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32.00 KB
- 文档页数:9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⑴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⑵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⑶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专题概述本专题概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丰富多彩,包含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
依据课程标准,把以上内容分成三课时,其中第一课将“衣”、“食”、“住”和习俗风尚放在一起,进行粗线条但有系统地概述;第二课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最为突出的交通、通信单独提炼出来,进行重点阐释;第三课选择报刊、影视、互联网这些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载体,阐述其影响力。
本专题的各课间存在互补性和交叉性,如第一课的“物质生活”通常指的是衣、食、住、行、用等,而第二课则把“行”单独列出来做更详细地叙述,说明本单元是把“行”作为重点内容介绍的。
第三课“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精神层面的东西,第一课的“习俗风尚”也是精神层面的,但本专题并没有合二为一,主要是为了突出“大众传媒”在中国近现代的演进历程及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第一课时《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讲述了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情况。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第二课时《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重点讲述了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情况。
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人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的表现形式就是对西方的一些先进文明由排斥转而接受,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就是如此。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邮政的建成和电话、电报等高效率通信工具的广泛使用是中国近代以来通信手段巨变的集中表现。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因此,本课对于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原因及影响掌握就尤为重要。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2节课。
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下启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的办法,指导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课前将学生分为铁路公路组、水运航空组、通讯组等八小组完成各组任务(搜集材料、制作课件、课堂展示)。
要求展示时间5--7分钟左右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搜集老照片,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信,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
教案 4专题学习总结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阶段历史背景表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域,人鸦片战争此后社会,“洋货”大批涌入,上海们的生活与从前对比,发生了显等近代化多数市兴起著的变化,城市变化特别显然民主共和观点人心所向,旧的风颠覆了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中华民国成立后俗习惯遇到极大的冲击,人们的国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物质生活获得改良,社会民风有因为政府的强迫行动,一些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了根天性改变,人们的生活水平丑陋现象被取消差距不大,但整体不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推行改目的提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改革开放此后革开放,确实关注民生,调换了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排山倒海各方面的踊跃性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要素对近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变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要素包含:经济体系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政治制度的改革;科技革命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思想启发的作用等等。
1.经济:工业革命的达成创建了巨大的社会财产,促使了近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城市化进度加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发展,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确定了物质基础。
政府重视科技的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世产力”。
先后拟订了三个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
2.政治:近代财产阶级革命后,民主代替了专制,法治代替了人治,同样代替了特权。
维新变法运动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评和揭穿;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人权的尊敬和保护加速了民主化进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定认识放思想、脚踏实地的指导目标,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上获得了重要进步,为现代生活的变化创建了宽松的条件。
3.科技革命:自然科学的飞快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
新的发明创建不停浮现,火车、电灯、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以及现代高科技领域的很多成就等,都对人们平时生活的改良供给了亘古未有的帮助。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 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2015年江苏考试说明】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
(3)大众传媒的发展影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视事业的发展(原为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
【知识梳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2.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
3.辛亥革命后,除了西装,中山装广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4.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
后来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是这方面的典范。
5.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是主流。
6.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服装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7.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注意:中山装和旗袍都吸收了欧美服饰优点,体现了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点。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建筑——以北方的四合院为主。
2.中西合璧——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居室建筑出现西化的趋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婚丧礼俗的变迁最为明显:(1)古代:缔结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清末民初: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3)新中国成立后: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4)婚姻礼俗删繁就简,依照西方。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
(城市出现殡仪馆、公墓)(6)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2.其他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1) 剪辫易服、禁止缠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 原因: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
2.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1)阶段特征:中式与 _、传统与 _服饰并存;(2)表现:①___ 在20世纪己上半叶仍然流行;② _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在民国成立以后成为男子礼服之一;③中山装是广泛吸收_服饰优点,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而成,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飞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_经过多次改革和创新,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 新中国成立到^一届三中全会(1 )阶段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2)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_________ 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和“干部服”盛行。
4.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发生巨大变化(1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
(2)表现:①人们对穿衣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的时尚、穿的个性过渡。
②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审美情趣、经济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服饰。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近代中国最终形成四大菜系分别是 ________ 、粤菜、川菜、淮扬菜。
2. 西餐(1)传入时间:19世纪40年代起。
(2)概况:西餐馆、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受到国人的欢迎。
(3)影响: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住宅: 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 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 _____ 开始在租界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建筑;西式家具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3. 特点: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 ______ 的特点,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婚姻风俗的变化(1)古代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近代以来,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的新式婚礼。
教案 1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迁[课标要求 ]认识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变化的史实,商讨影响其变化的要素。
