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稿——民国前后瑶族民间信仰的变迁及其特点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综合介绍:瑶族宗教文化在汉以前,瑶族人信奉原始宗教。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道教沿南岭走廊传入瑶族,衍化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瑶族道教。
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瑶族受道教的影响最深。
道公、师公:瑶族宗教的两个系统广西瑶族文书《圣经喃词》中列举了一百多位神明。
受不同历史时期道教影响,瑶族的宗教分为道公和师公两个系统,道公、师公尊奉的道教神祇有所不同。
道公尊奉“三清”为最高神。
在瑶族道公经典《度戒科》中记载了道教诸神,有三清、玉皇上帝、三元真君、四帅、城隍、土地、诸天星君几十位,囊括天界、地界、水府各路神仙。
师公则尊奉“三元”为最高神。
在瑶族师公经书《鬼脚科》中,记载了山子瑶崇奉百余位神灵,其中既有道教的神仙,也有本民族的土俗神。
瑶族度戒仪式的坛场要供奉唐、葛、周三将军神像,要悬挂太上老君、三清大道、灵宝、张天师、李天师、左玉皇、右大帝、巡司大将、十殿冥王、海幡、马元帅、邓元帅、赵元帅、康元帅、天府功曹、地府功曹、水府功曹和家先等神像。
祭祀的神灵则按“旗头”划分,三元教主旗头排列在三王五帝旗头之后,这说明了三元是瑶族崇奉的重要旗头。
三元教主旗头的主神是唐、葛、周三将军。
瑶族师公举行法事活动,首先要设道坛请道教的三清及众神仙。
在师公的度戒仪式中,师公及其助手、度戒弟子、领路童子戴三元面具,他们自称为“三元门下弟子”。
瑶族师公举行挂灯、度戒、打斋、做盘王等大型仪式时,会在坛场布置十八神像,供请神、谢神、还愿、祭神使用。
瑶族师公面具用于做洪门、度戒、续魂、打醮、还花等仪式。
瑶族做三天三夜的洪门祭典,供奉的神祇多达500多位。
瑶族师公尊梅山法祖大圣九郎为教主,瑶族道经说梅山法祖大圣九郎曾赴庐山向张天师学法,故瑶族称其教为梅山教。
梅山在瑶族道教中有重要地位,瑶人自认为其宗教的全部教义来源于梅山,在瑶族道教的仪式中,梅山是死者灵魂四处飘游的最后归宿。
广西汝城县三江口瑶族镇红光村道士刘献才家,有一枚祖传“盘王梅山敕”方形木印,资兴茶坪瑶山的梅山会也有一枚“盘王大帝敕令”印。
瑶族文化宣传总结汇报稿瑶族文化宣传总结瑶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传统习俗。
为了弘扬和传承瑶族文化,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瑶族文化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此,我将对这些宣传活动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我们通过举办瑶族文化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瑶族的历史和传统。
展览分为多个主题区域,介绍了瑶族的起源、居住地、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
通过展览,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瑶族的文化特点,增强了对瑶族的认知和兴趣。
其次,我们举办了一场瑶族音乐演奏会。
在演奏会上,我们请来瑶族的音乐团队为观众演奏了传统的瑶族音乐。
瑶族音乐以其悠扬、激昂的曲调和独特的乐器演奏方式闻名,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
通过这场演奏会,观众们不仅欣赏到了瑶族音乐的美妙,也更深入地了解了瑶族音乐在瑶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除了音乐演奏会,我们还组织了一场瑶族舞蹈表演。
瑶族舞蹈以其舞姿矫健、动作优美,表达了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表演中,舞者们身穿瑶族传统服饰,舞蹈动作流畅而有力,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通过这样的表演,观众们对瑶族舞蹈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场瑶族民俗体验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我们邀请了一些瑶族长者来现场展示和传授瑶族传统手工艺技术,如织布、编织等。
参与者有机会亲自体验瑶族的传统手工艺,了解其工艺特点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这种亲身体验让参与者更深入地了解了瑶族的传统文化,并增强了他们的对瑶族文化的认同感。
最后,我们还在社交媒体上开设了瑶族文化的宣传专栏。
我们翻译了一些瑶族的传统故事,介绍了瑶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等。
通过这些文章和图片的分享,更多的人可以方便地了解和学习瑶族的文化。
这个专栏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和传播效果。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瑶族文化宣传活动,我们成功地向更多的人传播和弘扬了瑶族文化。
这不仅加深了公众对瑶族文化的认识,也促进了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瑶族文化宣传仍然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宣传渠道不够多样化、参与人数有限等。
瑶族发展历史述略/瑶族支系分布及文化特征瑶族发展历史述略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远古。
