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期末试卷知识重点
- 格式:docx
- 大小:64.66 KB
- 文档页数:9
《遥感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遥感的定义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厂、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侠义: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电磁波的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按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3、遥感探测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遥感平台越高视角越宽广,可以同步探测到的地面范围就越广)、时效性(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时效性强)、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获取的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且数据来源连续,具有可比性)、经济性(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局限性(许多电磁波有待开发,还需发展高光谱遥感以及其他手段相配合)第二章:1.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2.电磁辐射: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漏的现象3.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4.比辐射率: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辐射出的辐通量与同温度下黑体辐射出的辐通量的比值5.黑体辐射特性:(1)在给定温度下,黑体的光谱辐射能力随波长而变化;(2)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即光谱辐射能力;(3)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6.太阳辐射及大气对辐射的影响:大气吸收,影响主要是造成遥感影像暗淡;大气散射增强了信号中的噪声部分,造成遥感影像质量的下降;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传输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过率很高7.植被光谱反射特性: (1)蓝红波段为吸收带(2)绿波段为弱反射带(3)近红外波段有强反射,但含水量造成反射吸收。
水体光谱反射特性:@蓝、绿波段反射带 @近、中红外波段为完全吸收。
城市道路、建筑物 : @红外波段较可见光波段反射强 @石棉瓦较其他材料反射强 @沥青较其他材料反射网弱 @自然状态下土壤表面的反射率没有明显的峰值或谷值第三章:8.遥感成像原理:(1)摄影成像原理,利用安装在飞机上的航摄仪器,按照预定的计划从空中向地面摄影取得航空相片的全部作业过程(2)扫描成像原理,是传感器将收集到的电磁波能量通过仪器内的光敏或者热敏软件转变成电能后再记录下来9.微波遥感的特点:全天候工作,对某些题目有特殊光谱特征,对冰雪,森林,土壤具有一定穿透能力,对海洋遥感具有特殊意义。
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遥感?广义上: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实际工作中,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范畴。
狭义上:遥感探测地物基本原理: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现代遥感:特指在航天平台上,利用多波段传感器,对地球进行探测、信息处理和应用的技术。
☐ 电磁波的传输过程☐ 遥感技术系统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论、设备和技术的总称。
遥感技术系统主要有:①遥感平台系统②遥感仪器系统③数据传输和接收系统④用于地面波谱测试和获取定位观测数据的各种地面台站网;⑤数据处理系统。
⑥分析应用系统。
☐ 遥感应用过程1.问题声明(分析问题、假设建模、指定信息需求)2.数据收集(遥感、实地观测)3.数据分析(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可视化分析、测试假设)4.信息表达(数据库、误差报告、统计分析、各类图件)☐ 遥感的发展趋势高分辨率、定量化、智能化、商业化第二章 电磁波及遥感物理基础☐ 电磁波、电磁波谱(可见光谱)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电磁波是一种横波。
电磁波的几个性质:一般的光探测器或感光材料只对光强度有响应,因而只能感受到光波场的振幅信息,对相位信息则无响应。
干涉(interfere )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的两列光/波相遇时,使某些地方振动始终加强(显得明亮),或者始终减弱(显得暗淡)的现象,叫光/波的干涉现象。
应用:雷达、InSAR衍射(diffraction )光的衍射(Diffraction )指光在传播路径中,遇到障碍物或小孔(狭缝)时,偏离直线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
偏振(polarization )横波在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上,其振动矢量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
1.阐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遥感是指通过不接触被探测的目标,利用传感器获取目标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取被探测目标、区域和现象的又用信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探测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处理、信息应用3.与传统对地观测手段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应用和可比性、经济型、局限性4..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按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按传感器探测波段: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按工作方式:主动遥感喝被动遥感、成像遥感喝非成像遥感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5.试述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多光谱摄影技术是航空遥感的重要发展,卫星遥感把遥感技术推向了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崭新阶段,微波遥感的发展进一步体现为多极化技术、多波段技术和多工作模式6.主要遥感平台有哪些,各有何特点?地面遥感平台,如固定的遥感塔、可移动的遥感车、船舰等航空遥感平台,如各种固定翼和旋翼飞机、系留气球、探空火箭等航天遥感平台,各种不同高度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或不载人的宇宙飞船、航天站和航天飞机7.大气和通过其中传播的电磁波的散射有哪几类?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瑞利散射又称分子散射其散射强度与入射辐射的波长的四次方正比即入射辐射的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米氏散射其散射强度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正比具有方向性粗粒散射其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光是非选择性散射。
