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专题之农业
- 格式:doc
- 大小:41.68 KB
- 文档页数:8
高考地理专题之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 教学内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1、农业生产活动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其对象是动植物。
2、农业生产的特点是:①地域性②季节性和周期性3、农业的投入是指自然条件投入、劳动力投入、生产资料投入、科技投入四个方面。
自然因素是农业必要的投入,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是加大科技投入,其中自然条件投入是基本因素,劳动力是确定因素、科技投入是制胜因素。
4、农业分类,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5、说明密集农业、商品农业。
密集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农业模式。
商品农业:以销售为目的来进行的农业生产模式。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粗放农业: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以扩大土地面积来增加农业产出的农业模式。
自给农业:农夫生产的产品,大多数以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的农业模式。
6、[思索推断] 下列不同地域的农业类型:农业的区位选择1、区位含义包括:①事物的位置②事物间的空间联系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三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策三方面。
3、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4、平原地区相宜发展耕作业,山地相宜发展牧业和林业。
5、市场的需求最终确定农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
6、园艺业、乳畜业要求有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7、人们是如何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和利用的?A、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B、人们依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相宜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相宜发展农业C、改善作物生长的温度因素,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等因素进行人工调整。
综合题专题训练------农业专题题型一:判断类1、农业类型答题模式:(按生产对象分)农(种植业)、林、牧、副、渔【强化训练一】从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图中莱茵河流域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
(12分)2、农业地域类型答题模式: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混合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方法【强化训练二】判断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并说明理由。
题型二:特征类描述农业生产特征①农业地域类型;②农作物种类和单位面积产量;③农业各部门结构(所占比重);④农业机械化水平;⑤农业生产经营方式;⑥专门化水平等方面概括.【强化训练三】松嫩平原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近年来,农业的生产资料投入增大,现代化农业科技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农业产量逐年增加。
(3)简述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8 分)题型三:成因类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4点):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10点):市场、交通、技术(冷藏保鲜技术、品种改良等)、劳动力、政策、机械、历史条件、工业基础、农业基础、饮食习惯等。
【见省质检37(3)】【强化训练四】材料2:大庆主要城镇示意图k县生产的农产品质量较全国多数地区要高。
分析k县能够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主要自然条件。
(6分)2、区位因素变化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比之下,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通常比较稳定,且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而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且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强化训练五】近20年来,昆明郊区的一些乡村由原来以粮食、蔬菜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专门的花卉种植。
目前云南已成为我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
说明昆明郊区种植农作物品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8分)【强化训练六】顺义历史上被誉为“京郊粮仓”。
专题10农业【2019年高考真题】(2020年江苏卷)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图9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
读图回答17~18题。
图917.【获取信息】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A.华北平原B.东北区C.西南区D.东南沿海区18.【农业区位】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资源B.水资源C.经营规模D.机械化水平(2020年新高考浙江卷)下图为美国本土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
完成12、13题。
13.【农业】甲农业带中的大牧场放牧业()A.投入劳动力较多B.专业化程度低C.产品商品率较低D.以牧牛业为主36.(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农业区位】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葡萄喜光,耐旱。
图5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
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
图5(1)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
(8分)(2)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并分析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利用光照的优势。
(8分)(3)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
(6分)29.(2020年江苏卷)【农业区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材料一咖啡原产于非洲,现在我国云南、四川、海南、福建和台湾等地均有种植,但90%以上种植面积集中于云南。
图18为“咖啡原产地非洲某地的咖啡种植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咖啡种植已成为我国云南部分地区支柱产业、出口创汇产业和农村扶贫产业,2014年被农业部列入重点支持发展的特色产业。
