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8
遥感系统: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2、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接收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时效性。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经济性。
局限性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
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按遥感应用领域分应用领域: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研究领域: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
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辐照度(I ):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I= d Φ/dS ,单位是W/m2绝对黑体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ax 与黑体绝对温度T 成反比。
大气散射 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即为散射。
大气窗口由于大气层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使得太阳辐射的各波段受到衰减的作用轻重不同,因而各波段的透射率也各不相同。
我们就把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4T M σ=bT =⋅max λ数字摄影原理(P53)扫描成像原理(P67)航空像片的分类:按照航摄倾角分类:垂直航空摄影,倾斜航空摄影按摄影实施方式分类:单片摄影,单航线摄影,面积摄影(多航线摄影)按感光片和所用波段分类:普通黑白摄影,黑白红外摄影,天然彩色摄影,彩色红外摄影按比例尺分类:大比例尺航空摄影,中比例尺航空摄影,小比例尺航空摄影,超小比例尺航空摄影颜色的性质明度: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暗程度的感觉。
色调: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饱和度:彩色纯洁的程度,也就是光谱中波长段是否窄、频率是否单一的表示。
第一章绪论一遥感概念:即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仪器(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如电场、磁场;电磁波、地震波等),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
二遥感技术含义:从不同的高度平台上,使用各种传感器,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征(性)进行远距离的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指标。
特点:1 宏观性、综合性2多波段性3多时性三遥感技术组成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分为近地面平台,航空平台,航天平台。
传感器(核心):是记录地物或反射电磁波能量的装置地面指挥系统:指挥和控制传感器与平台并接收其信息的指挥部,现代遥感的指挥系统一般由计算机系统来执行。
四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进行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的多层次遥感试验,系统地获取地球表面不同比例尺,不同地面分辨力的影像数据。
(2)传感器的研制正向电磁波谱全波段可能覆盖的方向发展,向立体遥感,全息遥感,器件固体化,小型化,高分辨力高灵敏度,高光谱方向发展(3)遥感图像处理实现光学——电子计算机混合处理及实时处理,实现自动分类(4)加强地物波普形成机制和遥感信息传输理论研究,建立地物波普与影像特征的关系模型,以实现遥感分析解译的定量化和精确化。
(5)3S技术结合,构成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广泛应用于军事侦查,地图测绘,资源调查,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监测及农业生产管理方面,并向更多的地学科学领域内推广应用,为有关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手段第二章遥感物理基础一电磁波谱、反射光谱、发射光谱、大气窗口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的波长的长短(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成的图表。
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叫地物的反射光谱。
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称为地物的发射光谱。
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二遥感技术常用的电磁波段有那些?各自特征?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3.1紫外线:波长范围0.1---0.38μm,太阳辐射只有0.3-- -0.4μm到达地面,能量较少;可探测的高度在2000m以下,目前多用于探测碳酸岩分布,油污染的监测,能提供土壤水份和作物病类信息。
一、名词解释1、遥感:泛指一切无线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电磁场、力场、机械波等(狭义上同“遥感技术”)。
2、遥感技术: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用各种传感器,接受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地物及其特征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技术。
3、电磁波波谱:为了便于比较电磁辐射的内部差异和描述,按照它们的波长(或频率)大小,依次排列画成图表,这个图表就叫做电磁波谱。
4、电磁波的偏振(极化):如果波在各方向上振幅大小不相同,而且各方向振动之间没有固定位相关系,极大值与极小值之间的夹角为90°,则称该波发生了偏振现象。
5、光电效应:电磁辐射的能量激发物体,释放出带电粒子,形成光电流,这种现象称做电磁辐射的光电效应。
6、反射波:电磁辐射与物体作用后产生的次级波返回原来的介质,这种现象就称为反射,该次级波便称之为反射波。
7、反射波谱:我们把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反射能力的变化,亦即物体的反射系数(率)随入射波长的变化规律叫做该物体的反射波谱。
8、发射波谱:物体对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发射能力的变化规律叫做物体的发射波谱。
