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
- 格式:ppt
- 大小:14.18 MB
- 文档页数:89
九年级道法知识点武汉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道法课程时,不仅需要掌握基础的概念和原则,还需要了解与自己所在地区相关的具体知识点。
就武汉而言,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拥有着丰富的道法文化资源。
本文将从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应用等方面介绍九年级道法知识点与武汉的关系。
一、道法在武汉的历史武汉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城市,承载着悠久的历史。
在古代,武汉地区属于楚国的领土辖区,楚文化对武汉的影响深远。
在楚文化中,道法思想被广泛应用,成为指导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的重要理论基础。
道法思想的核心是“道”,它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和涵养。
在武汉的历史中,许多古建筑和文化遗址都蕴含着道法的痕迹。
例如,黄鹤楼作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法思想,而且也成为了武汉市民心中的精神信仰之一。
二、武汉的传统文化与道法知识点1.儒家思想与武汉教育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法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武汉的教育体系中,儒家思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武汉的学子们在学校里都会学习儒家经典,如《论语》和《大学》,以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武汉民俗文化与道法传统武汉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传统也融入了道法思想。
例如农历春节期间,武汉的市井巷陌上会举行狮舞、舞龙等民俗表演,这些表演既具有娱乐性质,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道法知识点。
狮舞象征着生气勃勃和辟邪驱邪,舞龙则代表着吉祥和祝福。
通过这些表演,人们能够感受到道法思想对武汉民俗文化的影响。
三、现代应用与道法知识点虽然道法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并非停留在古代,它也在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武汉作为中国现代化城市,也融入了道法思想,并应用于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中。
1.文明城市建设武汉市政府以创建文明城市为目标,通过宣传道德伦理和道法知识点,培养市民的文明素养和道德观念。
例如,在武汉市的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中都能看到倡导文明行为的标语和宣传画,这种形式的宣传就是以道法素养为基础的。
三楚文化视角探究汉代文学的形成楚辞研究肇源于贾谊与刘安,奠基于司马迁。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是楚辞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战国后期,楚国疆域辽阔,司马迁将楚国分为南楚、东楚、西楚。
东楚、西楚在推翻暴秦的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东楚、西楚文化在汉初文化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在楚汉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大多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南楚,却忽略了东楚、西楚的存在。
一、从南楚文化圈腹地看老庄思想的中原文化属性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越、楚则有三俗。
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
”南郡即今天的荆州,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楚都郢。
彭城为今天的徐州,原是宋国领土,战国中期宋一度迁都彭城。
公元前286年,齐、魏、楚三国“灭宋而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陈留,齐得其济阴、东平,楚得其沛。
故今之楚彭城,本宋也。
”彭城与南郡,距离遥远,一个在西楚的最东部,一个在西楚的最西部。
就文化上来讲,两者的区别不言而喻。
正因如此,南郡和彭城到底该分属三楚中的哪部分,历史上学者们的看法并不相同。
汉魏之际的文颖沿用司马迁的说法,在《汉书•高帝纪》“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注中说:“《史记•货殖传》曰淮以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为南楚。
羽欲都彭城,故自称西楚。
”而同书颜师古注引孟康《汉书音义》则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说南楚“其俗大类西楚”,按此处的西楚不是“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这个意义上的西楚,而是专指南郡而言。
楚人祖先熊绎筚路蓝缕以处的荆山已是中原边缘,楚文王定都于郢更与中原腹地拉开了距离。
就文化上来讲,南郡属于南楚文化,这也正是孟康《汉书音义》以江陵(即南郡)为南楚的原因。
从屈原的《九歌》创作情况也能看出南郡属于南楚文化。
设计理念展现楚文化内涵楚文化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之一,其内涵丰富多样,蕴含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
在设计中展现楚文化的内涵,应注重以下几点。
首先,传承楚文化的精神。
楚文化以勇敢、独立和开拓创新为核心精神,可以通过设计来表现。
比如,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采用楚式的彩绘和剪纸等传统技艺,通过建筑的形式和装饰来展现楚文化的风采;在产品设计中可以融入楚文化的图腾和符号,通过材质、纹样等设计元素来表达楚文化的独特之处。
其次,彰显楚文化的艺术表达。
楚文化以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为特点,其中包括楚歌、楚辞、楚剧等。
可以通过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来展现楚文化的内涵。
比如,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设置楚文化主题的雕塑或水景,通过艺术形态表达楚文化的美学特点;在室内设计中可以运用楚文化的花纹、色彩等元素,打造独具楚式风格的空间。