目前我国咖啡生豆产量位列全球第13位,但人均咖啡消费水平低,产业利润丰厚的加工、流通环节多为外国品牌控制。
图19为“我国咖啡种植面积和生豆产量、出口量、消费量统计图”。
图18图19(1)结合咖啡原产地和我国的种植状况,概述适宜种植咖啡的地区应具备的自然条件。
高考地理答题要点之农业专题⑴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⑶尼罗河三角洲〔印度河、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⑷澳大利亚畜牧业开展的有利条件: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⑸西欧〔美国东北部〕开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开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兴旺.〔社会经济条件〕⑹季风气候对农业开展的影响: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弊:旱涝灾害频繁.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开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开展荒漠畜牧业;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开展灌溉农业.⑻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所在国经济构造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所在国如何开展经济:①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②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③调整产业构造,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加强“南南合作〞;⑤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⑼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②自然条件恶劣;③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⑽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①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②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⑾复种指数问题:①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缺乏②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与农业经济构造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展,小麦复种指数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③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纬度低,人均耕地少⑿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①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②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农业地理】高考地理常考的主要农作物和水果分布一、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和区位世界上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也称“工业原料作物”、“特用作物”、“工艺作物”,指主要供作工业原料的作物,按用途可分为: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淀粉作物、嗜好作物、饮料作物、橡胶作物、染料作物、药用作物、香料作物、芳香油作物等)的分布二、农作物生长季节油菜秋季种植,主要生长季节在冬季,春季收获。
棉花则是早春播种种植,秋季收获。
南方也有秋冬季播种夏季收获的。
水稻在南方有单季,是初夏种植,秋季收获;双季则是春末种植夏季收获早稻,晚稻是夏季种植秋季收获。
由于棉花和油菜在南方要经过冬季,所以受雪灾的影响比较大。
辣椒、番茄等茄果类蔬菜;黄瓜、苦瓜、丝瓜等瓜果类蔬菜及豆类都是短日照作物,正常收获时间是夏季;白菜、葱、蒜等是长日照作物,一般秋季种植,春天收获。
任何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春提早,二是秋延后。
细分:油菜:北方小油菜原产我国西部,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华北、内蒙古及长江流域各省(区)世界各地也广泛分布。
北方春小油菜的生育期60—130天;冬小油菜130—290天。
油菜的阶段发育比较明显,冬性型油菜,春化阶段要求0—10℃,需经过15—30天;春性型介于春、冬型之间,对温度要求不甚明显。
油菜为长日照植物,每天日照时数为 12—14小时,能满足日照要求,开花结实小增加日照,可以提前开花结实。
反之,则延缓发育。
棉花:温度是决定播期的重要依据。
一般在5厘米地温5天稳定通过14℃时,就是棉花的播种时期。
根据我国的气候条件,棉花适宜播种期是4月中旬。
南方的主要作物: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农业发展措施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知识讲解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考点常常结合我国的具体区域考查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向及措施。
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结合区域自然特征分析。
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般从两个角度分析(1)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
(2)运用农业科技,改善不利农业区位条件。
常见措施如下: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三大问题及对策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具体步骤如下:二、经典高考试题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
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A.甲地海拔较高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C.丁地地势低平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2)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②增加耕地面积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④改变耕作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甲地在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丙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件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件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丁地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开发条件较差。
故选B。
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措施。
该地为东北平原,农业要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已经很少。
