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教案】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三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4. 名联欣赏和解析5. 学生对联创作实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3. 练习纸:供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实践。
4. 评分标准:制定对联创作的评分标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示例解析名联。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对联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每组选出一副最佳对联进行展示,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和讨论。
5. 总结:对学生的对联创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6.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副对联。
教案示例: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使学生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能创作出有创意的对联。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写作技巧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示例法:展示名联,让学生欣赏和解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对联的起源、发展、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等内容。
2. 名联示例: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联供学生欣赏和解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对联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培养学生对对联的欣赏能力,能够体会对联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3、训练学生创作简单对联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对联的基本特点,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协调、内容相关等。
(2)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2、难点(1)理解和掌握平仄在对联中的运用。
(2)如何引导学生创作出既有创意又符合对联规则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对联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几副有趣的对联,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知识讲解1、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2、对联的特点(1)字数相等上联和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例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联都是七个字。
(2)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等。
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两个”对“一行”(数量词),“黄鹂”对“白鹭”(名词),“鸣”对“上”(动词),“翠柳”对“青天”(名词)。
(3)平仄协调平仄是对联在音韵上的要求。
一般来说,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一声或二声)。
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联尾字“径”是仄声,下联尾字“舟”是平声。
但在现代创作中,对于平仄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读起来顺口即可。
(4)内容相关上下联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联,或相互映衬,或相互补充,或相互对立。
比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表达了只有经过努力和磨练才能取得成功的意思,内容紧密相关。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对联的基本概念1.1 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由上下两句话组成,对仗工整,韵律协调。
1.2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时期的繁荣,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1.3 对联的作用: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还具有装饰、喜庆、祭祀等多种功能。
第二章:对联的基本结构2.1 对联的上下两句:对联通常由上下两句组成,上联和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2.2 对联的平仄和韵脚:对联要求平仄相间,韵脚相同,以达到韵律协调的效果。
第三章:对联的创作方法3.1 拟题: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对联的主题和内容。
3.2 思考对仗:在上联的基础上,思考下联的内容,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
3.3 选择词语:选择恰当的词语,注意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和韵脚。
3.4 拟写对联:根据对仗和词语的选择,拟写上下联,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第四章:对联的鉴赏和评价4.1 对联的鉴赏:通过欣赏优秀的对联作品,理解对联的意义、形式和艺术价值。
4.2 对联的评价:从对仗、韵律、意义、语言等方面对对联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对联的应用和传承5.1 对联的应用:对联在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文化活动中广泛应用,增添了喜庆和文化的氛围。
5.2 对联的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教育、比赛等方式,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
5.3 对联的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联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第六章:对联的修辞手法6.1 对联中的对仗:对仗是对联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辞手法,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对应,词性相对应,结构相对应。
6.2 比喻和象征:在对联中使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富有表现力和深度。
6.3 拟人和托物言志:通过对联中的拟人和托物言志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
第七章:对联的写作技巧7.1 炼字:在对联写作中,精心挑选字词,使对联语言更加精确、生动。
初中语文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掌握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
2. 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3.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4. 对联的鉴赏和评价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2.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历史,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创作方法和技巧。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创作对联,学生跟随练习。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联创作心得,互相评价。
4. 鉴赏法:欣赏经典对联,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特点和结构规律: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等、意义相关。
3. 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选材、构思、对仗、炼字等。
4. 示范创作对联:教师现场创作一副对联,讲解创作过程和心得。
5. 学生跟随练习: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学生尝试创作对联。
