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的生成与聚集
- 格式:docx
- 大小:9.11 KB
- 文档页数:5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基础知识一、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油气生成的原因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是石油地质学界主要研究和长期争论的重大课题之一。
它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起着指导作用。
根据对石油原始物质截然不同的认识,石油成因理论可以分为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两大学派。
石油无机成因认为,石油是由自然界的无机物形成的。
但是,油气田勘探的实践证明,世界上绝大多数油气田都分布在沉积岩中,极少数岩浆岩和变质岩中的油气藏也同附近的沉积有机质有关,是石油侧向或垂向运移聚集的结果。
并且在石油中相继发现许多具有明显生物标志的有机化合物。
由于石油无机成因假说不能用来指导石油勘探,所以其支持者已经很少了,只能在实验室内作为科学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石油有机成因说认为,石油是由沉积物当中的有机质,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压力的综合作用下,经历生物化学、热催化、热裂解、高温变质等阶段,陆续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有机成因说又可以分为早期成油说和晚期成油说两个分支。
目前,有机晚期成油说已被石油地质学家、地球化学家所接受,能比较可靠地指导油气田勘探。
因此,本节主要介绍有机晚期成油说的主要论点。
有机物质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根据,有机物质主要是指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遗体。
要使有机物质保存下来并转化成石油还要有适当的外界条件。
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可以作为生油的原始物质。
比较起来,低等生物作为生油的原始物质更有利、更重要。
因为低等生物繁殖力极强且数量多,低等生物多为水生生物,死亡后容易被保存;另外它在历史上出现最早,其生物体中富含脂肪和蛋白质。
有机体从死亡到沉入水底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经受游离氧的氧化和水对可溶性组分的溶解,只有幸存的一小部分有机体能够到达水底,同矿物质一起堆积起来。
只有堆积埋藏下来的有机体才能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开始向石油烃类方向转化。
1.还原环境还原环境对有机质的保存和向油气的转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与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以及开采方法,对于合理利用这些能源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和开采过程,并介绍几种常用的开采方法。
一、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1. 有机质的堆积石油与天然气主要是由有机质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在海洋和湖泊等水域中,有机物质通过生物死亡和沉积,逐渐形成有机质层。
这些有机质层在长时间的压力和高温作用下,经历了生物降解、厌氧酵解和干酪化等过程,最终转化为石油和天然气。
2. 烃的生成在过去的数百万年里,有机质层被压埋在陆地下或者海底沉积物下,经过高压、高温和微生物的作用,有机质中的碳、氢、氧等元素发生化学变化,逐渐转化为烃类物质。
其中石油主要由长链烷烃组成,而天然气主要由短链烷烃和少量的烯烃和芳香烃组成。
3. 带状岩层的形成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富集在特定的地层中,一般为带状岩层。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构造力的影响,破裂带形成了导致石油和天然气聚集的空间条件。
通过地质勘探技术,可以确定这些带状岩层的位置和出露程度,为后续的开采工作提供依据。
二、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方法1. 常规开采常规开采是指通过井筒将石油和天然气从地下直接抽取到地表。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钻探井和石油开采井。
钻探井用于勘探地下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情况,以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石油开采井则用于从储层中引入钻机,通过钻探和抽泵来提取石油和天然气。
