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充满智慧的制盐工艺
- 格式:docx
- 大小:15.10 KB
- 文档页数:1
自贡的大三绝指的是千年盐业、彩灯文化和恐龙化石。
其中,千年盐业指的是自贡地区拥有丰富的盐矿资源,是世界著名的井盐产地,有着悠久的盐业历史。
彩灯文化指的是自贡地区的彩灯产业,有着品种繁多、工艺精湛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重要代表之一。
恐龙化石则是指自贡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
自贡的小三绝指的是龚扇、剪纸和扎染。
其中,龚扇是一种以竹子为原料制作而成的薄如蝉翼、轻如绸纱的薄扇,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之一。
剪纸则是指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出各种图案,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
扎染则是一种染色工艺,通过将布料扎紧或折叠成各种形状,再用染料进行染色,制作出各种图案和色彩的布料。
总的来说,自贡的大三绝和小三绝都是该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重要代表之一。
古今自贡盐是中国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品类。
自贡盐的品类繁多,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主要的品类,并对其特点进行详细阐述。
一、精制碘盐精制碘盐是指在普通食盐中添加适量的碘化钾或碘化钠,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元素。
自贡盐作为中国盐业的重要产地之一,其生产的精制碘盐在全国享有盛誉。
精制碘盐不仅具有普通食盐的调味功能,还能够预防和治疗碘缺乏病,对于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特种盐特种盐是指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求,在加工过程中对盐进行特殊处理而得到的盐品。
自贡盐的特种盐种类繁多,包括食品添加剂盐、药用盐、工业用盐等。
这些盐品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满足了不同行业和个人的需求。
三、岩盐自贡盐是以岩盐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
岩盐是一种天然形成的矿物盐,具有丰富的矿物质含量和独特的味道。
自贡盐的岩盐主要分布在盐井中,其开采方式独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技艺。
四、海盐除了岩盐,自贡盐还以海盐为原料进行加工。
自贡地区靠近海洋,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海盐的生产成为可能。
海盐具有淡淡的咸味和独特的风味,被广泛应用于烹饪和调味。
五、低钠盐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低钠盐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盐品。
低钠盐是指通过减少盐中的钠含量而制成的盐品,可以有效降低人们的钠摄入量。
自贡盐的低钠盐产品经过精细加工,保留了盐的风味特点的同时,降低了钠含量,符合现代人对于健康饮食的需求。
六、有机盐有机盐是指在盐的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机的种植方法和加工技术,生产出的符合有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盐品。
自贡盐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出了高质量的有机盐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七、调味盐调味盐是指在普通食盐中加入不同的调味料,使其具有特殊的风味和口感。
自贡盐的调味盐种类繁多,包括蒜香盐、花椒盐、海鲜盐等。
这些调味盐能够为菜肴增添丰富的味道,提升食欲,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以上介绍的是古今自贡盐的一些主要品类,每一种盐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满足了人们不同的需求。
井盐开采流程
井盐开采是一项传统的矿业活动,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省等地,尤其是自贡市。