8.什么是大气窗口?常用于遥感的大气窗口有哪些?通常把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投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9.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物理过程:能源:太阳辐射能大气传输:部分被大气中微粒散射和吸收而衰减。
波长位于大气窗口的能量才能通过大气层。
并经大气衰减后到达地表与地表相互作用:不同波长的能量到达地表后,被选择性反射,吸收,透射,折射。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选择、判断、计算、简答第一章:遥感定义:遥感是指利用飞机、卫星或其他飞行器等运载工具(平台)上安装某种装置(传感器),探测目标的特征信息(电磁波的反射或发射辐射),经过传输处理,从中提取感兴趣信息的过程。
遥感类型:(1)按平台分,地面、航空、航天、宇航遥感;(2)按传感器探测波段范围分:紫外、红外、可见光、微波遥感;(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4)按记录信息的表现形式分: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5)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遥感的信息特点:(1)真实性、客观性;(2)探测范围大;(3)资料新颖且能迅速反应动态变化;(4)成图迅速;(5)手机资料方便;遥感技术系统组成:(1)目标的信息特征;(2)目标信息的传输;(3)空间信息的采集;(4)地面接收与预处理;(5)信息处理;(6)信息分析与应用;第二章:电磁波概念:交互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电磁波以及电磁波谱(遥感应用光谱)紫外:0.01-0.38um可见光:0.38-0.76um红外线:0.76-1000um微波:1mm-1m电磁波以及电磁波谱(红外划分)近红外:0.76-3um中红外:3-6um远红外:6-15um超红外:15-1000um偏振定义:指红波的振动矢量偏于某些方向的现象或振动方向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光的偏振:光波电矢量振动的空间分布对于光的传播方向失去对称性的现象叫做光的偏振;偏振光可分为:线偏振光、部分偏振光、椭圆偏振、圆偏振;黑体:在任何温度下,对各种波长的电磁辐射的吸收系数等于1的物体;黑体辐射:黑体的热辐射称为黑体辐射;普朗克热辐射定律:表示出黑体辐射通量密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按波长分布的规律;玻尔兹曼定律:黑体总辐射通量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与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温度越高,总的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维恩位移定律: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是选择遥感器和确定目标热红外遥感最佳波段的理论基础)瑞里金斯公式: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发射率定义:地物的辐射出射度(单位面积上发出的辐射总通量)W与同温度下的黑体辐射出射度W黑的比值,他也是遥感探测的基础和出发点;按照发射率与波长关系把地物分为:黑体或绝对黑体:发射率为1,常数;灰体:发射率小于1;选择性辐射体:反射率小于1,且随波长而变化;基尔霍夫定律: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地物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W和吸收率之比,对于任何物体都是一个常数,并等于该温度下同面积黑体辐射通量W黑;公式含义理解:在给定的温度下,物体的发射率等于吸收率(同一波段),吸收率越大,发射率越大;温度越低,微波辐射越明显,为什么?发射光谱特性:地物的发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发射光谱曲线:按照特性所画的曲线;等效温度定义:为分析物体的辐射能力,常用最接近灰体辐射曲线的黑体辐射曲线来表达,这时黑体辐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等效辐射温度;(等效温度<实地温度)太阳辐射:太阳是被动遥感主要的辐射源,又叫太阳光,在大气上界和海平面测得的太阳辐射曲线;太阳辐射特点:(1)太阳光谱相当于6000k的黑体辐射;(2)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的波段范围;(0.38-0.76um)(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0.3-3(包括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4)经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很大的衰减;(5)各波段的衰减是不均衡的;大气对电磁波的作用:(1)吸收:氧气:小于0.2 μm;0.155为峰值。
1.1遥感: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物体相接触,在远处把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1.2遥感系统:
2.1地物分类:黑体/绝对黑体选择性辐射体灰体
绝对黑体的特性与规律:对于任何一个波长的电磁辐射全部吸收,吸收率与反射率与温度与辐射波长无关。
2.2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2.3植被反射波谱规律(分三段)
2.3影响植被波谱的因素
3.1遥感平台是搭载传感器的工具航天航空地面(运载工具)
航天遥感平台:气象陆地海洋(服务内容)
3.1评价遥感图像的指标:空间、时间、辐射、波谱分辨率
4.1颜色性质的描述:明度色调(色彩彼此区分的特征)饱和度
4.2数字图像的概念与性质:能够被计算机、、的图像
4.2数字图像的校正:辐射矫正与几何校正
几何校正(定义与优缺点)。
遥感导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第⼀章1、遥感的概念: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标地物的属性的综合性技术。
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应⽤3、遥感的分类⽅法(1)按遥感平台分:地⾯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平台上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在环地球的航空器上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在星际飞船上(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近红外&远红外)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之间多波段遥感: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分成若⼲窄波段来探测⽬标。