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储量丰富、地下压力高的油气田。
2. 非常规开采随着传统油气田储量的减少,非常规开采技术逐渐兴起。
其中最常见的非常规开采技术包括页岩气开采和油砂开采。
页岩气开采是指通过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等技术,将嵌藏在页岩中的天然气释放出来;油砂开采是指通过采矿和热力处理等方式,将含有油砂的土石混合物中的石油提取出来。
这些非常规开采技术相对于常规开采而言,成本较高且对环境影响较大,但在能源发展和资源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石油地质学》绪论知识点:石油地质学的概念: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生成、运移和聚集规律的学科,是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学的简称。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经典内容:1、油气藏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油气藏中的流体(气、油、水)、储集层、盖层、圈闭和油气藏)2、油气藏形成原理(形成机理:烃源岩和油气成因、油气运移和聚集、油气藏形成及破坏)3、油气分布规律(含油气盆地、盆地中的油气聚集单元和油气在时、空、深上的分布规律)扩展内容:含油气系统和盆地模拟、非常规含油气系统和非常规油气资源以及油气勘探基本程序和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基本概念: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 ),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石油的灰分:石油燃烧后的余烬。
石油的比重:单位体积石油的重量。
石油的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可产生荧光的特性,即石油的荧光性。
天然气(Natural Gas):广义: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
凝析气:一种特殊的气藏气。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条件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呈单一气相存在,故称凝析气。
(凝析油:指在地层特殊温压条件下,液态烃逆蒸发形成的凝析气被开采到地面后,由于温度和压力降低而逆凝结为液态烃即称凝析油。
)(含有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或称为凝析气藏)固态气水合物:(何生、叶加仁等编著《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称为天然气-水合物)油田水(Oil And Gas Field Water):(何生、叶加仁等编著《石油及天然地质学》称为油气田水)广义是指油气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气层水和非油气层水。
狭义是指油气田范围内直接与油气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气层水。
油田水矿化度:是指单位体积油气田水中溶解固体物质的总和。
知识点:石油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C)和氢(H),其次是氮(N)、硫(S)、氧(O)。
石油化合物组成及特征:碳、氢两元素主要呈烃类化合物存在,是石油组成的主体。
深入了解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过程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全球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它们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农业、建筑和交通等行业,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为了让这些能源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流向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必须通过对它们的精细开采和提纯才能实现。
下文将介绍这一过程。
1.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石油和天然气是地球上深层岩石中的有机物质,在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影响下,逐渐聚集成区域性的油气藏。
因此,勘探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过程中的第一步。
勘探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主要的有地震勘探、电磁勘探和磁力勘探。