井盐开采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钻井:首先,需要在含盐层的地下位置钻设井口。
传统的钻井方法使用绳索和钻杆,通过不断提升和下放钻具来钻进地下。
2. 抽卤:钻好井之后,通过井口向地下注入清水或空气,使含盐的地下水(卤水)上升至地面。
在现代的钻井技术中,也可能使用泵机直接抽取卤水。
3. 卤水净化:抽出的卤水含有杂质,需要经过净化处理才能用于制盐。
净化过程可能包括沉淀、过滤等步骤,去除泥沙和其他悬浮物。
4. 蒸发结晶:净化后的卤水被输送到蒸发池或蒸发器中。
在这里,卤水通过太阳光或人工加热蒸发,盐分逐渐结晶。
5. 收集和晾晒:当卤水中的盐分达到一定浓度后,开始结晶。
然后,工人会收集结晶的盐并将其铺放在晾晒场进行自然晾晒,以去除多余的水分。
6. 破碎和筛选:晾晒后的盐块需要被破碎成小颗粒,并通过筛选分离出不同粒径的盐产品。
7. 包装:最后,筛选出的盐按照不同的用途进行包装,准备销售或进一步加工。
井盐开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精确的工程技术和严格的操作流程。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井盐开采也在不断引入新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减少环境影响。
自贡盐井:植根地下一千米跨越时空两千年凡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形势高上,其咸脉即韫藏地中。
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
盐井周圆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余,深必十丈以外,乃得卤信。
故造井功费甚难。
其器治铁锥,如碓嘴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山舂凿成孔。
其身破竹缠绳,夹悬此锥。
每舂深入数尺,则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长。
初入丈许,或以足踏碓梢,如舂米形。
太深则用手捧持顿下。
所舂石成碎粉,随以长竹接引,悬铁盏挖之而上。
大抵深者半载,浅者月余,乃得一井成就……——《天工开物〃井盐》自贡地处川南,被称为“千年盐都”,从东汉章帝时期开始,已有近两千年的井盐开采生产历史。
自贡盐场在晋代初具规模,唐宋闻名全川,明清进一步发展,在咸丰与同治时成为四川盐业中心,迄今仍然是我国最大的井矿盐生产基地,年产井盐200多万吨。
自贡是一座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城市。
据说,“自贡”这个名字来源于两口盐井,一口叫“自流井”,一口叫“大公井”。
关于“大公井”与“大贡井”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自贡地区往来商人众多,口音混杂,“大公井”逐渐被叫成了“大贡井”;另一种是大公井生产的盐质量上乘,曾被上贡给皇帝食用,于是人们改称其为“大贡井”。
于是,这座城市取“自流井”和“大贡井”之合称,名为“自贡”。
“吃在四川,味在自贡。
”自贡盐帮菜的味道自然离不开当地井盐的调和。
井盐世世代代承载了自贡人的精神,在自贡人心中烙上了深厚的文化印迹。
自贡市行政区划中的自流井区、贡井区,公交车站中的盐都花园、盐仓、盐卡子等名称的来源均与盐业生产紧密相关,而与井盐相关的餐饮店名更是随处可见,由此构成自贡独特的盐井文化。
自贡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主要影响力来源于盛极一时的盐业。
自贡历史上先后钻凿有13000多口盐井,繁荣时期同时投入生产的盐井达数百口乃至上千口。
一口盐井“见功”造成,往往会在其周边带出一批盐井建成,如果出产丰富,甚至能够促成一个小镇的诞生。
古⽼井盐制作⼯艺古⽼井盐制作⼯艺(⾃贡灯会上的盐井天车棚,⽤啤酒瓶搭建的)(依然还在⽣产中的⽼盐灶)⾃贡号称盐都,但⼀般提起⾃贡,联想到的⾸先是灯会,恐龙,美⾷。
盐虽然每天不可缺,但和旅游好像挂不上勾。
上个周末,难得的晴朗天⽓,和朋友⼀起去⾃贡玩,发现个有趣的地⽅:燊海井。
⼀个活⽣⽣的有着160多年历史的井盐⽣产地。
(这个清朝的盐⼚规模⼤得超过我的想象,很难在镜头中将全貌囊括其中)(井盐开采的主要场地,天井棚和⼤车)柴⽶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都是⽇常⽣活必不可缺的东西。
那么,我们每天都不能缺少的盐,到底是怎么⽣产出来的呢?⼀般来说盐有海盐,湖盐和井盐的区别。
海盐在夏威夷的Kauai岛上看到过海盐⽥。
那基本就是围海圈地,制作⽐较简单。
湖盐在我⼀直向往但还没去成的青海应该能看到。
⽽⾃贡则是四川有名的井盐产地。
(当年⾃贡的天车棚。
