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依法合理科学用血
- 格式:ppt
- 大小:26.64 MB
- 文档页数:241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第十六条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临床用血包括使用全血和成份血。
医疗机构不得使用原料血浆,除批准的科研项目外,不得直接使用脐带血。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所辖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遵照合理、科学的原则,制定用血计划,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血站供给。
医疗机构开展的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除外。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由医院领导、业务主管部门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
第六条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输血科(血库),在本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储存血液,对本单位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
第七条医疗机构要指定医务人员负责血液的收领、发放工作,要认真核查血袋包装,核查内容如下:(一)血站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二)献血者的姓名(或条形码)、血型;(三)血液品种;(四)采血日期及时期;(五)有效期及时间;(六)血袋编号(或条形码);(七)储存条件.血液包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和要求应拒领拒收。
第八条医疗机构对验收合格的血液,应当认真作好入库登记,近不同品种、血型、规格和采血日期(或有效期),分别存放于专用冷藏设施内储存。
经办人要签名和签署入库时间。
禁止接受不合格血液入库。
第九条医疗机构的储血设施应当保证完好,全血、红细胞、代浆血冷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应当控制在20-24℃(6小时内输注),储血保管人员应当作好血液冷藏温度的24小时监测记录.储血环境应当符合卫生学标准.第十条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由卫生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凡患者血红蛋白低于100g/L 和血球压积低于30%的属输血适应症。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3月1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部长陈竺二〇一二年六月七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第五条卫生部成立临床用血专家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一)协助制订国家临床用血相关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二)协助指导全国临床用血管理和质量评价工作,促进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三)协助临床用血重大安全事件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四)承担卫生部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管理的其他任务。
卫生部建立协调机制,做好临床用血管理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保证输血治疗质量。
第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省级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指导、评价和培训等工作。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
主任委员由院长或者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医务、输血部门共同负责临床合理用血日常管理工作。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组,并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管理,规范用血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二、组织与职责1. 医院成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工作。
2.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1)制定临床用血管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2)监督、指导临床用血工作,确保用血安全;(3)组织临床用血培训和考核;(4)定期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5)处理临床用血相关投诉和纠纷;(6)完成医院交办的其他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3. 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三、临床用血管理1. 临床用血应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的原则,优先考虑患者生命安全。
2. 临床用血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审批,确保用血安全。
3. 临床用血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要,合理选择用血方式;(2)优先考虑自体血回输;(3)合理使用血液制品;(4)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4. 临床用血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血液制品采购、储存、发放、使用等管理制度。
5. 临床用血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用血安全。
四、临床用血培训与考核1. 医院定期组织临床用血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临床用血知识水平。
2. 医务人员应参加临床用血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3. 临床用血培训内容包括:(1)国家有关临床用血的法律法规;(2)临床用血管理规章制度;(3)临床用血技术操作规程;(4)血液生理、生化知识;(5)血液传播疾病防治知识;(6)临床用血安全知识。
五、监督管理1.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临床用血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医院定期对临床用血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医院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临床用血监督,积极听取意见和建议。
4. 医院对违反临床用血管理规定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六、附则1.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3月1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部长陈竺二〇一二年六月七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第五条卫生部成立临床用血专家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一)协助制订国家临床用血相关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二)协助指导全国临床用血管理和质量评价工作,促进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三)协助临床用血重大安全事件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四)承担卫生部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管理的其他任务。
卫生部建立协调机制,做好临床用血管理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保证输血治疗质量。
第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省级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指导、评价和培训等工作。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
主任委员由院长或者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医务、输血部门共同负责临床合理用血日常管理工作。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组,并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第九条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组应当履行以下职责:(一)认真贯彻临床用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制订本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二)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三)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况,开展临床用血质量评价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四)分析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提出处理和改进措施;(五)指导并推动开展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六)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本第一条为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加强临床用血组织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保证落实。
第三条院长是第一责任人。
第四条输血科的主要职责是:(一)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推动临床合理用血;(二)负责制订临床用血储备计划,根据血站供血的预警信息和医院的血液库存情况协调临床用血;(三)负责血液预订、入库、储存、发放工作;(四)负责输血相关免疫血液学检测;(五)参与推动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六)参与特殊输血治疗病例的会诊,为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咨询;(七)参与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调查;(八)根据临床治疗需要,参与开展血液治疗相关技术;(九)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
第五条必须使用血液中心提供的血液,输血科配合血液中心建立血液库存动态预警机制,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正常医疗秩序。
第六条输血科科学制订临床用血计划,建立临床合理用血的评价制度,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