通过对地下物质的声波、电磁波和磁场等自然响应进行观测和分析,勘探人员就可以了解地下的岩层结构和性质,进而确定潜在的油气藏的位置、形态和规模。
2. 石油和天然气的钻探当在地质勘探中确定了油气藏的位置后,钻探就成为了开采油气的重要手段。
与普通的地质调查不同,钻探是在地下进行的,它要求钻井机在地表上开辟一个垂直或倾斜的孔道,以达到地下油气藏而进一步勘探和取样的目的。
钻探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预钻、饱和和修井。
预钻阶段主要是开凿表层的松软岩层,为下一阶段的加固和取心做准备;饱和阶段则是从油气层穿过岩层障碍,穿透油气层,用地下的油气样品来判定油气储藏的含量和性质;修井阶段则是切入油气层并做好井口加固,为后续的提取工作做好准备。
3. 石油和天然气的采收与处理采收过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提取和输送。
在提取过程中,石油和天然气都需要采用特殊的液体或气体泵将它们从地下油气藏中抽取出来,然后由输油管道或压缩站转运。
采收过程应该尽可能避免破坏地下油气储藏和环境的完整性,保障采油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
处理阶段是采收后最为重要的一步,它对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过滤和分离杂质,然后去除水蒸气和有机物质中的杂质,最后是对石油或天然气进行蒸馏或催化加工,得到纯度更高的产品。
总之,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钻探、采收和处理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高度配合的团队协作以及技术的精湛和技艺的过人。
石油与天然气的自然状态一、石油的储集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油湖”和“油海”的说法,容易使人联想到石油就象湖泊和海洋一样在地下分布着,甚至有人担心,深怕我国边境油田的石油会流到外国去。
其实,这是夸张的比喻带给人们的错觉,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石油是储存在岩石的孔隙、洞穴和裂缝之中。
凡是具有孔、洞、缝,液体又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岩石,就叫做储集层。
石油就是在储集层中储集和流动的。
专业人员主要用孔隙度和渗透率两个因素来衡量储集层的优劣。
孔隙度的数值大,表明储藏油的空间大、可以容纳较多的石油。
渗透率的数值高,则表示孔隙、缝洞之间的连通性好,石油容易流动,容易采出来,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储集层的类型种类比较多,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即颗粒之间孔隙型储集层、溶蚀的洞穴型储集层和破裂的裂缝型储集层。
这些储集空间有的大到肉眼可以看见,有的微细到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
我国已发现的储集层是多种多样的,但也超不出以上三种类型。
以大庆油田为代表的属砂岩颗粒间的孔隙型储集层;以任丘油田为代表的属碳酸盐岩的溶蚀洞穴型和裂缝型储集层;以四川气田为代表的属碳酸盐岩裂缝型储集层。
还有一些特殊的储集层,如在辽河油田见到的火山岩储集层(孔隙型);在玉门鸭儿峡油田的变质岩储集层(裂缝型)以及青海油泉子油田的泥岩储集层(裂缝型)等等。
二、油气的盖层为了不使储集层中的油气逸散掉,在储集层的上方需要有一套致密的、不渗透的地层把储集层中的油气保护起来。
这种致密不渗透的保护层就叫做盖层,适合做盖层的岩石有页岩、泥岩、盐岩、石膏等。
致密的泥灰岩和石灰岩有时也可以充作盖层。
盖层要有一定的厚度,太薄了就承受不住油气对它的压力,就不能阻止油气逸散,起不到保护的作用。
盖层的分布要稳定。
即厚度的变化不能太悬殊,更不能有的地方有盖层,有的地方没有盖层。
否则,就会在储集层的上方出现“漏洞”。
油气就会从“漏洞”中逸散出去。
盖层还要求不受地壳运动的破坏,如果一个完整的盖层被地壳运动破坏得支离破碎,也就失去了盖层的作用。
石油地质知识简介-什么是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天然气的来源、石油天然气的生成条件目录:一、什么是石油和天然气二、石油、天然气的来源三、石油、天然气的生成条件一、什么是石油和天然气对石油这个名字,大家都熟悉,但究竟什么是石油?回答恐怕就不那么确切了。
对于这个问题,这里不妨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石油是在地下岩石中生成的、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性矿产。
顾名思义,石油形成于地下,有多深?几百以至几千米。
它经历了数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演化过程,不同年代的石油生成地质环境不同,生成石油的物理性质也不同。
不同油田所产石油的密度、粘度、熔点、初馏点都不相同。
原油的物理性质最直观的就是丰富多彩的颜色,有浅至深有白色、褐色、黑绿色和黑色。
我们常见的石油一般都是黑色的,颜色的深浅与其中含有的非烃类物质的多少有关,含量愈高则颜色愈深。
石油是一种复杂的天然有机物,主要成分是碳(C)和氢(H),碳含量一般为80%-88%,氢为10%-14%,同时含有少量的氧(O)、硫(S)、氮(N)等元素。