6.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
7. 欣赏经典对联: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经典对联,提高审美能力。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技巧。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尝试创作对联,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对联创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对联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对联》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提高对对联的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对联的起源和发展2. 对联的基本特点3. 对联的分类4.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5. 名联鉴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2. 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3. 名联的鉴赏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对联的起源、发展和基本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名联,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对联。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编写对联,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对联》及相关资料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3. 对联样品:展示不同类型、风格的对联4. 练习对联的材料:纸张、笔墨等章节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介绍对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展示不期的对联样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对联的发展变化。
【课堂练习】1. 让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对联故事或名联。
章节二:对联的基本特点【教学内容】2. 分析对联结构,如上联、下联和横批。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基本特点及其重要性。
2. 分析典型对联,让学生理解对联结构的特点。
【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练习分辨对联的基本特点,分析给定的对联。
章节三:对联的分类【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分类,如春联、寿联、挽联等。
2. 分析不同类型对联的特点和应用场合。
【教学活动】1. 讲授对联的分类及其特点。
2. 展示不同类型对联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其应用场合。
【课堂练习】1. 让学生课后编写一组对联,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对联。
章节四: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教学内容】1. 讲解对联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如选词、对仗、意境等。
对联》教案段村一中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掌握对联的一般规则。
2.学会对简单的对联,能准确解答对联考试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对联题在三月质检、四月质检和模拟考试中都有出现。
二、知识指导2.1 概念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的独特艺术形式。
2.2 特点对联的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的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尽量避免字面重复。
比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比如:屋后松竹添秀色。
门前XXX吐幽香3.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比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5.形式上,对联通常用毛笔竖写,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2.3 分类按使用范围:装饰联、应用联。
装饰联主要指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如装饰亭台楼阁、名胜古迹的对联,装饰书房卧室、名画宝砚的对联。
一般富有哲理,回味无穷。
比如:春水绿浮珠一颗。
夕阳红湿地三弓(XXX)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题书斋)应用联指有较强针对性的对联,如春联、挽联、婚联、喜联、行业联、交际联等。
比如: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
(婚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寿联)剪下功夫年轻几许,指头技艺貌美十分。
对联教案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二、教学重点:1、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2、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宋)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就是对联,今天我们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并学会写简单的对联。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1、对联起源2、对联特点3、学对歌诀4、对联种类(三)、讲析目标: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对联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对联教案、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书法展示、用学生姓名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学习1.关于对联的知识,重点抓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异”“区分上下联”“对联的张贴”的知识,学生课前解决。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一课时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学习目标:了解《联律通则》及对联六要素,重点讲解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学生自己看一下楹联相关内容】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的特点。
为了促进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2007年6月1日,中国楹联协会颁布了《联律通则(试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会在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联律通则》又作了认真的修改。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
《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
它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
《联律通则》的第一章就是基本规则,这是对联创作的基础与核心,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对联的基本规则有哪些呢?一、基本规则对联是一个对立统一、和谐完美、构成特定而完整意义的有机整体,对联上下联语之间必须做到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六项基本要素的,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楹联。
下面我们来具体讲解一下对联的“六要素”。
二、字句对等首先看“字句对等”,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这一规则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整体而言,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在多分句的情况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要相等。
一言:墨泉二言:花好月圆三言:书锦绣绘宏图四言:风梳碧柳雪印红梅。
五言:山因禅寺静;风为草斋凉。
六言:此是山阴道上;如来西子湖边。