再次,弘扬楚文化的价值观。
楚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共同价值观,可以通过设计来体现。
比如,在社区规划中可以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打造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社区;在企业品牌设计中可以融入楚文化的价值观,传递企业的责任感和社会关怀。
最后,注重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楚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但其内涵是可以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
设计中应注重创新与传统的融合,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结合。
比如,在服装设计中可以将楚式的服饰元素与现代的设计语言相结合,打造具有时尚感和传统美的服装;在文化活动中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延续。
总之,展现楚文化的内涵需要综合考虑其精神、艺术、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以期达到传承楚文化、弘扬楚文化的目的。
只有在设计中展现楚文化的内涵,才能使楚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与生态环保的和谐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传统文化与生态环保的和谐发展,是现代社会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于生态环保的积极意义,并提出如何实现两者的和谐发展。
一、传统文化对于生态环保的积极意义1. 传承自然热爱的传统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自然元素,古人崇尚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例如,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佛教崇尚悟性共生,儒家倡导养生全息。
这些传统思想使人们将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责任,促使人们具备生态环保意识。
2. 保护自然资源的智慧传承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智慧的借鉴,其中包括许多与保护自然资源相关的智慧。
例如,古代农民的智慧耕作方式、与季节变化相适应的农业生产模式等,都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和谐利用自然资源的典范。
3.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塑造古人崇尚的中庸之道、仁爱、和谐相处等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生态环保至关重要。
这些价值观塑造了人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生态意识,在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实现1.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人们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从中获取正能量。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举办传统文化讲座等方式,提高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激发民众对于生态环保的热情。
2. 教育与引导加强环境教育,将生态环保的知识融入学校教育。
通过课程设置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脆弱,培养他们关爱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3. 建立长效机制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加强协作,建立长效的生态保护机制。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检查力度和处罚力度等方式,形成行政、立法和司法相结合的保护体系。
同时,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共同维护生态平衡。
4. 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应当鼓励研究和推广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排放。
通过科技的力量,实现传统文化与生态环保的有机结合。
以和为主题的小学校园文化设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校园文化的理论是80年代中期起,由企业文化的一些核心理论引入到学校领域而形成,学校文化建设得到教育理论界的关注和学校管理者的积极响应,研究活动自此方兴未艾。从我们接触到的国内研究校园文化研究现状看,多数学校都是围绕其地域特征,结合学校发展现状,选择一种能体现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进行研究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比如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学的“诗歌文化”,她们就是利用学校地处杜甫草堂的地域优势,学校从外在建筑设施,到学校制度文化,师生的行为文化都极力体现诗歌文化的特质,形成了闻名全国的独特校园文化。但是该校“诗歌文化”还是更多的体现在显性文化和学校制度文化上,师生的行为文化并没有形成诗歌文化的所表现的特质。还比如北京市的府学小学,她们也是利用背靠恭亲王府的地域优势,选择“府学”作为学校文化的建设重点,也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文化。但是他们的校园特色文化更多的是表现在对师生的行为影响,更倾向于一种传统礼仪教育和影响。
