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
- 格式:ppt
- 大小:821.00 KB
- 文档页数:12
沙门氏菌基本知识及检测方法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可以引起人体和动物的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病症包括腹泻、发热、呕吐等。
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和动物体内,可以通过感染食物、水源、环境污染等多种途径传播。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及早发现和控制沙门氏菌污染,需要采用一系列有效的检测方法。
1. 分类: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中的一种细菌。
根据沙门氏菌的表面抗原和酵素特性,可以将其分为超过2500种不同的血清型。
2.形态特征: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呈杆状,大小约为0.7-1.5微米。
在染色过程中,菌体呈现出粗糙的外表。
沙门氏菌有时可以长出长鞭毛,使其具有活跃的运动能力。
3.生长特性:沙门氏菌是嗜好性厌氧菌,但也可以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为37℃,但也可以在20-45℃范围内生长。
沙门氏菌可以在多种细菌培养基上繁殖。
它主要利用碳源进行代谢,产生酸和气体。
5.病症: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病症包括腹泻、发热、恶心、呕吐等。
在部分情况下,沙门氏菌可以引发严重的感染,包括败血症、心内膜炎和肾脏感染等。
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1.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检测沙门氏菌的常用方法。
该方法需要将样品接种到富含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进行孵育。
菌落形成后,可以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进行初步鉴定。
然后,通过血清试验、生化特性测试等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和鉴定。
2.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沙门氏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中,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PCR可以对沙门氏菌的特异基因序列进行扩增,从而快速而准确地检测沙门氏菌。
另外,核酸杂交和DNA序列分析等技术也可以用来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和鉴定。
3.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
通过检测沙门氏菌的抗原或抗体,可以快速确定样品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沙门氏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肠道致病菌,可引起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感染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常通过食物、水源或直接接触感染的动物粪便传播给人类。
沙门氏菌感染主要表现为肠胃炎症状,如腹泻、呕吐、腹痛等,严重情况下可引发败血症和器官损害。
1.形态特征: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呈杆状或沙雷氏样形态,通常为直杆状,末端圆钝。
细胞大小为0.6-0.7微米×1.5-5微米。
2.生理特性:沙门氏菌是兼性厌氧菌,可以在缺氧或微氧环境下生长,也可以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呼吸代谢。
它可以利用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作为碳源,并可以利用硫酸盐和硝酸盐进行呼吸。
3.抗原特性:沙门氏菌具有一些特定的抗原,包括表面纤毛抗原(H抗原)、胞外多糖(O抗原)和胶囊多糖(K抗原)。
其中,H抗原可通过荧光抗原抗体技术检测,O抗原可通过血清凝集试验进行鉴定。
4.对温度和pH的适应能力:沙门氏菌能耐受一定范围内的高温和低温,一般耐受52-55摄氏度的高温,低温下存活良好。
同时,沙门氏菌也能在不同的pH值环境中生存繁殖,pH为4-8时能最好生长。
1.形态学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如杆状形态、大小、末端形态等。
2.生理生化鉴定: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试验来确定沙门氏菌的特性。
例如,发酵糖类试验、氧需求试验、硫酸盐还原试验等。
3.血清学鉴定:通过血清凝集试验来检测O抗原,可以使用常用的双向血清凝集试验和凝集抑制试验。
4.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PCR技术检测沙门氏菌的DNA序列,可以选择相应得基因进行扩增,再通过序列分析或DNA芯片技术进行检测和鉴定。
总之,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鉴定要点对于沙门氏菌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及时准确地鉴定沙门氏菌的种类和特性,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处理和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沙门氏菌检验及分析一、简介沙门氏菌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动物肠道感染的细菌,也可以引起食品中毒。
它主要通过食品、饮用水和接触感染物传播。
对于食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检验和分析,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二、检验方法1.纳氏肠杆菌培养基法用纳氏肠杆菌培养基法检验食品中的沙门氏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它利用富含养分的培养基,使得沙门氏菌能够在培养基中迅速生长,并形成典型的菌落。
检验人员可以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和大小等特征来识别沙门氏菌的存在。
2.血液平板培养法血液平板培养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检验方法。
