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天净沙·秋思》课文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15.29 KB
- 文档页数:4
天净沙·秋思作家作品这是一首散曲。
作者马致远,号东篱,戏曲作家、散曲家。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首曲的具体名称。
这首散曲是马致远羁旅漂泊时所作。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体裁:元曲诗歌精讲枯藤老树昏鸦①,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译文: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户人家。
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骨瘦如柴的马。
课下注释:①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写景:①运用白描手法,选取“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意象,一字一景,②描绘出一幅苍凉的秋季暮色图炼字:“枯”“老”“昏”等词营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气氛,衬托了旅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赏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瘦”为什么用得好?)妙在欲写人之瘦而不写人之瘦,由写马之瘦而衬托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和路途跋涉之艰辛,抒发了游子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赏析:①运用了白描、寓情于景、动静结合、乐景衬哀情和对比的手法。
②创造出了萧瑟凄凉的意境。
③营造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了游子孤寂悲苦的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画面: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夕阳西下,断肠②人在天涯③。
译文:夕阳从西方落下,伤心断肠的人还在远离家乡的地方。
课下注释:②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③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作用:前句点明特定时间,“夕阳”照应上文的“昏”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后句直接抒发羁旅愁思,卒章显志。
炼字:“断肠”将“天涯沦落人”无法言传的辛酸与苦楚表现得淋漓尽致。
情感:抒发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和因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夕阳西下的作用:①选取典型景物“夕阳”,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是黄昏;②渲染了萧瑟悲凉的气氛;③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④为下文“断肠人”做铺垫,抒发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最后一句作用:①直抒胸臆,点明主旨②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天净沙.秋思》描绘了怎样的的画面?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
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笔记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一群群乌鸦从天空飞过。
小桥下溪水潺潺,旁边还有几户人家。
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艰难跋涉。
夕阳已经向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远在天涯。
主题思想:
这首小令通过对秋天黄昏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感。
全曲气氛悲凉,但并不颓唐,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执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重点字词解释:
1. 枯藤:干枯的藤蔓。
2.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3. 古道:古老的道路。
4. 西风:寒冷的风。
5. 瘦马:瘦弱的马匹。
6. 断肠人:因思念而极度痛苦的人。
7. 天涯:遥远的地方。
艺术特色:
1. 意象生动:作者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景图。
2. 意境深远:通过意象的组合和情感的抒发,作品呈现出一种深远的意境,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3. 语言简练:作品语言简练明快,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却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 韵律优美:作品采用了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四、《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
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必须掌握的内容:
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
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
天净沙·秋思课文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家、散曲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 体裁。
- 这是一首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规定了曲子的格式,“秋思”是题目,点明了作品的主题是秋天的思绪。
二、原文及注释。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1. 枯藤:枯萎的枝蔓。
2.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3.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4.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5.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游子。
6. 天涯:天边,极远的地方。
三、诗句赏析。
1. 画面描写。
- 首句“枯藤老树昏鸦”- 描绘出一幅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是最有秋天特征的典型景物,给人一种衰败、凄凉之感。
“昏鸦”则点明时间是傍晚,乌鸦归巢更增添了一种孤寂的氛围。
这三个意象叠加在一起,不用一个动词,就勾勒出一幅萧索的画面。
-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 此句描绘出一幅温馨恬静的田园生活画面。
“小桥”“流水”“人家”,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清幽、安适的乡村生活场景。
与前面的“枯藤老树昏鸦”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乐景衬哀情,更加烘托出旅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点明旅途之漫长,“西风”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瘦马”既写出了马的疲惫不堪,也暗示了游子的羁旅漂泊之苦。
这三个意象进一步深化了游子的孤寂、愁苦的形象。
- 末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点明了时间,傍晚时分,本应是家人团聚的时候,而游子却漂泊在天涯。
“断肠人”直接点明了游子的愁苦到了极点。
整个画面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更增添了一种凄凉、落寞的氛围。
2. 情感表达。
- 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作者通过一系列富有秋天特色的意象组合,将这种情感层层渲染,从景物的萧索到旅途的孤寂,最后直抒胸臆,以“断肠人在天涯”点出主题,使读者深切感受到游子的思乡之苦和羁旅之愁。
天净沙秋思重点笔记考点一、元曲元曲:是继唐宋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
散曲分套数和小令。
小令在元代又叫“叶儿”,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曲牌不同,字数、句数、押韵、平仄也不同。