瑶族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根据《盘瓠》、《渡海》和《长鼓》三个神话传说推断,瑶族先民曾是一支比较强盛的氏族,生活在中原一带。
黄帝战蚩尤的传说,在我国可说是已经家喻户晓。
蚩尤是瑶族人最为认可和影响最大的先祖。
远古时期,生活在我国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原始人类在距今五六千年前形成了以蚩尤为首领的名为“九黎”的部落联盟。
正如《国语?楚语》注中所载:“九黎,蚩尤之徒也”。
《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高诱注亦称蚩尤是“九黎”之君。
蚩尤部落被黄帝、炎帝击败,遗裔南逃,汇入南蛮部落,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在江淮地区形成了一个大部落——三苗,统称南蛮。
瑶又自称尤绵,绵为蛮之音转,南蛮含有尤之成分无疑。
《尚书?吕刑》载:“三苗,九黎之后。
盖黎与苗,南蛮之名,今日犹然。
”禹统治中原的集团期间,经过长期征战终于击败三苗,三苗解体。
瑶族先民为古代九黎、三苗之后,最初活动于中国江南地区,后逐渐向北寻觅生活基地,进入黄河中下游一带,蚩尤部落联盟被击败后,酋长被杀害,遗众被迫向四夷边境迁徙,主部退入江淮一带,分别汇入南蛮或东夷集团,成为这些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蚩尤与黄帝、炎帝和舜帝进行三苗战争,导致瑶族被迫迁徙、大分化、大组合的局面,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迁徙分化活动仍在延续。
南北朝时期部分蛮族包括瑶族先民在内,曾一度越过江北,进入豫、皖地区。
由于“蛮族”处于南北朝封建势力争夺要冲,成为两朝相互争夺或征讨对象,因而导致瑶族历史上第二次大迁徙、大分化、大融合的局面。
瑶、苗先民,为了反对封建分割统治,反对强制同化,拯救民族危亡,又重组合成名为“莫徭”的强大部落联盟,与封建统治进行顽强斗争。
其后人向西南方向迁移,在今江西、湖南、湖北地区与当地土著结合迅速崛起并形成一个部落集团。
商末,聚居荆山、育水一带的南蛮,由于诸侯兼并、战争频繁,西返于荆江与荆蛮汇合,受楚附属。
第32卷第4期2017年8月Vol.32No.4Aug.2017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xi Science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民国初期瑶族的风俗改良——以广西兴安、龙胜瑶族地区为中心刘雅琪(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摘要:民国初期,在全国风俗改良的背景下,广西兴安、龙胜部分瑶族地区成立了“风俗改良会”以改良旧俗,改良内容主要涉及服饰、婚嫁礼俗以及特殊人群权益等方面。
虽然这些风俗改良不够彻底,但对瑶族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瑶族改良风俗是在政府的严令下由上层乡绅和士人发动,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结果。
关键词:瑶族;风俗改良会;风俗改良中图分类号:K8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126(2017)04-0037-04风俗习惯主要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对社会成员有强烈的制约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大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美德,但也有部分恶风陋俗。
这些陋俗具有很大的落后性,不利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和破坏社会秩序。
由于传统社会的社会经济结构极其稳定,社会风俗在近代以前变革甚少。
近代以来,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随着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等的推动,中国各地逐渐出现了移风易俗思潮,社会风俗发生了较大变化。
民国初期,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有关风俗改良的政策法令,如禁止买卖人口、管制娼妓、禁食鸦片、劝禁缠足等。
这些法令尽管大部分没有真正实行,但对社会的影响极大,各地很快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移风易俗运动。
对清末民初风俗改良的研究,严昌洪论著颇丰①。
亦有人考察了边疆地区的风俗改良问题②,但对少数民族改良的研究,则较少关注。
那么,在全国风俗改良运动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内部的风俗改良有什么特点呢?改良的原因是什么?取得的成效如何?本文拟对民国初期广西兴安、龙胜地区瑶族的风俗改良进行考察。
第30卷第4期 河池学院学报 V o l.30N o.4 2010年8月 J O U R N A LO F H E C H I U N I V E R S I T Y A u g.2010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文化关系浅析①秦海燕(河池学院 政法系,广西 宜州 546300)[摘 要] 民国时期桂东北瑶汉两族随着经济联系的密切,瑶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以多种方式接触和交流,强化了两族间的文化认同,密切了两族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瑶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瑶族的进步。