将待测样品涂抹在富含养分的血液平板上,再将平板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典型的沙门氏菌菌落的产生。
3. PCR法PCR法是一种较为快速、敏感的检验方法。
通过PCR技术可以快速对样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这种方法对实验条件和检验人员的要求较高,但可以提高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
三、分析结果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检验后,需要进行有关分析。
针对检验结果,进行有关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判断食品中是否存在沙门氏菌污染,并确定污染的程度。
1. 菌落计数通过检验方法得到的菌落数可以反映食品中的沙门氏菌污染程度。
一般来说,菌落数越多,说明沙门氏菌污染越严重。
2. 菌株鉴定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可以确定其是否为沙门氏菌。
根据鉴定结果,可以进一步分析菌株的来源和特性。
3. 毒素检测有些沙门氏菌会产生毒素,对食品中的毒素进行检测,可以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具有毒素产生能力的沙门氏菌。
四、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沙门氏菌检验及分析时,有一些实验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1. 实验室操作检验和分析工作要在严格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保证实验室内的环境洁净,避免交叉污染。
2. 操作规范操作人员要求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使用消毒剂对实验仪器、培养基和工作台进行处理。
3. 实验安全在进行检验和分析实验时,要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因接触致病菌而导致感染。
五、应用领域沙门氏菌检验及分析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己发现1800种以上。
除可感染人外,还可感染很多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爬行类、鱼、两栖类及昆虫。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人畜感染后可呈无症状带菌状态,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或者降低动物的繁殖生产力。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这些统称为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目前已经发现1800种以上,按抗原成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型。
其中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丁组的伤寒和肠炎杆菌。
此菌可引起禽伤寒、鸡白痢、猪霍乱、鼠伤寒沙门氏菌病、猪副伤寒、马流产沙门氏菌病等疾病。
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其次是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
感染沙门氏菌或食用被带菌者粪便污染的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近日美国多地暴发疑似由生鸡肉引发的沙门氏菌疫情,至少42%患者已入院治疗。
数据显示,已有18个州的278人感染具有耐药性的海德堡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属肠道细菌科,包括那些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肠胃炎、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
能引起食物传播性疾病,近年来,已经成为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原因。
肠炎沙门氏菌感染通常源于奶制品、禽产品和肉产品;鸡肉和鸡蛋尤其是高风险食品。
沙门氏菌感染的症状通常是肠胃出现问题,包括恶心、腹部绞痛、呕吐和腹泻,一般最多持续7天。
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果不及时服用抗生素类药品,沙门氏菌感染将导致生命危险。
沙门氏菌1.形态染色特性²G-无芽孢杆菌。
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均有周身鞭毛,能运动,绝大多数菌株有菌毛。
2.培养特性²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生长温度10~42℃,最适温度为37℃。
适宜pH为6.8~7.8。
胆盐可促进其生长。
普通琼脂:圆形、光滑、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或不太整齐的中等大小菌落。
3.生化特性发酵葡萄糖;不发酵乳糖、蔗糖;产生硫化氢;还原硝酸盐;不水解尿素;不液化明;V-P反应阴性;不产吲哚(靛基质试验阴性);能利用枸橼酸盐(个别菌株不利用)。
动力 + 4、抵抗力•沙门氏菌属不耐热,55℃ 1h、60℃ 15~30min即被杀死。
5.毒素特性•沙门氏菌不产生外毒素,但菌体裂解时,可产生毒性很强的内毒素,此种毒素为致病的主要因素,可引起人体发冷、发热及白细胞减少等病症。
大肠杆菌1 形态与染色特性:²革兰氏阴性;菌体两端钝圆,中等大小,杆状;周生鞭毛,能运动。
不产生荚膜,无芽孢;2 培养特性:²需氧及兼性厌氧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上生长良好,在15~45℃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pH为7.2~7.4。
部分菌落可出现β溶血。
²远藤琼脂:带金属光泽的红色菌落;²伊红美兰(EMB)琼脂:紫黑色菌落,有的有金属光泽;²麦康凯琼脂:菌落呈红色。
3 生化特性:不能在KCN培养基上生长,靛基质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不利用枸橼酸盐4 血清学特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抗原构造主要由菌体抗原(O) 、鞭毛抗原(H) 、荚膜抗原(K)和菌毛抗原(F)四部分组成。
常见血清型为O157:H7。
5 抵抗力:对一般消毒剂都比较敏感。
对氯尤为敏感。
6 毒素特性: LT和ST志贺氏菌属分类:包括四群 ABCD群仅A群不发酵甘露醇。
D群迟缓发酵乳糖。
志贺氏菌食物中毒实际上就是食源性的菌痢暴发。
中毒的临床症状可分为肠炎型和痢疾型。