(绍兴东湖联)七言: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孙星衍)八言: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题杜甫草堂联)九言:花雨能仁,祝嵩龄亿载;昙枝普茂,巩海甸三乘。
诗词楹联教学教案(三课时)(共五则范文)第一篇:诗词楹联教学教案(三课时)诗词楹联教学教案——楹联教学目标:1、了解楹联的起及含义2、了解楹联的特点。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楹联的特点3、教学难点:尝试楹联写作4、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探究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楹联的起源及含义一、导入:同学们,你知道对联吗?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
从国家庆典到百姓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乃至庙宇厅堂、旅游景观、饭馆茶肆、亭台楼阁、家居门楣、酒店书房等都广泛应用。
更不必说家喻户晓的春联了。
人们对它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
但是,对楹联的应用、欣赏、创作等专门知识则不是人人都懂的。
为此我把有关楹联的常识性知识整理一下作以简单介绍。
咱们先来了解楹联的起源和含义。
二、概念:1、定义: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亦称“楹贴”。
楹就是房屋建筑上的柱子。
联者,关联、联系之谓也;对者,对应相反之谓也。
实际是一种规范化的对偶句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
2、构成楹联必须具备以下几项基本要素:它由上下两部分构成①、对联的字数无明确规定,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②、内容相关;③、平仄相对;④、词性、句式结构、节奏相同。
3、例如: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二、对联的起源1、对联的产生与发展:对联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他的产生是比较早的,有的说产生于五代,有的专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认为无论是古老的“诗经”也好,还是“楚辞”“汉赋”也好,乃至六朝骈文、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工整的对仗句子,这些对仗句子其实就是对联,有的是对联的雏型,有的按联律衡量宽泛些罢了。
从对联学的角度讲,一般认为从五代时期开始。
相传五代后蜀的国王孟昶,有一次命翰林大学士写一副联语,以烘托新春气氛。
联语写出后他对大学士的联语不甚满意,遂亲自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句子。
《对联》教案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类型,了解对联的构成要素及基本结构,能够正确书写对联。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2. 对联的常见形式和创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对联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2. 对联的审美评价标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对联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对联的特点和用途。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对联的定义:对联是汉字文化的瑰宝,是两句相呼应的诗句,具有对仗、押韵和平仄等特点。
(2)对联的构成要素:上下联、对仗、长度相等、押韵。
(3)对联的基本结构:平行对仗、交叉对仗。
3.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呈现几组对联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其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对联的美感和创作技巧。
4. 创作实践(30分钟)(1)学生分组合作,自由创作对联。
教师提供一些主题,如新年祝福、友谊、家庭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2)学生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同学们进行欣赏和评价。
5. 对联欣赏(15分钟)教师介绍一些经典的对联作品,如楹联、春联等,让学生欣赏并评论,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审美能力。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对联的构成要素和创作技巧,引导学生认识到对联的魅力和传承价值。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继续创作对联,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对联:上下联、对仗、长度相等、押韵、平行对仗、交叉对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对联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对联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而且培养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实例分析和创作实践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让他们亲身体验对联的魅力。
同时,也通过对对联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一课时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学习目标:了解《联律通则》及对联六要素,重点讲解字句对等与词性对品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的特点。
为了促进中国楹联文化的发展,2007年6月1日,中国楹联协会颁布了《联律通则(试行)》,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会在广泛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联律通则》又作了认真的修改。
现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办公会议审议通过,决定从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联律通则》(修订稿)。
《联律通则》(修订稿),是对千余年来散见于各种典籍中有关联律的论述进行梳理、规范,凝聚着我国楹联人的聪明才智。
它的制定和实施,是近年来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楹联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生机。
《联律通则》的第一章就是基本规则,这是对联创作的基础与核心,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对联的基本规则有哪些呢?一、基本规则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二、字句对等字句对等是指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这一规则包括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含义。
以上例子意在说明字句对等。
可见一幅对联,上联字句数与下联字句数必须相等。
可是也有特例,如: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在这幅对联中,上联5个字,下联6个字,上联对不起下联,意思就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三、词性对品所谓“品”,就是类。
提到词性,我们首先要明确词性的分类:即实词和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我们来看下面一联:开卷神游千载上;垂帘心在万山中。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月斜诗梦瘦;风散墨花香。
请大家逐字分析对应的词性。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一致,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
初中对联书法教案大全年级:八年级学科:美术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如对联的起源、结构、格式等。
2.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能。
3. 引导学生感受对联书法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对联的基本知识讲解。
2. 书法技巧的指导。
教学难点:1. 对联的创作。
2. 书法的美感表现。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对联书法作品若干,以便学生欣赏和参考。
2. 学生准备毛笔、墨汁、宣纸等书法用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对联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对联书法的认识和感受。
