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沙门氏菌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04.95 KB
- 文档页数:2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8-02沙门氏菌因美国病理学家de沙门于1884年发现本属菌中的猪霍乱杆菌而得名。
本属菌是一群抗原构造和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菌型繁多,已发现有2000种以上的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16个[1]。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大多属于a、b、c、d、e,5个血清群,病型有①伤寒与副伤寒(统称肠热症):由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②食物中毒:可由不同菌型引起,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汤卜逊沙门氏菌等最为常见;③败血症: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此外,还可引起慢性肠炎。
人感染沙门氏菌后,可呈无症状带菌,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沙门氏菌病,人们在探索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过程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发各种新型快速检测技术,提高了沙门氏菌检测的速度和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染。
由于其样品来源极为繁杂,尽管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
将有关检测进展综述如下:1 传统的培养方法[2]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腹水细菌阳性培养及药敏实验,抽取患者腹水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并将腹水接种到装有葡萄糖肉汤的培养试管中。
对于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应转种到慷慨平板及血平板中,并将单个菌落分离鉴定。
应用mic法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进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患者采用gp法鉴定进行药敏实验,革兰氏阴性菌患者应用gn021法进行药敏实验[2]。
上述所有操作必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以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以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通过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方法。
沙门氏菌检测研究进展【关键词】沙门氏菌;检测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18-02沙门氏菌因美国病理学家de沙门于1884年发现本属菌中的猪霍乱杆菌而得名。
本属菌是一群抗原构造和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菌型繁多,已发现有2000种以上的血清型,我国已发现216个[1]。
引起人类疾病的沙门氏菌大多属于a、b、c、d、e,5个血清群,病型有①伤寒与副伤寒(统称肠热症):由伤寒沙门氏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等引起;②食物中毒:可由不同菌型引起,以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汤卜逊沙门氏菌等最为常见;③败血症:由猪霍乱沙门氏菌等引起,此外,还可引起慢性肠炎。
人感染沙门氏菌后,可呈无症状带菌,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病,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沙门氏菌病,人们在探索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的过程中,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在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开发各种新型快速检测技术,提高了沙门氏菌检测的速度和质量,有效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染。
由于其样品来源极为繁杂,尽管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长期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
将有关检测进展综述如下:1 传统的培养方法[2]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腹水细菌阳性培养及药敏实验,抽取患者腹水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并将腹水接种到装有葡萄糖肉汤的培养试管中。
对于培养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应转种到慷慨平板及血平板中,并将单个菌落分离鉴定。
应用mic法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进行鉴定。
革兰氏阳性菌患者采用gp法鉴定进行药敏实验,革兰氏阴性菌患者应用gn021法进行药敏实验[2]。
上述所有操作必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以及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以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再辅以免疫放大技术来鉴别细菌,通过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方法。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邹婕;杨漫漫;胡晓亮;田志革
【期刊名称】《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
【年(卷),期】2024(34)2
【摘要】沙门氏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食源性致病菌,会造成肉和肉制品、蛋和蛋制品、奶和奶制品等的污染,隐蔽性强,能导致人食物中毒,引发胃肠炎、败血症等疾病,严重时危及生命。
建立快速、准确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是预防和控制沙
门氏菌疾病的关键,发展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
意义。
本文通过对沙门氏菌免疫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电化学检测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进行综述,阐明各种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及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优化及开发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提供参
考依据。
【总页数】6页(P73-78)
【作者】邹婕;杨漫漫;胡晓亮;田志革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农林与食品工程学部;宜宾学院动物多样性与生态保育宜宾
市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332
【相关文献】
1.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食品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3.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4.快速检测技术在食源性沙门氏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5.食品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沙门氏菌毒力机制及其治疗研究新进展沙门氏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常见于家禽及其他动物体内。