一、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1.衣饰的变化(1)变化趋势:由拘束、守旧、古板、等级威严渐渐向雅观、适体、方便、老百姓化转变。
(2)近代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往常衣饰;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喜爱的标准服饰。
②20 世纪 20 年月以后,经过改革与创新的旗袍,遇到广大女性的欢迎。
(3)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 世纪 60 年月中期,穿衣妆扮与政治生活联系在一同。
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点的苏式服饰成为人们的广泛选择。
②60 年月中期至 70 年月末,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一,军装和“干部服”流行。
③改革开放后,人们对衣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髦、穿得个性过渡。
[概括总结 ]近现代男女衣饰变化的主要特点。
(1)近代特点: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点:政治性、守旧性显然,朴实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点:新奇款式层见迭出,与国际接轨。
2.饮食文化的变化——中西餐并行于世(1)中国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方餐饮文化的传入①传入: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
②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大批进入中国百姓饭桌,西式糖果糕点和饮料也遇到国人的欢迎;一批特意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变化(1)传统民居:典型代表是北方地区遍及城乡的四合院。
(2)近代民居的演变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聚居区出现西式住宅。
20 世纪 30 年月前后,京、津等地出现了完整欧化的新式住所。
中国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
[要点精讲 ]社会生活变迁主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
(1)这些地区最早遇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 的影响较早,也较为深入。
(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就比较繁华,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比较小。
线索归纳思维整合卫线索梳理一、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阶段 历史背景表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圭寸建社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科学技术的岌展两方寧物的引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学习总结物质生话拘变化社会丹俗的变化中国交通和iifiiHT.U 的进母新腮介的時I 起整体架构腥愉文化饮貫文化 卜 居住状况卜 娇花嫁聲 卜 礼交礼仪H轮翳,火车、汽车*飞机卜 电报、电话等的碰丽 H抿刊业走问繁荣 疗视■心IL:的岌履 广慵业的变迁-第艸媒介”互联网屮国近现代杭会生活的变辻厂促进经济文代发展改变人心忠想观巻:丰富人们社合生话疋流联系更加便捷1 •原因(1) “欧风美雨”的影响。
(2)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
(3) 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文化。
(4) 建国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5) 经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
2 .规律(1) 随着近现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而变化。
(2) 变化趋势呈现出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特点。
(3) 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并逐渐融合,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4) 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
3 .特点(1)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改变了社会生活,因此,受西方的影响明显。
(2) 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因此,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3) 从空间上看发展不均衡,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较显著的是在城市和沿海地区,农村和内地变化缓慢。
(4) 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方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4 .影响(1) 政治上,有利于反帝反封建斗争特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 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
(3)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总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之小船创作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1)人力牵引的交通工具: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②自行车:又称脚踏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开始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2)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①轮船: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②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③电车:1906年,天津建成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④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⑤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民航事业开始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1)具体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以至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快捷灵巧的摩托车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又一重要交通工具。
③城市出租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家庭汽车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公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⑤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2003年,投入商业运营的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⑥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主要特点:受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事业(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整合一、分析近代以来促成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巨大变化的重大因素及其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对近现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科技(工业)革命、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启蒙的作用等等。
(1)科技(工业)革命:①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新的发明创造不断涌现。
火车、电灯、有线无线电报、电话、电影、轮船、打字机以及现在高科技领域的许多成果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石油的发现和汽车、火车、轮船的普及则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
②科技推动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深刻地影响着近现代人们生活、学习、思想方式、交往方式的改变。
(2)政治:①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后,民主取代了专制,法治取代了人治,平等取代了特权。
②在中国,维新变法运动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揭露,辛亥革命中提出的“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加快了民主化进程。
(3)思想启蒙:①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如戊戌变法以后,全国各地的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增加,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人数大大增多,对推广新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②新中国大力发展教育,公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高等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这些对人们思想观念、衣食住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趋势和特点(1)趋势: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
(2)特点:①西方影响明显。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举凡衣、食、住、行、用的每一个方面,都明显地受到西方的影响。
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习目标]学考内容考试要求bb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代步工具(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
(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3)摩托车: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
(4)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2.交通运输(1)近代①轮船: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②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立得以较快开展。
③电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④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场有公共汽车运行。
⑤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现代①铁路: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穿,是我国铁路建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②地铁:1969年北京地铁开场运营,完毕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③磁悬浮列车: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营。
④飞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运营。
3.变迁特点:近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更新速度加快,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思维点拨]1.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
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开展的不平衡及各种具体环境的影响,新旧交通工具长时间并行存在。
2.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开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图解识记]影响近代交通开展的因素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事业(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开展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历程①1866年,海关开场试办邮政。