9、大气透射(透射):是指电磁辐射与介质作用后,产生次级辐射和部分原入射辐射穿过该介质,到达另一种介质的现象或过程。
10、大气窗口:是指大气对电磁辐射的吸收和散射都很小,而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11、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又称高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P17512、灰度分辨率:是表征传感器所能探测到的最小辐射功率的指标,指影像记录的灰度值的最小差值。
13、波谱分辨率:又称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所用波段数、波长及波段宽度,也就是选择的通道数、每个通道的波长和带宽。
14、时间分辨率: 是指在同一区域进行的相邻两次遥感观测的最小时间间隔。
15、温度分辨率:指热红外传感器分辨地表热辐射最小差异的能力。
16、影像的分辨率(几何和灰阶):是指组成影像的最小单元——像元的大小和像元的灰阶或色标可以区分的最小差异。
1.遥感的概念遥感是利用传感器在空中探测地球表面物体的电磁性质,根据不同物体对波普产生不同响应,识别各类地物大小,形状,状态等特性,遥远地感知事物。
2.遥感技术系统。
遥感的技术系统包括遥感信息获取,遥感信息传输和遥感信息提取应用三大部分。
3.遥感的发展趋势遥感技术的总发展趋势是:提高遥感器的分辨率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研制先进的遥感器,信息传输和设备以增强遥感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实现遥感系统全天候工作和实时获取信息。
4.什么是黑体黑体是一个完全的辐射吸收和辐射发射体,即在任何温度下,对所有波长的辐射都能完全吸收,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吧热能编程辐射能的理想辐射体。
黑提示研究物体发射的计量标准。
5.黑体的计算公式普朗克定律:斯第分-玻耳仔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6.什么叫电磁波电磁波是在真空或物质中通过传播电磁场的振动而传输电磁能量的波,也称为电磁辐射。
光波,热辐射,微波,无线电波等都是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这些博叫做电磁波。
7.电磁波有哪些特征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两种性质.8.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按其长短,递增或递减排列成图表叫做电磁波普9.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
(1)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的多时,此时散射称为瑞利散射。
瑞利散射主要是由大气分子对可见光的散射引起的,所以也叫分子散射。
(2)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称之为米氏散射,它是由大气中气溶胶所引起的散射。
(3)非选择性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所发生的散射称之为非选择性散射。
此散射与波长无关,即任何波长散射强度相同。
10.什么是大气窗口,常用的大气窗口有哪些。
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常用的大气窗口:(1)0.3---1.3um,即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这一波段是摄影成像的最佳波段(2)1.5---1.8um,2.0----3.5um,即近,中红外波段,在白天日照条件好的时候扫描成像常用这些波段。
第一章1遥感的概念:狭义上,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征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包括:目标物的电磁波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遥感的类型:按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环地球的航天器上;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在星际飞船上。
按探测波段分为: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3遥感的特点:a大面积的同步观测b时效性c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d经济性e局限性第二章1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波长或频率,递减或递增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以频率从高到低排列,可分为:伽马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无线电波。
2电磁波的性质:a是横波b在真空以光速传播c满足:E=h*f f*拉米大=c d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3太阳常熟: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I=1.360*10^3w/m^2 可以认为太阳常数是在大气顶端接受的太阳能量。
长期观测表明,太阳常数的变化不会超过1%4大气主要成分为分子和其他微粒,分子主要有:氮气和氧气,约占99%,其余1%是臭氧,二氧化碳,水及其他(氨气,甲烷)。
其他微粒主要有尘埃,雾霾,小水滴等。
5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散射。
6大气散射三种情况:a瑞利散射b米氏散射c无选择性散射。
7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8大气窗口的光谱段主要有:a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波段。
b近中红外波段c中红外波段d 远红外波段e微波波段。
9遥感中被动遥感的辐射源主要来自:太阳,地球。
10地球辐射分段特性:a可见光与近红外:地表反射太阳辐射为主b中红外: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和自身的热辐射C远红外:地表物体自身热辐射为主。
▲遥感: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的技术。
▲遥感数据:太阳辐射与地面发生作用后被反射到传感器,传感器将这部分能量记录下来,传回地面,即为遥感数据。
▲多波段图像:是用多波段传感器对同一目标一次同步摄影或扫描获得的若干幅不同波段的影像。
▲主动遥感:传感器自己发射自己接收。
如雷达。
▲被动遥感:传感器自己不发射,接收地物发射或反射的能量。
▲电磁波: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就是电磁波。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波长,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电磁波谱。