第七条输血科对血液预订、接收、入库、储存、出库及库存预警等进行管理,保证血液储存、运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输血科储血设施应当保证运行有效,全血、红细胞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6℃,血小板的储藏温度应当控制在20-24℃。
储血保管人员应当做好血液储藏温度的____小时监测记录。
第八条输血科接收血液中心发送的血液后,应当对血袋标签进行核对。
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的血液入库,做好登记;并按不同品种、血型和采血日期(或有效期),分别有序存放于专用储藏设施内。
经办人签名并签署入库时间。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本(2)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目的和背景为了加强我院临床用血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提高临床用血效能,确保患者的用血安全和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临床输血用血工作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临床输血用血工作,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进行的临床输血用血工作。
第三条临床输血用血工作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提高临床输血用血安全水平。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输血用血管理部门,负责临床输血用血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
第二章临床输血用血管理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输血用血管理组织,明确临床输血用血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临床输血用血管理制度,包括临床输血用血的申请、审批、采血、储存、运输、发放、使用、回收、处理等环节。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临床输血用血质量控制制度,对临床输血用血工作进行全程质量控制。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输血用血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临床输血用血知识和意识。
第三章临床输血用血流程第九条临床输血用血应当遵循以下流程:(一)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输血指征提出输血申请;(二)输血科(血库)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三)输血科(血库)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四)输血科(血库)对血液制品进行储存、运输、发放;(五)临床医生为患者进行输血;(六)输血后对患者进行观察和评估;(七)对输血废弃物进行处理。
第四章临床输血用血安全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输血用血的安全管理,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传染病的发生。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临床输血用血的操作规程,确保临床输血用血的安全。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输血用血过程中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报告,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输血用血过程中的输血传染病进行监测和控制,防止输血传染病的传播。
第五章临床输血用血考核与评价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临床输血用血工作进行考核与评价,提高临床输血用血工作质量。
临床科室用血管理规定引言血液是医疗领域不可或缺的资源,对于临床科室而言,合理使用血液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临床科室的用血行为,优化血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制定科学有效的血液管理规定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旨在提出一套临床科室用血管理规定,以帮助科室提高血液使用效率,优化患者治疗效果。
一、患者血液需求评估在使用血液前,科室医务人员必须进行患者血液需求的评估。
此评估应包括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术前准备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评估结果将作为血液使用的依据,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浪费。
二、临床血液管理团队的组建为确保血液管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科室应成立临床血液管理团队。
该团队应包括血液科专家、临床科室主治医师、护士长等人员。
团队成员应具备丰富的血液知识和临床经验,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和制定血液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三、临床用血决策的规范化科室应建立统一的用血决策流程,确保用血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临床用血指南。
科室应根据国内外临床实践和指南制定相应的临床用血指南,明确各种情况下的血液使用标准和程序。
2. 严格执行血液配型和交叉配血。
在进行输血前,科室必须按照规定进行血液的配型和交叉配血,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3. 按需用血。
科室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需求,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替代方法,如输注红细胞生长因子等。
四、血液使用的监控与评估科室应建立完善的血液使用监控和评估机制,提高血液使用效果。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统计血液使用数据。
科室应定期统计血液使用情况,包括输血量、血液浪费等指标,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2. 评估血液使用效果。
科室应通过观察患者的血液相关指标和治疗效果评估血液使用的效果,及时调整用血策略。
3. 风险管理。
科室应建立血液使用的风险管理措施,避免潜在的不良事件发生。
如严格执行输血反应的监测和处理流程,及时处理并报告输血意外事件。
五、血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了优化血液的使用效果,科室应合理配置血液资源。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开展临床用血活动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临床用血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原则,确保血液来源合法、质量可靠、使用安全。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完善临床用血管理流程,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与安全。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组,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管理的组织与协调。
第六条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工作组的职责包括:(一)制定本单位临床用血管理规章制度;(二)审核临床用血计划;(三)组织临床用血知识培训;(四)监督临床用血情况;(五)评估临床用血质量与安全;(六)处理临床用血中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指定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临床用血的日常管理工作,确保临床用血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第三章临床用血管理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临床需要,制定年度临床用血计划,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从合法、合规的血站获取血液,严禁从非法渠道采购血液。
第十条临床用血应当遵循输血适应症原则,严格执行输血技术规范,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处理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临床用血质量与安全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三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理。
第十四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的考核评估,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
第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卫生行政部门举报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安全用血合理用血制度安全用血合理用血制度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第五条卫生部成立临床用血专家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一)协助制订国家临床用血相关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二)协助指导全国临床用血管理和质量评价工作,促进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三)协助临床用血重大安全事件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四)承担卫生部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管理的其他任务。
卫生部建立协调机制,做好临床用血管理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保证输血治疗质量。
第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省级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指导、评价和培训等工作。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