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耕作制度。
故选B。
答案(1)B(2)B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2020届高考地理热点探究专题7从手机种地学智慧农业生产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答案】1.B 2.A 3.D 4.C 5.B 6.C 7.D 8.C 9.A 10.B 11.C【解析】1.据材料信息可知,“互联网+农业”蓬勃发展,农业生产规模会扩大,A错误;农民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寻求技术支持,市场定位更加精准,B正确;不同的地区的农业生产特色不同,因此农业布局日趋分散,C错误;开展网络销售,全国各地特色农产品都会被顾客所看到,农业产品更加丰富,D错误。
综上所述,故选B。
2.自然条件在“互联网+农业”时代的影响力明显减弱,A正确;从事“互联网+农业”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提高,B错误;多数为订单为网上销售,交通运输的需求增大,C错误;“互联网+农业”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寻求技术支持,因此科技的影响明显增强,D错误。
故选A。
【点睛】“互联网+合作社”是一种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是由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大户和生产者参与经营,依托互联网平台,共同开展信息服务助农“种对、卖好”,技术服务助农“高产、高效”,购销服务助农“省钱、赚钱”的互助经济组织,消费分红,入股创业,谋求成员共同利益,服务成员增收致富。
3.据材料可知,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故针式滴头可以有效控制土壤的滴水量,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的说法与针式滴头的主要作用无关,均可排除。
4.滴灌技术不利于调节田间气候,故①错误;滴灌技术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从而减少地下水的含量,故③错误;滴灌技术可以将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故不适宜全面灌溉,⑤错误;结合定义分析可知,滴灌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无效蒸发、保持土壤结构,故C项正确。
5.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由于受到农业科技水平的限制,滴灌技术在我国西北地区推广受到较大的限制,故B项正确;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劳动力资源充足,故A项错误;滴灌技术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水资源,故C项错误;该技术在世界各地得到大力推广,可知经济成本较低,故D项错误。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农业》(2024·浙江1月)北方产区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
下表为1999年、2020年北方产区的四省(区)玉米产量及占全国的比重。
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四省(区)玉米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变暖使温度升高B.饮食结构变化市场需求增加C.环境改善降水量增加D.耕地质量提升复种指数提高(2024·山东)平贝(如图)是一种鳞茎入药的名贵中药材,生长周期长,种植投入大。
黑龙江省铁力市H村平贝种植历史悠久。
在起收平贝后,村民将大鳞茎出售、中小鳞茎作为种茎分级分区栽植,实现逐年轮流起收。
起收的鳞茎附着大量泥土,过去村民常在河中手工清洗鳞茎。
近年来H村新建了沉淀式自动清洗场,将清洗鳞茎后沉淀的泥土重新还田。
在H村的带动下,铁力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平贝栽培和集散基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农业生产技术)“逐年轮流起收”的主要目的是()A.减少产品损耗B.应对市场风险C.保护种质资源D.降低劳动投入(2024·山东)锡拉岛位于地中海,整个岛屿被厚厚的火山岩和火山灰覆盖,夏季岛上北风频发。
约3600年前的古锡拉岛是一个圆形的大岛(范围包括现在的锡拉岛和附近小岛,以及这些岛屿之间的海域),后来演变成环形群岛,其中最大的岛屿为锡拉岛(左图)。
锡拉岛的西部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农民在管理葡萄时将葡萄藤盘成圆形的篮子状(右图),并将葡萄果实置于“篮子”内生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农业区位因素)锡拉岛上的葡萄在需水量较大的生长期也无需灌溉,主要是因为()A.大气降水多B.土壤保水性好C.地表蒸发弱D.空气湿度大4.(农业生产技术)当地农民将葡萄藤盘成篮子状的主要目的是()A.保土B.增湿C.防风D.降温(2024·全国甲)位于三江平原的某大型农场开垦沼泽地,最初主要种植小麦,近年来主要种植水稻。
该农场抽取地下水注入露天水池,蓄存一段时间后引入稻田灌溉。
小题必练15: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020·浙江高考)近年来,河北、河南、山东、甘肃等北方省份生产的蔬菜大量销往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南方沿海省市,形成了“北菜南运”格局。
完成下面小题.1.“北菜南运”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市场需求大 B.北方耕地面积增大C.北方蔬菜品种多 D.南方蔬菜种植减少2.“北菜南运”有利于北方地区农业①粗放经营②规模化经营③集约化生产④“小而全”生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1.A2.B【解析】1.市场是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最主要因素。
“北菜南运”的主要原因应该是社会经济因素导致的,自然因素会产生影响但不是最主要因素。
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吸引外来人口迁入多,市场需求大,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平地少,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才出现了“北菜南运”,A正确。
近年来,我国重视环境保护,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增大可能性较小,且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不能保证蔬菜种植规模扩大对水资源的需求,B错误。
南北方蔬菜品种数量均较多,但是有些蔬菜适合北方冷凉气候环境、有些适合南方温暖湿润的环境,南北菜有互补性,因此有市场,C错误。
南方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蔬菜种植没有大量减少,D错误。
故选A。
2.粗放经营不能保证蔬菜的产量、质量,①错误。
北方省份生产的蔬菜大量销往南方沿海省市,需求量大会导致蔬菜产量增加,“北菜南运”有利于北方地区农业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效率高,②③正确。
“小而全”生产量小,不能满足对蔬菜的大量需求,④错误。
B正确.故选B。
白桦属落叶阔叶树种,在其树干上钻孔后插入细管,可以流出透明、清澈、尝起来有树木清香的桦树汁。
天然白桦汁在欧美已广泛流行。
我国东北地区每年只有20多天的优质汁液采集期(下图),且汁液的保质期短、产量较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白桦林的优质汁液采集期在A.3月~4月B.6月~7月C.9月~10月D.12月~1月2.影响白桦汁采集区分布的主要条件A.气候寒冷B.地形平坦C.劳动力丰富D.交通便利【答案】1.A2.D【解析】1.读图可知,白桦树早已落叶,地面有积雪,排除BC;图示地区位于东北地区,12月~1月气候严寒,地面积雪较厚,且该时节采集白桦汁会妨碍树木正常生长,D错;相比而言,3月~4月气温回升,正是白桦树返青灌浆时节,白桦汁较多,且采集不会妨碍树木生长,故选A。
