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章知识点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 长度单位及换算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 、m 、dm 、cm 、mm 、µm 、nm .记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时,有以下方法:按单位的大小顺序记忆:先记住长度单位大小的排列顺序;再记住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图所示);需进行单位换算时,根据上图便可算出所需换算的两单位之间换算关系:如要知道km 与c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113+1+151km=101010cm=10cm=10cm ⨯⨯;又如要知道nm 与dm 之间的换算关系,则可由图得出:3311331181nm=10101010dm=10dm=10dm ---------⨯⨯⨯.知识点2.正确选择、使用刻度尺、认识长度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前,首先要弄清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的位置。
(2)选择刻度尺时应根据测量的要求来选择。
(例如:要测量一支钢笔的长度,精确到mm ,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mm 、量程是150mm 左右的刻度尺;而在体育课上要测量跳远的长度,则可选用分度值是1cm 的皮卷尺。
)(3)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被测长度的一端要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零刻线已磨损,则选择刻度尺上另一完好的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且正对刻度线读数。
知识点3.测量结果的记录 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的。
其中数字部分由准确值加上一位估计值组成。
测量结果在书写的时候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知识点4.实验误差(1)误差与错误:首先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指由于实验方法不正确或实验时违反操作造成的,错误是能够避免的。
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我们不能消除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误差。
错误与误差的最大区别是,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消除。
(2)误差产生的原因3种:测量仪器不够精密、测量方法不够完善、测量的人为因素。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知识点(精选4篇)篇1:物理第二章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物理第二章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声音与环境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
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0Hz。
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230Hz的声音叫超声。
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
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
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物理八年级学习方法一、重视物理概念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映结构)。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a.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b.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③与细胞内寄生生活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c.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依赖单个细胞就能完成摄食、运动、生殖等各项生命活动2.应激性(生理学)/适应性(生态学)→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活动需要依靠反射弧完成。
反射弧: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骨骼肌,腺体)缩手反应:皮肤的感觉细胞→传入神经纤维细胞→脊髓反射中枢的神经细胞→传出神经纤维细胞→骨骼肌细胞3.HIV是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造成其他病原微生物对人体的感染。
4.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了的细胞密切配合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如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生命活动调节。
5.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特点:层次性,多样性,复杂性,严密性。
①细胞: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②组织: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组合起来,称为组织。
植物组织:③器官: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叫做器官④系统:能够完成一种或者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的结构叫做系统。
(人体有九大系统,植物没有系统)⑤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例如池塘的所有鲫鱼。
⑥群落: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例如池塘的所有生物(虾,鱼,水草)。
第2章复习思考题答案1.Q235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可以分为哪4个阶段,可得到哪些强度指标?(1)弹性阶段。
钢材在此阶段,当荷载降为零时(完全卸载),变形也降为零(回到原点)。
Q235钢的比例极限f p≈200N/mm2,对应的应变εp≈0.1%。
(2)弹塑性和屈服阶段。
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应力与应变不再成正比,应变增大加快,材料进入弹塑性阶段。
随后,应力呈锯齿状波动,甚至出现应力不增加而应变仍在继续发展的现象,卸载后试件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长度,这个阶段称之为屈服阶段。
Q235钢的屈服点f y≈235N/mm2,对应的应变εp≈0.15%,流幅ε≈0.15%~2.5%。
(3)强化阶段。
屈服阶段之后,曲线再度上升,但应变的增加快于应力的增加,塑性特征明显,这个阶段称为强化阶段。
对应于最高点的应力为抗拉强度或极限强度fu。
(4)颈缩阶段。
到达极限强度后,试件出现局部截面横向收缩,塑性变形迅速增大,即颈缩现象。
此时,只要荷载不断降低,变形能继续发展,直至试件断裂。
2.什么叫屈强比,它对结构设计有何意义?钢材的屈服强度(屈服点)f y与抗拉强度fu的比值,称为屈强比。
屈强比是衡量钢材强度储备的一个系数。
屈强比越低,结构零件的可靠性越高,一般碳素钢屈强比为0.6-0.65,低合金结构钢为0.65-0.75,合金结构钢为0.84-0.86。
屈强比愈低钢材的安全储备愈大,但屈强比过小时,钢材强度的利用率太低,不够经济;屈强比过大时,安全储备太小,且构件变形能力小。
3.什么叫塑性破坏和脆性破坏?各有什么特征?钢材在静力单向均匀拉伸下,试件破坏前有很大的塑性应变,这种破坏称为塑性破坏。
钢结构中的钢材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还会发生另一种破坏,即脆性破坏,两者的破坏特征有明显的区别。
塑性破坏是指构件产生明显的变形、应力达到材料的极限强度后而发生的破坏,破坏断口呈纤维状,色泽发暗,破坏前有较大的塑性变形,且变形持续时间长,容易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通常不会引起严重后果。