元曲的代表作家有白朴、郑光祖、关汉卿、马致远等。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文体常识元曲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
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
考点二、马致远马致远:号东篱,字千里,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称“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中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出名,元人周德清称他为“秋思之祖”。
考点三、诗歌断句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合作探究1.《天净沙·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2.哪句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可以作为点睛之笔?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150字左右。
明确:深秋,夕阳西下。
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唯有那匹衰瘦的老马。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呢?独自承受漫漫长夜,怎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天净沙·秋思》知识梳理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作者作品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戏剧家、散曲家。
二、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三、重点字词:枯藤(kū téng)昏鸦(hūn)天涯(yá)四、词语解释: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五、译文: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寒冷、萧瑟的秋风里踌躇而行。
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六、作品鉴赏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七年级《天净沙秋思》原文、注释、译文(汉英)及作者简介【原文】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⑴天净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越调。
全曲共五句二十八字。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汉语译文】苍老的树上枯藤缠绕,黄昏时乌鸦纷纷归巢。
小桥下溪水潺潺,溪边人家炊烟漫散。
古道荒凉,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缓慢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忧伤的游子仍漂泊在海角天涯。
【英语译文】《天净沙·秋思》Sunny Sand Autumn Thoughts马致远Ma Zhiyuan枯藤老树昏鸦,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小桥流水人家,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古道西风瘦马,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夕阳西下,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断肠人在天涯。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许渊冲译)【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至1324年秋季间),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曾有异议)人,元曲作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因不满官府的腐败,后隐居杭州的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
有《东篱乐府》辑本。
马致远的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漂泊无依,在官场生涯里,他看透了世俗的可悲以和人生的耻辱。
专题04《天净沙·秋思》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目录【知识储备】 (1)【基础过关】 (4)【实战过关】 (6)一、理解性默写 (6)二、课内诗歌鉴赏 (6)三、诗歌对比鉴赏 (10)【迁移拓展】 (13)【知识储备】一、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原文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注释①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②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
③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④思:思绪。
四、诗意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四、赏析枯藤老树昏鸦赏析: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
苍老干枯的树上,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
黄昏时的乌鸦哀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
诗人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意境。
小桥流水人家赏析:诗人笔锋一转,推出一幅幽远恬静的画面。
潺潺的流水上,横跨一座别致的小桥。
水边桥边的人家,一缕袅袅炊烟飘出屋外。
这是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如果说第一句是一幅浓郁凝重的油画,那么,第二句则是一幅清新淡远的水彩画。
二者相得益彰。
古道西风瘦马赏析:“古道西风瘦马”,与前二句相呼应。
萧瑟西风,吹打着孤独的旅人,掀起他单薄的衣襟。
孤独的旅人骑着孤独的瘦马,蹒跚走在羊肠古道上。
给人以苍凉之感。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赏析: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歇息的时候。
七年级语文上《天净沙·秋思》知识点及例题答案书籍应有助于到达以下四个目的中的一个:猎取智慧,变得虔诚,得到快乐,或便于运用。
下面是为您推举七年级语文上《天净沙秋思》学问点及例题答案。
一.文学常识。
1.马致远,元代散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号东篱,字千里。
代表作《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中优秀作品之一。
2.文学体裁: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
3.写作背景: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脚印所到之处。
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朝廷的哀伤结合在一起。
这首小令就是他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情调虽然消沉,但却反映了时代气息。
二.课文学问过关梳理㈠课下注释①选自《全元散曲》。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②[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③[断肠]形容哀痛到极点。
④[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内容理解】㈠主题思想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㈡写作特色1.对比衬托曲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光明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亮的对比衬托,增添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互相辉映。
落日余晖的光明,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
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的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困难凄苦,感情上也形成鲜亮对比。
2.巧用白描,言简意丰通篇只有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一幅诗情浓郁的画面,制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表现了一个羁旅天涯、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愁。