的确看得出,已经不是作坊式,完全是⼤型⼯⼚规模了)(以前的输卤管道像过⼭车架不?⽤⽵筒拼接的,相当有四川特⾊的⼯业化^_^)⾃贡井盐⾃东汉汉章帝发端,到晋已初具规模,唐宋时期闻名全川,距今已有两千年的产盐历史。
北宋庆历年间发明使⽤的“冲击式顿钻法”,更是开创了⼈类机械钻井技术的先河。
近代以来,⾃贡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井盐⽣产基地了。
说实话,在这⾥我才真正明⽩了中学历史课本⾥所说的“明清时期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
更何况这个⽼盐井直到今天仍然还可以活⽣⽣的运作。
⽵筒,⽵蔑索,原⽊做的滑轮,相当有四川特⾊,和我想象中⼯业化那种全⾦属机械完全不同。
(这个井⼝就是160多年前打出来的世界第⼀个超过千⽶井深的燊海井,打开后⼀股很浓的天然⽓味道迎⾯⽽来)(从井⾥汲取黒卤原料,倒到旁边的⽊盆⾥,有管道通向提纯井盐的地⽅。
据介绍⼀提可以⽣产15公⽄纯盐)燊海井开钻于清代道光⼗五年(公元1835年),历时3年,⽅始凿成。
井深1001.2⽶,是⼈类钻井史上第⼀⼝超千⽶的深井。
遥遥领先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西⽅各国。
伟大的井——自贡井盐传奇——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探秘(下)文/李忠东,图/缪自平大约在2亿年前三叠系,自贡地区正处于由海而陆的转换时期。
大量的盐卤、岩盐、天然气被理藏于此,是四川盆地三叠系岩盐和卤水矿床的典型代表地区。
2000年前,生活于此的先民偶然发现了2亿前“埋藏”于此的盐卤,然后便开始了对这种稀缺物质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们凿井取卤,从大口径盐井到卓筒井,最终穿越千米岩层,创造了世界钻井的最高成就。
不仅如此,采盐业的发展与繁荣,还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并最终孕育了自贡这座城市,以及这里根植于盐卤的独特文化。
[自贡第一口盐井——富世井]位于自贡市富顺县的富世井,被认为是自贡历史上的第一口盐井,标志着自贡井盐业的开端。
这口井的发现者是一种叫梅泽的獠族人。
据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梅泽“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三百尺,盐泉涌出,煎之成盐”。
东汉章帝年间(公元76-88年),人们在梅泽发盐泉地方,今富顺县城关镇开凿了这口盐井。
到了南北朝时期,富世井在蜀中已经闻名遐迩,以产量高、盐质好而富甲一方,并促使政府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以“富世盐井”为中心设置了“富世县”,这是四川省内第一个因盐设置的县。
隋唐时期“富世盐井”曾创下日产6100多公斤的纪录,一口井的赋税居然占到蜀内盐井年税总额的两成有余。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世”讳,改“富世县”为“富义县”,“富世盐井”亦再改为“富义盐井”。
到了宋代,改为“富顺县”。
明正德末至嘉靖初年,随着盐卤资源的枯竭,这口连续生产超过千年的古盐井最终废弃。
但因“富世盐井”而起的“富顺县(富世县)”却历经1446年而不变,成为自贡盐业史上及自贡置市史上的传奇。
[卓筒井——井盐开采的一次革命]四川井盐开采历史已有2300多年了,但到了宋代,就算有着悠久开采历史和丰富采卤经验的盐工,也遇到麻烦。
当浅层盐卤资源业已枯竭,埋藏于更深的三叠系盐卤,当时广泛采用的大口径浅井便已无能为力了。
笕管密布的盐场古代自贡盐场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随着钻井技术的演进,输卤技术亦相应发展起来。
四川早期的井盐生产中,大多是就井设灶,卤水的输送一般只有很短的距离,常靠人力挑运,输卤的技术也较为简单和原始。
随着生产的发展,井位的增多, 盐灶与卤井分离,卤水的输送量和输送距离不断增大。
因此,管道输卤技术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竹笕输卤工艺。
这种工艺我们最早可从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找到线索。
在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给我们刻画了一幅完整的输卤场景。
从画像砖上可以看到,在采卤的楼架上,有长方形的储卤器,从储卤器有管线引出,管线按自上而下的方向向地面延伸,一直到煮盐的灶上,连结于煎盐锅旁的又一个储卤器。
显然卤水是从这一储卤器转注人盐锅,再以柴薪作燃料煎烧成盐的。
可以肯定,画像砖上从采卤楼架到盐灶的管线,是作为输卤用的。
当然,这种管线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以及制作的工艺如何,现在还不能确切地断定,然而,我们却从这里清楚地看到输卤技术的萌芽,看到后来被称作笕的输卤管道的前身和雏型。