(3)按⼯作⽅式分:主动遥感:不依靠太阳,由探测器主动发射⼀定电磁波能量并接受⽬标的后向散射信号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标物的⾃⾝发射和对⾃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4)按遥感应⽤的⽬的分: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4、遥感的特点(若为简答)(1)遥感范围⼤,可实施⼤⾯积的同步观测遥感观测为地⾯探测提供了最佳获取信息的⽅式,并且不受地物阻隔的影响。
遥感平台的范围越⼤,视⾓越⼤,可以同步观测的地⾯信息就越多。
(2)时效性,获取信息快,更新周期短,具有动态监测的特点对于天⽓预报、⽕灾和⽔灾等灾情监测,以及军事⾏动等具有重要作⽤。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性,具有⼿段多、技术先进的特点能够反映许多⾃然⼈⽂信息,能较⼤程度排除⼈为⼲扰。
(4)经济性。
经济效益⾼,⽤途⼗分⼴泛(5)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的电磁波还很有限,仅是其中的⼏个波段范围,已被利⽤的遥感波谱段,对许多地物某些特征不能准确反映。
遥感导论期末试卷A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1分)1. 微波是指波长在--之间的电磁波2.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 、和。
3. 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 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5.Landsat和SPOT的传感器都是光电成像类的,具体是、(列出具体传感器类型)5. .SPOT-1、2、3卫星上携带的HRV--高分辨率可见光扫描仪,可以作两种观测:、.,这也是SPOT卫星的优势所在。
7.美国高分辨率民用卫星有、8.SAR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它属于_______(主动/被动)遥感技术。
9..雷达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分为两种:、10.灰度重采样的方法有:、、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12分)1.黑体:2. 邻域增强3.空间分辨率与波谱分辨率三、问答题(共计67分)1. 为什么我们能用遥感识别地物? 5分2. 引起遥感影像变形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3.与可见光和红外遥感相比,微波遥感有什么特点? 10分4. 简述非监督分类的过程。
8分5.侧视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其工作原理是什么?8分6. 请结合所学Landdsat和SPOT卫星的知识,谈谈陆地卫星的特点15分7. 请结合所学遥感知识,谈谈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15分遥感导论期末试卷B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1. 微波是指波长在-- 之间的电磁波2. 散射现象的实质是电磁波在传输中遇到大气微粒而产生的一种衍射现象,按散射粒子与波长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散射:、和。
3.就遥感而言,被动遥感主要利用_______、_______等稳定辐射,使太阳活动对遥感的影响减至最小。
4.年,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遥感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遥感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遥感技术的基本流程包括哪些环节?a) 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分析b) 数据采集、数据传感、数据处理、数据分析c) 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分析d) 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答案:d) 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应用2. 遥感数据分为哪几种类型?a) 主动遥感数据、被动遥感数据b) 空间遥感数据、热红外遥感数据c) 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d) 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低分辨率遥感数据答案:c) 光学遥感数据、微波遥感数据3. 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表示什么意思?a) 反映数据的时间间隔b) 反映数据的空间位置精度c) 反映数据的光谱分辨能力d) 反映数据的像元尺寸答案:d) 反映数据的像元尺寸4. 遥感影像的光谱分辨率表示什么意思?a) 反映数据记录的时间跨度b) 反映数据记录的幅度范围c) 反映数据记录的空间尺度d) 反映数据记录的波段数量答案:d) 反映数据记录的波段数量5. 遥感技术在哪些领域有广泛应用?a) 农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b) 医疗、教育、旅游等c) 航空、航天、地质勘探等d) 建筑、财务、人力资源等答案:a) 农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二、简答题1. 什么是遥感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遥感技术是指通过空间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物体、现象进行观测和测量的技术手段。
它的基本原理是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并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实现对地表物体的识别、分类和定量描述。
2. 请简要介绍一下光学遥感和微波遥感的特点及应用领域。
光学遥感是利用地球表面反射、散射和辐射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信息进行观测和测量的遥感技术。
其特点包括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较丰富的光谱信息。
常用的光学遥感器有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广泛应用于农业、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
微波遥感是利用地球表面微波辐射的信息进行观测和测量的遥感技术。
遥感定义:1.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遥感是指从不同高度的平台(Platform)上,使用各种传感器(Sensor),接收来自地球表层的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不同的地物及其特性进行远距离探测和识别的综合技术。
3.遥感:遥远感知。
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物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感知的一门探测技术。