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大气散射: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大气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向各个方向散开,称为大气散射。
▲大气窗口: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地物的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 P 0)×100%。
▲地物的反射光谱:指地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
▲传感器:是收集、探测、记录地物电磁波辐射信息的工具。
▲合成孔径雷达的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利用脉冲压缩技术获取良好的距离分辨率。
▲遥感数据的分辨率:△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波谱分辨率:传感器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间隔越小,波谱分辨率越高。
▲多光谱变换:指通过函数对多光谱影像进行函数变换,以达到保留主要信息,降低数据量,增强或提取有用信息的目的▲彩色红外像片中:植被在彩红外像片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品红到红色。
因为其近红外段的光谱反射率远远高于可见光波段。
水在彩红外像片上表现为蓝到青色(清水呈蓝色,浊水呈青色)。
▲三原色:若三种颜色任何一种都不能由其它两种混合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形成各种颜色,则称之。
▲互补色:若两种颜色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遥感概论复习重点遥感概论是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
以下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一、遥感基础知识1.遥感的定义、特点和应用范围;2.遥感数据的分类、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3.遥感的数据源、传感器和平台;4.遥感数据的光谱特征和光谱反射率;5.遥感数据的空间、光谱和时间分辨率。
二、遥感图像解译1.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概念和步骤;2.遥感图像的特征提取方法;3.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和常用分类算法;4.遥感图像解译中的误差源和误差评价方法;5.遥感图像的应用领域和典型应用案例。
三、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进展;2.遥感技术在农业、林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3.遥感技术在气象、地质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和管理中的应用;4.遥感技术在国土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四、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1.遥感数据的获取和预处理技术;2.遥感图像的增强和滤波处理方法;3.遥感数据的特征提取和信息提取方法;4.遥感数据的数学模型和解析技术;5.遥感数据的多光谱、高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处理方法。
五、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应用1.遥感与GIS的概念、关系和集成模式;2.遥感数据在GIS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3.遥感数据与GIS数据的转换和交互;4.遥感数据与GIS空间分析的集成方法;5.遥感与GIS的应用案例和未来发展方向。
六、遥感应用中的伦理和社会问题1.遥感数据的隐私和安全问题;2.遥感数据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3.遥感数据的使用和共享政策问题;4.遥感数据在社会冲突和隐患管理中的道德问题;5.遥感数据的技术限制和社会影响问题。
以上内容是遥感概论复习的重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遥感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遥感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遥感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的综合性技术。
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遥感平台:是安装遥感器的飞行器,是用于安置各种遥感仪器,使其从一定高度或距离对地面目标进行探测,并为其提供技术保障和工作条件的运载工具。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四个基本部件: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输出器遥感分类:1、感平台分: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环地球的航天器上;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在星际飞船上;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um ;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um ;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um ;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0m ;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不依靠太阳,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4按资料获取方式:成像遥感:将探测到的目标电磁辐射转换成可以显示为图像的遥感资料;非成像遥感:将接收到目标电磁辐射数据输出或记录在磁带上,而不产生图像5、按波段宽度及波普的连续性分:高光谱遥感:在紫外到中红外波段范围内,划分成许多非常窄且光谱连续的波段来进行探测的遥感系统。
与多波段遥感相比,其光谱分辨率较高。
常规遥感:遥感的特点:1、遥感范围大,可实施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感观测为地面探测提供了最佳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且不受地物阻隔的影响。