发现较早的巫溪大宁盐泉曾有“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的记述,这一“引”字即说明是一种引流或输送。
《太平寰宇记》中“以竹引入泉”的记录就更加清楚确切地说明:大宁盐泉的卤水,是以竹为管道引输的。
而这种输送卤水的竹管称作笕,则是源自于北宋淳化年间,大宁知监雷说以“横板三十窍,承以修竹,谓之笕筒。
” 的记载,当时引输盐卤的竹管就被称作笕了,可见输卤竹笕由来已久,其历史已近千年。
至明清时期竹笕输卤技术渐臻完善和合理,并在富荣、键乐等盐场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达到了非常精湛和科学的程度。
竹笕输卤是利用压差和连通器原理,在没有任何加压装置的条件下,运用竹制管道将卤水送达目的地。
这种竹笕连通之后,连绵起伏,翻山越岭,经过提高扬程等技术处理,可将卤水输往远达十数里之外的煎盐灶房。
其景象甚为恢宏壮观。
蜿蜒山间的输卤竹笕同凿井的碓架、汲卤的天车(木制井架)和开采天然气的盆一样共同被视为中国古代井盐生产的象征。
自贡古代巧夺天工的输卤技术随着钻井技术的演进,输卤技术亦相应发展起来。
四川早期的井盐生产中,大多是就井设灶,卤水的输送一般只有很短的距离,常靠人力挑运,输卤的技术也较为简单和原始。
随着生产的发展,井位的增多, 盐灶与卤井分离,卤水的输送量和输送距离不断增大。
因此,管道输卤技术也应运而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竹笕输卤工艺。
这种工艺我们最早可从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找到线索。
在东汉井盐生产画像砖上,给我们刻画了一幅完整的输卤场景。
从画像砖上可以看到,在采卤的楼架上,有长方形的储卤器,从储卤器有管线引出,管线按自上而下的方向向地面延伸,一直到煮盐的灶上,连结于煎盐锅旁的又一个储卤器。
显然卤水是从这一储卤器转注人盐锅,再以柴薪作燃料煎烧成盐的。
可以肯定,画像砖上从采卤楼架到盐灶的管线,是作为输卤用的。
当然,这种管线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以及制作的工艺如何,现在还不能确切地断定,然而,我们却从这里清楚地看到输卤技术的萌芽,看到后来被称作笕的输卤管道的前身和雏型。
发现较早的巫溪大宁盐泉曾有“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的记述,这一“引”字即说明是一种引流或输送。
《太平寰宇记》中“以竹引入泉”的记录就更加清楚确切地说明:大宁盐泉的卤水,是以竹为管道引输的。
而这种输送卤水的竹管称作笕,则是源自于北宋淳化年间,大宁知监雷说以“横板三十窍,承以修竹,谓之笕筒。
”的记载,当时引输盐卤的竹管就被称作笕了,可见输卤竹笕由来已久,其历史已近千年。
至明清时期竹笕输卤技术渐臻完善和合理,并在富荣、键乐等盐场获得了高度的发展,达到了非常精湛和科学的程度。
竹笕输卤是利用压差和连通器原理,在没有任何加压装置的条件下,运用竹制管道将卤水送达目的地。
这种竹笕连通之后,连绵起伏,翻山越岭,经过提高扬程等技术处理,可将卤水输往远达十数里之外的煎盐灶房。
其景象甚为恢宏壮观。
蜿蜒山间的输卤竹笕同凿井的碓架、汲卤的天车(木制井架)和开采天然气的盆一样共同被视为中国古代井盐生产的象征。
自贡盐场闻名于世的凿井技术当确定地下藏有卤水后,如何将其开采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四川井盐生产的第二个环节,凿井。
所谓井盐井盐,是有井才有盐。
井盐生产有别于海盐、池盐和湖盐,是以凿井、采卤、制盐的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的。
四川盐卤矿藏埋藏较深,因此盐井的开凿,难度很大。
古人云:“煮海易,煮井难;煮滇井易,煮蜀井难。
难凿井,难及泉,难汲泉。
泉汲,难在设锅;锅设,难在置车;汲泉,井漏,补难;已汲,井枯,废难。
”四川盐工是如何凿开覆盖在盐卤之上厚达百米千米的坚硬岩石,汲取到人们渴望的卤水呢?勤劳智慧的四川人民靠锸、锄、锹等铁质工具或者利用畜力和一些简易的机械设备挖掘泥土、破碎岩石,一脚一脚地蹬踩,一寸一寸地钻凿,通过数月,乃至数年,才凿成一口盐井。
即便这样,自战国末年李冰穿广都盐井开始的两千多中,四川共钻成盐井10多万口。
仅盐都自贡一地,就钻成盐卤、天然气井13000多眼。
在此期间,四川的凿井技术也实现了从大口浅井、到小口深井,从手工开凿、简单机械凿井到机器钻井的飞跃。
四川井盐所使用的钻井技术(冲击式顿锉钻凿技术)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享有世界近代石油钻井之父的美誉。
(彭泽益,王仁远.《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54至251年,由蜀郡守李冰在率领民从修筑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开凿的广都盐井,他利用农用工具,采取挖水井的办法,挖出了井口直径约2米井深15米的盐井。