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暮色图。
㈢理解性默写⑴同样是咏秋,刘禹锡《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写出了秋天艳丽的景致,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__________'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汇总讲解+专题训练一、原文及翻译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二、注解:(1)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2)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3)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5)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三、常考题型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
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答案:小令曲牌名题目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答案:马致远元戏曲散曲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秋思之祖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枯藤老树西风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四、实战演练单选题1.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元曲描写的秋天黄昏天涯游子奔走他乡景象。
B.小桥流水人家,描绘了一幅温馨明净的生活情景,反衬了游子的思乡之悲。
《天净沙·秋思》考点知识
《天净沙.秋思》——
(一)注解内词语解释(勾划在书上)
(二)背诵默写全诗
(三)文意理解:
1、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该词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表现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该词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连用九个名词,勾画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的句子是
(枯藤老师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该句画面(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西风,孤寂地行走在古道上,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盘旋的寒鸦,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
3、全诗以乐景写哀情,对比衬托了天涯游子的孤独凄凉之情的句子
是(“小桥流水人家”)
4、该词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七年级语言上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古诗词赏析与知识点梳理【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悲秋的作品,秋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和终结,难免让人感到悲伤。
整首小令只有五句,但是却描绘出了一副凄凉动人的场景,表达出旅人远在他乡的凄苦心境。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都是名词和形容词,作者根据意向将它们排列起来,表达出了自己丰富的情感,抒发了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总之,《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主题】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写法】1.对比映衬。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2.情景交融。
【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散曲家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的句子是:。
2.《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 解析及易错知识点《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话文枯萎的藤蔓苍老的大树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动着溪水,溪边住着人家,古老的小道上秋风瑟瑟,我骑着一匹瘦马。
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注释1.天净沙:曲牌名2.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3.人家:农家。
4.西风:秋风。
5.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暗喻自己。
6.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7.秋思:题目。
思:思绪,思念。
背景:马致远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
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散曲。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天净沙秋思一、文学常识1. 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家、散曲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2. 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
二、原文及注释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枯藤:枯萎的枝蔓。
-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 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三、诗句赏析1. 整体意境- 这首小令前三句全是写景,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一系列深秋傍晚的景物,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
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孤寂的氛围。
- 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将前面的写景与羁旅漂泊的游子的思乡之情相融合。
夕阳西下的背景更加深了这种孤寂、愁苦的情感,使读者深刻感受到游子远离家乡、漂泊无依的痛苦。
2. 具体意象分析- “枯藤老树昏鸦”:“枯藤”“老树”是衰败、毫无生机的景象,“昏鸦”则给画面增添了一抹昏沉、黯淡的色彩,这三个意象叠加,一开始就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画面看似温馨,与前后的萧瑟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对比更衬托出游子的孤寂和思乡之情,别人的家是温暖的港湾,而自己却漂泊在外。
-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是古老而荒凉的道路,“西风”是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不仅写出马的疲惫不堪,也暗示了游子的羁旅劳顿。
这三个意象进一步强化了孤寂、愁苦的意境。
四、艺术特色1. 白描手法- 整首小令几乎全是名词的组合,没有使用过多的修饰语,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这种白描手法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幅画面,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深秋傍晚的景色和游子的处境。
2. 情景交融- 前几句写景,景中含情;最后两句抒情,情中有景。
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游子的思乡之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总结一、文本分析《天净沙·秋思》描写了作者在离开家乡的秋天,望着天边黄沙漫漫,不禁感慨万千。
开篇“北辰楼头,玉漏催”,写出了作者时光匆匆,寥寥无几的感慨;“钟鸣鼎食,家范何短”,通过描写家庭贫困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牵挂和惆怅;“参商昼饮,咸池乏鱼”,描绘了作者在外漂泊时的艰难困苦,增加了诗歌的哀愁感。