有这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称烃类化合物。
天然气也是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以气体状态从地下岩石中来到地面的。
与石油一样,天然气所含烃类主要是烷烃(饱和烃)。
一般含1-4个碳的烷烃从气体状态被称为天然气;含5-10个碳的烷烃为液体状态,就是石油;含17个以上碳的烷烃为固体状态,如石蜡、沥青等。
二、石油、天然气的来源对石油、天然气(以下简称油气)生成的来源,科学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生物死亡后转变成的,及有机生成学说。
另一种是无机生成学说,认为石油天然气来源于无机物的合成。
有机生成学说观点的依据是:几乎所有的油田都是在沉积岩中发现的,而沉积岩中可以见到丰富的生物遗迹(如化石等);通过实验,生物体中三大组成部分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与石油中碳氢化合物类似的物质;在石油中发现的血红素和叶绿素等有机物质,前者是来自动物的血液,后者则来自植物的叶绿素。
天然气与石油的区别与联系天然气和石油是常见的化石能源,它们在供给能源、影响经济和环境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虽然天然气和石油都是化石能源,但它们在形成历史、化学成分、开采和利用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区别和联系。
本文将重点探讨天然气与石油的区别与联系。
一、天然气的特点与石油的特点天然气是由一系列烃类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同时还含有少量乙烷(C2H6)、丙烷(C3H8)等。
天然气以无色、无味、无毒的特性而闻名,可以方便地输送和使用。
相比之下,石油是一种由多个烃类物质构成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
石油的品质和组成因地域和沉积环境的不同而异,其外观呈现为黄色至黑色的粘稠液体。
二、天然气与石油的形成历史天然气和石油的形成都与古生物的遗体和植物残余物有关。
在恒温和高压的地下条件下,经过数百万年的地质作用,腐殖质和有机质经过压力和热解反应逐渐转化为天然气和石油。
然而,天然气和石油的形成历史有所不同。
天然气通常形成于沉积岩层较深的地下,而石油则较浅一些。
三、天然气与石油的开采方法天然气和石油的开采方法也有所区别。
石油主要通过钻井来开采,通常需要深入地下几千米,通过钻探来获得石油储层。
一旦发现可开采的石油储层,使用泵浦等工具将其从地下抽取出来。
而天然气的开采通常与石油共同进行,在石油储层中存在大量的天然气。
天然气的挖掘过程类似于石油开采,但使用的工具和技术会有所不同。
四、天然气与石油的运输和储存天然气和石油在运输和储存方面也有所不同。
石油通常以液体的形式通过管道、罐车或船只进行运输,可以直接运到加工厂或储油罐中。
而天然气通常以气体形式进行运输,主要通过管道输送,也可以液化为液化天然气(LNG)后进行长距离的运输。
五、天然气与石油的用途天然气和石油被广泛用于供给能源和制造化学产品。
石油主要用于燃料,如汽车燃油、燃气轮机和发电机的燃料等。
此外,石油还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用于生产塑料、橡胶、润滑油、沥青等产品。
石油与天然气的提取与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是地球上两种重要的化石燃料,它们的提取和利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石油和天然气的提取与利用过程。
一、石油的提取与利用1.石油的开采:石油开采主要分为陆地开采和海上开采两种方式。
陆地开采通常采用钻井方式,海上开采则需要使用钻井平台。
2.石油的炼制:开采出来的原油需要经过炼制才能得到各种石油产品。
炼油过程主要包括常压分馏、减压分馏、裂化、裂解等步骤。
3.石油的产品:石油产品种类繁多,包括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等,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等领域。
4.石油的化学利用:石油还可以用来生产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化工产品。
二、天然气的提取与利用1.天然气的开采:天然气开采方式与石油类似,分为陆地开采和海上开采。
天然气井通常采用钻井方式进行开采。
2.天然气的输送:天然气输送主要采用管道输送和液化天然气(LNG)运输两种方式。
3.天然气的利用:天然气主要用于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发电等领域。
在居民生活中,天然气被用作燃料,用于供暖、烹饪等;在工业生产中,天然气可以作为原料或燃料;在发电领域,天然气发电厂利用天然气产生电能。
4.天然气的化学利用:天然气还可以用来生产化学品,如合成氨、甲醇等。
三、石油与天然气的替代能源1.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石油和天然气的替代能源。
2.核能:核能也是一种替代石油和天然气的能源,目前全球许多国家都在发展核能发电。
