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 格式:wps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部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我们前面讲过,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和存在形式。
这一讲是要进一步说明,人类社会作为自然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是什么?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是什么?它发展的趋势又是什么?这就是社会基本矛盾所要回答的问题。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历史。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贯穿着两个基本的规律,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这两个规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规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过程,支配着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预示着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光辉前景。
我们前面还讲过,马克思一生的一个最伟大的发现,就是创立了唯物史观,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系统而全面地回答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问题。
所以,在没有讲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什么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对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作一些阐述。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里,大家应当首先明确,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同义语,讲的是一个东西,即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是唯心史观,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根本对立的两种历史观。
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依据,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揭示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科学方法论的根本前提,就是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所以,下面我们分别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做一些阐述。
(一)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所指的就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它构成人类社会这一运动形态的诸物质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对社会发展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以下简称“社会矛盾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它指出,任何一个社会当中,存在着多种矛盾,其中有一种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种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运动规律。
社会矛盾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矛盾的内涵及分类社会矛盾,简单说来就是社会各个因素之间的冲突、对立和矛盾。
社会矛盾的内涵比较丰富,它既包括经济矛盾、政治矛盾、文化矛盾等各个方面的矛盾,也包括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社会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等。
根据社会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可以将其分类如下。
1、绝对矛盾和相对矛盾。
绝对矛盾是指不可调和的、对立性极强的矛盾;相对矛盾是指可以调和的、矛盾性不强的矛盾。
绝对矛盾通常是指社会基本矛盾,而相对矛盾大多数是一些次要的、局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中相对非决定性的矛盾。
通常情况下,社会主要矛盾就是社会基本矛盾。
3、矛盾的性质。
根据矛盾的性质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对抗性矛盾是指社会各方面之间的敌对关系,需要通过斗争来解决;非对抗性矛盾则是广义的矛盾,可以通过协商、调和等手段来得到解决。
二、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社会基本矛盾指的是在特定社会形态下,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社会矛盾。
从而影响了社会的整体运动和发展。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不会产生社会基本矛盾,也就不会存在社会发展的问题。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指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劳动力、能源等物质技术因素;生产关系是指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劳动分配关系和财富分配关系等。
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人们对生产关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指社会发展中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
这是由于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斗争而形成的一种运动。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不同社会阶级之间、不同人们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的矛盾。
这些矛盾包括经济利益、政治权力、文化认同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利益的对立和冲突。
这种矛盾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运动、变化。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不同社会阶级之间、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可能表现为对立、斗争、妥协、调和等不同的形式。
这种多样性使得社会矛盾运动具有不确定性和灵活性。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正是由于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社会才能够实现持续的变革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革,推动着社会进步和创新。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对于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和运动可以促使社会各方面力量相互制约,维持社会的稳定。
另一方面,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也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动力,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本特征是:第一,矛盾运动的普遍性。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第二,矛盾运动的长期性。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的、连续的运动过程。
第三,矛盾运动的复杂性。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矛盾的表现形式和斗争方式各不相同。
第四,矛盾运动的一体性。
社会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同矛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联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治理需要全面认识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发展。
同时,社会治理也需要在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引导社会矛盾向积极方向发展。
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应该注重平衡和协调不同矛盾力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是指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存在的本质属性,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对于理解社会发展过程、把握社会历史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最早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
他们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不断存在的,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化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基本矛盾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二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互相作用、相互影响;三是社会基本矛盾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们不断演变、发展、深化;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革命和改革的结果,是人民群众斗争的结果;五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社会存在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双方,这种对立双方在社会发展中相互作用、斗争和转化,推动社会发展不断前进。
这些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运动规律。
了解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对于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进行科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生产关系的落后和不适应。
这种矛盾驱使社会朝着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方向发展。
2.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指的是政治、文化、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领域,经济基础指的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否则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3. 阶级之间的矛盾。
社会阶级的存在和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之一。
不同阶级之间存在利益的对立和冲突,这种矛盾驱使社会朝着阶级斗争和阶级和解的方向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的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相互作用、斗争和转化,产生了社会发展的运动规律。
1. 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推动的。