自此,四川地区揭开了井盐生产的序幕。
从广都盐井开始,中国古代凿井技术经历了约1290年人工挖掘的大口盐井时期,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四川等地都以人力挖掘浅层盐井提汲浓度较低的卤水艰难维持日常生产和生活需要。
但这种大口浅井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井浅(一般为十数丈,最深为八十丈),水淡(含盐度底),井壁易塌。
那怎样开采出更深层次、含盐量更高的卤水呢?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盐工在总结大口盐井开凿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在四川凿出了一种新型的小口径盐井——卓筒井。
自贡历史悠久,因盐建镇、置县、设市。
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和70年建市史。
素以“千年盐都”的美誉而蜚声中外。
说起自贡,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盐,因为在这座城市里到处都能看到盐的影子。
走进盐都自贡,除了盐业历史博物馆的详尽陈列,除了燊海井的古盐场物证,就连它的地名也在给你讲述盐的故事。
自贡以盛产井盐闻名,其悠久的采卤制盐史,可上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
北周武帝时(公元561 年~578 年),因富世盐井而置富世县,因大公井而置公井镇。
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因镇置荣州,改镇为公井县。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大平天国攻占南京,淮盐受阻。
川盐济楚,得以运销两湖淮盐引岸市场。
1937年抗战军兴,海盐停滞,川盐崛起,再度济楚,有设市之需。
1939年9月1日始将川盐史上称为富荣盐场的东西两场--自流井和贡井从富顺、荣县划出合并而建立省辖的自贡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钻汲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四川省大英县的严昌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井盐四川盐业从凿井、汲卤、输卤到煎盐,分工很细,工序繁难,工程费用和设备投资颇多。
每开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余年乃至数十年;凿井投资,浅者以千两计,深者以万两计,甚至有费至三四万两而不见功者。
经营井灶的企业主,大多数凑资朋充,采取合伙制度,以使资力雄厚。
在富荣产区,投资者(称客人)和地主以租佃和合股的形式做井,有“年限井”(或称客井)和“子孙井”之分。
道光朝以前多为“年限井”,即凿井成功后,投资者按照比例只享有一定年限的股份及其收益,届期将井及其设施全部无偿地交还地主;“子孙井”在开凿成功后,由投资者与地主长期共同拥有所有权。
随着凿井技术的提高,井深相应增加,投资者付出的垫支资本数额持续上升,改变了股份结构中投资者与地主原来分占的比率,“年限井”逐步过渡为“子孙井”。
自贡制盐工艺流程自贡是中国古代盐业发达的地区之一,自古以来就以制盐工艺闻名。
下面将介绍自贡制盐的工艺流程。
一、采卤自贡盐田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地下盐水资源丰富。
制盐的第一步是采卤。
采卤过程中,首先在盐田挖掘深井,然后通入淡水,使地下盐层中的盐水溶解,然后抽取地下盐水。
二、脱除杂质采卤得到的盐水中含有一些杂质,需要进行脱除。
脱除杂质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是利用沉淀法和过滤法。
沉淀法主要是通过加入适量的沉淀剂,使杂质沉淀下来,然后将清洁的盐水抽取出来。
过滤法则是通过过滤器将杂质过滤掉。
三、蒸发结晶脱除杂质后的盐水需要进行蒸发结晶。
蒸发结晶是将盐水放置在大型的浅盐池中,通过太阳的照射和自然风力的作用,使盐水逐渐蒸发,最终形成结晶的盐。
四、收获晶盐经过一段时间的蒸发结晶,盐池中的盐结晶逐渐增多,此时需要进行收获。
收获晶盐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收获,即用工具将结晶的盐从盐池中铲出,然后放置在晾晒场晾晒。
另一种是机械收获,即使用机械设备将结晶的盐收集起来。
五、晾晒和烘干收获的盐晶需要进行晾晒和烘干,以去除余水和增加盐的干燥度。
晾晒一般是将盐晶摊放在晾晒场上,通过太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使盐晶逐渐干燥。