遥感重点整理遥感是利用航空、航天等平台获取地面信息的一种技术和方法。
它通过感知和测量地物的辐射能量并进行数字图像处理,获取地物的各种物理、化学参数,为地球科学的研究、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和农业管理等提供了重要手段。
1. 遥感图像分类遥感图像分类是指将遥感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按其反射率、亮度等特征分成不同的类别。
遥感图像分类有许多种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像素的分类、基于对象的分类和基于知识的分类等。
2. 遥感影像显示与增强遥感影像的显示和增强是对获取的遥感影像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过程,目的是优化影像质量,提高影像的可视化效果。
常用的影像增强方法有直方图均衡化和多尺度变换等。
3. 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勘探、油气资源勘探以及地质灾害监测等。
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地质信息的特征、获取矿床及石油气藏的地表迹象、开展区域石油气资源的勘查与评价等,为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业资源调查与管理、农作物遥感监测等。
遥感技术通过获取地表信息、监测土壤、植被及水文资源状况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6. 遥感系统遥感系统分为二元遥感系统和多光谱遥感系统。
二元遥感系统主要是记录地表的辐射反射率;多光谱遥感系统通过多个频段来记录地表的信息,由于不同的物质反射光谱曲线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记录来区分不同物质会反射不同的曲线。
7. 遥感数据的处理方法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处理和数据挖掘方法。
数字图像处理主要是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以获取信息;数据挖掘面向大数据集,不同数据集合之间挖掘其中的联系。
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后期数据处理的复杂度,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快速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
总的来说,遥感技术正逐步成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将对未来的地球科学、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遥感复习重点汇总第一章1、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和记录、信息的处理及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2、遥感的特点简述:①大面积的同步观测②时效性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④经济性⑤局限性如需详细描述,则为: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1、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其中0.38 ~ 0.76 µm的可见光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6%,最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0.47 µm左右2、计算题(主要运用三个定律)1)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的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M=ơT4(ơ为斯忒藩-玻尔兹曼常数,ơ=5.67×10-8W·m-2·K-4 )2)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ax与黑体绝对温度T成反比:b=T*λmax3)基尔霍夫定律:在任一给定的温度下,地物单位面积的辐射出射度和吸收率之比,对任何地物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出射度。
光谱分辨率(Spectral Resolution)是指遥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段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
时间分辨率(Temporal Resolution)是指遥感器重复覆盖同一地区的频率或时间间隔的长短,时间间隔越短,则说明时间分辨率越高。
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是指遥感影像上一个像元所对应的地面实际面积的大小,辐射分辨率(Radiant Resolution)是指遥感器所能识别的地物间最小辐射度差,辐射度差越小则说明该传感器越灵敏,这主要取决于传感器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
图像增强(Enhancement)a 单一图像变换线性拉伸、非线性变换等,平滑和锐化操作、直方图均衡化等b 多图像的变换主成分变换、缨帽变换、植被指数、小波变换等c 图像彩色增强真彩色、假彩色和伪彩色等图像复原(Restoration)恢复图像的本来面目。
主要用维纳滤波、同态滤波等。
几何校正的概念是指采用特定的数学变换方程消除图像中的几何变形,产生一幅符合某种地图投影或图形表达要求的新图像的技术过程,就称为图像的几何校正。
几何校正的目的:就是要纠正这些系统及非系统因素引起的图像变形,从而实现与标准图像或地形图(我们认为地形图的几何位置是准确的,尽管地形图也存在一定的变形,但只要在一定的容差范围内就可以接受)的几何整合。
几何校正的两个重要环节一是实现像元的坐标变换(Transform of Coordinates),二是坐标变换后实现像元值的重采样(Resampling图像增强(Enhancement),是指对一幅图像进行试探性的加工、改造,使人们感兴趣的目标(地物、现象)信息突出,易于识别的技术过程图像复原(Restoration),是指对已知降质(Degradation)原因的图像采用确定的模型和方法,恢复图像本来面目的技术过程RVI(比值植被指数)效应:(1)消除地形起伏产生的阴影的影响(2)提高与地面实测生物物理参数的相关性——生物物理建模(参数反演(3)绿色植物RVI值较高,通常大于1,是因为叶肉组织引起近红外强反射同时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时叶绿素对红光的强吸收;而裸土、人工特征物、水体以及枯死或受胁迫(Stress)的植被,RVI值较低,通常接近1(4)RVI对大气状况很敏感,因此使用前最好要进行大气校正B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效应:(1)NDVI是植被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