沙氏门菌属是肠杆菌科的一大属.该菌属种类繁多,约有2000个血清型,引起食物中毒最多的是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和鸭沙门菌.沙氏门菌的生命力较强,对外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在食物中可存活数日至数月.但不耐热,加热至100度立即死亡.潜伏期为12-14H,主要症状有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呈黄绿色水样便,有恶臭,有时带有脓血和黏液;多数患者体温升高,可达38度以上;严重者出现抽搐,寒战,惊厥,昏迷.病程3-5,预后良好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nontyphoidal salmonellosis)是指伤寒、副伤寒以外的各种沙门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简称沙门菌感染。
其临床表现复杂,可分为胃肠炎型、类伤寒型、败血症型、局部化脓感染型,亦可表现为无症状感染。
近十余年来沙门菌感染明显增加,多见于婴幼儿。
【病原学】沙门氏菌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族。
菌型繁多,迄今世界已发现2000个以上的血清型。
沙门氏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无荚膜,具有鞭毛,能运动。
在普通培养基中易生长繁殖。
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水、乳类及肉类食物中能生存数月。
加热60℃30分钟可灭活,5%石炭酸或1:500升汞于5分钟内即可将其杀灭。
沙门氏菌有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
根据菌体抗原结构分为A、B、C、D、E……等34个组,再根据鞭毛抗原的不同鉴别组内的各菌种或血清型。
在沙门氏菌中,有些仅对人类有致病性,如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甲和丙)等;有些是动物和人类的共同致病菌,如副伤寒乙沙门氏菌、鼠伤寒杆菌、肠炎杆菌、猪霍乱杆菌等;有些仅对动物有致病性如鸡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等。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主要属于A、B、C、D、E5组,其中除伤寒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外,以B组的鼠伤寒沙门氏菌、C组的猪霍乱沙门氏菌、D 组的肠炎沙门氏菌及E组的鸭沙门氏菌等10多个型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的肉类、禽蛋类等食物或水传播给人;医院内可因被污染的被服、医疗用具、工作人员的手、玩具、公用的水管、门把柄等造成院内交叉感染,严重时甚至造成病房内暴发流行。
沙门氏菌在bs的形态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杆状细菌,属于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的一部分。
它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细菌,可以引起沙门氏菌感染,导致肠道疾病,如食物中毒和肠道感染。
在Bismuth Sulfite Agar(BS)培养基上生长的沙门氏菌形态通常表现为:
1.形状: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的杆状细菌,细胞形态呈杆
状,通常为直立、短粗的杆状。
2.色素:沙门氏菌通常为无色或灰白色,表现为无颜色或淡
色的菌落形态。
3.透明度:沙门氏菌菌落通常为透明或稍微透明,没有明显
的颜色或浑浊感。
4.表面形态:沙门氏菌菌落表面一般较光滑,不呈现龟裂或
颗粒状。
需要注意的是,沙门氏菌有多个不同的血清型和菌株,它们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可能有所差异。
此外,沙门氏菌的形态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培养条件、培养时间等,因此,识别沙门氏菌的确切形态应基于全面的实验数据和专业的实验室分析。
什么是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细菌的一种,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包括水、蔬菜、水果、食品、动物的体表等。
这种细菌在外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强,在水、牛乳及肉类食品中能生存几个月,其繁殖最适宜温度为37℃,乳与乳制品中的沙门氏菌经巴氏消毒或煮沸后迅速死亡。
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统称为沙门氏菌病。
一般是指除伤寒、副伤寒以外的各种沙门氏菌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表现为腹泻、发热。
近十余年来沙门氏菌病明显增加,多见于婴幼儿。
沙门氏菌主要经口传播沙门氏菌感染为人畜共患病,既可以感染动物,也可以感染人类。
在自然界中,沙门氏菌主要以动物为储存宿主,家禽如鸡、鸭、鹅,家畜如猪、牛、羊、马等。
沙门氏菌是食物中毒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
主要经口传播,可通过食物、水源、直接接触或通过污染用具进行传播。
肉类食品从畜禽的宰杀到烹调加工的各个环节中,都可受到污染。
生熟不分也极易传染,烹调后的熟肉如果再次受到污染,并且在较高的温度下存放,食前又不再加热,则更危险。
饮用生水,特别是可能被动物和人的粪便污染的水源也可发生感染。
另外沙门氏菌可因与病人直接接触或通过带菌的用具传播。
感染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带菌或污染的医疗用具传播,也可以由老鼠、螳螂等通过偷吃被污染的食品造成感染。
老弱年幼者易被感染任何年龄均可感染沙门氏菌而发病,但年幼(尤以1岁左右者)、年老体弱者及短期内服用过抗菌药物者更容易感染沙门氏菌。
患者感染沙门氏菌后可有多种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是胃肠炎型,其余还有败血症型、类伤寒型、局部化脓性感染等。
胃肠炎型是沙门氏菌感染最常见的形式,潜伏期一般为8~24小时。
起病急骤,常伴有恶寒、发热,但热度一般不甚高,同时出现腹绞痛、气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继而发生腹泻,一天数次至十数次或更多,如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有些有恶臭。
粪便可为水样、蛋花汤样或有脓血、黏液等。
呕吐、腹泻严重时可出现伴脱水等症状。
此型在婴儿中最多见,多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患儿可有中度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