文化交流使瑶族地区与汉族地区的联系得以加强,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关键词] 汉族;瑶族;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021(2010)04-0081-06[作者简介] 秦海燕(1979-),女,广西灵川人,河池学院政法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关系、广西各民族文化。
[基金项目] 河池学院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A类立项课题(项目编号:2009A-H003) 列宁同志说过:“只要各个民族住在一个国家里,他们在经济上、法律上和生活习惯上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
”[1]504生活在一个区域里的民族更是如此,隋唐以来桂东北瑶汉民族长期的杂居相处,随着相互依存的经济联系的紧密,文化联系也不断加强。
到了民国时期,随着两族之间彼此交往的增多,以汉文化在瑶族地区的传播为主流的瑶汉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宗教信仰、节日习俗、语言文化、文学艺术等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瑶汉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一、瑶汉宗教文化交流(一)汉族原始宗教对瑶族宗教文化的影响桂东北瑶族的宗教信仰是多神崇拜,其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等。
在与汉族长期而密切的交往中,其原始宗教信仰也受到了汉族的影响,例如自然崇拜,瑶族除保留了原有的对山、树、石、水等的自然崇拜外,受汉族影响,增加了对土地神、雷神、灶神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然崇拜。
浅析瑶族女字和喃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瑶族是源于中国的世界性跨境民族,支系繁多,因地域、语言、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的差异,自称就有勉、优勉金门、史门、敏、标敏、布努等60 余种,他称更多达390 余种。
其语言也同样纷繁复杂,经过我们多次的田野调查,瑶族语言应可以分可以分为五个支系,既勉瑶( 过山瑶) 、布努瑶、平地瑶、梧州瑶、茶山瑶。
茶山瑶分布在广西金秀大瑶山,属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勉瑶( 过山瑶) 语言属于苗瑶语族瑶语支,它分布在世界各地,中国、越南、美国等国家都有,直到现在他们还用汉字并夹杂瑶喃字来记载自己传唱的歌谣。
平地瑶、梧州瑶主要部分在湘南、桂北一带,平地瑶语言虽然可以归入桂北平话,但属于一种汉瑶混合语,含有大量苗瑶语底层,梧州瑶也属于一种汉瑶混合语,但其古越语底层更多,更接近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平地瑶中流传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女字。
一、宋代以来流传的瑶族古文字“瑶族有语言没有文字”,始作俑者乃宋代周去非( 1135 - 1189 年) ,在其《岭外代答·木契》曰: “瑶人无文字,其要约以木契。
合二板而刻之,人执其一,守之甚信。
若其投牒于州县,亦用木契。
”还说他尝在静江府( 今桂林市) 灵川县当县蔚( 相当于今公安局长) ,碰到过瑶人到县衙投诉,也是用一片长余尺的木板: “左边刻一大痕及数十小痕于其下,又刻一大痕于其上,而于右边刻一大痕,牵一线道合于右大痕。
又于正面刻为箭形及以火烧为痕,而钻板为十余小窍,各穿以短稻穰,而对结绉焉。
” 接到木刻诉状的官员都不知其意。
后请人翻译为: “ 左下一大痕及数十小痕,指所论讐人将带徒党数十人以攻我也。
左上一大痕,词主也。
右一大痕,县官也。
牵一线道者,词主遂投县官也。
刻为箭形,言讐人以箭射我也。
火烧为痕,乞官司火急施行也。
略谈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作者:黄素萍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2期摘要:瑶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对瑶族地区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
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瑶族文化中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受到严重的冲击。
如何弘扬发展瑶族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瑶族的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对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做出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瑶族文化;守护;传承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144-01一、瑶族文化特点1、非物质文化遗产——长鼓舞。
瑶族人民创造了一种古老的舞蹈艺术,这种舞蹈名垂千古、蜚声中外,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瑶族长鼓舞。
长鼓是瑶族文化中典型代表乐器,瑶族人民以击鼓,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每个动作、招式都流露出瑶族人民的深厚的文化底蕴,都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他们深沉内敛的气质、宽广旷达的情怀,从这个舞蹈的每个节拍中,仿佛能够看到这个民族在欢乐、在律动。
长鼓代表着瑶族,瑶族文化就是长鼓文化。