二、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15分钟)1. 教师讲解对联的起源、结构、格式等基本知识。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对联的写作技巧。
三、书法技巧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书法的基本技巧,如笔法、墨法、构图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书法技巧。
四、课堂练习(2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创作对联。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书法作品,互相交流学习。
二、深入讲解书法技巧(15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讲解书法技巧的运用。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提高书法技能。
三、创作展示(2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再次创作对联。
2. 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对联书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书法技能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三课时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教学目标:掌握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两个基本原则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对联中字结构对应和节律对拍两个原则,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首先看平仄对立:一、平仄对立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相反。
具体来讲,这一基本规则有三个层面上的含义。
(一)上联句脚为仄声,下联句脚为平声对于单句联就很好理解了,下面我们详细地谈一下多句联的分句句脚问题,多句联的各分句之句脚要平仄交替,一般情况下,其声调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
即上联分句句脚从后往前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相应下联分句句脚从后往前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上下联各分句句脚从后往前分别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但,需要阐明的是,句脚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即所谓的“马蹄格”,不失为较佳的格式,但它绝不是唯一的,例如,朱氏规则也是主要的格式之一,其特征是上联各句之句脚,除尾句收于仄声外,其余都是平声。
所以,对三句及三句以下的多句联而言,朱氏规则(清末朱恂叔)与马蹄格是相通的、统一的。
再如,李氏规则(明代李开先),如三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仄平仄、平仄平;四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平仄平仄、仄平仄平等。
从总结楹联创作规律性的角度来讲,不管是马蹄格、朱氏规则、李氏规则或其它变格形式,坚持“每句句脚之平仄形成音步递换”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共识的。
(二)上下联间平仄对立虽说对联平仄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如果“一三五也论”就更好了。
无论单句联还是多句联,都要做到上下联之间相应位置上的字平仄对立。
(三)一句之内平仄交替上节课我们提到了“节律对拍”,这里就涉及一个“节奏点”的问题,这里说的一句之内平仄交替,就是指每比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
因为节奏点的字数不固定,一般为二字一节,但也有一字或三字一节的情况,所以我们不能笼统的理解为双数字平仄交替。
《对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2. 难点:让学生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对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10 分钟)
- 介绍对联的定义、组成部分(上联、下联、横批)和特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意境相承等)。
- 通过一些典型的对联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
3. 学习创作对联的方法(15 分钟)
- 讲解创作对联的基本要求,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等。
- 提供一些对联创作的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学生分组创作对联(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创作自己的对联。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5.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并解释其意义和创作思路。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6.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对联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以及创作对联的方法。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对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了创作对联的基本方法。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对联知识讲座教案
教案标题:对联知识讲座
教学目标:
1. 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3. 能够欣赏和创作简单的对联作品
教学重点:
1. 对联的概念和特点
2. 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
3. 对联的欣赏和创作
教学难点:
1. 对联的写作技巧
2. 对联的创作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对联范例
3.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对联的概念,通过展示对联的图片或范例,引起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二、讲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
1. 介绍对联的定义和历史渊源
2. 分析对联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三、讲解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15分钟)
1. 分析对联的基本结构:上联、下联、横批
2. 讲解对联的写作技巧:对仗、对比、对景等
四、对联欣赏与创作(15分钟)
1. 展示经典对联范例,让学生欣赏并理解对联的魅力
2. 指导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可以给予一些主题或提示
五、总结与展示(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对联的重要性和魅力,并展示学生创作的对联作品。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对联创作作业,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多练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对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对联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同时也培养了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联》教案设计参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了解对联的发展历程。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对联的优美语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能够创作出结构严谨、对仗工整、内容丰富的对联。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掌握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
2.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提高对联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2. 学生在创作对联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对联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
2. 对联的基本写作技巧。