二、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楚风汉韵”原指楚汉时候的文体与习作风格。楚风是指楚国的文学,典型的是楚辞,汉韵是指汉的文学,如汉赋、诗歌。后泛指楚汉时期的人文风情。研究表明楚文化发源于汉水流域文化的沃土之中,即现今的湖南、湖北等省份。汉水流域处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连接带,是南北文化交汇的中枢,表现出文化的开放性、交融性。同时楚地的原始文化使其文化创造主体较少受到宗法等级观念的束缚,纯任自然。因此,楚文化精神表现出自由性、开放性、创造性的文化品格。随着历史的发展楚文化又以决定性的影响着汉代的文化发展,继而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民族文化中本然地存在着一种“楚风汉韵”的文化特质,楚风汉韵实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精髓与内蕴。因此,“楚风汉韵”实际是一种具有自由性、开放性、创造性、兼容性、批判性的浪漫主义的特质的中华文化。依据“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这一对校园文化核心概念的界定的理论,我们认为所谓楚风汉韵特色的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形成和发展具有自由性、开放性、创造性、兼容性、批判意识特质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1 湖湘文化与楚文化历史渊源完全不同湖湘文化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则取得非凡成就,湖南永州道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古栽培稻,使湖湘文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明之源。
湖湘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宋代起又受到中原文化较大影响,近现代取得辉煌历史成就。
楚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形成于春秋战国,中心在今湖北,战国时期产生了辉煌的文化成果。
楚文化仅仅只是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存在(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今湖北文化就是楚文化的延续),只在先秦时期对湖湘文化产生过短暂的、部分的影响,她并不代表或涵盖湖湘文化。
湖湘大地很早就居住着越人、蛮人、濮人,春秋战国时期楚人才作为征服者不断从长江以北南下湖湘,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心城镇和交通线上,而且无论是绝对人数还是相对人数都较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被包围在其他湖湘原住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湖湘地区民间社会依然盛行苗蛮文化, 只是在那些有社会地位、声望及影响力的地方官员、士大夫的思想观念中,受到楚文化的一定影响,比如屈原的诗歌,就有着楚文化与湖湘文化融汇的烙印。
2 湖湘文化与楚文化地域范围不同湖湘文化是指自古以来陆续生息在湖南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而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之民风、民俗、信仰、艺术、道德、法律、科学文化乃至物质文化等的总和,这个概念强调的地域范围是今天的湖南。
楚文化是以江汉地区为中心,伴着原始宗教、巫术、神话发展起来的由楚人创造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开放而多元的南国文化。
而楚文化的“楚”当然指的是位于湖北的楚国或楚民族早期生活居住的楚地。
“楚”还有“荆楚”之说,指荆山即今湖北沮水、漳水发源地之荆山一带,也是楚族部落首领熊绎受封于西周之后所最早开辟的聚居地。
商周至先秦时期,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这一辽阔地域中,生活着许多不同的古老部族或民族,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族源和社会发展历史的方国,她们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特质。
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河。
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化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几个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化类型---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包括了邹鲁文化、三晋文化和燕齐文化;长江流域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
其中,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虽然同为长江流域文化,且在地理上处于近邻,但它们却有着迥异的风格和特点。
前者有着神秘奇幻的《山海经》,后者有着浪漫瑰丽的屈子《楚辞》;前者尚鬼,后者崇巫。
一东一西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南方文化的两大支柱。
因此比较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进行比较。
一、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源流及特征(一)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楚人的创业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
夏商之际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
西周末年楚人还只是一个弱小的部落,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
《史记》中记载其“僻在荆蛮,筚路蓝缕”。
而《左传》中记载楚令尹子革对楚灵王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
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楚国逐渐壮大起来,疆域不断扩大,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为问鼎霸业的泱泱大国[1]。
楚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几百年的兼并战争中,楚人逐步实现了与蛮夷民族的大融合。
由于这些民族绝大多数处于原始社会的汪洋大海中,各个部落的地貌、风俗、习惯、制度、生产方式等都无时无刻不在对楚国发生着影响。
所以可以这样说,楚国是在融合这些蛮夷民族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其文化也是在对这些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基础和氛围中成长的。
因为缺少中原民族长期奴隶社会的积淀,楚人的文化形成和发展与中原民族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后来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中,楚民族对中原优秀文化也有过借鉴,但主要表现在物质文化方面,与楚地原始部落文化对楚民族文化形成的催化作用相比,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显然是有限度的。