高考地理农业常识
在高考地理中,农业常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农业常识:
1.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自
然条件如气候(热量、降水、温差、光照)、地形、水源和土壤;
社会经济条件如市场、交通、政府政策、劳动力、资金、管理水平、种植历史等;技术条件如冷藏、良种、化肥、机械、农药等。
2.农业类型:主要包括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
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和混合农业。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是世界上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地域类型,种植的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
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地广人稀,地表主要为草原植被。
乳畜业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
混合农业是一种在同一农场中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3.农业生产的特点:包括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4.农业的投入因素: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和科技。
5.农业按生产对象分类:包括农、林、牧、副、渔。
6.农业按投入分类:包括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7.农业按产品用途分类:包括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具体详细地理解、掌握有关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内容,锻炼和培养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审题,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保答题全面、完整、不漏点。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农业区位选择一、课标呈现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农业1.概念: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2.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耕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①按投入产出分为密集农业(集约农业)、粗放农业,①按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知识点2: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社会经济条件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识点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知识点4: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共同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常见类型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影响农业品质的因素昼夜温差;生育(长)期长;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水质好;土壤肥沃;土壤富含**元素;**品种优良;**(某特殊气候或技术),品质好;……(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区域特征和特定的农作物作答)。
易错点2: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判断农业区位分析,核心有两点:其一,明确区位分析的要求,是全面分析、主导因素分析还是对比分析;其二,掌握农业区位因素。
如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以及水源等;人文因素,市场、交通、资源、劳动力、科技和政策法规等。
对于此类试.要明确影响农作物的主导因素,并能区分限制性因素,结合试题提取相关图文信息。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每个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不同。
农业生产主导因素的判断思路如下。
(1)看农业生产的类型例如,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乳畜业等是面向市场的农业生产类型,主导因素为市场。
(2)看农作物种类及生长特性不同的作物适宜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长。
例如,天然橡胶为热带作物,苹果为暖温带作物,甜菜为中温带作物,它们的主导因素为气候;茶树适宜在酸性土壤地区生长,主导因素为土壤。
2020年高考地理农业专题复习(选择)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桑蚕和蔗糖基地,但这些已成为历史。
传统的“桑基鱼塘”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象草或蔬菜、花卉、水果,大量的农田变成了果园、花卉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禽畜渔业养殖场。
据此回答1~3题。
1.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A.季风水田农业 B.乳畜业 C.混合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2.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转向“杂基鱼塘”,这种变化主要是()A.农业技术改进 B.劳动力的转移C.市场需求的变化 D.自然条件改变3.阿根廷的大牧场放草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水供应充足 B.牲畜全部食用种植的饲料C.饲养和培育良种牛 D.围栏放牧、划区轮牧1楼养鱼,2楼养猪……12楼种植西红柿……垂直农业是指在城市的多层建筑物里模拟农业环境,通过垂直农场的自循环体系生产农副产品,为社区居民就近提供新鲜食物的农业生产方式。
读图,完成题。
4.垂直农业由概念走向实际关键因素是( )A.交通发展B.气候变化C.技术水平D.劳动力数量5.垂直农业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①对谷物生产带来较大冲击②减轻农业生产的能源消耗③规避灾害,有利于农产品的稳定供应④节约耕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稻田养蟹是效益较高的一种渔—农综合生产模式,下图为稻田养蟹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稻田养蟹可以( )①减少耕地使用面积②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③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④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旱涝灾害是影响当地水稻种植业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其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A.台风活动频繁B.锋面活动频繁C.气温变化大D.夏季风不稳定转场是指山区牧民为了获得优质牧草,随着季节变化将牲畜赶往不同牧场的现象。
下图是我国某山地转场线路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四季牧场。
读图,完成题。