这种病原菌可以通过食物、水源、接触感染等多种途径传播,对人类、动物等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染和疾病。
其中沙门氏菌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食源性感染,其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产生了很大威胁。
因此,研究沙门氏菌毒力机制及其治疗方法对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沙门氏菌毒力机制沙门氏菌毒力主要来自其多种毒素和各种蛋白质,其中的内毒素是其主要毒性成分。
沙门氏菌内毒素分为四种血清型,分别是A、B、C、D型内毒素。
这些外毒素会诱导机体产生一系列的毒理反应,导致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
此外,沙门氏菌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破坏机体细胞膜及其结构功能,进而促进感染的发生。
沙门氏菌的感染过程主要包括侵入、定植和传播三个阶段。
先是侵入阶段,即沙门氏菌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的人工卵泡内摄取,然后通过内吞体或吞噬体的方式进入宿主细胞内。
在宿主细胞内,沙门氏菌开始与细胞膜结合和侵入,并通过肠上皮细胞内的纤毛上皮细胞基底部分离机制,进一步深入宿主细胞内。
然后是定植阶段,即沙门氏菌在宿主体内进行繁殖,形成新的感染源和感染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宿主机体可能因为沙门氏菌的侵入、定植而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进而表现为不同的病理症状。
最后是传播阶段,即通过感染物质释放和宿主体内沙门氏菌的细胞内胞体过程,沙门氏菌会不断地传播到周围组织和器官中,形成不同程度的病变。
二、沙门氏菌的治疗研究新进展针对沙门氏菌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化学疗法和免疫疗法等。
化学疗法以广谱抗生素为主,可以有效地杀灭沙门氏菌、缓解症状、防止病症扩散等。
但是,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同时对人体健康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针对沙门氏菌的治疗研究正朝着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免疫疗法方向发展。
在免疫疗法方面,研究人员尝试利用一些针对沙门氏菌体外合成的抗体来促进机体免疫反应,增强对沙门氏菌的防御能力。
沙门氏菌耐药性研究进展张庆贺;张丹俊;李槿年;沈学怀;潘晓成;赵瑞宏【摘要】沙门氏菌是常见的引起肠道疾病的人畜共患病原菌.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沙门氏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多重耐药菌株的比例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人类和动物的健康.综述了对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和国内部分地区所分离沙门氏菌的耐药性现状等.【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6)017【总页数】3页(P27-29)【关键词】沙门氏菌;耐药性;耐药机制;耐药性现状【作者】张庆贺;张丹俊;李槿年;沈学怀;潘晓成;赵瑞宏【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36;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兼性、胞内细菌,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发生[1]。
自1885年Salmon和Smith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以来,已经发现了超过2 500种血清型,沙门氏菌属被分为邦戈尔沙门氏菌和肠道沙门氏菌2种,其中绝大多数属于肠道沙门氏菌[2-3]。
研究表明,在全世界不同地区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每年因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伤寒病例约有1 600万例,胃肠炎约13亿例,其中约300万例因沙门氏菌死亡[4]。
近几十年来,在动物饲料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和治疗药物,使沙门氏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增加了沙门氏菌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威胁[5]。
研究发现,病原菌的耐药性对食源性传染病的发病率上升起着重要的作用[6]。
细菌耐药性是近年来临床治疗的棘手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鉴于此,笔者对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以及国内部分地区的沙门氏菌耐药性现状进行综述。
1 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得耐药性。
3 沙门氏菌的致病性研究^p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有极大危害的一类致病菌, 由它引起的疾病重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伤寒和副伤寒,另一类是急性肠胃炎。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985年以来, 在世界范围内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已确诊的患病人数显著增长, 在一些欧洲国家已增长5倍。
据资料记录, 在我国内陆地区细菌性食物中毒中, 有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
因此, 开展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对有效管理食品的安全问题, 保护消费者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沙门氏菌感染途径的研究进展3.1.1 侵袭性沙门氏菌的侵入在肠道黏膜表面派伊尔氏结(PP)上的滤泡上皮细胞,被认为是沙门氏菌入侵的最佳起始部位。
滤泡上皮中稀疏分布着捕获抗原的微皱褶细胞(m icrofold cell, M细胞),M细胞被肠上皮细胞所包围。
M细胞的基顶面有短而不规则的微绒毛及微褶,是其胞饮的部位沙门氏菌具有2个侵袭途径:一个是通过PP上M细胞进入上皮下组织;另一个是直接侵袭M细胞进入上皮下组织,并且侵袭是通过细胞的基顶面来进行的。
当沙门氏菌黏附到M细胞或上皮细胞顶部后,运用Ⅲ型分泌系统将效应蛋白分泌到胞外并易位于宿主细胞,从而诱导宿主细胞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重排。
这时细胞质形成一个向外突起将细菌包裹在细胞膜内,以细胞摄粒的作用进入细胞。
3.1.2 非侵袭性沙门氏菌的摄入过去一直认为,沙门氏菌是通过侵袭M细胞或肠上皮细胞进入宿主体内的,但已有研究结果表白,给小鼠口服侵袭力缺陷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后,在脾脏中发现有沙门氏菌的存在。
这意味着除了侵袭途径外,还存在另一种途径,就是肠黏膜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DC)对沙门氏菌的摄入。
在PP中,DC与M细胞接触较紧密。
DC可打开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联接,从上皮细胞间伸出树突,直接将肠腔中的细菌摄入。
在这一过程中,肠上皮屏障仍然保持完整,其中的分子机制是DC对紧密联接蛋白的表达和调控,如闭合素、闭合带Ⅰ、联接黏附分子等.3.2沙门氏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3.2.1 沙门氏菌感染途径和机制沙门氏菌可经口感染、粪—口途径传播,可通过被感染畜禽和啮齿类动物携带、排泄,污染环境、水源、饲料、食品,导致流行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