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天净沙秋思2[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403.50 KB
- 文档页数:9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陕西省岚皋县大道九年制学校何伯辉教材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课中的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是个形式,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学情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已经学了许多诗歌,但还没有接触过散曲,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意境、领悟感情,赏析写法。
所以课前要引导学生预习,教给赏析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经历,查找相关资料。
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教学主要教给学生“五步赏读诗歌”的方法,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品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积极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首散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会背诵。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1.诵读2.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联想、想象法3.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多媒体播放《故乡的云》,创设情境,引出“乡愁”主题学生自由述说描写“乡愁”的诗句,导入课题板书并解题.《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天净沙,曲牌名。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及元曲的文学常识,扫清字词障碍,教师补充(课件展示)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
《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总结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1)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2)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3)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5)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关于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5篇关于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5篇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下面给大家分享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天净沙秋思语文教案【篇1】【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
这首诗歌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学生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注意营造音乐的氛围,采取角色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3、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1、了解小令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和、VCD、碟片。
2、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低声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学生凝神静听,乐曲像小溪般流入学生的心田。
)在音乐的节奏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以乐曲《橄榄树》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学习主题。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译文注释赏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注释(1)枯藤:枯萎的枝蔓。
(2)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3)昏:傍晚。
(4)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5)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6)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7)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8)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9)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
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
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
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
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
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
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
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
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西江月》《天净沙秋思》《西江月》1、用原文回答。
(1)《西江月》描写山乡夜晚骤雨将至的诗句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西江月》以动写静,描写江南山村夏季月夜图的句子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3)《西江月》里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的句子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4)《西江月》中写急忙避雨迷路,焦急迷惑之后欣喜的句子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填空。
《西江月》从体裁看是一首词,词因句子长短纷歧又叫做长短句。
这首词用空行的方式分为两段,这两段分别叫做上阕、下阕。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
这首词选自《___________》。
词中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时的气象的句子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3、一、二两句中“别枝”作什么解释?“惊”和“鸣”是否分别专写“鹊”和“蝉”?另外的树枝,不是。
4、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这两句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并翻译这两句。
划节奏: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翻译:从前我曾住过的社林边的那一家茅店,过了小溪就能看见。
5、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时天气有什么变化?《西江月》所表达的是一种愉快的心境,当时作者正罢职闲居,是什么使作者产生了这种心境?先开始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是农村丰收的景象使作者产生了这种心境6、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感化?蝉鸣、鹊啼、蛙叫。
突出了欢乐的氛围。
7、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30 字内)。
6、乌云骤起,渐渐下起雨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经过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8、用本身的话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9、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那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感化?调动的是听觉和嗅觉器官,浮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喜悦心情。
10、该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十分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