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6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及《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词,按课文出现顺序整理分享原文及翻译如下。
观沧海魏晋·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飘飞不定的杨花落光了,布谷鸟啼声凄婉。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长途跋涉已经过了五溪。
我把对朋友关心、担忧的情绪寄托给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到偏远的夜郎之西吧。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译文和赏析
1、【整体感知】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2、【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3、【诗歌主旨】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四、《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
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必须掌握的内容:
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
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1。
人教版初一语文课文翻译:《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作者:马致远
原文
OriginalText
译文
TranslatedText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
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
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
……
【译文】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
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 课:《天
净沙-秋思》课件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着名散曲家。
一生着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 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并写有小令、散套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马致远:
曲是一种特殊的诗体,源于词,起于宋金时期,盛行于元,故史称元曲。
与唐诗、宋词并称。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种。
散曲是没有科(动作)、白(对话或独白)的清唱曲。
杂剧有科(动作)、白(对话或独白)串联,属戏剧,二艺术形式不一样。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只用一个曲,形式短小,语言精练,或写景,或抒情,自由活泼。
由两调或三调小令组成的合调,即带过曲,仍属小令。
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首。
文体概述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七年级重点古代诗歌四首原文]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七年级重点古代诗歌四首原文泊秦淮唐代: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英译Mistveilsthecoldstream,andmoonlightthesand,asImoorinthes hadowofariver-tavern,Wheregirls,withnothoughtofaperishedKingdom,gailyechoason gofcourtyardflowers.注释①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泊]停泊。
③[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④[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 解析及易错知识点《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话文枯萎的藤蔓苍老的大树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动着溪水,溪边住着人家,古老的小道上秋风瑟瑟,我骑着一匹瘦马。
夕阳西下,极度伤感的游子漂泊在天涯海角。
注释1.天净沙:曲牌名2.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3.人家:农家。
4.西风:秋风。
5.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暗喻自己。
6.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7.秋思:题目。
思:思绪,思念。
背景:马致远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
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散曲。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译文注释赏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有异议)人。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注释(1)枯藤:枯萎的枝蔓。
(2)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3)昏:傍晚。
(4)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5)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6)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7)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8)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9)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
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
《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
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
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
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
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
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
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
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划分节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⑴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
又名“塞上秋”。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中心思想】《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诗歌鉴赏题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__马致远__ (人名)。
(1分)2.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2分)…【C】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3分)示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言之成理即可)4.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2分) 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
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
(2分)5.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或: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
(3分)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2分) 6.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词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
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能很好地衬托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元代诗人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陕西省岚皋县大道九年制学校何伯辉
教材分析: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课中的一首散曲,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散曲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是个形式,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散曲的独特魅力,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热情,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已经学了许多诗歌,但还没有接触过散曲,二者在学习中的方法类似,都要品析意象、意境、领悟感情,赏析写法。
所以课前要引导学生预习,教给赏析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经历,查找相关资料。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主要教给学生“五步赏读诗歌”的方法,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合作探究,品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积极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这首散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并会背诵。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诵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诵读
2.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多媒体播放《故乡的云》,创设情境,引出“乡愁”主题
学生自由述说描写“乡愁”的诗句,导入课题板书并解题.
《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天净沙,曲牌名。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者及元曲的文学常识,扫清字词障碍,教师补充(课件
展示)
1、简介元曲:元曲与唐诗、宋词标志着文学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
曲
在元代兴起,它开拓了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新的文学途径,在格律、
字句和情调上有较大自由。
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从结构上又分为小
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通常是独立的单只曲牌,按曲调创作,每一个曲调
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
如今天我们将要学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
说明:让学生简单的了解元曲,有助于学生阅读和欣赏。
2、在曲牌“天净沙”中,最为著名的一篇便是《天净沙·秋思》。
“天
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
(板书题目)
3、简介作者: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杰出戏剧家,著有杂剧15种,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汉宫秋》;他
又是元代散曲大家,现存130首,除《天净沙·秋思》外,还有《山
市晴岚》、《远浦归帆》等也具有代表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听视频范读,学生跟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节奏,重音和感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学生自由读,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画出画面
3.抽学生朗读,感知情境,点评交流(从语气、语调、语速、重音、节奏感情
方面点评)
4.学生齐读,进入情境
5.请结合自身的理解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体会思乡之情。
要求:
(1)包含曲中的事物。
(2)加上自己的想象。
( 3)可以加上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等。
( 4)可以添加适当的细节描写
6.学生交流展示成果
五、品读诗歌,深化情景
1、问:根据我们所学诗歌,我们如何赏析诗歌呢?