3.电动汽车:电动汽车使用的电池能源替代了石油和天然气,成为交通领域的一种新兴能源。
总之,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能源,它们的提取和利用对人类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技术的发展,未来石油和天然气的地位可能会受到挑战。
习题及方法:1.习题:石油开采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解题思路:根据知识点中石油的开采方式,可以得出陆地开采和海上开采两种方式。
石油形成的过程现代石油历史始于1846年,当时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区的亚布拉罕·季斯纳发明了从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
那么石油是怎样形成的呢?店铺在此整理了石油形成的过程,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石油形成的过程介绍生物成油理论(罗蒙诺索夫假说)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在现今已发现的油藏中,时间最老的达5亿年之久。
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罗纪生成。
在地球不断演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时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动物死亡后,构成其身体的有机物质不断分解,与泥沙或碳酸质沉淀物等物质混合组成沉积层。
由于沉积物不断地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进而形成沉积盆地,这就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环境。
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石油像煤和天然气一样,是古代有机物通过漫长的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
按照这个理论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动物和藻类尸体变化形成的。
(陆上的植物则一般形成煤。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这些有机物与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积岩下。
在地下的高温和高压下它们逐渐转化,首先形成腊状的油页岩,后来退化成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
由于这些碳氢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轻,它们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空的岩层中。
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通过钻井和泵取人们可以从油田中获得石油。
地质学家将石油形成的温度范围称为“油窗”。
温度太低石油无法形成,温度太高则会形成天然气。
实际上,这个假说并不成立,原因是即使把地球所有的生物都转化为石油的话,成油量与地球上探明的储量相差过大。
非生物成油理论非生物成油的理论天文学家托马斯·戈尔德在俄罗斯石油地质学家尼古莱·库德里亚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论基础上发展的。
这个理论认为在地壳内已经有许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氢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天然气与石油的提炼天然气与石油是目前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
它们的提炼过程是复杂而严谨的,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确保高效、安全地提取出所需的能源,并为我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天然气与石油的提炼过程,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提炼技术。
1. 提炼天然气天然气是一种由甲烷等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天然燃料。
提炼天然气的过程主要包括勘探、开采和加工。
勘探:为了寻找潜在的天然气储藏地,勘探人员会使用地质勘探技术,比如地震勘探和电磁勘探。
地震勘探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来确定地下的岩石层和储层的性质。
电磁勘探则通过测量地下岩石层对电磁信号的响应来推断储藏地的存在。
开采:一旦确定了储藏地,接下来就是天然气的开采。
开采分为常规开采和非常规开采两种方式。
常规开采包括水平钻井、垂直钻井和水力压裂等。