湖北的古典音乐: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交响湖北,位于中国中部,被誉为“楚地”的湖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在湖北的传统音乐中,古典音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湖北文化的瑰宝,凸显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交响。
湖北古典音乐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楚文化。
楚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文化之一,它对湖北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而著称,其中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楚音乐风格。
湖北古典音乐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情感表达和修养塑造。
它不仅要求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更需要能够通过音乐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湖北古典音乐以其细腻、独特的音乐节奏和丰富的音乐变化,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深情厚意的艺术魅力。
湖北古典音乐的发展一直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
在现代,湖北古典音乐不仅延续了传统的演奏形式和曲调,还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
这种融合使得湖北古典音乐在保持传统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许多湖北古典音乐作品不仅在国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还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
湖北古典音乐与湖北的自然风光紧密相连,二者共同形成了湖北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
湖北丰富的水域和山水资源为古典音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湖泊、河流以及湖北境内的名山大川都是古典音乐的创作灵感之源。
在演奏古典音乐的过程中,演奏者可以将湖北的美景融入到音乐之中,使得音乐更富有情感和色彩。
湖北古典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对古乐器的热爱和保护。
湖北拥有丰富的古乐器资源,如古琴、古箏、古笛等。
这些古乐器体现了湖北人民对音乐的深厚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湖北古典音乐的乐器演奏技巧和表现形式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产物,为古典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湖北的古典音乐传统不仅能够以优美的旋律、独特的表演形式打动人心,更是湖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湖北古典音乐的兴盛和发展离不开湖北音乐家和艺术家的努力,他们用心灵和才华为湖北古典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将其推向国际舞台。
楚器乐文化对现代景观规划的启示———以百里洲滨水区景观规划研究为例冯晶红*,严冬,黄雁艳(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8)楚乐文化根植于荆楚文化,楚器乐文化作为楚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和发扬楚文化的历程中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本文从楚器乐文化的内涵特征出发,对楚器乐文化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总结,并以百里洲滨水区景观规划为例,结合其地域人文特色,将楚器乐文化的内涵融入到整体规划的空间布局设计中,旨在为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新的平台、开拓新的视野。
荆楚文化;器乐文化;地域人文;现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楚器乐文化独有的特质,使其成为我们可以参考的设计元素。
在设计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漆器的造型,器物上的图案等,对其进行加工、提炼,撷取其精华部分,并结合景观设计,因地制宜,进行二次设计,将传统元素运用到景观设计规划中。
另一方面,对器物除了借鉴和再现,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创新。
通过提炼器乐文化中那些具有强烈象征意味的意象、意境、符号、标志、图式等,如编钟、虎座立凤等形象,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综合利用各种创作手法和技术手段,将器乐文化运用到景观规划设计中,让景观拥有楚文化的精髓,充满楚文化的神韵[3]。
1.2楚器乐文化对于现代园林景观规划的指导意义1.2.1从环境的整体性出发,营造园林景观的和谐之美。
“八音克谐”是对楚器乐的文化内涵的高度总结,其内涵旨在强调整体之美,和谐之美的特质,而这种对整体融合,和谐美的执着追求的文化特质也渗透到楚园林景观的各个角落。
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在追求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休闲、观赏、生态的园林景观时,需要从整体出发,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塑造园林景观的张力与亲和力。
1.2.2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形成园林景观的地域性特色。
作为人类文化物质载体的园林,都受着地域文化的影响,伴随着地域文化的孕育而逐渐发展,自成体系[4]。
荆楚园林也不例外,深受楚文化的熏陶。
中国古代楚国建筑的“天人合一”建筑观漫漫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
然而,作为华夏文明组成部分之一的楚文化却是一支瑰丽多彩而又独具风格的南国文化。
它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和江汉平原,为楚族楚国楚地人民所创造,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
英国著名史前学者戈登· 柴尔德(V.Gordon childe ,1892 —1957 )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