第一章遥感概述1.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遥)把目标物的电磁波特征记录下来(感),通过对其提取、分析、加工处理,揭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过程:遥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以及分析判读和应用的全过程。
3.遥感技术系统:是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的完整技术系统。
包括五个部分:1)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反射、发射和吸收电磁波——遥感信息源——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是遥感探测的依据。
2)信息的获取——扫描仪、摄影机、辐射计等。
3)信息的接收——磁带、胶片、CCD磁带、光盘等。
4)信息的处理——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增强处理、分类等。
5)信息的应用——目的和归宿。
4.传感器:接收从目标中反射或辐射来的电磁波的装置叫做传感器。
如照相机、扫描仪。
搭载这些传感器的载体称为遥感平台。
5.遥感分类 1)按照遥感平台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2)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为主动遥感、被动遥感;3)按照遥感资料的获取方式分为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4)按照波段宽度及波谱的连续性分为高光谱遥感和常规遥感;一般所用遥感为被动、成像、常规遥感。
6.遥感探测特点:(1)宏观观测,大范围获取数据资料——空间特征——综合宏观(2)动态监测,快速更新监控范围数据——时相特征——周期性(3)技术手段多样,可获取海量信息——光谱特征(4)应用领域广泛,经济效益高——经济性 (5)局限性。
第二章遥感电磁辐射基础电磁波谱:按照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形成的连续谱带。
紫 0.38~0.43 μm蓝 0.43~0.47 μm青 0.47~0.50 μm可见光波段 0.38~0.76μm 绿 0.50~0.56 μm黄 0.56~0.59 μm橙 0.59~0.62 μm红 0.62~0.76 μm近红外 0.76~3.0μm红外波段 0.76~1000μm 红外 3.0~6.0μm远红外 6.0~15.0μm远红外 15.0~1000μm黑体辐射规律✓斯忒藩-波尔兹曼定律:M=σT4,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σ为斯忒藩-波尔兹曼常数,σ=5.67×10-8W • m-2K-4 。
遥感复习重点汇总第一章1、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和记录、信息的处理及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2、遥感的特点简述:①大面积的同步观测②时效性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④经济性⑤局限性如需详细描述,则为: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1、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其中0.38 ~ 0.76 µm的可见光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6%,最大辐射强度位于波长0.47 µm左右2、计算题(主要运用三个定律)1)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的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M=ơT4(ơ为斯忒藩-玻尔兹曼常数,ơ=5.67×10-8W·m-2·K-4 )2)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λmax与黑体绝对温度T成反比:b=T*λmax3)基尔霍夫定律:在任一给定的温度下,地物单位面积的辐射出射度和吸收率之比,对任何地物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出射度。
1.遥感: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2.遥感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②时效性③数据具有综合性,可比性和客观性④经济性⑤局限性3.地质解译:地质解译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具体是指专业人员通过应用各种解译技术和方法在遥感图像上识别出地质体,地质现象的物性和运动特点,测算出某种数量指标的过程。
4.直接解译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各种特征,解译者利用直接解译标志可以直接识别遥感像片上的目标地物。
5.间接解译标志是指航空像片上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的特征,借助间接解译标志可以推断与某地物的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
6.地质解译标志:用以识别地质体和地质现象,并能说明其性质和特点以及相互关系的影像特征。
7.常见的影纹图案:条带状、网格状、环带状、垅状、链状、斑点状和斑块状8.水系标志:指能够在遥感影像上辨别出的呈各种形状的水流的一种解译标志,对地形、地貌、岩性、构造解译有较强的意义。
9.河流三角洲的图像特征:在河口区,入海(湖)河流与海(湖)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外形似三角形的、向海突出的地貌体称为三角洲。
三角洲的发育受入海(湖)河流的挟沙能力、海(湖)水动力的影响,随着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和海洋再造营力的增强,依次形成扇形、鸟足形、舌形、尖嘴形、弓形三角洲及河口湾形三角洲。
10.沙丘地貌的图像特征:在航片上可判明新月形沙丘、金字塔状沙丘、蜂窝状沙丘以及纵向沙垄和横向沙垄等形态。
沙丘在影像上一般表现为浅色调,有时陡坡会形成阴影。
11.黄土地貌的图像特征:在遥感图像上黄土塬地势平坦、开阔,冲沟稀疏,耕田发育。
①黄土墚地形上呈条带状。
②黄土峁是由黄土墚再被流水切割,形成不连续的小丘或弧丘。
冲沟呈放射状,冲沟切割深呈“V”形。
1,狭义的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纪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Tiros 1,为真正航天器对地球观测开始。
3,1962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召开的第一次环境遥感国际讨论会上,美国海军研究局的Eretyn Pruitt(伊·普鲁伊特)首次提出“Remote Sensing”(遥感)一词,会后被普遍采用至今。
4,1972年7月23日第一颗陆地卫星ERTS-1发射(后改名为Landsat-1),装有MSS传感器,分辨率为79米。
