理,如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者,立即考虑小剂量药物治疗并建议加强随访检测血压,应在2周内多次测量血压;如怀疑高血压急症,即转上级医院。
如收缩
压140~179mmHg和(或)舒张压90~109mmHg者,建议随访观察,至少4周内隔周测量血压2次。
六、高血压筛检方案
高血压的筛检对象是高危人群
高血压高危人群的确定标准为:
具有以下1项及以上的危险因素的个体:
1.收缩压介于120-139mmHg之间和/或舒张压介于80-89mmHg之间;
2.超重或肥胖,即体质指数(BMI)≥24kg/m2
3.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
4.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 且每周饮酒在4次以上) 5.长期膳食高盐
筛检周期
对血压正常的人建议定期测量血压,年龄在20~29岁,每两年测量一次;30岁以上人群和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类别收缩压舒张压正常血压<120 和<80
正常高值120~139 或80~89
高血压≥140 或≥90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或90~99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或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或≥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和<90
七、按患者的心血管绝对危险水平分层
1.影响预后的因素-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1~3级)
(2)男性>55岁;女性>65岁
(3)吸烟
(4)血脂异常:TC≥5.7mmol/L (220mg/dL)
或LDL-C>3.6mmol/L (140mg/dL)
或HDL-C<1.0mmol/L (40mg/dL)
(5)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
(6)腹型肥胖或肥胖
腹型肥胖*WC男性≥85cm;女性≥80cm
肥胖BMI≥28kg/m2
(7)缺乏体力活动
(8)高敏C反应蛋白≥3mg/L或C反应蛋白≥10mg/L
(9)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 ( 126mg/dL)
餐后血糖≥11.1mmol/L ( 200mg/dL)
2.影响预后的因素--靶器官的损害
(1)左心室肥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室质量指数(LVMI);或X线
(2)动脉壁增厚:颈动脉超声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9mm 或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表现
(3)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mol/(1.3~1.5md/dL
女性107~124mol/L (1.2~1.4mg/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