3. 对联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对联的写作技巧,尤其是对仗和平仄的运用。
2. 创作具有丰富内容和独到见解的对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精美的对联作品,引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对联的定义、特点及发展历程。
4. 案例分析:教师分析经典对联案例,引导学生欣赏对联的优美语句。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创作对联,互相借鉴、修改。
6. 作品展示:各小组展示本组创作的对联,全班同学共同欣赏、评价。
8. 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独立创作一副对联,下节课进行展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联写作的基本技巧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联作品的结构、对仗、内容等方面的质量。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如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等。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分析经典对联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创作对联,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 任务驱动: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创作对联,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对联作品:教师准备丰富的对联作品,用于教学演示和让学生欣赏。
2. 教材: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对联写作教材,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对联知识。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
第三课时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
教学目标:
掌握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两个基本原则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对联中字结构对应和节律对拍两个原则,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平仄对立和形对意联,首先看平仄对立:
一、平仄对立
平仄对立是指上下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相反。
具体来讲,这一基本规则有三个层面上的含义。
(一)上联句脚为仄声,下联句脚为平声
对于单句联就很好理解了,下面我们详细地谈一下多句联的分句句脚问题,多句联的各分句之句脚要平仄交替,一般情况下,其声调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
即上联分句句脚从后往前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相应下联分句句脚从后往前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上下联各分句句脚从后往前分别是“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但,需要阐明的是,句脚按顺序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即所谓的“马蹄格”,不失为较佳的格式,但它绝不是唯一的,例如,朱氏规则也是主要的格式之一,其特征是上联各句之句脚,除尾句收于仄声外,其余都是平声。
所以,对三句及三句以下的多句联而言,朱氏规则(清末朱恂叔)与马蹄格是相通的、统一的。
再如,李氏规则(明代李开先),如三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仄平仄、平仄平;四句联上下联句脚分别为平仄平仄、仄平仄平等。
从总结楹联创作规律性的角度来讲,不管是马蹄格、朱氏规则、李氏规则或其它变格形式,坚持“每句句脚之平仄形成音步递换”的基本要求,是具有共识的。
(二)上下联间平仄对立
虽说对联平仄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如果“一三五也论”就更好了。
无论单句联还是多句联,都要做到上下联之间相应位置上的字平仄对立。
(三)一句之内平仄交替
上节课我们提到了“节律对拍”,这里就涉及一个“节奏点”的问题,这里说的一句之内平仄交替,就是指每比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
因为节奏点的字数不固定,一般为二字一节,但也有一字或三字一节的情况,所以我们不能笼统的理解为双数字平仄交替。
当然,上述三点并非各自独立,而是要求我们在创作对联的时候要同时满足这三点要求。
(四)古韵与新韵
古韵一般指《平水韵》,《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
几经编辑整理,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今人所说的《平水韵》实际多指清朝的《佩文诗韵》。
《平水韵》受闽南语的发音规律影响非常大,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分为“上平”和“下平”。
新韵一般指《中华新韵》,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新韵书。
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
”据此,《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去年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简称《新韵》)。
《新韵》分为“阴、阳、上、去”四声,《平水韵》中的“入声字”在《新韵》中分别归入
“阴、阳、上、去”这四个声部中,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不能把《平水韵》中的“上平”“下平”和《新韵》中的“阴平”“阳平”混为一谈。
在对联创作中,实行古韵、新韵双轨制,可用古韵,也可用新韵,但同一副不能混用。
我们来看几个对联实例:
晚霞明似锦;
春雨细如丝。
上联平仄:仄平平仄仄。
节奏点平仄:平、仄。
上联句脚:仄。
下联平仄:平仄仄平平。
节奏点平仄:仄、平。
下联句脚:平。
柳绊长堤千万树;
花横野寺两三枝。
上联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节奏点平仄:仄、平、仄。
上联句脚:仄。
下联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节奏点平仄:平、仄、平。
下联句脚:平。
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
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
上联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节奏点平仄:仄、平、仄。
上联句脚:仄。
下联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白,古仄声)。
节奏点平仄:平、仄、平。
下联句脚:平。
二、形对意联
“形对意联”是指上下联之间形式上相对仗、意义上相关联。
对联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是表达某种主题的工具和载体。
首先,在形式上表现为上下联的“对举”。
对举,犹对偶;相对举出,互相衬托。
这种对举包括对应字词的类别一致及平仄的对立。
其次,在语意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景色、形象、思想、意境等,必须相关联,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为表现同一主题服务。
否则,只是原始的、普通的对偶,不是文体意义上的对联。
即使《声律启蒙》中的“天对地”、“雨对风”,也只是修辞材料的运用,都不能称其为对联。
“形对意联”通俗的讲就是,对联不能仅仅满足于词性、结构、平仄等方面的对应,还要注意思想、内容、意境等方面的关联。
我们来看几个对联实例:
禹庙千年垂桔柚;
尧阶三尺覆茅茨。
对联中“禹”“尧”均为古代圣王,“千年”“三尺”为数量词,“垂”“覆”均为动词,“桔柚”“茅茨”均为植物,做到了“形对”。
上联写大禹的功绩,下联写尧帝的功绩,做到了“意联”。
望切不妨人去远;
心忙无奈马行迟。
对联中“望切”“心忙”为主谓短语,“不妨”“无奈”为偏正短语,“人”“马”为名词,“去远”“行迟”为动补短语,做到了“形对”,上下联都写送别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做到了“意联”。
湘竹含烟,腰下轻纱笼玳瑁;
海棠经雨,脸边清泪湿胭脂。
对联中“湘竹”“海棠”均为名词,“腰下”“脸边”均为偏正短语,“轻纱”“清泪”均为偏正短语,“笼”“湿”均为动词,“玳瑁”“胭脂”均为名词,做到了“形对”,上联以人写物,下联也是以人写物,做到了“意联”。
三、牛刀小试
(一)排序练习
1、举杯邀月饮==()(骑、花、归、马、踏)
2、心中罗锦绣==()(吐、口、珠、玑、内)
3、天姿真窈窕==()(德、辉、圣、光、实)
4、宽宏豁达高皇量==()(霸、叱、威、咤、喑、主、哑)
5、太白书堂,瀑泉垂地三千尺==()(孔、围、明、
四、祀、参、老、庙、柏、天、十)
(二)填空练习
1、鱼书==雁()
2、鸡晓唱==雉朝()
3、仰高红日尽==望()孤
4、松阴白鹤声相应==镜里()不孤
5、竹户半开,对牖不知人在否==柴门(),()还有()来无。
(三)对句练习
1、心弦乱==()
2、青山戴雨==()
3、竹影穿风乱==()
4、独上西楼观北雁==()
5、古松斜卧,一曲苍凉秋渐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