主任委员由院长或者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医务、输血部门共同负责临床合理用血日常管理工作。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组,并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第九条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或者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组应当履行以下职责:(一)认真贯彻临床用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标准,制订本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二)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三)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况,开展临床用血质量评价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四)分析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提出处理和改进措施;(五)指导并推动开展自体输血等血液保护及输血新技术;(六)承担医疗机构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的其他任务。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3月19日经卫生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公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部长陈竺二〇一二年六月七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将其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管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第五条卫生部成立临床用血专家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一)协助制订国家临床用血相关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二)协助指导全国临床用血管理和质量评价工作,促进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三)协助临床用血重大安全事件的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四)承担卫生部交办的有关临床用血管理的其他任务。
卫生部建立协调机制,做好临床用血管理工作,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保证输血治疗质量。
第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省级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指导、评价和培训等工作。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健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为临床用血管理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二级以上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本机构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工作。
主任委员由院长或者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开展输血治疗的主要临床科室、护理部门、手术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医务、输血部门共同负责临床合理用血日常管理工作。
其他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工作组,并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临床合理输血治理制度为了标准指导本医院临床输血科学、合理、安全、有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治理方法》、《临床输血技术标准》制定本制度,在医院输血治理委员会领导下执行。
1.血液资源必需加以保护,合理应用,乐观推广成分输血,严禁输劝慰血,搭配血,人情血,避开铺张,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2.本医院使用血站统一供给的血液,依据临床用血状况,定期向血站报送用血打算,保持肯定的储藏血量。
3.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Hb>100g/L 一般不必输血,Hb<70g/L 才需输血,Hb 在 70 g/L ~100g/L 之间,结合患者心肺功能以及术后是否有连续出血可能而打算是否输血。
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等。
4.临床医生在给患者进展输血治疗前应依据病情,结合试验室检查结果认真做好临床输血治疗前的全面评估,记录在病历中。
5.患者需要输血时,临床医生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输血治疗的利弊。
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与患者共同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方可输血治疗。
6.临床输血治疗前,临床医生应开具检查医嘱,对患者进展血常规、ABO,RH 血型、凝血功能、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梅毒抗体、HIV 抗体和 ALT 检测,阳性结果必需记录并告知患者或家属。
7.输血申请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主治医师审核签字,严格执行临床输血审批制度,>2023ml 输血应提前 3 天预约并经医务科审批。
8.为做到有打算地供血,除紧急输血外,应至少输前 1 天向输血科递交输血申请单,特别血液成分如洗涤红细胞,血小板等,提前预约。
9.亲友互助献血由经治医生等对患者家属进展发动,输血科登记,到血站无偿献血,由血站进展初,复检,并负责调取合格血液。
10.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输血相关医护人员必需对临床输血全过程中的血液标本采集,输血科标本接收,输血相关试验,血液及成分的接收入库,穿插配血,血液的发放与领取,临床输注前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确认无误前方可执行。
临床科室用血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医院临床科室用血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安全性,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医院临床科室用血的所有环节和参与人员,包括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护理人员、输血科工作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
第三条临床科室应加强对医院临床科室用血管理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完善的用血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提高用血质量和安全性。
第四条临床科室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用血知识和技能,确保用血操作符合规定要求。
第五条临床科室应建立科学的用血评估制度,科学合理地开展血液检测、用血标本采集和血液储存管理工作。
第六条临床科室用血管理应积极开展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提高用血质量和安全性。
第七条医院应建立健全用血安全检查机制,加强对临床科室用血活动的监督和检查,确保用血质量和安全性。
第二章用血审批和申请第八条临床科室用血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和申请。
第九条临床科室医务人员申请用血时,应填写用血申请单,注明患者姓名、住院号、临床诊断、用血指征、用血量、血液成分、输血速度以及特殊注意事项等内容。
第十条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在填写用血申请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是否需要输血进行合理判断,避免滥用血液制品。
第十一条临床科室应建立严格的用血审批制度,审批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按照临床指南和标准进行审批。
第十二条临床科室应及时将用血申请单送至输血科,输血科应按照规定时间和程序进行审批和办理。
第十三条临床科室应加强对用血申请单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用血申请单档案,确保用血程序的规范和完整。
第三章血液采集和储存管理第十四条临床科室应加强对血液采集和储存管理的组织和领导,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性。
第十五条临床科室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用血指征,科学合理地选择血液成分,并按照规定程序采集。
第十六条临床科室应加强对血液采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血液采集的规范和安全性。
第十七条临床科室应建立血液储存管理制度,配备适当的存储设备和设施,确保血液的储存质量和安全性。
临床科室用血管理规定范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临床科室的用血管理工作,规范用血行为,保障患者的用血安全和医院的用血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临床科室,包括但不限于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等。
第三条用血管理应以患者的安全和用血资源的合理利用为目标,依法合规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
第四条临床科室应建立健全用血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保障用血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五条临床科室应加强用血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用血操作技能和风险意识。
第六条血液和血液制品的采购、储存和使用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医院的规定。
第二章用血工作流程第七条临床科室在用血前应制定详细的用血计划,包括用血量、用血成分和手术时间等。
第八条临床科室应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的类型和数量。
第九条临床科室应及时向血库下达用血申请,明确用血量、用血成分和用血时间等要求。
第十条临床科室应做好输血预约工作,确保血液和血液制品能及时准确地到达。
第十一条临床科室应在输血前核对患者的身份、血型和输血需求等信息,确保输血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十二条临床科室在输血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十三条临床科室应做好输血记录工作,详细记录输血的相关信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十四条临床科室应加强对患者的随访和复查工作,及时评估输血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第三章用血安全控制第十五条临床科室应建立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储存、运输和使用规范,确保血液质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十六条临床科室应加强对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质量检测,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第十七条临床科室应定期检查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储存条件,确保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环境符合要求。
第十八条临床科室应建立血液和血液制品使用的追溯制度,确保产品的来源和去向可追溯。
第十九条临床科室应建立用血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加强对患者用血过程中的安全控制和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