烘干则是使用热风炉或其他热源将盐晶进行加热,加快盐晶的干燥速度。
六、筛分和包装晾晒和烘干后的盐晶需要进行筛分和包装。
筛分是将盐晶进行粒度的筛选,将大颗粒和小颗粒的盐分开。
包装则是将盐装入袋子或盒子中,便于储存和销售。
总结:自贡制盐的工艺流程包括采卤、脱除杂质、蒸发结晶、收获晶盐、晾晒和烘干、筛分和包装等几个步骤。
这个工艺流程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改进,保证了制盐的质量和效率。
自贡的制盐工艺流程在盐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为其他地区的制盐工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流程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顿钻技艺)内含十分丰富,包括钻井设计程序、钻前准备、钻井、修治、打捞、气卤鉴别和钻井中气卤资源显示前兆等内容。
这一技术沿袭了宋代汲制井盐的工艺流程,包括钻井、取卤、晒卤(滤卤)、煎盐等工序。
一、钻井
以绳式顿钻钻井方法即搭一长方形木架,利用杠杆原理踏起吊在杠端的大铁棒(铁棒下端如碗口大)。
骤然将脚松开,铁头重击井底,边击边加水,然后以刮筒取出泥浆,如此反复,井便越打越深。
二、取卤
井打好之后便用大楠竹去节后下到井下隔开淡水,然后利用花车上的放蔑将吸卤筒放到井下将卤水盛满,再扳起花车,卤水便取出来了。
三、晒卤
在晒坝里,晒盐架和井筒是一对好搭档,人在筒车里走动,将盐卤水打进竹筒倒入天船(晒盐架上的木槽),流入尿杆,卤水通过天船底部接出的长竹筒的小眼散落到金、竹桠,水份逐渐蒸发,当卤水浓度达到18—20度后再输入滤缸过滤。
(滤卤:滤缺将卤水中的泥沙、杂质滤掉澄清再放入盐锅内煎盐)
四、前盐
灶匠将有经过滤的卤水舀入灶房里的盐锅中,经高温逐渐成盐。
自贡盐业博物馆介绍
自贡盐业博物馆坐落在自贡市的繁华街道——沿滩区。
博物馆为三层建筑,采用了仿古建筑的形式,屋顶上覆盖着红瓦,颜色鲜艳。
一进大门就是博物馆的主体,主体建筑共三层,一楼为主馆,二楼为盐史馆、盐工馆和临时展厅。
主馆分为盐业历史、井盐生产、盐业管理和盐文化等四个部分,主要展示了我国盐业发展的历史以及自贡盐业生产和管理的相关知识。
一楼展厅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制盐工艺和古代自贡制盐的过程。
在二楼展厅有古代自贡的盐工生活场景的复原陈列,这些场景生动地再现了古代自贡盐工们当时的生产劳动场景。
三楼展厅展示了现代自贡制盐工艺技术和现代化盐业生产设施。
在三楼展厅的后方有一面墙,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盐工们制作岩盐时所使用的工具。
其中有一种工具叫做“凿岩井”,它是一种用来凿岩开矿、开采地下卤水、制碱、制卤等用途的工具,其作用就像是今天用来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一样。
这个“凿岩井”已经被收藏在了博物馆内。
—— 1 —1 —。
自贡闻名于世的凿井技术当确定地下藏有卤水后,如何将其开采出来呢?这就进入了四川井盐生产的第二个环节,凿井。
所谓井盐井盐,是有井才有盐。
井盐生产有别于海盐、池盐和湖盐,是以凿井、采卤、制盐的工艺流程进行生产的。
四川盐卤矿藏埋藏较深,因此盐井的开凿,难度很大。
古人云:“煮海易,煮井难;煮滇井易,煮蜀井难。
难凿井,难及泉,难汲泉。
泉汲,难在设锅;锅设,难在置车;汲泉,井漏,补难;已汲,井枯,废难。
”四川盐工是如何凿开覆盖在盐卤之上厚达百米千米的坚硬岩石,汲取到人们渴望的卤水呢?勤劳智慧的四川人民靠锸、锄、锹等铁质工具或者利用畜力和一些简易的机械设备挖掘泥土、破碎岩石,一脚一脚地蹬踩,一寸一寸地钻凿,通过数月,乃至数年,才凿成一口盐井。
即便这样,自战国末年李冰穿广都盐井开始的两千多中,四川共钻成盐井10多万口。
仅盐都自贡一地,就钻成盐卤、天然气井13000多眼。
在此期间,四川的凿井技术也实现了从大口浅井、到小口深井,从手工开凿、简单机械凿井到机器钻井的飞跃。
四川井盐所使用的钻井技术(冲击式顿锉钻凿技术)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享有世界近代石油钻井之父的美誉。
(彭泽益,王仁远.《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54至251年,由蜀郡守李冰在率领民从修筑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时开凿的广都盐井,他利用农用工具,采取挖水井的办法,挖出了井口直径约2米井深15米的盐井。
自此,四川地区揭开了井盐生产的序幕。
从广都盐井开始,中国古代凿井技术经历了约1290年人工挖掘的大口盐井时期,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四川等地都以人力挖掘浅层盐井提汲浓度较低的卤水艰难维持日常生产和生活需要。