专题八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概念辨析一、区位因素与区位条件区位因素与区位条件的内涵大体相似,但在答题要求上有明显的思维差异:指出区位因素,一般说出影响因素既可,不必展开阐述与分析。
分析(评价)区位条件,则要从人地关系入手,从相互影响、彼此联系、发展变化的视角进行具体描述与阐释,强调过程分析。
二、光照与热量1.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有关。
通常太阳高度越大,晴天越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
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2.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
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
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
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三、春小麦与冬小麦春小麦:往往春天播种,秋季收割,分布在纬度较高地区,如我国东北平原、美国北部小麦带。
冬小麦:往往前一年秋天播种,第二年春末夏初收割,分布在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我国华北平原、美国中部的小麦带等。
原理方法一、农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举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及水热组合等)影响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和耕作制度南蔗北菜(热量);南稻北麦(水分);东北一年一熟,海南一年三熟(热量);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光照)地形(起伏状况、海拔、地块大小等)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区适合发展林业、牧业、立体农业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主导因素河西走廊、新疆的绿洲农业土壤(土层厚薄、肥沃程度和土壤种类)肥沃程度影响产量;土壤的酸碱性影响植物生长平原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适合发展林业市场(需求的市场需求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城郊农业、订单农业种类和数量)和规模交通运输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选择,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扩大了鲜活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园艺业、乳畜业应该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荷兰鲜花点缀世界城市科技(冷藏、良种、化肥、机械等)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增加鲜活农产品保存时间;培育良种扩大种植范围;提高产量;改变生产方式玻璃温室、无土栽培、冷藏保鲜技术劳动力数量、素质和价格中国的蔬菜和水果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得益于劳动力成本低政策政府通过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粮食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地价、资金地价高低影响农业生产成本与效益;发达地区资金雄厚,利于高附加值农业的发展二、我国主要农业区气候条件的比较气候类型优势条件制约条件青藏高原河谷高山、高原气候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多夜雨,利于作物吸收)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农业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水源缺乏,土地荒漠化严重东北平原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光热充足,雨热同期纬度高,热量不足,低温冷害,生长期短华北平原温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雨热同期①春旱,多风沙;②旱涝灾害频繁;③水源不足;④盐碱地占较大比例南方平原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水配合较好,雨热同期春末夏初梅雨,夏季伏旱和洪涝灾害一图胜千言气候对种植业的影响认知结构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农业区位选择的要求2.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基本思路区位因素评价用语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纬度××,热量充足(不足),降水多(少),光照××,昼夜温差大(小);靠近(远离)河流,水源丰富(缺乏);地形××,利于(不利)农耕;土壤肥沃(贫瘠)经济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资金、靠近××,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劳动力丰富(不足)、科技水平高(低)、机械化水平高(低)、条件地价土地价格低(高)社会因素国家政策、种植历史政策支持;历史悠久,经验丰富3.答题技巧(1)全面客观,瞄准重点:①从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全面思考,避免遗漏要点;②抓住主导因素,重点分析;③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找出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④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某地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高考地理小专题一一立体农业典型例题一:下图示意H 市及其周边地区。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 问题。
(23分)拥有百万人口的H 市为我国西南地区较富庶的重工业城市。
该 市及其周边地区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水果和冬季蔬菜生产基地,也是 我国立体农业的典型区。
102°线 市路路商流库例城公铁等河水102。
*H 市某河谷蒸发菖宜与降水重统计数据表,」月份Q 23334^536P3181212-蒸发量w(mm) 2130."182.如271.8矣s.-314. 33233.2。
190. 8174. 93137. N 129. X 103.部97. 7-降水量。
(mm ) 2 3.8 2. 2 4.4^14.6^51.6^143. 53191."177.0^137.6P 49.15.2^ 3.M (1) 指出该地区发展立体农业的有利地形条件。
(6分)(2) 分析该地区河谷可种植优质热带水果的有利气候条件。
(9分)(3) 简析该市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有利社会经济因素。
(8分)典型例题二: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17分)材料一:江西省某日天气形势图材料二:表四:江西省某县土利用构成变化耕地。
林地Q草山草坡2湖泊Q其他Q1976年45.2。
“4W S32::40.8册2006年#30.8%314%-20.3响10.8%^24.1°材料三:为了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该县在农业开发过程中,因地制宜,建立起了立体农业体系(如图13所示),实现了农业的良性循环。
(1)此时南吕的风向为,简述锋面系统过境后南吕的天气状况。
(2)据材料二,分析该县在土地利用中最易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是o为了有效防治该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该县逐步建立了与当地环境协调一致的生态系统。