非常规开采主要指页岩气和煤层气的开采,这些天然气储藏在岩石层中,需要运用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来提取。
加工:开采完的原始天然气需要经过加工处理,以去除其中的杂质和不纯物质。
首先要进行液体分离,通过调整压力和温度,使天然气中的液体成分与气体分离并收集。
接着,采用脱硫和脱碳等工艺,去除其中的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
最后,通过压缩和冷却,将天然气转化为液态天然气(LNG)或压缩天然气(CNG),以方便运输和存储。
2. 提炼石油石油是一种由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主要用于燃料和化工产品的生产。
提炼石油主要包括勘探、开采和精炼。
勘探:为了找到潜在的石油储藏地,勘探人员会利用地质勘探技术,如地震勘探和磁测方法。
地震勘探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确定油藏的性质和位置。
磁测方法通过测量地下岩石层对磁场的响应,推断油藏的存在。
开采:一旦找到石油储藏地,接下来是进行石油的开采。
常见的开采方式包括常规开采和非常规开采。
常规开采主要通过钻井来提取油藏中的石油。
非常规开采指的是通过水平钻井和水力压裂等技术来提取页岩油和油砂。
油气田是如何形成的?石油地质学家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油气田形成的“六字真经”:生、运、储、盖、圈、保。
生,就是要有生油的条件,能够生成油是最主要的。
储,就是生成的油在地下要有一个存放的地方,即具备储油条件。
盖,就是在储藏油的上方要有一个大盖子,把它盖住,不然就跑光了。
以上条件都具备了,还不行,石油还要在上述条件下完成运移、聚集、保存等过程。
这些所有的过程都在一个独立系统中进行,这个系统就是圈闭。
生油层生成的油气,运移到储集层,再在储集层经过横向和纵向运移,进入到圈闭中,即形成油气田。
当然,这只是针对常规油气田的说法,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不在此列。
一、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生成的(生字经)根据生物学和地史学研究,早在古生代以前,地球上就出现了生物,随着地质历史的发展,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级,而生物的大量繁殖和死亡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现在还在继续进行着。
大量的生物,主要是海洋和湖泊中的浮游动植物、细菌、藻类及陆生高等植物,在它们死亡后,其有机质一部分被氧化变成二氧化碳逸散了,一部分随着泥沙沉积下来形成有机质,成为生成油气的物质来源。
要使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能够保存下来,为油气地生成准备物质基础,就需要一个特定的地质环境。
大家都知道“水往低处流”的原理。
泥沙和有机质在水的携带下,到达一个低洼的地方便沉淀下来。
同样,有机质要想保存下来,首要的地质条件就是要有一个低洼的地形环境。
这种低洼的地形,根据它们的规模大小,分别称为盆地、坳陷、凹陷或洼陷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有机质沉积物不断聚集埋藏封存,厚度和埋藏深度不断增加,温度和压力也持续变高,最终形成坚硬的岩石。
这种富有有机质的沉积岩地层叫生油(气)层,就是生成油气的地层。
如果地壳运动造成地势抬升,原来低洼的地形逐渐变平甚至凸出地表,这个过程中水体逐渐变浅甚至干涸,沉积物减少到不能沉积,甚至原来已经沉积的地层因抬升露出水面或地面而遭到风化剥蚀。
由此可见,不断持续下沉的低洼地区对有机质的聚集和保存才是最有利的。
石油与天然气的形成与开发石油和天然气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能源资源,它们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农业和家庭生活等领域。
然而,要理解石油和天然气的价值和开发过程,我们需要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以及开发方法。
本文将介绍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以及常用的开发方法,以加深对这两种能源的认识。
一、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1. 生物质富集阶段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起源于过去生物成员的残骸。
过去数百万年来,海洋和湖泊中的植物和动物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质。
当这些生物死亡并沉积在湖泊或海洋的底部时,它们逐渐分解,并与地质作用相结合形成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前体。
2. 热压作用阶段在地球的深处,沉积物经历了巨大的热压作用。
在长时间的高温和高压下,有机物质逐渐分解成烃类化合物。
热压作用会使组成有机物质的碳、氢、氧和其他元素逐渐排除氧和水分,形成石油和天然气。
3. 成熟和保存阶段经过数百万年的地质过程,石油和天然气逐渐形成并储存在地下的岩石中。