5,1978年6月,美国发射了第一颗载有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Seasat6,1982年7月16日,Landsat-4反射,装载MSS,TM传感器,分辨率提高到30米7,高分辨率的卫星有:IKONOS,QuickBird-2,GeoEye-1。
8,中分辨率的卫星有:MODIS9,2000年7月15日,第一颗重力卫星CHAMP发射成功,它是由德国GFZ独自研制的,也是世界上首先采用SST技术的卫星。
10,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通信卫星。
11,1988年9月7日中国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1号”。
12,1999年10月14日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中国-巴西地球资源遥感卫星”(CBERS-1), 13,小卫星:重量在1000公斤以下的卫星称为小卫星。
14,遥感类型:1)按遥感平台分类:(1)地面遥感:100m以下平台与地面接触,(2)航空遥感:100m-100km以下的平台,(3)航天遥感:100km以上的平台;2)按波段分类:紫外遥感:波段在0.05~0.38μm之间,可见光遥感:波段在0.38~0.76μm之间。
红外遥感:波段在0.76~1000 μm之间。
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顺序,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3.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单位J辐射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I=d Φ/dS,单位是W/m2,S为面积。
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d Φ/dS,单位是W/m2,S为面积。
I与M都是辐射通量密度的概念,不过I为物体接收的辐射,M 为物体发出的辐射。
它们都与λ有关。
4.绝对黑体(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5.摄影:是通过成像设备获取物体影像的技术。
传统摄影依靠光学镜头及放置在焦平面的感光胶片来记录物体影像;数字影像则通过放置在焦平面的光敏元件,经光电转换,以数字信号来记录物体的影像。
6.感光度:指胶片的感光速度。
胶片感光度高,在光线较弱时也能方便摄影。
7.解像力:通常称为感光胶片的分辨力。
解像力越高,景物的细部表达的越清晰。
解像力的大小取决于涂布在胶片上感光乳剂银盐粒子的大小,银盐越小,分辨率越高。
8.数字图像:是指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分类:既有光学图像又有数字图像。
9.程辐射(度):相当部分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部分辐射称程辐射,亮度为Lp10.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Pρ占总入射能量P0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
ρ=Pρ/ P0*100%11.成像光谱技术:既能成像又能获取目标光谱曲线的“谱像合一”的技术称为成像光谱技术,按该原理制成的扫描仪称为成像光谱仪。
12.形状: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
13.图型:目标地物有规律的排列而成的图形结构。
14.正像素:我们把一个像素内只包含一种地物称为正像素。
15.差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减就是差值运算,即:fD(x,y)=f1(x,y)-f2(x,y)比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除(除数不为零)就是比值运算,即:fR(x,y)= f1(x,y)/f2(x,y)16.遥感中使用较多的有可见光、红外和微波波段。
遥感的定义:从远处采集信息,即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识别地物。
广义遥感是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遥感的特性:一、空间特性:宏观性、大尺度性。
二、时相特性:动态变化、周期成像。
三、波普特性。
遥感的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1)航天遥感(2)航空遥感(3)地面遥感按遥感获取的数据形式:(1)成像方式遥感(2)非成像方式遥感按传感器的工作方式:(1)被动遥感(传感器只能被动的接收地物反射的太阳辐射电磁波信息进行遥感)(2)主动遥感(传感器本身发射人工辐射,接收目标地物反射回来的辐射)地物光谱差异主要表现在:(1)不同地面物体的反射或发射能量之间的光谱差异(2)不同地面物体的反射或发射能量是随波长而变化(3)不同时期底物的反射或发射能量之间的光谱差异看15页1.7遥感的现状与趋势23页图2.2电磁波谱表2.1遥感使用的电磁波段波长范围黑体:是绝对黑体的简称,指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恒等于1(100﹪)的物体四定律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1)普朗克辐射定律:黑体辐射的能量Q=h*v(h普朗克常数,v频率)说明辐射能量与它的波长成反比,即辐射的波长越长,其辐射能量越低。
(2)斯特潘-波尔兹曼定律:M=ɡT4 (ɡ为斯特潘-波尔兹曼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说明随着温度的增加,辐射能的增加是很迅速的。
(3)基尔霍夫辐射定律:由M黑=M/a(M黑为黑体的辐射通量密度,a为吸收率)得出a=M/ M黑=e,吸收率=发射率,即地物的吸收率越大,发射率也越大。
(4)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的峰值波长Y maxT=b(b为维恩位移常数)说明黑体温度增加时,其辐射曲线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看28页(1)-----(5)电磁波(太阳辐射)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两种基本物理过程:吸收和散射。
大气中各种成分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明显特点,是吸收带主要位于太阳辐射的紫外和红外区,而对于可见光区基本上是透明的。
1、什么是遥感?为什么遥感可以用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p1)遥感:是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应用探测仪器,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原因: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的反射或发射辐射特性。
2、简述遥感发展概况。