根据表四中数据变化情况,例举该县在土地利用上所采取的措施。
(3)结合材料三说明该县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立体农业的布局。
(4)该地区是我国酸雨危害严重地区,该地区多酸雨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农业》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因地制宜)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如水稻喜高温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
②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 且水土保持不易,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
因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宜发展立体农业。
③土壤: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
④水源: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条件:(因时制宜)①市场: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商品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④农业生产技术: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⑤劳动力:多、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3)农业区位选择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①综合分析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
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
如温室农业。
②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
(4)农业区位选择举例:如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②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从单位面积产量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粮棉等。
)③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④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注意:农业区位因素也会随时间发展而变化。
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
考点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季风水田农业(1)分布:绝大部分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采用旱地直播技术。
(2)亚洲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条件:水稻种植业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大量劳动力,这里劳动力丰富;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这里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可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水稻在这里种植历史悠久,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3)季风水田农业特点: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人多地少)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生产规模小,属自给农业)③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水稻生产的基础,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④机械化水平较低;(日本除外)⑤科技水平低。
(4)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条件):①自然: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平坦的地形,充足的灌溉水源,肥沃的水稻土。
②社会经济: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足,喜食大米3.商品谷物农业(1)种植作物:小麦、玉米(2)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北国营农场。
(3)基本特征:(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为例)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专业化、区域化经营,商品率高。
(4)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中部平原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
②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阔④交通便利:便利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及公路、铁路。
⑤科技水平高。
⑥高度发达的工业:为农业提供机械、电力、化肥、农药等。
4、大牧场放牧业(1)分布及放牧牲畜品种美国、阿根廷:牧牛(干旱、半干旱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以阿根廷为例)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3)潘帕斯草原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 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
③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
④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了牛肉的销售。
(4)阿根廷为发展牧牛业采取的措施: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使肉牛方便地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港外运)。
③开辟水源(大打机井)。
D.种植饲料。
5、乳畜业(随城市发展而产生的农业地域类型)(1)乳畜业的分布: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2)乳畜业的特点:(以西欧为例)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集约化。
(3)影响因素:市场、饲料。
(4)乳畜业的形成条件(区位条件):①自然: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多雨,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饲料充足)②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高;有食奶习惯;市场需求量大6、混合农业(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1)类型:最主要是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主要农产品:羊毛、小麦分布: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经营方式:种植小麦和牧羊混合经营主营牧羊带:墨累—达令盆地a.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b.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