第一章1-1 烟道气的组成约为N 275%,CO 215%,O 25%,H 2O5%(体积百分数)。
试计算常压下400℃时该混合气体的密度。
解: M m M i y i =0.75×28+0.15×44+0.05×32+0.05×18=30.1m =pM m /RT =101.3×103×30.1/(8.314×103×673)=0.545kg/m 31-2 已知成都和拉萨两地的平均大气压强分别为0.095MPa 和0.062MPa 。
现有一果汁浓缩锅需保持锅内绝对压强为8.0kPa 。
问这一设备若置于成都和拉萨两地,表上读数分别应为多少? 解:成都 p R =95-8=87kPa (真空度) 拉萨 p R =62-8=54kPa (真空度)1-3 用如附图所示的U 型管压差计测定吸附器内气体在A 点处的压强以及通过吸附剂层的压强降。
在某气速下测得R 1为400mmHg ,R 2为90mmHg ,R 3为40mmH 2O ,试求上述值。
解: p B =R 3H2O g +R 2Hg g =0.04×1000×9.81+0.09×13600×9.81=12399.8Pa (表) p A =p B +R 1Hg g =12399.8+0.4×13600×9.81=65766.2Pa (表) p =p A -p B =65766.2-12399.8=53366.4Pa (表)1-4 如附图所示,倾斜微压差计由直径为D 的贮液器和直径为d 的倾斜管组成。
若被测流体密度为0,空气密度为,试导出用R 1表示的压强差计算式。
如倾角为30º时,若要忽略贮液器内的液面高度h 的变化,而测量误差又不得超过1%时,试确定D /d 比值至少应为多少?2ρ解: 由静力学方程 p =R (0-)g =R 1sin (0-)g =R 1(0-)g /2 (1)若忽略贮液器内液面高度的变化,则斜管内液位为:R ’=R -h 液柱长度: R 1’=R 1-h /sin =R 1-2hp ’=R ’(0-)g =R 1’(0-)g /2=(R 1/2-h )(0-)g又 D 2h /4=d 2R 1’/4 即 h =R 1(d /D )2/[1+2(d /D )2]所以 p ’=R 1(0-)g /[2+4(d /D )2] (2) 相对误差为 (p -p ’)/p ≤0.001代入式(1)和(2): (p -p ’)/p =1-1/[1+2(d /D )2]≤0.001解得:d/D≤0.02237 即D/d≥44.71-5 一虹吸管放于牛奶储槽中,其位置如图所示。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二章高一生物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生物的知识点虽然多,但是比较有条理性,只要做好了知识点的整理复习起来就简单多了。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生物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必修1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梳理: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2、组成细胞的元素微量元素:Zn 、Mo、Cu、B、Fe、Mn(口诀:新木桶碰铁门)主要元素:C、H、O、N、P、S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无机盐脂质有机化合物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核酸糖类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常用材料:苹果和梨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注意事项: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③必须用水浴加热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2)脂肪的鉴定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注意事项: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3)蛋白质的鉴定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 B液:0.01g/ml的CuSO4 ) 注意事项: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颜色变化:变成紫色(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常用材料:马铃薯试剂:碘液颜色变化:变蓝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氨基酸及其种类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汇总(附答案)第二章声现象01 知识梳理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 传播: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会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区分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最小是0.1 s。
4)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有关,还跟温度有关。
2.声音的特征1)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影响音调的因素是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做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人听到声音的大小还与距离有关。
3) 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质、形状等因素有关。
3.声的利用声的利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另一个是利用声传递能量。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 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噪声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是指妨碍人们正常工作、研究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 人们以分贝为单位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不同分贝的声音对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3) 减弱噪声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侵入。
02 知识对比1.声音的特征特征概念影响因素描述术语实例音调声音的高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高音、低音钢琴发出的高音和低音响度声音的大小发声体的振幅响亮、轻声演唱者发出的高音和低音音色声音的特色发声体的材质、形状等回响、清澈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2.乐音与噪声区别物理学界定环境保护角度图像波形图联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乐音可能成为噪声,但在任何时候噪声永远是噪声,是不能成为乐音的。
03 实验突破实验一:探究声的传播1)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男高音和女低音是声音的两种基本类型,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第二章 习题一1.设函数210)(x x f =,试按定义求)1(/-f 。
解: 由于xx f x x f x f x ∆-∆+=→∆)()(lim)(0000/,故xx x f x f f x x ∆--∆+-=∆--∆+-=-→∆→∆2200/)1(10)1(10lim )1()1(lim )1(x x x x x x x ∆--∆+∆-+-=∆--∆+-=→∆→∆2220220)1()()1(2)1(lim 10)1()1(lim 10[]x xx x x x ∆+-=∆∆+∆-=→∆→∆2lim 10)(2lim 10020[]200210-=+-=。