(前言)①1858年获得世界上第一张航空像片,出现的航片判读技术是现代遥感技术的雏形;②1956年世界上第一课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为遥感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③1972年7月23日发射了第一课地球资源卫星,即陆地卫星1号,是一颗遥感专用卫星,可称为遥感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④1982年美国发射陆地卫星4号,1986年法国发射的Spot卫星被称为第二代遥感卫星,目前已发展到第三代遥感卫星;⑤遥感技术的发展不仅仅表现在传感器空间分辨率的提高上,其他各方面发展也十分快速,遥感平台、遥感图像处理硬件系统、应用方面都有很多突破性进展;⑥未来要建立的数字地球是对真是地球及其相关现象数字化描述的一个虚拟地球。
2、世界上第一颗陆地资源卫星的名字、发射时间、发射国家是什么?(前言)世界上第一颗陆地资源卫星是美国1972年7月23日发射的,名为“陆地卫星1号”。
3、什么是电磁波谱?可见光的波段范围是什么?(p5)电磁波谱:电磁波是电磁场的传播,人们将电磁波按照波长或频率、波数、能量的大小顺序进行排列,这就是电磁波谱。
范围:0.38~0.76μm4、基尔霍夫定律的基本结论是什么?(p7)好的吸收体也是好的辐射体。
5、什么是绝对黑体和绝对白体?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是接近绝对黑体?(p7)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绝对白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反射,则这个物体是绝对白体。
物体:黑色的烟煤6、根据黑体辐射波谱曲线,简述黑体辐射的三个特性。
遥感重点1.广义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厂等的探测。
2.狭义的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3.遥测: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的技术,分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
4.遥控: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体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
5.遥感系统包括: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用。
6.遥感的分类:(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
7.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 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航天遥感阶段(1957-现在)8.波:振动的传播称为波。
9.电磁波: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10.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1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
1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14.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
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15.维恩位移定律:黑体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即往波长短的方向移动,这就是位移的含义。
如果辐射最大值落在可见光波段,物体的颜色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波长逐渐变短,颜色由红外到红色再逐渐变蓝变紫。
16.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17.太阳光谱:通常指光球产生的光谱,光球发射的能量大部分集中于可见光波段。
18.大气的物质组成:不变成分:氧气,氮气,臭氧。
可变成分:盐粒气溶胶。
19.臭氧在10-40km高度对0.2-0.32um有很强的吸收带,此外0.6-9.6um 的吸收也很强。
20.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它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21.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米氏散射的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22.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通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23.大气投射的定量分析: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就可见光和红外线而言,被云层或其他粒子反射回去的比例最大,约占30%,散射约占22%,吸收约占17%,透过大气到达地面的能量仅占入射总量的31%。
24.太阳辐射近似于温度6000K的黑体辐射,而地球辐射则接近于温度为300K的黑体辐射。
25.反射率:物体反射的辐射能量占总入射能量的百分比。
26.镜面反射:指物体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
入射波和反射波子啊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
27.漫反射:指不论入射方向如何,虽然反射率与镜面反射一样,但反射方向却是“四面八方”。
1.遥感平台:是指搭载传感器的工具。
2.遥感平台根据运载工具的类型分为: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和地面平台。
3.航天遥感将其分为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和海洋卫星系列。
4.低轨:就是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
5.高轨:地球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36000km左右。
6.太阳同步轨道:指卫星相对于地球的角速度与地球相对与太阳的角速度相等。
7.摄影:通过成像设备获取物体影像的技术。
8.全景摄影机又称扫描摄影机。
9.缝隙式摄影机又称航带摄影机,通过焦平面前方位置的与飞行方向垂直的夹缝快门获取横向的狭带影像。
10多光谱摄影机分为:多相机组合型,多镜头组合型,光束分离型。
11.垂直摄影:摄影机主光轴垂直于地面或偏离垂线在3°以内。
取得的像片称水平像片或垂直像片。
12.遥感摄影机直接摄取的胶片是负片。
经晒印的照片则是正片。
13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的区别:第一:投影距离的影响:垂直投影图像的缩小和放大与投影距离无关,并有统一的比例尺。
第二:投影面倾斜的影响:当投影面倾斜时,垂直投影的影响仅表现为比例尺有所放大。