具体地讲,是指在高空和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运用各种传感器获取反映地表特征的各种数据,通过传输,变换和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实现研究地物空间形状、位置、性质、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现代应用技术科学。
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工具或设备;传感器: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
遥感类型:1.按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航宇遥感。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
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及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
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遥感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经济性;局限性。
遥感系统组成:遥感信息的收集系统、遥感信息的接收和预处理系统、遥感信息的分析和判读系统。
遥感探测地物信息的过程(原理):电磁波: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它的周围引起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区域内引起新的变化磁场.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传播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电磁波的特点: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和粒子性;波动性形成了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现象。
遥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pdf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遥感技术中,哪种波长的电磁波对植被的反射率最高?A. 可见光B. 近红外C. 中红外D. 远红外2. 下列哪个不是遥感数据的常用分辨率类型?A. 空间分辨率B. 光谱分辨率C. 时间分辨率D. 波长分辨率3. 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增强”是指什么?A. 增加图像的对比度B. 增加图像的亮度C. 增加图像的饱和度D. 增加图像的清晰度4. 以下哪种传感器类型通常用于获取高分辨率的遥感图像?A. 被动传感器B. 主动传感器C. 多光谱传感器D. 超光谱传感器5. 遥感数据的大气校正主要用于解决什么问题?A. 消除地形影响B. 消除大气影响C. 消除云层影响D. 消除噪声影响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7. 解释遥感中“光谱特征”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8. 描述遥感图像分类的基本步骤,并说明其在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三、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9. 假设你有一个遥感图像,其空间分辨率为30米,覆盖面积为100平方公里。
计算该图像包含的像素总数。
10. 给定一个遥感传感器的光谱响应曲线,如何计算特定波长下的反射率?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20分)11. 论述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B. 近红外2. D. 波长分辨率3. A. 增加图像的对比度4. D. 超光谱传感器5. B. 消除大气影响二、简答题6. 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作物生长监测、病虫害检测、土壤肥力评估等,其重要性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确保粮食安全。
7. 光谱特征是指不同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反射或发射特性。
在环境监测中,通过分析特定物质的光谱特征,可以识别和监测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
8. 遥感图像分类的基本步骤包括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选择分类算法、训练分类器、分类执行和后处理。
遥感原理与应用期末复习题1.广义遥感是指所有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
2.狭义遥感是一种综合性探测技术,在高空或外层空间的各种平台上,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得地面电磁波辐射信息,然后通过数据传输和处理揭示地面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
3.传感器是遥感技术系统的核心,由信息收集、探测系统、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4部分组成。
4.遥感平台是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5.主动遥感是指传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如雷达;被动遥感是指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地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的反射能量,太阳是被动遥感最主要的辐射源。
多波段遥感是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间,再细分成若干窄波段,以此来探测目标。
6.遥感可以按照工作平台分类,包括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照探测电磁波的工作波段分类,包括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按照遥感应用的目的分类,包括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地质遥感等;按照资料的记录方式分类,包括成像方式、非成像方式(如雷达辐射计等);按照传感器工作方式分类,包括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7.遥感的特点包括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但也有局限性。
1.电磁波是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气中传播。
2.电磁辐射是指电磁能量的传递过程,包括辐射、吸收、反射和透射。
3.电磁波谱是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
