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走向高考》高三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必修2-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二)
- 格式:ppt
- 大小:4.96 MB
- 文档页数:36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
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
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 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
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问题:画面上的人们从事的是什么生产活动?这类生产活动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视频资料“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生(看录像,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有些是从事种植业,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产品;有些是从事畜牧养殖业,即通过放牧、养殖动物等来获得产品。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它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
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地形——地形影响水、热、光照条件,不同的地形类型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宜发展耕作业,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
也因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可以发展立体农业。
土地——土地资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
土地资料是有限的。
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接近水源的土地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接近城镇的土地适宜于发展城郊农业和高效农业。
水分——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水分条件较差的地方适合经营旱作农业或牧业。
●科学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
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
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
2、农业地域类型分类: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按投入状况分为集约农业和粗放农业;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地中海式农业、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等。
训练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论是平原还是山区都应大力发展种植业B.我国将小麦的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是改造地形的结果C.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D.自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决定农业区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下图表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图完成以下三题。
2.阶段I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3.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B.城市人口的增加C.交通的便利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D.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4.若甲城市在河北省,乙城市在广东省,则阶段Ⅱ运输量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C.秋季D.冬季5.1999年夏天,荔枝在京津地区售价偏低,其原因主要有A.北方居民普遍不喜食荔枝 B.京津地区荔枝丰收C.逢荔枝挂果“大年”京津荔枝供应量偏多 D.海运直达,运费降低6.美国东南部地区的蔬菜、花卉,供应东北部工业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市场需求 B.栽培技术 C.交通条件的改善 D.气候条件优越7.以下关于世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季风气候区都是水田农业②发达国家的农业均为发达的商品化农牧业③热带种植园农业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④粗放畜牧业分布于热带和温带的干旱、半干旱地区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8.与欧洲相比,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在生产上的优势在于A.各个环节都由机械作业 B.有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C.地广人稀,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 D.政府投资较多9.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A.中国 B.法国 C.美国 D.加拿大20世纪70年代前,天然甲鱼很多且价格便宜,但无人愿吃。
第24讲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1.农业区位因素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通过对某地某种农作物的生产情况的分析,说明该地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
(综合思维)2.通过对区域农业生产类型、形成条件、原因的分析,说明区域农业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3.通过对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探讨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影响环境的方式、强度和后果。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1.以区域图或某种作物的生长习性和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生产条件评价。
考查频度高,多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常见)形式呈现。
2.与气候、工业等相结合,考查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及乳畜业的分布、特点、条件,考查频度一般,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梳理知识体系][再现基础知识]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区位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读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图,填写下表。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1)自然区位因素自然区位因素分析要点气候光照1太阳辐射强,有利于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如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瓜果比较甜;2太阳辐射弱,不利于谷物的生长,如西欧地区因光照不足,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其农业以乳畜业为主;3太阳辐射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热量的不足,如我国东北平原,虽然纬度较高,但夏季光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生长热量1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
如我国海南,因热量条件好,农作物可一年三熟;2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
如我国东北地区,因热量条件差,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若夏季出现低温,则易造成农作物减产降水量1降水量适中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2降水量过多则易造成洪涝灾害,过少则易造成旱灾日温差1日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营养物质积累,农作物品质好,如新疆的瓜果特别甜,但日温差过大易对农作物造成冻害;2日温差小,农作物的品质较差,如温室栽培的农作物的品质不如室外同种农作物的品质(2)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经济因素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