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知识点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农业的区位选择》知识点梳理
1、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的区别:
(1)主要因素:指一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该因素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没有这种因素就不能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具体案例如下。
主导因素农业生产
热量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
水源河西走廊的粮棉、南疆的棉花
地形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
市场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
土壤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
技术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
(3)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能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夏季光照、热量等条件优越,但缺少水源。
因此,水源就成为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当限制性因素得到满足、改善,限制性因素就会变成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小麦—牧羊农事安排:
(2)生产特点:。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命题分析】近三年高考命题呈现以下特点:1.从考查内容看:侧重于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特点的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这一考点在近年高考中涉及较少。
2.从命题角度来看:多以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区域图、农业地域类型经营方式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3.从考查能力来看:相对简单,主要考查对地域地理位置的判断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特点的识记。
【备考策略】1.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政策、交通运输、机械、劳动力等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所起的作用不一样,主导因素决定农业区位选择,但主导因素与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并不完全一样。
2.结合案例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3.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1)联系季风气候的特点,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地形及人口状况归纳概括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和特点。
列表对比商品谷物农业与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差异。
(2)以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为例,说明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并联系中国新疆、内蒙古的放牧业,思考潘帕斯草原牧业的生产模式对我国放牧业的借鉴意义。
(3)运用图表资料归纳乳畜业的特点,对比分析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4)加强对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判断,强化图文转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一分析不同的案例。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高考新动向】【考纲全景透析】一、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思路点拨】: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5、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农业1.区位分析(为什么种在这)自然原因:◆原料---是否丰富◆地形---是否平坦◆气候---是否满足条件◆土壤---是否肥沃◆水源---是否充足◆自然灾害---是否影响大人为原因◆市场,需求量---是否广阔◆交通---是否便利◆技术---是否先进◆历史---是否悠久◆知名度,品牌---是否高◆劳动力---是否充足,廉价◆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地价---是否高◆饮食习惯---是否符合◆政策---是否支持2.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地,气,水,土,生)A.地形对农业的影响:地形也是影响农业布局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地形的坡度、坡向等可以影响农业,地形还通过水热条件和土壤条件对农业生产造成差异,地形只是问题的表现,问题的实质还是气侯和土壤a)高原对农作物的影响有利;●海拔高,气温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光照充足,品质好●紫外线强且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施用农药少,品质高;●人类活动少,污染少不利:●对流不旺盛,气温低,产量低●高海拔气温低,农作物易冻伤●土壤浅薄,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冰雪覆盖多冻土,水分含量大,但贫瘠●风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b)山谷对农作物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作用显著,年积温高●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减少冻害●山地垂直分布显著,农业类型多样●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c)地形平坦、土地集中连片的地区,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农业更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我国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d)地形复杂多样的地方,耕地少,农业发展的规模会受到制约,并且交通不便,农产品易滞销,如我国西南地区;但地形多种多样,可以因地制宜,多样化经营,农作物也多样【典型】:梯田(增加耕地面积,保持水土,提高土地利用率。
但山地和比较崎岖的丘陵不宜大规模开辟梯田,原因是:地形坡度较陡,修梯田时移动的土方量很大,成本较高;修成的梯田能耕种的土地面积小;修梯田时破坏植被及原来稳定的地形,易造成水土流失并可能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还会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高考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知识点复习
考纲要求
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领会考纲
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掌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等地理环境要素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知识结构
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
(1)含义:一是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实质: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导区位因素
(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市场因素)。
要点精讲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决定某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
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图析如下: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技术、市场、政策等)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农业的区位选择知识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读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图,回答问题。
1.农业区位含义(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主要区位因素及变化特点3.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导区位因素(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主要区位因素是气候。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是地形。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主要区位因素是市场。
1.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2.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农业区位选择都有重要的影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分析的主导方向。
具体如下表所示: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技术、市场、政策等)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具体分析如下所示:【特别提醒】区别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区域农业发展受到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只有把影响农业的因素考虑周到,分析农业发展条件才会具体全面。
1.基本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共同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具有相同的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特征。
3.典型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1)分布: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形成条件和主要特征。
4.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合理的强度,可以使土地资源永续利用。
(2)不利影响【重点突破】1.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2.混合农业(以墨累—达令盆地为例)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以小麦—绵羊混合生产为主,是现代混合农业的典范,其特有的生产优势如下图所示:知识点三我国典型的混合农业——基塘农业基塘农业是我国珠江三角洲一种典型的混合农业类型。
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知识解析与训练第19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考纲呈现]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纲解读]1.综合思维:通过对区域农业生产现状、农作物生长习性的分析,说明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原因。
2.区域认知:通过对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思维导图]1.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特点区位因素 主要方面变化特点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变化较快(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2.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气候光照①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②光照弱,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③光照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热量①热量充足则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 ②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 温差①日较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②日较差小,农作物的品质较差降水①降水适中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②降水过多易造成洪涝灾害,降水过少易造成旱灾,均影响农作物生长地形①地势平坦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地形崎岖,地块狭小,只能使用小型机械;③水热条件好的地区,如果地势起伏较大,可发展立体农业; ④发展渔业需考虑水域面积,发展畜牧业需考虑草场、饲料,发展林业需考虑山地、丘陵的分布水源水源是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有时会成为限制性条件土壤①南方酸性土壤适合茶树,西北碱性土壤适合碱蓬、枸杞;②土壤肥力包括水、肥、气、热等,如黑土有机质丰富,紫色土富含磷、钾3.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易错易混辨别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方法技巧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