这些岩石通常是沉积岩、砂岩、页岩或泥岩。
石油和天然气的成熟度和储集条件是其开发的关键因素。
成熟度越高,石油和天然气的含量和质量越高,开发价值也越大。
二、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方法1. 探测方法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通常从勘探开始。
勘探相关的方法包括地震勘探、测井和岩心分析。
地震勘探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来识别潜在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层。
测井是通过测量井内的物理、电磁和化学特性来评估岩石和储层的含油气性。
岩心分析通过采集地质样本来确定石油和天然气的存在和质量。
2. 开采方法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方法包括传统开采和非传统开采。
传统开采包括常规油田和天然气井的钻探和开采,通常使用钻井和抽油机的方法。
非传统开采涉及水平钻井、蒸汽驱动法和水力压裂等技术,用于释放深层岩石中的石油和天然气。
3. 储存和运输石油和天然气在开采后需要储存和运输。
石油通常存储在大型油罐中,而天然气可以通过管道输送或冷却压缩成液态天然气(LNG)进行储存和运输。
石油和天然气是怎样形成的?对油气形成原因,学术界有三种不同观点:油气无机成因说、油气有机成因说和油气成因多元论。
不同的观点在不同的时期占有不同的地位和起了不同的作用。
一、油气是由无机物变来的--油气无机成因说无机物就是与生命活动无关的东西。
无机成因说出现于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叶,这一类假说认为石油的生成是由宇宙天体中简单的碳氢化合物或地下深处岩浆中所含的碳和氢以无机方式合成的。
地球形成初期,这些简单的碳氢化合物被岩浆或岩石吸收,然后转入地壳深处,经高温高压和复杂的化学作用,逐渐使分散的、少量的碳氢化合物集合起来,当岩浆上升冷凝时,分离出石油,这些石油沿裂缝、断裂运移到地下各处形成油藏。
油气无机成因说可以大致被归纳为两类:一是地球深处无机合成说。
这类成因说认为油气是在地球深处,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由水、二氧化碳、氢等简单无机物反应形成的。
该学说由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1876年提出。
他认为在地球内部水与重金属碳化物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碳氢化合物。
由于无法证实地球的深部存在金属碳化物,所以,这种学说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但这是最早提出的有关油气形成的无机假说。
二是泛宇宙说。
该派学说认为包含烃类在内的有机化合物是在宇宙天体的无机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球也不例外,在其形成时就包含有有机物。
陨石和行星中普遍发现了有机化合物,地球火山喷发和幔源岩浆岩中存在有机包裹体等,是这一类成因说的主要证据。
该学说由俄国化学家索可洛夫于1889年首次提出。
他认为碳氢化合物在地球形成的早期阶段就已形成了,后来被岩浆所吸收,当岩浆进一步冷却和体积收缩时,包含在其中的碳氢化合物就沿裂缝分离出来,即人们见到的石油、天然气。
地球深处合成说和泛宇宙说的共同点是:石油、天然气都是由无机物形成的,从地球深处而来的。
所不同的在于,地球深处合成说认为,地幔深处并没有现成的有机烃,而是由无机物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合成为有机烃的。
而泛宇宙论认为早在地球形成的宇宙年代中,有机烃已经形成,缩入在地幔深处。
石油与天然气的生成与聚集
1.石油的生成条件
石油是地下岩石中生成的、液态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份的可燃性矿产,要使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能够保存下来,需要有特定的地质条件。
泥沙和有机质是在水的携带下,在一个低洼的地区沉积下来。
因此,首要的地质条件就是要有一个低洼的地形。
若随着地壳的运动继续下沉,它就能继续保持低洼的地形,可以继续接受沉积物,使地层厚度不断增大。
由此可见,不断下沉的盆地或坳陷对有机质的聚集才是有利的。
这里提到了两个因素,一个是地层沉积,另一个是盆地下沉。
它们在进行过程中都有一个快慢问题,前者叫“沉积速度”,这与沉积物来源的充足与否有关系;后者叫“沉降速度”,这与地壳运动的强弱有关系。
二者要有恰当的配合是最为理想的,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的另一个地质条件,就是两种速度要大体相当,即沉降多少,沉积物就补充多少。
这被称为“补偿性的沉积速度”。
要生成石油还有一个必须具备的地质条件,就是缺氧的“还原环境”。
这就是要求接受沉积物后的洼地水体能保持封闭或半封闭,或富含有机质的沉积物能迅速被后来的沉积物所覆盖,使之与氧隔绝,防止有机质的氧化和逸散。
现代的生油理论还认为,生物体中的有机质先要转化成一种
特殊的有机质,这种特殊有机质叫做“干酪根”,再由干酪根转化成石油。
这种转化主要条件是地下温度。