4.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包括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为主,地球自身热辐射可忽略不计)、中红外波段(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地球自身热辐射均为被动RS辐射源)、热红外波段(以地球自身热辐射为主,地表以反射太阳辐射可忽略不计)。
这些特性的意义在于,可见光和近红外RS影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反射特性,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上信息既有地表反射太阳辐射的信息,也有地球自身热辐射信息,热红外波段遥感影像上的信息来自地物本身的辐射特性。
一.名词解释:★1.遥感: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电磁波:交互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
★3.绝对黑体: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性吸收。
★4.大气窗口:电磁波受到大气衰减作用较轻、透射率较高的波段。
5.反射率(ρ):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即ρ=(Pρ/ P 0)×100%。
6.反射波谱: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7.雷达:是由发射机通过天线在很短的时间内,向目标地物发射一束很窄的大功率电磁波脉冲,然后用同一天线接收目标地物反射的回波信号而进行显示的一种传感器。
8.相关掩膜处理方法:指对于几何位置完全配准的原片,利用感光条件和摄影处理的差别,制成不同密度,不同反差的正片或负片,通过它们的各种不同叠加方案改变原有影像的显示效果,达到信息增强目的的方法。
9.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图像。
★10.数字图象增强: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通过增加颜色提高图像质量和突出所需信息,利于做进一步的分析或判读。
11.多种信息源的复合:是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
★12.目视解译:它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13.遥感影像地图:以遥感影像和一定的地图符号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
★14. 计算机辅助遥感制图: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根据制图原理,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地图编辑加工技术,实现遥感影像制图和成果表现的技术方法。
★15.正像素和混合像素:一个像素内只包含一种地物;像素内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物。
★16.监督分类:是根据已知试验样本提出的特征参数建立判读函数,对各待分类点进行分类的方法。
★17. 非监督分类:是事先并不知道待分类点的特征,而是仅根据各待分点特征参数的统计特征,建立决策规则并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遥感概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遥感是指利用什么技术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A. 卫星B. 雷达C. 红外线D. 激光答案:A. 卫星2、下列哪一种波段主要用于遥感影像的获取?A. X射线B. 紫外线C. 红外线D. 可见光答案:D. 可见光3、下列哪一种遥感平台常用于气象观测?A. 卫星B. 飞机C. 无人机D. 地面站答案:A. 卫星4、下列哪一种方法常用于遥感影像的校正?A. 辐射校正B. 几何校正C. 强度校正D. 所有上述答案:B. 几何校正5、下列哪一种技术可以用于获取夜间遥感影像?A. 多光谱成像B. 热成像C. 合成孔径雷达D. 光学成像答案:C. 合成孔径雷达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遥感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是____、____和____。
答案:传感器、平台和数据处理与分析。
2、常用的遥感影像获取方法有____、____和____。
答案: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
3、在遥感影像处理中,常常需要进行____和____。
答案:辐射校正、几何校正。
4、遥感在环境监测、____、____和____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答案:城市规划、农业管理、资源调查。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请简述遥感的定义及其应用领域。
答案:遥感是利用传感器对地球表面进行非接触式观测的技术。
其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农业管理、资源调查等。
2、请简述遥感影像获取的基本流程。
答案:遥感影像获取的基本流程包括确定观测目标、选择适当的遥感平台和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以及数据传输和处理。
3、请简述遥感影像处理的主要步骤。
答案:遥感影像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影像增强和分类等。
这些步骤旨在提高影像质量,提取有用信息。
4、请简述遥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答案:遥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监测空气质量、水质状况、森林覆盖变化、自然灾害等,为环境保护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遥感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遥感是指通过无需直接接触物体,利用___识别、感测、测量地球表面及大气等对象的一种手段。
A. GPS技术B. 遥感卫星C. 电磁波辐射与相互作用D. 航空摄影答案:C2. 遥感分辨率是指___。
A. 遥感影像的大小B. 遥感影像的质量C. 遥感系统观测地物的能力D. 遥感定位精度答案:C3. 遥感应用领域中的热红外遥感在___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A. 农业监测B. 水资源调查C. 气象预测D. 矿产资源勘测答案:A4. 遥感影像解译中,利用不同波段反射率的差异来判断地物类型的方法称为___。
A. 海岸线解译B. 植被指数法C. 影像地学特征解译D. 多时相遥感解译答案:C5. 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___。
A. 大气污染监测B. 土壤侵蚀状况评估C. 水质监测D. 森林覆盖变化监测答案:A、B、C、D二、简答题1. 请解释遥感中的分辨率指标。
答案:分辨率指标是遥感影像中能够分辨出的最小地物大小,也可以理解为遥感系统观测地物的能力。
分辨率分为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两种,空间分辨率是指一个遥感系统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所能区分的地物最小尺寸;光谱分辨率是指遥感系统在不同波段的电磁辐射观测中所能区分的不同波段的能力。
2. 请列举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答案: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有以下应用:- 农田面积统计与变化监测:通过遥感影像可以对农田的面积进行统计,并监测农田面积的变化情况。