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随着矛盾的斗争而不断前进。
2. 社会主义规律。
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的,包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3. 社会稳定与社会变革的统一规律。
社会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也要保持一定的稳定。
变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稳定则是为了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行。
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在变革和稳定中寻求平衡,才能够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对于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方向、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咱老百姓过日子,其实就跟社会的运行一样,这里面可有着大学问呢!社会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舞台,各种角色、各种故事在上演。
你看啊,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就像是舞台的根基和框架。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俩家伙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和他们的表演方式。
生产力呢,那就是演员的本事,能演得多精彩;生产关系呢,就是他们怎么配合、怎么组织起来表演。
如果生产力发展得特别牛,就好比演员突然学会了好多厉害的新技能,那原来的表演方式可能就不太合适啦,就得调整生产关系来适应。
这就好像本来是演小品的,现在突然能唱高难度的歌剧了,那舞台的安排、和其他演员的配合都得变一变不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呢,又像是舞台的硬件设施和管理规则。
经济基础就是舞台的质量、大小这些硬件条件,上层建筑就是那些规定演员怎么演、观众怎么看的规则。
要是经济基础有了大变化,比如说舞台升级成超级豪华的那种了,那上层建筑也得跟着变呀,不然多不协调。
咱就说,以前大家都写信联系,那时候的社会规则和现在能一样吗?现在有了手机、网络,多方便呀,那很多以前的规定不就得改改啦?这不是明摆着的道理嘛!再想想,为啥社会会不断进步呢?不就是因为这个基本矛盾在推动嘛。
就像我们走路,一步一步地往前,社会也是这样,矛盾出现了,解决了,就往前走一步。
要是没有这个矛盾,那社会不就停滞不前啦?那多没意思呀!而且哦,这个矛盾运动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肯定会有波折,就跟我们过日子一样,哪能天天顺顺利利的呀。
有时候会遇到困难,但是别怕呀,这都是为了变得更好嘛。
你说,要是社会一直不变,那我们现在还过着古代的生活呢,哪有这么多好玩的、好用的东西呀。
所以说呀,这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虽然有时候会带来一些小麻烦,但长远来看,那可是大好事呀!它让我们的社会不断发展,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我们得理解它、接受它,跟着它一起进步,这样我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呀!这就是社会运行的奥秘,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不是吗?。
前言:重点与难点: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4.社会形态的发展的一般规律5.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6.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首先弄清围绕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围绕人类社会是怎么发展,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对立的历史观,一种是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即历史唯心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
原因一是有阶级根源,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二是社会根源,同时还有一个认识上的根源,所以作为历史唯心主义,最大的缺点和弊端,没有看到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动机,没有研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根源是什么。
所以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他把社会意识看为第一性的,这样就把历史的发展看成是精神发展的历史,所以就不可能真正的回答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就会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的解决了社会发展的规律问题。
马克思提出: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这样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
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和总的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社会政治上的建筑,也有和社会意识相对应的思想上层建筑。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诸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 引言:我们为什么要聊这个?嘿,朋友们!今天我们要聊聊一个有趣而复杂的话题——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听起来有点严肃,其实就像聊一部悬疑剧一样,里面有纠结的人物关系、冲突和成长。
想象一下,你我都是这部剧里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烦恼、梦想,还有那不可避免的矛盾。
你想想,我们生活中总是充满了选择,比如:是先吃饭,还是先追剧?这个选择,其实就是一种矛盾。
2. 基本矛盾是什么?2.1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首先,咱们来看看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想象一下,你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做了一桌子好菜,但最后发现,家里就你一个人,这不就尴尬了吗?生产得再多,没人来消费,那就等于白忙活。
反过来,大家都想吃好东西,但又不想自己动手,这就是一个循环。
每个人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但这更好的生活又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劳动。
这种矛盾,简直就像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拔河比赛,谁都想赢,但总是有一方拉得过猛,另一方就得受苦。
2.2 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再来谈谈个人与集体的矛盾。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在团队里,大家都想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总有那么几个人特别“能说”,让其他人默默坐在一旁。
这种时候,个人的声音和集体的决策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有时候,个人的需求和集体的利益就像是一对冤家,总是碰撞出火花。
你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又不能脱离团队,真是两难啊!这就像是一场对话,个人总是想说“我”,而集体却在默默强调“我们”。
3. 矛盾的运动规律3.1 矛盾推动社会发展好吧,聊了这么多矛盾,我们再来看看这些矛盾是怎么推动社会发展的。
矛盾其实就像是一根无形的绳子,牵引着社会向前发展。
想象一下,一个人因为不满现状而站出来抗议,这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
历史上多少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因为人们对现状的不满。
矛盾就像是社会的发动机,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前。
3.2 矛盾的调和与解决当然,矛盾的调和和解决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你总不能让矛盾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吧?这就需要智慧和耐心。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如下:1、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不断进步,就是这两种矛盾互相作用的结果,社会形态在矛盾中进步,在解决矛盾中完善。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新的重要范畴,它对人们从总体上考察社会历史,全面地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或者叫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就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下面以封建社会解体到资本主义社会过度为例,介绍一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文艺复兴运动使得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随后开始了圈地运动和海外的殖民掠夺,即有了国内生产空间,又有了海外殖民地市场。
这个时候,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明显的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下既不允许社会化大生产,又要设法镇压新兴资产阶级的兴起;旧的封建上层建筑明显不适合经济的发展,旧的经济基础也面临破产。
于是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开始了,革命成功后,就建立起新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建立了牢固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自然界的运动发展一样,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是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存关系,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同时,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状况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挥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法杖的基本规律。
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这一规律就内容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从过程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
替,再到相对稳定。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社会实际运行过程是复杂的,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在前一社会残存的或其他社会的经济基础成分,也会有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萌芽。
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
因此,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有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组成。
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为: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都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些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