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某地区的气候特征,其次根据等高线图等信息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征,最后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农业的区位选择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没有这种因素就没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如珠三角基塘农业的地形因素。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农业的区位选择地理必修二高频考点总结,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农业的区位选择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3、下列农业类型单位产值的排序:花卉>乳牛>塘鱼>果园>蔬菜>粮棉。
4、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5、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5、区分几个因素: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有因素(条件)。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没有这种因素就没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
如珠三角基塘农业的地形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要许多条件,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均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则既是。
如西北地区的限制性因素是水。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农业分类:根据动植物地域分布的不同,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了各种地域类型。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游牧业(粗放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资金)、水稻种植业(劳动)(密集农业)。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农业区位选择一、课标呈现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农业1.概念: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2.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耕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①按投入产出分为密集农业(集约农业)、粗放农业,①按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知识点2: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社会经济条件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识点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知识点4: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共同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常见类型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影响农业品质的因素昼夜温差;生育(长)期长;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水质好;土壤肥沃;土壤富含**元素;**品种优良;**(某特殊气候或技术),品质好;……(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区域特征和特定的农作物作答)。
易错点2: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判断农业区位分析,核心有两点:其一,明确区位分析的要求,是全面分析、主导因素分析还是对比分析;其二,掌握农业区位因素。
如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以及水源等;人文因素,市场、交通、资源、劳动力、科技和政策法规等。
对于此类试.要明确影响农作物的主导因素,并能区分限制性因素,结合试题提取相关图文信息。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每个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不同。
农业生产主导因素的判断思路如下。
(1)看农业生产的类型例如,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乳畜业等是面向市场的农业生产类型,主导因素为市场。
(2)看农作物种类及生长特性不同的作物适宜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长。
例如,天然橡胶为热带作物,苹果为暖温带作物,甜菜为中温带作物,它们的主导因素为气候;茶树适宜在酸性土壤地区生长,主导因素为土壤。
高考地理农业区位知识点复习高考地理农业区位知识点复习高考地理农业区位知识点复习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因地制宜)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如水稻喜高温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
②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 且水土保持不易,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
因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宜发展立体农业。
③土壤: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
④水源: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条件:(因时制宜)①市场: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商品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②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
农业区位选择举例:如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②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从单位面积产量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粮棉等。
)③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④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 注意:农业区位因素也会随时间发展而变化。
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
高考地理农业区位知识点复习高考地理农业区位知识点复习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因地制宜)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
决定农作物的种类(如水稻喜高温喜湿,因此主要分布在能满足水稻生长期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甜菜喜温凉,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产量、熟制。
②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的山地地区耕作不便, 且水土保持不易,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坡度小于25°的地区可以发展种植业(梯田)。
因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宜发展立体农业。
③土壤:种植业多要求土壤深厚肥沃,若土壤呈酸性或碱性,则宜加以改良或种植耐酸、碱植物。
④水源:是否充足是农业稳产的保证和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社会经济条件:(因时制宜)①市场:对商品农业而言,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商品农业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交通运输条件。
③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
④农业生产技术:①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率,②化肥、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③冷藏、保鲜技术──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⑤劳动力:多、少,如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农业区位分析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2、商品谷物农业典型地区:东北地区农业区位选择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①综合分析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
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
如温室农业。
②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
农业区位选择举例:如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①地价的高低(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2019年高考地理重点复习:农业区位2019年高考地理重点复习:农业区位1、灌溉农业区位分析典型地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南疆等分析自然区位因素:热量充足,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不足:水资源短缺;冬季受寒潮和暴风雪影响;土壤的盐碱化等2、商品谷物农业典型地区:东北地区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3、我国水稻种植业典型地区: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科技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人多地少;受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影响;酸雨危害4、畜牧业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高考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知识点复习
考纲要求
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领会考纲
1.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掌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等地理环境要素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知识结构
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
(1)含义:一是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实质: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导区位因素
(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市场因素)。
要点精讲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决定某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
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图析如下: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技术、市场、政策等)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