- 农作物生长监测:通过遥感影像可以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包括生长阶段、病虫害情况等。
- 土壤水分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情况,为农田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 农作物遥感遥感图像分类:利用遥感影像中的光谱信息可以对农田进行分类,识别不同的农作物类型。
- 土壤养分监测:通过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土壤的养分含量,为合理施肥提供指导。
三、论述题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对环境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估。
遥感大学期末考试重点1、遥感的特性(1)空间特性:视域范围大,具有宏观特性。
(2)光谱特性:探测的波段从可见光向两侧延伸,扩大了地物特性的研究范围(目前用于遥感的电磁波段有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微波)。
(3)时相特性:周期成像,有利于进行动态研究和环境监测。
3、遥感平台名词解释:遥感平台是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分为:地面平台:为航空和航天遥感作校准和辅助工作。
航空平台:80 km以下的平台,包括飞机和气球。
航天平台:80 km以上的平台,包括高空探测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4、可见光范围(每一个波段的范围都要知道)5、遥感系统的组成(图要掌握能够画出,必考题8分,英文要写出全称及对应汉字)光学信息为模拟信号在胶片上成像;A/D 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HDDT high density digital tape 高密度数字磁带;CCT Computer compatible tape计算机兼容磁带5、大气发生的散射主要有三种: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米氏散射:这种散射是指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称为无选择性散射与大气散射有关的各种解释题(强调波段):(1)大气瑞利散射解释天空蔚蓝与朝霞夕阳的橘红色(考研):特别是对可见光而言,瑞利散射现象非常明显,因为这种散射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λ4)成反比,即波长越长,散射越弱。
无云的晴空呈现蓝色,就是因为蓝光波长短,散射强度较大,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使太阳辐射传播方向的蓝光被大大削弱。
在日出和日落时,因为这时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向地面,通过的大气层比阳光直射时要厚得多。
在长距离的传播中,蓝光波长最短,几乎被散射殆尽,波长次短的绿光散射强度也居其次,大部分被散射掉了。
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散射最弱,因此透过大气最多。
★★★★★★★★★★★★★★★★遥感: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遥感系统的组成: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遥感数据: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一部分与地面发生作用后反射,再次经过大气层,到达传感器。
传感器将这部分能量记录下来,传回地面,即为遥感数据。
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按高度分为:地面平台:为航空和航天遥感作校准和辅助工作。
航空平台:80 km以下的平台,包括飞机和气球。
航天平台:80 km以上的平台,包括高空探测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人造地球卫星的类型:低高度、短寿命卫星:150~350 km,用于军事。
中高度、长寿命卫星:350~1800 km,地球资源。
高高度、长寿命卫星:约3600 km,通信和气象。
遥感的类型:按遥感平台分:1、地面遥感2、航空遥感3、航天遥感4、航宇遥感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1、紫外遥感2、可见光遥感3、红外遥感4、微波遥感5、多波段遥感按工作方式分:1、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2、成像遥感和非成像遥感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外层空间遥感、大气层遥感、陆地遥感、海洋遥感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经济性(…) 局限性(…)电磁波谱:按电磁波波长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电磁波谱。
依次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黑体:指入射的电磁波全部被吸收,既没有反射,也没有透射( 当然黑体仍然要向外辐射)。
显然自然界不存在真正的黑体,但许多地物是较好的黑体近似( 在某些波段上)。
太阳常数: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I⊙=1360 W/m2大气窗口:通常把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时透过率较高的光谱段称为大气窗口。
遥感导论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遥感的基本原理是指( A )A. 接收和记录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B. 统计分析遥感图像的像素值C. 利用人眼对图像进行观察和解读D. 利用遥感图像进行地物分类和识别答案:A2. 遥感数据的传感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中的哪几种?( BCD )A. 红外传感器B. 光学传感器C. 微波传感器D. 超声波传感器答案:BCD3. 红外遥感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 ABCD )A. 军事侦察和情报获取B. 气象预报和环境监测C. 农业生态和植被分类D. 遥感定量分析和地质勘探答案:ABCD第二部分:填空题1. 遥感图像的分辨率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方面。
答案: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2. SAR遥感数据的优点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无视天候影响,无论白天黑夜都能获取数据;具有穿透雾霾和云层能力3.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的应用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监测;城市建设和更新评估第三部分: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答案: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作物监测、土壤水分探测、病虫害预测和农田环境监测等方面。