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第2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掌握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发展进步的表现,认识交通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2.掌握近代以来中国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理解科技进步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因。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代步工具(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
(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3)摩托车: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交通工具。
(4)汽车: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汽车成为人们新的代步工具。
2.交通运输(1)近代①轮船: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②铁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③电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④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⑤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现代①铁路: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②地铁: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③磁悬浮列车: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运营。
④飞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运营。
3.变迁特点:近现代社会交通工具更新速度加快,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易混易错] 近代与现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是铁路主权问题。
近代铁路主权被列强把持,以便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现代中国的铁路主权掌握在人民政府手中,便于发展地区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图解识记] 影响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事业(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历程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①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和电话营业局、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
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3.作用(1)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
(2)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易混易错] 近代中国的邮电通信设施最初是由外国人控制而非中国清政府管理。
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电事业蓬勃发展,冲击了中国。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擅自在租界设立邮政业务。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加快通信建设的步伐,由海关试办邮政。
[思维点拨] 中国近代社会交通、通讯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给西方列强进一步侵略、控制和掠夺中国带来了更多便利。
主题近代以来交通事业的发展史料一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
史料二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疯狂掠夺铁路修筑权。
到1911年,全国铁路总长9 292千米,其中半数以上由外国修筑并控制。
史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貌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史料解读]史料一部分官员反对修建铁路,理由包括,“山川之神不安”“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引发外来侵略,这表明封建势力阻挠铁路事业发展。
史料二说明外国侵略破坏了中国的铁路主权。
史料三说明铁路交通事业的进步具有促进经济繁荣,加快知识和信息传播,加速传统社会解体,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作用。
[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2)根据史料二,分析说明中国近代铁路兴建的特点,其后果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及史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影响。
提示(1)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
(2)特点: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铁路修筑权,在华修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铁路。
其后果一是帝国主义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二是控制了中国的交通命脉,便于它们进一步侵略中国。
(3)活跃经济,推动城镇发展;带动了与铁路有关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知识传播和信息流通;冲击传统社会,推动现代化进程。
[史论总结]近代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③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
④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影响①积极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也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②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城市交通阻塞、空气污染等负面影响;由于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都由外国控制,方便了外国的经济、政治侵略。
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变化显著。
在近代,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汽车、电报、电话,并传入中国,从而使中国的交通、通讯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区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3.新式交通、通讯方式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4.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它加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接触到西方在政治、经济乃至思想领域中的先进事物,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1.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
导致这一改变的重要因素是( )A.服饰的中西合璧B.报刊杂志的创办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D.交通通信工具的改变答案 D解析题目中强调传统的粗略时间观念被精确的钟表时间观念替代,A、C两项与时间关系较远,所以可以排除。
B、D两项虽然都与时间有关,但是报刊发行时间的精准程度显然要低于交通通信工具,所以选D项。
2.右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A.清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答案 D解析20世纪初,近代中国马车和汽车并存,说明西方文明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西方的先进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但是中国传统交通工具并没有消失。
3.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 )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 A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上海交通工具的发展变化,并未涉及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4.“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
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
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
”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A.电话B.电报C.邮寄信件D.电子邮件答案 B解析由材料信息“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即可判断为电报。
5.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
”“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
”“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
”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6.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发生了巨变,加快了现代化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轮船招商局创办之后,依靠政府的支持,于1877年以220万两白银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实力大增。
外国的轮船公司于是联合起来以削减运价来挤压招商局。
李鸿章利用政治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外国轮船公司不得不与上海轮船招商局达成协议,协同价格。
上海轮船招商局转危为安,在中国的航运业力压外国公司,第一次在对外国公司的商战中占得上风。
材料二20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议论:“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保守大臣“完了!这东西要多起来,我就没生意咯,到时候一家人的生计可就没着没落了!”——黄包车夫“真是了不起的奇迹啊!要是中国人自己能制造出来就好了。
”——开明人士(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汽车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依靠清政府的支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
意义: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交通运输的局面。
(2)影响: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冲击了传统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有利于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面貌,从而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要抓住材料一中的第一句话和轮船招商局自身的属性——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第(2)问要抓住材料二中保守大臣、黄包车夫、开明人士这三种不同阶层的人对汽车的不同看法来分析汽车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基础达标]1.(2015·广东学业水平测试)19世纪70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 ) A.轮船 B.飞机 C.汽车 D.马车答案 A解析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蒸汽轮船,有可能在中国19世纪70年代出现,故A正确;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时间不符,故B错误;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时间不符,故C错误;马车是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与题意不符,故D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