但这种大口浅井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陷:井浅(一般为十数丈,最深为八十丈),水淡(含盐度底),井壁易塌。
那怎样开采出更深层次、含盐量更高的卤水呢?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盐工在总结大口盐井开凿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在四川凿出了一种新型的小口径盐井——卓筒井。
自贡燊海井作文朋友们,今天我得给你们唠唠自贡的燊海井,那可真是个超级有趣又特别厉害的地方。
一到燊海井,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过去的盐业时代。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口巨大的井架,就像一个巨人站在那儿守护着古老的秘密。
这井架看起来有点粗糙,但是充满了力量感,每一根木头都好像在诉说着当年工人们的艰辛与智慧。
走近了看,井里黑乎乎的深不见底,据说这井可是相当的深呢。
以前的人们没有啥先进的工具,就靠着一股蛮劲和无穷的智慧把这口井给凿出来了。
我站在井口边,都有点害怕掉下去,感觉那下面就像一个神秘的黑洞,藏着无尽的故事。
再往旁边走,就看到那些用来制盐的工具啦。
那些锅啊、灶啊什么的,看起来笨笨的,但在当时可都是“神器”。
工人们把从井里提出来的卤水放到锅里煮,那场面就像在举行一场盛大的“卤水变身秀”。
灶里的火呼呼地烧着,锅里的卤水咕噜咕噜地翻滚着,慢慢地,白色的盐就开始出现了。
这就像是卤水在锅里经历了一场魔法,从浑浊的液体变成了白白净净的盐粒,真是神奇得很。
我还看到有一些工作人员穿着复古的衣服在那里演示制盐的过程,就像在演一场生动的历史剧。
他们一边操作着工具,一边给游客们讲解,讲得可详细了。
我听着听着,就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些制盐工匠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整天就在这热气腾腾的环境里,为了产出盐来辛勤劳作。
在燊海井这儿,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咸味。
这咸味不像我们平常做菜时盐的那种刺鼻的咸,而是一种带着历史气息的、很醇厚的咸。
这咸味儿就弥漫在整个地方,让你感觉自己好像被盐包围了一样,不过还挺有趣的。
自贡燊海井不仅仅是一个产盐的地方,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
它让我们这些现代人能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以前的人们是怎么制盐的,这可比在书本上看那些干巴巴的文字有趣多了。
如果你们有机会去自贡啊,可一定要去燊海井看看,保证让你大开眼界,还能收获满满的乐趣呢!。
P1汽车进入四川自贡大安区的长堰塘后,两旁的建筑立马丰富起来。
在依山而建的公路边,有一处白色围墙包裹的神秘之地,那就是著名的中国古盐井——自贡燊海井。
自贡燊海井开凿于清道光十五年,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它采用传统的冲击钝钻法施工,井深达到了1001.42米,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
盐井开凿后,每日可以自喷盐卤和天然气,及至百年依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更可喜的是,自贡燊海井是用自喷天然气熬制自采的盐卤,原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回报丰厚。
燊海井的开凿,不仅揭开了这块三迭纪嘉陵江石灰岩地层的秘密,也由此因盐兴市,一时间周边纷纷钻井,到处呈现井架林立、锅灶密布、管道纵横、云蒸霞蔚的井盐生产景象。
其实,燊海井的盐卤,就是地壳变动后阻断在地层内部的海水,经千万年的隔绝存储,形成盐卤与天然气,经钻井探查,重新被身处内地的人类所利用,由此可见我国民众的智慧与当时科技的先进程度。
燊海井盐制作工艺依然沿袭着古老的传统,原料即为地下提取的盐卤,制盐的锅灶为圆型的翁笼灶。
制作流程还是提清净化,提取杂质,下渣盐、铲盐,最后是淋盐、验盐。
燊海井盐据说含有比海盐更多的微量元素,是制作泡菜的理想用盐,由它腌制的泡菜不臭、不生花,且清脆爽口,令人回味无穷。
有趣的是,就连提取矿盐后留下的黑色泥土,也含有钠、钾、钙、溴、碘等27种微量元素和40多种常量元素,当地百姓常用来敷在皮肤上,对防止皮肤老化,祛除老化角质、面部暗疮、粉刺、色斑都有积极功效,且可增强皮肤的弹性及色泽,提取药用后,应当是很好的护肤用品。
如今燊海井盐仍在生产,作为中国古代制盐的“活化石”,更具有遗产保护和知识普及的意义。