通过使用遥感卫星获取的定期遥感图像,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提前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通过测量土地表面的热辐射和植被指数等指标来估计土壤水分情况,辅助农民制定合理的灌溉方案。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农田的环境变化,例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请简要解释遥感数据的预处理步骤。
答案:遥感数据的预处理步骤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和几何校正等过程。
首先,辐射校正是为了将原始数据中的辐射量转换为可比较的表达形式,通常是将数字值转化为辐射亮度或辐射反射率。
然后,大气校正是对遥感图像中受大气影响的辐射进行校正,以去除大气散射和吸收的干扰。
遥感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遥感的基本概念(广义与狭义)广义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包括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探测。
狭义遥感:仅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从远处将目标电磁波特性纪录下来,通过分析,解释物体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补充层面:因此,又可以说: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揭示地球表面各种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
2.遥感、遥测、遥控的区别遥感区别于遥测(Telemetry)和遥控(Remote Control)。
遥测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技术。
遥控指远距离控制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技术。
完成空间遥感过程往往需要综合运用遥测技术和遥控技术。
例如,卫星遥感必须测定卫星运行参数\控制卫星运行姿态等。
3遥感系统组成遥感系统包括:被探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5大组成部分。
4.遥感类型的划分(1)按遥感平台分,包括:A、地面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地面平台上,如车载平台、船载平台、手提平台等。
B、航空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航空器上,如飞机、气球等,一般高度小于80千米。
C、航天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航天器上,如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火箭等,一般高度大于80千米。
D、航宇遥感→指遥感器安放在星际飞船上,主要用于对地月系统以外目标进行探测。
(2)按遥感器的探测波段分,包括:A、紫外遥感→指利用0.05-0.38微米间紫外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B、可见光遥感→指利用0.38-0.76微米间可见光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C、红外遥感→指利用0.76-1000微米间红外辐射波段进行探测。
D、微波遥感→指利用1毫米-10米间微波辐射进行探测。
E、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被分成若干狭窄波段进行遥感探测。
(3)按工作方式分,包括:A、主动遥感→指利用遥感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地物后向散射信号进行探测。
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瑞利散射(分子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引起。
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大气颗粒对可见光,距离地面9-10km ,电磁波长小于1um )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烟尘、小水滴和气溶胶引起。
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米氏散射在光线前进方向比向后方的散射更强。
(云雾对红外的散射、潮湿天气;距地面0-5km ,电磁波长集中在0.76-15um )瑞利散射——分子散射发生条件:当微粒直径 D<<电磁波波长入散射效应(规律):散射系数丫 *( 1/入4 )短波强于长波米氏散射:主要大气中固态微粒引起发生条件:当微粒直径 D ~电磁波波长入散射效应(规律):散射系数丫 *( 1/入2 )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主动遥感,遥感器发射人工探测信号,到达目标后信号反射回来被传感器接收从而对目标性质、数量、空间位置进行识别的遥感方式。
如,夜晚拍照通常要在相机上装闪光灯。
主要是“微波遥感” .被动遥感:遥感本身并不发射任何人工探测信号,只是被动接收来自于目标的信号,从而实现对目标性质、数量、空间位置等特征进行识别的遥感方式。
“无源遥感” ,如中午拍照。
电磁波谱与大气窗口电磁波谱 :按照波长的长短顺序将各种电磁波依次排列而制成的一张图表,从左到右按波长增加排列为:宇宙射线— r 射线— X 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微波—无线电波和工业用波大气窗口 :是指在大气中传播受到衰减作用较轻因而透射率较高的电磁波段加色法与减色法加色法 :用于物理学、计算机中颜色合成 .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而得到新颜色的方法,就成为加色法。
减色法 :常用于颜料色混合、印刷出版业 .是指颜料吸收了白光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原色将剩余色光反射出来而获得新颜色的方法。
减色法三原色:黄、品红、青。
影像解译与直接解译标志遥感图像解译:根据遥感图像所提供的影像特征及其对应目标的特点进行推理和判断将目标识别出来,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工作就称为遥感图像解译(判读). 直接解译标志:能在遥感影像上直接看到可供判读的影像特征,如形状、大小、阴影、纹理、色调等 .遥感图像的光谱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指遥感器所选用的波段数量的多少、各波段的波段位置及波长间隔的大小。
即选用通道数、每个通道的中心波长、带宽,三者共同决定光谱分辨率。
光谱分辨率越高,专题研究的针对性越强,对物体的识别精度越高,遥感应用分析的效果就越好。
光谱分辨率越高,越容易捕捉到各种物质特征波长的微小差异,便于找到那些识别不同地物类型的” 诊断波谱“。
所以高光谱遥感就有利于探测目标物之间波谱特征的细微差异,光谱分辨率越高,描述每个像元的特征向量维度就越高,高光谱遥感数据的维度就越高。
光谱分辨率的选取要以研究地物的波谱特征为基础。
时间分辨率:指遥感器重复覆盖同一地区的频率或时间间隔的长短,时间间隔越短,则说 明。
时间分辨率越高。
主要由遥感平台的回归周期来决定。
中心投影与垂直投影 :中心投影:所有的投影光线都交于一点所形成的投影 垂直投影:所有投影光线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投影面RVI 与 NDVINIR 代表近红外,R 代表红光。