干酪根开始变成石油的温度范围大致是100〜130° C,因为地下温度从浅到深是逐渐升高的,早先的沉积物不断被后来的沉积物所覆盖,埋藏也就越
来越深,有机质只有在达到一定的埋藏深度时才能转化成石油。
除了温度的因素以外,还与埋藏的时间长短有关,温度和时间两个因素可以互补。
也就是说如果温度低一些但埋藏时间较长,或者温度高一些但埋藏时间较短,两种情况对干酪根转化成油的影响效果都是一样的。
可见,生成石油的地质条件是综合性的,它既需要在沉积过程中保持“补偿沉积速度”的条件,又需要使得沉积物能具有缺氧的“还原环境”,还需要有相应的地层温度(即要有一定的地层埋藏深度)的作用等多方面因素的配合,才能有效地生成石油。
2. 天然气的生成条件
天然气作为石油的伴侣,虽然在组成上都是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份的,但天然气的生成条件要比石油更为多样化。
就生成阶段来说,石油要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大量生成,而天然气从浅到深都能生成,就物质来源来说,生成石油主要以水中浮游的动物、植物或称腐泥型有机质为主,而生成天然气,除此以外还可以有高等植物或称腐植型的有机质,就成因来说,既有有机成因的,也有无机成因的。
根据天然气的形成条件,天然气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生物气、早期成岩气、油型气、煤型气、无机成因的天然气。
3. 油气的运移
从广义上说,油气在地层中的任何流动都可以通称为油气的运移。
如生油层中生成的分散状态的油气,通过运移可以集中起来形成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又可以被破坏,使集中起来的石油再一次分散;有的出露到地面或成为人们可以观察到的“油气苗”,有的则可以运移到另外的地方重新集中起来,成为所谓的“次生油藏”,有的甚至完全暴露到地面全部逸散了。
但通常所说的油气运移都是指的从分散到集中的运移,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初次运移是指生成的石油从生油层向邻近有孔隙、溶洞或裂缝的地层中的运移,这种地层称为“运载层”。
运移的方向是多方位的,可以向上、向下或向四侧,把分散的星星点点的石油初步集中起来,就好象渭渭细流汇入江河一样。
二次运移又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是石油在运载层中的运移,后期运移是石油向“终点站”集中,在能够阻挡运移的地方停止下来聚集成为油藏。
运移的方向一般是定向的,即运载层中的石油都朝着地层的高部位具有阻止运移的地方流去,使油气在这个地方达到最大程度的集中,就好象条条江河归大海一样。
4. 油气运移的动力、方式、通道和时间油、气会流动,这是它的内在因素,如果没有外来力量的推动,油气也是不会发生运移的,这种
外来的力量就是促使油气发
生运移的动力
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是压力,这种压力是来自沉积物本身的重
量;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是浮力,浮力来自油气的本身。
运移方式指的是运移过程中油气的状态,因为油和气不容易溶解在水中,除了小部分的油气可以在水中以溶液的状态运移外,大部分都是以“油滴”和“气泡”的形式在含水的运载层中进行运移的,因此,水就是油气运移的“运载体”。
大量的“油滴”、“气泡”是在地下微细的通道中运动的。
对初次运移来说,通道主要是相邻的运载层。
对二次运移来说,通道主要是孔隙、裂缝、不整合和断层。
它们走着曲曲弯弯的道路,克服许多阻力,艰难地前进着。
所以,运移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
切不可把它们想象成是顺流而下的轻舟。
至于什么时间开始油气的初次运移,这要看生油层中生成了多少油和它所承受的压力的大小。
如果生成的油达到足够饱满的时候或所受到的压力足以把油“挤”出来的时候,油就从生油层中运移到运载层中去了。
5. 石油的储集石油是储存在岩石的孔隙、洞穴和裂缝之中。
凡是具有孔、洞、缝,液体又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岩石,就叫做储集层。
石油就是在储集层中储集和流动的。
专业人员主要用孔隙度和渗透率两个因素来衡量储集层的优劣。
孔隙度的数值大,表明储藏油的空间大、
可以容纳较多的石油。
渗透率的数值高,则表示孔隙、缝
洞之间的连通性好,石油容易流动,容易采出来,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储集层的类型种类比较多,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即颗粒之间孔
隙型储集层、溶蚀的洞穴型储集层和破裂的裂缝型储集层。
为了不使储集层中的油气逸散掉,在储集层的上方需要有一整套致密的、不渗透的地层把储集层中的油气保护起来。
这种致密不渗透的保护层就叫做盖层,盖层要有一定的厚度、分布要稳定且不受地壳运动的破坏,适合做盖层的岩石有页岩、泥岩、盐岩、石膏等。
致密的泥灰岩和石灰岩有时也可以充作盖层。
自然界的诸多事物之间,既相互作用,并且还往往在形成巧妙的配合。
就拿生油层和储集层来说,它们经常出现相互叠加起来的状况。
这样的结果是当生油层中所生成的油和气,运移到储集层之后,它就成了保护储集层中石油的保护层了。
最终,当形成油藏后,自然也就成为油藏的盖层了。
[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