二、背景介绍《天净沙·秋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王之涣,字重貂,相传为唐代大文学家王维的后代,出生在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家境贫寒。
虽然家境贫困,但王之涣博览群书,博学多才,有“文苑先生”之称。
他自幼酷爱文学,擅长诗词、文章,与白居易、元稹、刘长卿等并称为“建安七子”。
唐玄宗建中三年(公元780年),他中进士,历任宰相。
但是由于受酷吏排挤,王之涣曾于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遭杀害。
作为王之涣的代表作,这首《天净沙·秋思》以其含蓄、深沉的情感和清新、素雅的艺术风格而被后人传颂不衰。
三、作者生平王之涣,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卒于唐宪宗元和三年(780-806年),是唐代大文学家王维的后代。
他出身凉州,家境贫寒,但博览群书,博学多才,有“文苑先生”之称。
由于他善于诗歌创作,曾与白居易、元稹、刘长卿等人并称为“建安七子”。
公元780年,他中进士,历任宰相。
但由于受到酷吏排挤,公元806年,他被杀害。
四、主题思想《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作者思念故乡和对家乡的深情眷恋,表达了对家乡的难忘之情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作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秋天黄沙的景象相结合,展现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同时,诗中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沉思的思考。
五、艺术特点《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雅致的写景。
诗中描绘了秋天的黄沙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
2. 凄凉的情感。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带有浓厚的离愁别绪。
七年级天净沙秋思知识点《天净沙·秋思》是元代马致远所作的一首小令,这首小令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理解和掌握这首小令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作者简介马致远(约 1250 年-1321 年至 1324 年秋季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元代戏曲家、杂剧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马致远的作品多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洒脱。
二、题目解读“天净沙”是曲牌名,规定了曲子的格律和格式。
“秋思”是题目,点明了这首曲的主题是秋天的思绪、愁思。
三、原文及译文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四、诗词赏析1、意象选取这首小令精心选取了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将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
“枯藤”“老树”“昏鸦”给人以衰败、荒凉之感;“小桥”“流水”“人家”则展现出温馨、宁静的乡村生活场景,与游子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古道”“西风”“瘦马”突出了旅途的艰辛和漂泊的无奈;“夕阳”则烘托出了时光的流逝和晚景的凄凉。
2、构图技巧从整体构图上看,作者采用了由近及远的手法。
先描绘近处的枯藤、老树、昏鸦,再逐渐过渡到远处的小桥、流水、人家,最后将视线延伸到更远处的古道、西风、瘦马和天涯尽头的夕阳,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纵深感。
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
静态的景物如枯藤、老树、小桥等,与动态的昏鸦、流水、西风等相互映衬,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总结《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总结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有效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因此我们要做好归纳,写好总结。
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天净沙·秋思》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一、作者简介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故事背景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课文翻译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枯藤:干枯的'藤蔓。
昏鸦:黄昏时要回巢的乌鸦。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西风:秋风。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落满了黄昏归巢的乌鸦,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四、问题解疑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对全曲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古诗文描绘画面技巧法。
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3.《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天净沙·秋思》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著作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等。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故事背景
马致远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天净沙·秋思》就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这首小令的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三、课文翻译
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枯藤:干枯的藤蔓。
昏鸦:黄昏时要回巢的乌鸦。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
西风:秋风。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译文:枯藤(缠绕的)老树上落满了黄昏归巢的乌鸦,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四;问题解疑
1.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对全曲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古诗文描绘画面技巧法。
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为最后的抒情作铺垫。
2.请说说“断肠人在天涯”中“断肠”的表达效果。
“断肠”一词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乡的游子身处萧瑟、凄凉之地,由于思念亲人而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
3.《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写有何好处?
这首小令前三句共写了藤、树、鸦、小桥、流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景物,藤、道、马等景物名称之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
一系列名词组合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这些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烘托出一个长期漂泊异乡之人的惆怅之情和内心的悲戚之感。
五、课文主题
通过描绘一幅绝妙的深秋风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课后思考探究
四、感受到了旅人的凄苦。
五、鲍照的这两句诗引出怀人之思,为下文的厌倦客游生活埋下伏笔。
杜甫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突出了对故乡的思念。
晏殊的这两句词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
枨触。
苏轼的这两句词表达了他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