2.设)(0/x f 存在,试利用导数的定义求下列极限: (1)x x f x x f x ∆-∆-→∆)()(lim000; (2)hh x f h x f h )()(lim 000--+→;解:(1)()()[]()x x f x x f xx f x x f x x ∆--∆-+-=∆-∆-→∆-→∆)(lim)()(lim000000, 将上式中的()x ∆-看成导数定义)()()(lim0/000x f xx f x x f x =∆-∆+→∆中的x ∆,便得()[])()(lim0/000x f xx f x x f x =∆--∆-+→∆-,故)()()(lim0/000x f xx f x x f x -=∆-∆-→∆;(2)[][]hx f h x f x f h x f h h x f h x f h h )()()()(lim )()(lim00000000----+=--+→→ [][]⎭⎬⎫⎩⎨⎧----+=→h x f h x f h x f h x f h )()()()(lim 00000 [][]hx f h x f hx f h x f h h )()(lim )()(lim000000----+=→→上式中的第一项即为导数的定义,结果为)(0/x f ; 第二项参见前一小题,结果为)(0/x f -, 故[])(2)()()()(lim0/0/0/000x f x f x f hh x f h x f h =--=--+→。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想要学好高中生物,就肯定要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比如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蛋白质、核酸。
而这些知识点都集中在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第二章。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于学习生物基础知识的同学能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
(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
如:克山病(缺硒)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二、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水和无机盐 1、水:(1)含量:占细胞总重量的60%-90%,是活细胞中含量是最多的物质。
(2)形式:自由水、结合水自由水:是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的水。
作用有①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③物质运输;④维持细胞的形态;⑤体温调节l(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自由水的含量一般较多)结合水:是与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
作用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l(结合水的含量增多,可以使植物的抗逆性增强)2、无机盐(1)存在形式:离子(2)作用①与蛋白质等物质结合成复杂的化合物。
(如Mg2+是构成叶绿素的成分、Fe2+是构成血红蛋白的成分、I-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成分。
②参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
(如钙离子浓度过低肌肉抽搐、过高肌肉乏力)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一、糖。
1、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用符号 m 表示) 1 千米=1000 米=103 米;1 分米=0.1 米=10-1 米;1 厘米=0.01 米=10-2 米;1 毫米=0.001 米=10-3 米1 米=106 微米;1 微米=10-6 米。
2、长度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仪﹑米尺等。
3、刻度尺的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数字加单位)4、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
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5、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化曲为直: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 叫参照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速度物理意义: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符号为 vSv =3、计算公式: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
(m/s, km/h)1 米/秒=3.6 千米/小时4、匀速直线运动定义: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注意:必须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任意时刻速度都相等才能叫匀速)特点: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速度一定,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相同的路程。
第一章常见的运动一、运动与静止1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做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距离和方位)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3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所选的参照物有关。
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有可能不同。
运动或静止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4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可以任意的,在具体研究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需要和研究的方便而选取。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5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1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实验方法为控制变量法):a.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大小;b.比较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的大小。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3速度的公式:v=s/t 其中:v—速度—米/秒(m/s)s—路程—米(m)t—时间—秒(s)4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主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小时(km/h)。
1 m/s=3.6 km/h1km/h=5/18 m/s5、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这种运动称匀速直线运动。
(方向不变,运动快慢不变的运动)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1、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它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瞬时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时的运动快慢。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同,并且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和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同。
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5.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分析:大明湖里所有的鱼不是一个种群;大明湖里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填“是”或“不是”)。
2.种群密度: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①样方法: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蜘蛛、跳蝻等。
