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92.61 KB
- 文档页数:2
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注意事项。
方法对32例患者共34个动脉瘤采用GDC栓塞,其中宽颈动脉瘤1例,采用支架辅助后栓塞。
结果 34个动脉瘤采用栓塞治疗,100%栓塞24个动脉瘤,95%以上栓塞8个,90%栓塞2个。
术后随访6~12个月,无一例病人出现再出血或死亡。
结论使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但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电解脱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性近年来,随着血管介入材料及介入治疗设备的进步,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1]。
笔者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期间(2004年8月~2005年4月),共参与血管内介入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4个,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42~75岁,平均51岁。
本组病例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CT诊断)起病,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Hunt-Hess分级:Ⅰ级8例,Ⅱ级18例,Ⅲ~Ⅳ级6例。
1.2 影像学资料脑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1个,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4个,前交通动脉瘤12个,后交通动脉瘤7个,基底动脉瘤3个,大脑前动脉动脉瘤5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2个。
1.3 治疗方法在局部麻醉或神经安定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股动脉,将导管选择性插至靶动脉,先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动脉瘤位置、大小、形状并测量瘤颈、瘤体直径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术中全身肝素化。
在可控铂金导丝指引下,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囊腔内,拔除铂金微导丝,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大小适合的GDC,经微导管缓慢推入动脉瘤腔内。
每次电解脱前经导引导管造影,证实GDC完全位于动脉瘤腔内,用此方法重复向动脉瘤腔内放置GDC,直至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塞满意后拔除微导管、导引导管。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的观察及护理陆海颖;林云;吴红燕;朱秀春;刘秋燕【摘要】目的研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的观察及护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住院期间行弹簧圈栓塞治疗,提高护理治疗并观察其术后病情、并发症.结果治疗后患者生命质量显著提升(P<0.05),所有患者中,出现4例术后头痛、恶心,1例出现剧烈头痛、张口困难、恶心呕吐,经过解痉、抗凝、扩管治疗后,症状缓解;发生穿刺部位少量渗血者1例,重新包扎并加压处理后未再出血;出现1例术后伤口疼痛,全身不适、哭闹不止,予以镇静止痛治疗后缓解;出现1例失语及对侧肢体瘫痪,积极予以解痉、抗凝、扩容等治疗后,患者于2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早期发现及科学合理的护理,可使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的病死率降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科学》【年(卷),期】2018(008)012【总页数】4页(P149-151,159)【关键词】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生命质量;不良反应【作者】陆海颖;林云;吴红燕;朱秀春;刘秋燕【作者单位】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广东英德 513000;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广东英德 513000;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广东英德 513000;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广东英德 513000;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广东英德 5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3颅内动脉瘤为引起颅内出血较为常见的病因,其早期死亡率可高达36%,而反复出血者死亡率更是高达70%以上[1-2],故早期有效治疗颅内动脉瘤显的尤为重要。
颅内动脉瘤治疗临床上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降低患者的血压,颅内压以及脑脊液引流对患者大脑动脉痉挛以及出血等临床症状,而手术治疗主要是对病变大脑动脉血管进行栓塞,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起手术方式包括动脉瘤颈夹闭或结扎,载瘤动脉夹闭及动脉瘤孤立术,动脉瘤包裹术,开颅动脉瘤栓塞法,经血管内栓塞动脉瘤,其手术方法各有利弊。
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急诊栓塞破裂动脉瘤【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急诊栓塞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
通过病例分析,探讨了手术方案、术后护理措施和并发症风险评估,观察了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在治疗动脉瘤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未来的研究应该继续深入探讨其应用前景,进一步完善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关键词】动脉瘤、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急诊栓塞、破裂、手术方案、术后护理、并发症、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应用前景、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是血管壁的异常膨出,通常发生在主动脉和脑动脉等部位。
动脉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血管壁的结构异常或受损导致血管壁的薄弱部位受到持续和异常增加的血流压力,从而形成局部膨出。
动脉瘤的病变部位如果位于脑动脉等重要部位,一旦发生破裂就会造成严重的颅内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
目前,对于动脉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
介入治疗在治疗动脉瘤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在不开放颅骨的情况下直接治疗动脉瘤。
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作为介入治疗的一种新型装置,在近年来的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其通过缠绕在动脉瘤颈部实现栓塞和分离,达到破裂动脉瘤的目的,同时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和并发症的风险。
针对以上背景,本文将结合病例分析和手术方案探讨,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在急诊栓塞破裂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观察。
1.2 相关概念解释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是一种用于治疗动脉瘤的介入性医疗器械,通过在动脉瘤腔内部放置弹簧圈,从而实现栓塞和阻断动脉瘤的血流,达到治疗的效果。
这种弹簧圈的特点在于可以通过电解作用逐渐释放,最终完全脱落,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创伤和并发症风险。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的选择和放置需要精准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护人员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动脉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型号和放置位置,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观察与护理
沙丽娟;赵伏
【期刊名称】《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9)3
【摘要】@@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异常膨出的部分[1],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介入技术日益成熟和介入材料的不断改进,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已在临床广泛应用[2],栓塞后的护理尤为重要.我科2010年1~12月采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总页数】2页(P238-239)
【作者】沙丽娟;赵伏
【作者单位】116011,辽宁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116011,辽宁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3
【相关文献】
1.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 [J], 汪晖;刘靖;周红霞