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找意象→描意境→悟感情(五步赏析法)
2、合作探究
〈1〉这首小令那几句是写景的?那几句是抒情的?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
板书
天净沙·秋思
意象意境感情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萧瑟荒凉
西风,瘦马,夕阳
小桥,流水,人家恬静温馨游子思乡之情
深秋晚景图,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孤寂愁苦之情)
3、大声朗读并背诵
六.拓展延伸:白朴《天净沙·秋》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说一说两首词的异同
两首词的共同点:
1、都是描绘秋天;
2、都运用了白描写实的手法
3、都通过秋天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两首词的不同点:
1、秋思作为描绘秋天的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词,开篇连着三句,
通过每句三个名词,即每行三个简单的事物描绘,最后点出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内,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转情转换的流畅,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确实是一篇难得的好词;
秋也是写物,但是通篇没有一句写情,只是播放风景优美的秋天的画面,但是没有象秋思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过画面人观众自己去体会。
2、秋在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上也和秋思有很大不同,同样是写秋景,秋思是
从一开始通过几个细微事物的描写,感受作者内心的那份惆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近景,但是秋则是从远景“孤村落日残霞”到近景:“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然后又是
远景“青山绿水”,然后又是近景“白草红叶黄花”。
显示出秋的作者心情和秋思作者的心情还是有差别的。
3、色彩感的不同:秋思整首词里没有一个颜色的词,但是整体看确是灰色
的;但是秋里面却有“青、绿、白、红、黄”等色彩,同样说明了作者的心情是不一样!
4、情感宣泄的程度不同!秋思和秋相比,知道秋思的人是占多数的,这也
说明了秋思这首词更被大家认同,其主要原因就是这首词通过白描的方式,描绘那些让人感觉昏冷幽暗的事物,来点出作者心里(其实也是所有普通人)对秋天的那种肃杀的悲冷,而情感上要欢快多的秋,在人带来的情感宣泄的撞击力上,要比秋思稍逊,所以大家更容易记住秋思。
七,听媒体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八,课堂小结,总结提高
九,作业:1.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现代文
2,积累4-6句写“乡愁”的诗句,注明出处
教后反思
1.本设计采用“七步八环节”教学模式. 有利打造高效课堂
即: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可通过讲故事,名言警句,语文活动或运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图片优美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进入学习课堂状态。
(2)检查预习,解读教材,扫清障碍。
包括二环节:一是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二是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此步骤目的是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初步解读教材,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此环节通过听读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且落实重点字词;第二通过同学们自主读课文,边读边想,把自认为重点的地方画出来,并且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第三交流反馈朗读课文的初步体验。
(4)朗读课文,理清脉络;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多种方式朗读,通
过反馈朗读,把握情感从课文中获得语言的美感,理清文章脉络。
(5)品读课文,体会感情:学生个人品读,进行圈点批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问题,把握感情,探究主题。
(6)迁移运用。
拓展交流:联系生活实际;深刻理解主题,升华主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7)反馈评价,总结提高;学生学完课文后,能知道获得了什么启示,有何收获等。
2.教给了学生五步赏析诗歌的方法,有利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即: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找意象→描意境→悟感情(五步赏析法)
3.本设计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内容,启发了阅读兴趣,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