c.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3)混合农业特点:主要是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很高。
(4)墨累—达令盆地农业不利条件及解决措施:处于大分水岭西部,属雨影区,降水稀少,灌溉成为农牧业的限制性条件,政府实施西水东调促进发农业发展。
7、种植园农业:(1)热带——单一经济作物——密集型:(2)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
(3)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生产形式与其相似。
8、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水旱灾害频繁是共性)与优势:(1)南方:水土流失(水热充沛)(2)华北:土地盐碱化、春旱、夏涝(光照充足)(3)东北:热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西北:水资源缺乏(光照充足)9、我国农作物分布:(1)东耕西牧:耕作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非季风区(内蒙古、新、青、藏为我国四大牧区)(2)南蔗北菜:指糖料作物甘蔗布在南方(台、闽、粤、桂、云、川、琼)、甜菜主要分布在北方(黑、吉、内蒙古、新)(3)南稻北麦:冬小麦—秋种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种秋收—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与晚稻二熟制,华南早稻、晚稻与冬种其他作物三熟制。
(4)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5)暖温带水果---苹果、梨、桃;(6)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苏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宁夏平原。
(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原来是,现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因城市化,向郊区农业和园艺作物发展)(7)商品棉基地(热量充足、光照强):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等五片。
10、三大粮食作物的地域性分布作物名称主要分布的气候区主要分布国家或地区小麦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俄罗斯、中国、澳大利亚、南非等水稻热带与亚热带季风区、热带雨林区东亚、南亚、东南亚玉米高温多雨区美洲、亚洲、欧洲、非洲11、我国主要农业基地的地域性分布分布地区九大商品粮基地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①太湖平原、②洞庭湖平原、③江汉平原、④鄱阳湖平原、⑤成都平原、⑥珠江三角洲增产潜力的地区:⑦江淮平原粮食商品率高的地区:⑧松嫩平原、⑨三江平原五大商品棉基地①江汉平原②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③长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④黄淮海平原⑤南疆油料作物基地花生温带、亚热带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辽东半岛产量大油菜喜温暖气候、肥沃土壤。
长江流域最多,有“北移南迁”趋向。
糖料作物基地甘蔗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
川、粤、桂、滇、闽、台是主产区甜菜喜温凉、耐旱碱,中温带内蒙古、新、吉、黑四个省区是主产区出口商品基地花卉、蔬菜、水果、塘鱼禽畜①太湖平原②珠江三角洲③闽南三角地带考点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可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不合理利用强度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
13、东北农林基地的开发建设(1)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①黑土的利用: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为了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必须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的肥力。
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注意土壤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
②沼泽的保护:三江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
沼泽是蓄水也、水源地,对于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东北的沼泽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栖息地,沼泽植物又是一项重要资源。
③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
中部松辽平原玉米产量大,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
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2)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①问题:采育失调。
采伐大于更新,导致资源减少、材质下降;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采伐以皆伐为主,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②措施: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是东北林区的一项首要任务,具体措施是:坚持合理采伐,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加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东部和吉林东南部丘陵柞林地区,发展柞蚕生产等。
14、黄淮海平原农业低产区的治理(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排水或灌水条件很差的低洼或山坡地,容易遭受涝灾和旱灾;在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锓蚀和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肥力不断降低;由于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致使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壤盐碱化;(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鱼塘——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里种粮、果、棉。
优点: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15、南方低山丘陵区(范围: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1)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①气候资源: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
但因季风活动及其在年际和年内的不稳定性,伴随着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②生物资源:品种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