2.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干预 [J], 童艳青
3.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 [J], 高秀兰;范波胜;朱继人
4.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观察 [J], 艾明华;范一木;黄捷;吕秀东;
杨立波;张广玉
5.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体会 [J], 王东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解可脱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护理目的探讨水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以及护理体会。
方法对2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做介入治疗术前护理、术中的配合护理及术后病情观察和护理。
结果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操作,严密观察和细致护理,25例患者共28处动脉瘤成功栓塞,25例患者术中术后未出现颅内动脉瘤破裂,均痊愈出院。
结论采用水解可脱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传统开颅夹壁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有效降低死亡率特点,而充分的物品准备,细致的病情观察和术中密切的护理配合及术后并发症观察和护理,对保证手术成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标签:水解可脱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护理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产生的囊性膨出部分,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患者出现剧烈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1]。
随着神经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采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被广大患者所接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我院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为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5~65岁,临床主要症状多由动脉瘤出血,瘤体压迫或者动脉痉挛造成,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或神经功能障碍,意识状态改变等,术前经头颅CT检查,25例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20例患者到达介入室时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其余均意识清。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插管下进行栓塞,全程肝素化,以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先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脑血管情况,了解动脉瘤大小、形态、位置,并测量瘤颈及瘤体直径,根据测量结果选择直径与瘤体相当的弹簧圈,通过微导管位于动脉瘤腔内后,通过水解方法将弹簧圈释放,直至脑动脉瘤达到完全封密填塞,最后通过DSA造影确定动脉瘤不再显影为止,留置股动脉鞘管6 h。
1.3 护理方法1.3.1 术前护理1.3.2 心理护理由于脑动脉瘤疾病患者多数起病急,在一刹那间患者的肢体感觉、运动、语言等功能受到严重障碍,加之患者及家属对血管内介入治疗不了解,担心手术及治疗效果,介入治疗费用高,担心自己会留有后遗症,长期卧床,偏瘫,失语,而顾虑重重,因此护士应耐心、细致对患者介绍这种治疗方法的优点、目的及成功病例,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加强对治疗的信心,争取在最佳时机接受介入治疗,此外,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对家属应详细说明手术目的,结果及可能发生的危险,以取得患者家属对疾病的了解和对手术选择的同意。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的观察及护理发表时间:2016-05-16T10:18:01.440Z 来源:《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作者:盛琴[导读] 开颅手术为传统治疗颅内动脉瘤方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脑动脉瘤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院于2013年5月起给予颅内脑动脉瘤患者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并在术后科学观察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盛琴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安徽芜湖 241001【摘要】目的:探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护理方法。
方法:以2013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评价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
结果:104例患者中,20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再出血12例,肢体障碍8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0.2±2.4)d。
结论:通过术后合理的观察及护理,有利于提升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护理颅内动脉瘤是指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为神经科常见病,发病率、病死率以及致残率都比较高。
开颅手术为传统治疗颅内动脉瘤方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临床研究表明,采用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脑动脉瘤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院于2013年5月起给予颅内脑动脉瘤患者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并在术后科学观察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13年5月~2014年5月医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男64例,女40例;年龄35~64岁,平均(42.5±2.1)岁;Hunt-Hess分级:0级30例,Ⅰ~Ⅲ级48例,Ⅳ~Ⅴ级26例;动脉瘤部位:大脑前交通动脉瘤42例,后交通动脉瘤22例,基底节区动脉瘤16例,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4例,左大脑前动脉动脉瘤10例。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例分析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例分析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部疾病,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和介入治疗,而近年来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成为一种新型选择。
本文通过分析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实验结果和临床案例,总结其治疗效果和优势。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技术是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电解作用,使金属丝脱落,从而达到填塞动脉瘤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且手术风险小,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治疗方式。
近年来,不少机构对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临床试验和实验室模拟,专家们发现,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技术具有如下优势:1、手术难度小;2、对血管内膜器械和治疗效果的影响小;3、操作方便;4、止血性好;5、可重复使用。
尤其是对那些严重耗损和难以栓塞的颅内动脉瘤,此技术在治疗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以下是一个临床案例分析,来证明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
病例:患者女,35岁,因头痛、眼前黑影、眼球突出等症状就诊,经诊断为颅内动脉瘤。
听从医生建议选择了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
治疗开始前,医生先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包括神经外科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过程:治疗中,医生在患者的供体侧股动脉进行了介入,通过引导导线和支架以及金属丝等介入器械进行治疗,将金属丝送入到颅内动脉瘤内,并将金属丝通过电解作用进行脱落,从而完全填塞住了动脉瘤。
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患者的颅内动脉瘤被完全填塞,且术后并无明显的不适,治疗效果良好。
3个月后,患者再次到医院进行复查,结果显示颅内动脉瘤完全被填塞,治疗效果稳定。
综上可看出,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短的恢复时间,同时也减少了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