P2 (老伴拍摄)P3P4 (老伴拍摄)P5 高18米的井架P6P7 大地车(绞车)P8P9 灶房P10 圆形翁笼灶P11 加水P12P13P14P15 柜房P16 盐仓P17 P18P19 P20P21 (老伴拍摄)P22P23 P24P25 P26P27 P28P29 晒卤池P30 (老伴拍摄)P31 采输管道P32P33 P34P35 P36P37 P38P39 P40P41 牛拉绞车P42 (老伴拍摄)P43 (老伴拍摄)。
传统手工煮盐
古代自贡充满智慧的制盐工艺
有了卤水,并不是说一煎就能得到需
要的盐。
要得到上好的盐,这里面还有许
多的奥妙。
在传统的井盐熬制过程中,有
一道工序既简单又巧妙,盐卤在熬制前如
何尽量提高浓度以节约燃料,晒盐篷必不
可少。
将木头支成倒V 字形的架子,上面
铺满藤条或者稻草,有点像原始部落的草
房,将盐卤水浇淋在篷上,经过太阳照射
蒸发后,反复几次后再排到锅中熬制。
这木头架子相当于浓度浓缩器,想当年盐业兴盛时,巨大的盐篷一字排开,何等壮观。
熬过的盐杂质较多,盐味苦涩,如何去除杂质,得到洁白如雪、口感极好的盐呢?聪明的盐工们又想到了一种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将卤水倒入圆锅中烧热,煮沸出现盐花和悬浮物时,把准备好的黄豆浆按一定比例下锅,吸除硫酸钙等杂质,并用竹编“灶筛子”将泡沫清除,称为“提浆工艺”。
提浆之后的锅内盐卤“清澈见底”,然后下母子渣盐,以促进结晶,最后还要淋花水。
花水是卤水久煮下豆浆后提出的浓卤,等盐煎成后,放入木甑,将花水均匀地淋透,相当于再次清洗杂质,最后的花盐洁白晶莹而且口感纯美。
由此,形成了一套以自贡盐场为代表的井盐制盐生产工艺:枝条架浓卤——净化卤水——配兑卤水——篁桶存贮——温锅浓卤——兑卤——加新水——下豆浆——熬干成盐——淋花水等。
四川自贡燊海井作坊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制盐工艺—低压火花圆锅制盐,燃料为燊海盐井伴生自产的低压天然气,制盐的锅灶型采用圆灶,亦称瓮笼灶。
千年盐都的简介
千年盐都指的是四川省自贡市。
自贡市位于巴蜀之间,地处四川之南,被誉为“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
这里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7.8℃。
自贡市以其悠久的盐业历史和文化而闻名,被誉为千年盐都。
自贡市的盐业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当地的土著居民已经开始在这里开采盐井。
清朝时期,自贡市的盐业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盐都。
这里的盐井采用冲击式顿钻法进行开掘,其中最著名的是燊海井。
燊海井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除了盐业,自贡市还以恐龙化石遗址和灯会文化闻名。
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世界著名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恐龙化石标本。
自贡灯会则是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综上所述,自贡市作为千年盐都,拥有丰富的盐业历史和文化底蕴,是世界著名的恐龙化石产地,以及中国重要的民间艺术活动——自贡灯会的发源地。
自贡充满智慧的制盐工艺
有了卤水,并不是说一煎就能得到需要的盐。
要得到上好的盐,这里面还有许多的奥妙。
在传统的井盐熬制过程中,有一道工序既简单又巧妙,盐卤在熬制前如何尽量提高浓度以节约燃料,晒盐篷必不可少。
将木头支成倒V字形的架子,上面铺满藤条或者稻草,有点像原始部落的草房,将盐卤水浇淋在篷上,经过太阳照射蒸发后,反复几次后再排到锅中熬制。
这木头架子相当于浓度浓缩器,想当年盐业兴盛时,巨大的盐篷一字排开,何等壮观。
熬过的盐杂质较多,盐味苦涩,如何去除杂质,得到洁白如雪、口感极好的盐呢?聪明的盐工们又想到了一种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将卤水倒入圆锅中烧热,煮沸出现盐花和悬浮物时,把准备好的黄豆浆按一定比例下锅,吸除硫酸钙等杂质,并用竹编“灶筛子”将泡沫清除,称为“提浆工艺”。
提浆之后的锅内盐卤“清澈见底”,然后下母子渣盐,以促进结晶,最后还要淋花水。
花水是卤水久煮下豆浆后提出的浓卤,等盐煎成后,放入木甑,将花水均匀地淋透,相当于再次清洗杂质,最后的花盐洁白晶莹而且口感纯美。
由此,形成了一套以自贡盐场为代表的井盐制盐生产工艺:枝条架浓卤——净化卤水——配兑卤水——篁桶存贮——温锅浓卤——兑卤——加新水——下豆浆——熬干成盐——淋花水等。
四川自贡燊海井作坊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制盐工艺—低压火花圆锅制盐,燃料为燊海盐井伴生自产的低压天然气,制盐的锅灶型采用圆灶,亦称瓮笼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