第三:地形起伏的影响:垂直投影时,随地面起伏变化,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实际水平距离成比例缩小,相对应位置不变。
中心投影时:地面起伏越大,像上投影点水平位置的位移量就越大,产生投影误差。
14.像片的比例尺:即像片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地面上相应两点实际距离之比。
15.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像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点位在像片位置上的移动。
16.光学密度:指胶片经感光显影后,影像表现出的深浅程度。
17.感光度:指胶片的感光速度。
18.反差:胶片的明亮部分与阴暗部分的密度差。
19.灰雾度:未经感光的胶片,显影后仍产生轻微的密度,呈浅灰色。
20.解像力:通常称为感光胶片的分辨力。
21.扫描成像:指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时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22.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地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
23.固体自扫描是用固体的探测元件,通过遥感平台的运动对目标地物进行扫描的一种成像方式。
24.微波遥感:通过微波传感器获取从目标地物发射或反射的微波辐射,经过判读处理来识别地物的技术。
25.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
26:波谱分辨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波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
间隔愈小,分辨率越高。
27.颜色的本质是:所有的颜色都是对某段波长有选择的反射而对其他波长吸收的结果。
28.颜色的性质由明度,色调和饱和度来描述。
明度指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亮程度的感觉。
色调是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饱和度是彩色纯洁的程度。
29.互补色:若两种颜色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补色。
30.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两种颜色混合相加产生,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
则称之为三原色。
31.遥感图像解译: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32.目标地物的特征:可以概括分为“色,形,位”三大类:色: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颜色。
形: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形状。
位:指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空间位置。
33.色调:全色调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
34.阴影: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
35.形状: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
36.纹理: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的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
37.目视解译方法和基本步骤。
1.目视解译方法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方法:是指根据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标志和解译经念,识别目标地物的办法与技巧。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直接判读法:是根据遥感影像目视判读直接标志,直接确定目标地物属性与范围的一种方法。
(2)对比分析法:此包括同类地物对比分析方法,空间对比分析法和时相动态对比法。
同类地物对比分析方法是在同一景遥感影像上,有已知地物推出未知目标地物的方法。
空间对比分析法是根据但判读区域的特点,判读者选择另一个熟悉的与遥感图像区域特征类似的影像,将两个影像相互对比分析,有已知影像为依据判读未知影像的方法。
时相动态对比法是利用同一地区不同时间成像的遥感影像加以对比分析,了解同一目标地物动态变化的一种解译方法。
(3)信息复合法:利用透明专题图或者透明地形图与遥感图像重合,根据专题图或者地形图提供的多种辅助信息,识别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的方法。
(4)综合推理法:综合考虑遥感图像多种解译特征,结合生活常识,分析,推断某种目标地物的方法。
(5)地理相关分析法:根据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借助专业知识,分析推断某种地理要素性质,类型,状况与分布的方法。
2.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为了提高目视解译质量,需要认真做好目视解译前的准备工作,一般来说,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工作;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得遥感影像。
(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方法,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3)室内详细判读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奠定了室内判读的基础,建立遥感影像判读标志以后就可以在室内进行详细判读了。
(4)野外验证与判读室内目视判读的初步结果,需要进行野外验证,以检验目视判读的质量和解译精度。
对于详细判读中出现的疑难点,难以判读的地方则需要在野外验证过程中补充判读。
野外验证是指再次到遥感影像判读区去实地核实影像解译的结果。
(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
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成果,一般以专题图或遥感影像图的形式表现出来。
将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成果转绘成专题图,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手工转绘成图。
一般在有灯光的透图台上进行。
另一种是在精确几何基础的地理地图上采用转绘仪进行转绘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