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礼仪性)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金属)工具并列。
而谈到建筑就不得不以其文化脉络为背景。
中国古代文化是多元复合的,它的主体华夏文化是二元耦合的。
所谓二元,就方位来说是北方与南方,就流域来说是黄河与长江,就象征性的灵物来说是龙与凤,就学术的主流来说是儒家与道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文化,北方以晋(韩、赵、魏)为表率,南方则由楚独领风骚。
楚国哲学的中心问题是天人关系,楚人的哲学世界观是个体本位的天人合一。
楚人认为:人的存在,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这个个体,就是他的自。
人的个体,是自然存在,而有超自然的愿望。
人的自然存在,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都很有限。
人有超自然的愿望,要求在空间上、时间上,进入无限。
人的血肉之躯,不可能进入无限。
人的精神状态,则可能进入无限,就是自觉个体与宇宙合一,也就是自觉天人合一。
宇宙无限,若个体自觉与宇宙合一,也就自觉同其无限。
个体的精神状态,只能与血肉之躯同存,仍是有限的。
但只要一息尚存,便能自觉天人合一,进入无限。
一旦自觉这个合一,则这种天人合一之感,不仅比平常客观实在之感,更为实在,而且更为深刻,因为更为自觉。
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从一切局限(包括时空局限)解放出来,把个体全部能量释放出来。
《庄子》中的至人、神人、圣人、真人,都自觉天人合一,而进入无限。
因此,楚建筑文化的最大特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本文所探讨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涵义作为出发点。
楚国八百年城市公园简介
楚国八百年城市公园,也被称为“楚国八百年世界公园”,是一座开放式的文化主题城市公园,位于荆州市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核心区域。
该公园以楚国八百年的历史为主题,旨在打造一个展示楚文化的地标和都市活力绿廊的现代城市公园典范。
楚国八百年城市公园规划占地面积约129公顷,包含生态河道、水景、服务设施、透水道路、文化广场、绿化、照明、雕塑等。
公园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承担文化、生态功能,包括“筚路蓝缕”“武王强楚”“文王都郢”三个版块,展现楚国800多年历史文化,建设内容包括景观建筑、雕塑小品、景观桥梁等,将楚文化元素符号与景观建筑完美融合。
北区以商业为主,融合楚天街市、饕餮天街、竹园、兰园等58个单体群,规划有“问鼎中原”“昭惠中兴”“宣威盛世”三个版块,包括人工河道、停车场、功能性建筑等。
此外,公园内有多个景点和景观带已经初步建成。
其中,高阳大道两侧的旅游景观带由30至50米宽的人造河流串联起来,形成了旅游的“核”,河上有小桥流水,河岸是杨柳低垂,湖边是绿色草坪,坡上山花烂漫。
引江济汉运河南岸的楚式建筑走廊景区正在建设中,主体建筑楚式飞檐翘的小平房也正在建设。
该公园的建设秉承了“文化+城市+生态+旅游”的理念,以城市生态公园为空间载体,突出楚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适当融入休闲娱乐、文化展演、城市配套功能。
其开放式的设计使得市民可以在其中自由行走和游玩,体验楚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楚国八百年城市公园是一座集文化、生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公园,是荆州市文化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浅谈楚式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的传承与发扬作者:尚瑶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2期摘要:楚文化是我国文化史上一朵璀璨奇葩,它不仅在荆楚地区文化史上具有非凡影响力,还影响着这一地域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文章主要从楚式文化的特点,现代景观设计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现代景观设计对楚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楚式文化;现代景观设计;传承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178-01楚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源头之一,是先秦时期南方文化的代表。
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
自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经过考古学者和历史学者的不懈努力,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令人瞩目。
一、楚文化的内涵及特征楚文化,指一种有明显特征、比较稳定而且有传承关系的文化形态。
它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曾经影响到大半个中国。
楚文化是包容豁达、炽热的文化,楚文化除了神秘夸张、奇特怪诞外,更多的是瑰丽绚烂、色彩斑斓、充满浪漫主义激情与生命活力。
红黑虽然是楚艺术的基色,但清新、脱俗、典雅、优美更是楚文化楚艺术中无处不在的特征。
楚文化取得的辉煌灿烂的成就以逐步取得世人的认可,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更是独具一格,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艺术更是在现代景观建设中应该积极借鉴的内容。
二、楚文化元素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关系湖北省就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景观中应用楚文化元素是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之间的整合,城市景观设计中,把富有楚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应用在其中,使城市文化涵养得以延续。
在史籍一记载中,楚乡民俗早在远古时代就形成可自己的独特风格,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精髓。
还源源不断的创造着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景观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载体,把富有楚文化特色的文化符号应用在其中,城市文化涵养得以延续,如武汉知音文化的琴台大剧院,它身处楚国腹地,南望古琴台,其意境之高远,可谓独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