步骤: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原因: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若样方内的个体数偏小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最好选择种群密度稳定时所对应的最小样方。
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随机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计数: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夹角上的个体。
对于边界上的个体,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计算:以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②标记重捕法:范围: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生物。
步骤:第一次捕获生物量,记为m,并做好标记,放回一段时间,保证充分混合。
第二次捕获生物量,记为N,其中带标记的生物量记为n。
设种群的生物总量为M,则m/M=n/N注意:若标志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标记后易被天敌捕食,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标记个体变得更难捕捉,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少,测得M值偏大;第一次标记后,较短时间内进行重捕,则会导致导致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偏大,测得M值偏小。
若捕获时,网眼偏大,则会导致导致两次捕获数量偏小,测得的M值偏。
③黑光灯诱捕法范围: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4.与种群数量有关的其他数量特征及关系(1)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数量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煌敦市安放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化学计量在中的用——物质的量一、知识络: 二、基本公式:(1) 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的关系: n =AN N(2)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n =Mm M =nmm =M ·n(3) 气体物质的量与体积的关系:n =mV V n =1mol L 22.4-⋅V(状况) V m = nVV =ρm(4) 物质的量浓度:c =Vnn =c ·V(5) 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c =M ρω⋅⋅1000 (密度的单位:g/cm 3 )n =MρV ω⋅⋅(6) 溶液稀释: c 1V 1=c 2V 2三、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和概念:1、物质的量:是表示大量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 ,单位是摩尔(mol )。
2、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上规, 1摩尔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 kg 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3、阿伏加德罗常数:1摩尔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即1摩尔粒子数的准确值,用符号N A 表示,N A 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 -1。
计算公式:n =AN N4、使用摩尔这个单位时要注意:①使用范围,只能用于微观(原子、离子),不适用于宏观②使用时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
5、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1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
6、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 ,用符号M 表示,单位是g.mol -1。
计算公式:M =nm注意: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摩尔质量以g •mol -1为单位,数值上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相,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无单位。
7、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具有的体积叫做~ ,用符号V m 表示,单位是L.mol -1。
计算公式:V m = nV 此概念要具备的要点:①必须是气体(可以是混合气体)②要看气体的状况例如:①气体(可以是混合气体)②在状况下 ③物质的量为1mol ④则体积约为22.4L 。
八年级上册物理一到二章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 长度单位。
-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 换算关系:1km = 1000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2. 长度的测量。
- 测量工具:刻度尺(最常用)、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 刻度尺的使用:- 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 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 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 记:记录结果包括数字和单位。
3. 时间单位。
-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 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 换算关系:1h = 60min;1min = 60s。
4. 时间的测量。
- 测量工具:停表(秒表)、时钟等。
- 停表的读数:小盘的分度值是分钟,大盘的分度值是秒。
先读小盘的分钟数,再读大盘的秒数。
二、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
- 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2. 参照物。
- 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是运动的。
三、运动的快慢。
1. 速度。
-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 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 换算关系:1m/s = 3.6km/h。
2. 匀速直线运动。
第0章走进科学
1.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观
察能使人们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的信息,实验可使自然现象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再现。
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①提出问题、②进行猜想(作出假设)、③制
订计划,设计实验、④观察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⑤检验与评价、⑥交流
与表达。
3.用刻度尺来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量程是指刻度尺一次所能测量的最大
长度。
最小刻度是指刻度尺中最小格所代表的长度,也叫分度值。
4.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5.长度测量的步骤:①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边应紧靠被测物体,并放正刻
度尺的位置。
②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应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观察时,视线应
与尺面垂直。