被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有效指标 . 无监分类与有监分类 :无监分类:在对研究区不了解的情况下,只是依据每一类型地物所具有的相似性(类似度),把反映各类型地物特征值的分布按相似分割和概率统计理论将各像元归并成不同的空间集 群,然后结合地面实地调查来确定各集群的地物类型从而达到识别分类目的的分类方法 •其数学基础是:多元统计的聚类分析有监分类:利用对研究区已有类别的先验知识从遥感图像上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训练区作为 样本,据此估计出各类别的统计特征参数(主要是指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进而建立判别函 数,然后利用判别函数实现对待分类像元进行分类的方法。
有监分类的数学基础:多元统 计的判别分析• 遥感图像的辐射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指遥感器所能识别的地物间最小辐射度差,辐射度差越小,则说明该传感器越灵敏,这主要取决于传感器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
辐射分辨率越高,则遥感图像中每个像元 存储时所需要的字节数就越多,目标间能被区分开来的可能性就越大,图像质量就越高。
空间分辨率:指遥感影像上一个像元所对应的地面实际面积的大小,通常有 3种表示方法:像元线对数瞬时视场 植被的红边效应地物的反射波谱“植被的陡坡效应 -红边效应”植被在绿光有一反射小峰在近红外有一反射 高峰,是其3到5倍.植物反射光谱从洪波段的低反射迅速过渡到近红外的高反射的那段光谱区域,通过其拐点 所处的波长位置和斜率等参数来定量描述,是植物反射光谱曲线最典型的特征。
二、简答题狭义的遥感的定义是什么?其 4大物质组成要素分别是?狭义:利用飞机、人造卫星或其它飞行器作运载工具,主要以电磁波为媒介,通过多种传 感器用非接触式的方式获取远距离目标和现象的信号,进而推求其位置、属性及数量等信 息的的一种科学与艺术相容的技术手段。
狭义: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RVI:比值植被指数 RVI 豐匸或RVIDNNIR R式中:DN 表示像元点的数字化值,p 为地表反射率,NDVIDN NIR D N R 或 NDVINIR R NDVI: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 NIRRNDVI 被认为是监测地区或全球植对象传感器信息传播媒介遥感平台植被遥感中常用的比值植被指数 RVI 定义是? 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 NDVI 定义为?他们各自效应是什么?DN NIR ,、L-・,, NIRRVI _______ 或 RVI _______DN R R比值植被指数:效应:(1)消除地形起伏产生的阴影的影响(2)提高与地面实测生物物理参数的相关性——生物物理建模NDVIDN NIR DN R或 NDVINIR RDN NIR DN RNIR R效应:(1) NDVI 是植被生长状态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
许多研究表明, NDVI 与 LAI 、绿色生物量 NPP 、植被覆盖度、光合作用等植被参数有关,因此 NDVI 被认为是监测地区或全球植被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有效指标(2) NDVI 经比值处理,可以部分消除与太阳高度角、卫星观测角、地形、云 /阴影 和大气条件有关的辐照度条件变化(大气程辐射)的影响(3) 对于陆地表面的主要覆盖而言,云、水、雪在可见光波段比近红外波段有较高 的反射作用,其 NDVI<0 ;岩石、裸土在两波段上有相似的反射作用,其 NDVI 接近于0;有植被覆盖的地表其NDVI>0且随覆盖度的增加而增大(4) NDVI 的局限性:NDVI 增强了近红外与红色通道反射率的对比度,它是近红外 与红光比值的非线性拉伸,其结果是增强了低值部分,抑制了高值部分,结果导致了 对高植被区较低的敏感性(饱和效应)。
遥感影像判读的常用 8个判读标志分别是? 影像色调颜色形状大小纹理图形或图案阴影立体外貌 阴影,位置,纹理,大小,色调,颜色,图型,形状。
图像增强处理中,指数变换、对数变换及高斯变换各自的效应是什么?差异。
度像兀间的亮度差异。
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的定义?目的?其两个重要环节分别是什么?几何校正的概念:指采用特定的数学变换方程消除图像中的几何变形,产生一幅符合某种地 图投影或图形表达要求的新图像的技术过程,就称为图像的几何校正。
目的:就是要纠正这些系统及非系统因素引起的图像变形,从而实现与标准图像或地形图(我们认为地形图的几何位置是准确的,尽管地形图也存在一定的变形, 但只要在一定的容差范围内就可以接受)的几何整合。
两个重要环节:一是实现像元的坐标变换,即将畸变图像坐标转换成标准图像空间(主要是 地图空间)坐标,难点在于"转换模型”如何确定与求解。
二是坐标变换后实现像元值的 重采样。
什么是米氏散射与瑞利散射?两者的主要差异是什么?瑞利散射(分子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 原子和分指数变换 Z Be" C效应:压缩低亮度像兀间的亮度差异, 扩展咼亮度像兀间的亮度差异。
对数变换:ZBLg (AZ )C效应:扩展低亮度像兀间亮度差异,抑制咼亮度像兀间亮度Z高斯变换:效应:压缩低亮度和咼亮度像兀间的亮度差异,扩展中间亮Z 2子引起。
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
(大气颗粒对可见光,距离地面 9-10km ,电磁波长小于 1um )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主要由大气中的烟尘、小水滴和气溶胶引起。
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
米氏散射在光线前进方向比向后方的散射更强。
(云雾对红外的散射、潮湿天气;距地面0-5km ,电磁波长集中在 0.76- 15um )差异:瑞利散射主要发生在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米氏散射发生在近紫外 ~ 红外波段,但在红外波段米氏散射的影响超过瑞利散射。
遥感图像处理中常用比值法来处理图像,它的主要效应是什么?请举例详细说明不会何为影像解译?何为直接解译标志?影像上有哪些常用的解译标志?遥感图像解译:根据遥感图像所提供的影像特征及其对应目标的特点进行推理和判断将目标识别出来,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工作就称为遥感图像解译(判读)。
直接解译标志:能在遥感影像上直接看到可供判读的影像特征称为直接判读标志,如形状、大小、阴影、纹理、色调等。
常用解译标志 :1,色调与颜色指地物反射、辐射电磁波的性质和能量强弱在影像上的表现说明两点: a 解译者必须了解该解译图像中影像色调的支配因素.如可见光和近红外图像均反映地物“反射”波谱特征的差异,涉及地物的物质组成、水分含量等;而热红外图像则反映地物“发射”波谱特征的差异,是地物温度差异的记录;雷达图像反映地物后向散射能量的差异,涉及到地物介电常数、表面粗糙程度等物理性质 .b 影像色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受目标本身的波谱特征因时因地、因环境变化而变化外,还受到成像高度、成像时间(光照角度、强度)、遥感器观察角度、成像后处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使用色调标志时要特别小心 2,阴影指因倾斜照射,地物自身遮挡光源而造成影像上的暗色调阴影分为本影和投落阴影,前者是地物背光面在影像上呈现的暗色调构像,有助于获得目标的立体感;后者是地物背光方向地物投射到地面的暗斑在影像上的构像,它反映地物的侧面形态,可以根据侧影的长度及照射角度反算地物的高度,但是,因为阴影的遮盖会掩盖一些信息,给解译工作带来不便 3,大小指地物长、宽、高、面积、体积等在影像上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