③测量值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
位组成。
6.物体的真实长度是唯一确定的,即真实值只有一个。
不同的人使用同一测量工具,或同一个人使用不同工具测量,其结果是不一样的,即测量值是不确定的。
因此误差是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存在差异。
误差的产生跟测量的人和测
量的工具都有关系。
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减小。
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7.减小误差的方法有:对于测量的人引起的误差,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的方法来减小这种误差;对于测量的工具引起的误差,可以通过选用更精密的
测量工具的方法来减小这种误差。
8.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为0C。
-32ºC读作零下32摄氏度
9.在标准气压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C,水的沸点定为1000C。
将0ºC到100ºC度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一份就是10C。
10.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11.温度计的使用步骤。
①首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再选用合适的温度计。
②温度计玻璃泡应与液体充分接触(不能和容器壁或底接触),待温度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能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不能)。
④最后,取出温度计。
12.体温计为什么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测温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端特别细弯曲的玻璃管。
为什么体温计的最小刻度要比温度计更小?测温泡的容积比细管的容积大得多。
13.心率是指心脏或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测量心率可以用计时工具。
某人的心率是72。
表示心脏一分钟跳动72次,心脏跳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0.833秒。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一切物体都有质量,只要物体所含的物质不变,物体的质量不随温度、状态、形状、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15.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还有吨(t )、克(g )、毫克(mg )。
16.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
使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方法。
①称量前,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拔到标尺的左端,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
②称量时,把物体放左盘,砝码放右盘上,(放砝码要从大到小放)再移动游码。
使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
(注意称量时,调节平衡时绝对不能调节平衡螺母)。
③则物体的质量就是砝码的质量和游
码所指示的质量之和。
(游码读数时,要以游码左边为准,且一定要看清标尺的最小刻度)④取下物体,把砝码放回砝码盒,把天平复位。
17.天平使用时的注意点。
①待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②要用镊子取用砝码,不能用手,③物体、砝码要轻拿轻放。
④不能把潮湿或有腐蚀性的物体直接放在托盘上。
18.物体的变化都离不开能量,能量有多种形式:风具有风能,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拉伸的橡皮筋具有形变的能,声波具有声能,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磨擦过程中,动能转变成热能和声能。
19.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符号、文字、声音和图象等形式进行。
书籍、报纸和广告是信息的载体,广播、电视和电话是信息的传播工具。
第1章地球上的生物
1.生物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叫栖息地(生境)。
2.土壤是地球表面的疏松层,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水分、空气。
根的作用是吸收养分、水分、空气,固定植物。
3.植物的叶大多呈绿色扁平状,叶的作用是吸收太阳光,制造有机物。
4.茎的作用是支撑枝、叶伸向空中。
5
6.空中飞行的哺乳动物有 蝙蝠 ,水中的哺乳动物有 鲸、海豚、白鳍豚、江豚。
7.动物常用体色和体形来逃避敌害。
利用拟态的动物有 竹节虫、枯叶蝶 ;利用保护色的动物有 变色龙、菜青虫、北极熊、螳螂 ;利用警戒色的动物有
毒蛇、大黄蜂、毒蛾 。
89.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和动物的 形态和生活习性 都适应它们的生活环境,体现
出生物体形态和环境的统一。
10.生物能进行生命活动,非生物不能进行生命活动。
11.生物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最基本特征)、生长发育、应激性和运动、繁殖和遗传。
第2章生物的主要类群
1.生物可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类,其中微生物又可分为真菌、细菌、病毒三类。
2.根据动物体中有无脊柱,可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个主要类群。
3.脊柱是由脊椎骨连接而成,具有支撑和保护作用。
4.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7.植物根据繁殖方式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能产生种子并能用种子繁殖的植物叫种子植物;能产生孢子并能用孢子繁殖的植物叫孢子植物。
8.种子植物根据种子有无果皮包裹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种子有果皮包裹的种子植物叫被子植物;种子无果皮包裹的种子植物叫裸子植物。
9.种子中有一片子叶的被子植物叫单子叶植物;种子中有两片子叶的被子植物叫双子叶植物;
10.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区别:
11.白果是银杏的种子。
银杏、铁树、松树、衫树、柏树都是典型的裸子植物。
13.假根起固着和吸水作用。
14.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方向。
15.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及其广泛。
细菌多数对人类有益(如我们喝的酸奶、食用的醋、泡菜在其制作过程中都有细菌参与);细菌少数对人类有害(如有些细菌使生物体患病或使食物腐败)。
16.酵母菌(用来酿酒)、青霉(提取青霉素)、霉菌中的曲霉(用来生产酱和酱油)、蘑菇、木耳、银耳、灵芝(可以食用)都是真菌。
17.使人烦恼的甲癣(灰指甲)和脚癣(脚湿气)都是由真菌引起的。
18.细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尸体,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19.分类是将大量事物条理化的研究方法。
在生物分类方面作出奠基性贡献的科学家是林耐。
20.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的形态、功能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为依据对生物进行分类,并依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
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21.在分类阶级系统中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多,共同特征越少,生物亲缘关系越远;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少,共同特征越多,生物亲缘关系越近。
22.在生物学上鉴定生物的方法是使用检索表。
检索表是采用特征对比的方法来鉴定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