长鼓是瑶家人民的圣物,是民族信仰的寄托所在,长鼓的飞扬鼓舞人心、振奋精神,它代表了一个民族在腾飞。
长鼓是瑶族人民祭祀中重要的道具,长鼓舞动作刚柔并济、灵巧多变、律动感强、造型变换多彩,体现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美感。
遥望千里瑶山,每逢佳节、喜庆的日子,人民都会穿着瑶族特色的服装,打起铿锵有力的长鼓,置身青山绿水、在悠扬的歌声中跳跃旋转,围圆而舞,展现的不仅是节日的喜庆,还展现着瑶族人民的团结、和瑶族文化的魅力。
2、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饰。
瑶族服饰很具有民族特色,勤劳的瑶族人民心灵手巧,善于织布纺线、刺绣编织,特色鲜明的服饰均由手工制作。
自制纺布,自织自染,编织各种五彩的花边、刺绣各种斑斓图案,之后华美的服饰,再配上金美绝伦的各色饰品,同时还有做工精细的手帕、头巾等,琳琅满目、美轮美奂。
这是女子华美的着装。
男子则佩戴以蓝色、红色为主色的头巾,对襟长袖衣,外衣套上无袖无领的布卦。
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瑶族盘瓠崇拜的嬗变
玉时阶;玉璐
【期刊名称】《青海民族研究》
【年(卷),期】2017(028)004
【摘要】盘瓠崇拜是瑶族社会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民间信仰.瑶族最初的盘瓠崇拜是图腾崇拜,后来才演变为祖先崇拜.虽然其图腾崇拜的对象是传说中的“犬”,而祖先崇拜的对象是传说中的“人”;但其崇拜的主体始终是盘瓠,盘瓠崇拜这种绵延不绝的信仰传统成为了他们在对祖先共同的追忆中延续的民族认同方式,即使跨越历史的时间与空间,盘瓠崇拜始终对瑶族社会历史进程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页数】6页(P180-185)
【作者】玉时阶;玉璐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
【相关文献】
1.浅论图腾崇拜的特点及影响——兼论图腾崇拜向祖先崇拜的演变 [J], 张畅
2.浅论图腾崇拜的特点及影响——兼论图腾崇拜向祖先崇拜的演变 [J], 张畅
3.从瑶族服饰细节看瑶族的图腾崇拜与英雄崇拜 [J], 陈杉
4.湘南瑶族盘瓠崇拜仪式的源流及发展 [J], 蒋玮玮
5.论苗族盘瓠崇拜属于图腾崇拜 [J], 王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瑶族自治地区的宗教问题「摘要」本文归纳了瑶族地区宗教问题的特点、分析了其形成原因,以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实践为基础,对处理瑶族宗教问题应当持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配套措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解释和建议。
「关键词」瑶族,宗教,问题中国的国情决定,中国的宗教问题,主要是少数民族宗教问题。
我国有260多万瑶族人口,主要居住在海拔1000至2000米之间高寒山区,环境艰苦,生活贫困。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科学技术的不发达,瑶族自治地区存在崇拜祖先,重视宗族势力;信仰道教从事愚昧迷信等宗教问题。
这使民族宗教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成为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更加重视的问题。
一、瑶族自治地区宗教问题的特点1、瑶族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过程性”。
对于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特点的准确认识,是处理好我国少数民族宗教问题的前提。
对于我国少数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特点的认识,在建国初期就提出了著名的宗教问题“五性论”,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复杂性。
但瑶族宗教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
由于我国瑶族宗教以祖先崇拜为实质内容的特点,各寨各村、各种姓氏、各类瑶族如平地瑶、过山瑶等的祖先崇拜习俗各异,且瑶族自治地区大多处于高寒偏辟山区、不发达地区,因此,使宗教问题与其他民族问题经常交织在一起,这是我国瑶族地区宗教问题“复杂性”体现。
同时瑶族宗教问题的处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为达到宗教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最终目标,伴随着其他民族问题的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过程特点。
因为不管是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其他方在的发展,都将会在一定阶段出现民族意识增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问题,并进而出现一些民族问题更加敏感、民族宗教问题被不合理的极端民族主义利用的问题。
2、瑶族的“祖先崇拜”。
在瑶人的神灵世界中,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
在瑶人观念中,祖先是神圣的,每家住宅、中厅都放有用红纸写的历代祖先讳名的神龛。
简论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瑶族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大型舞蹈。
其中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的有清远瑶族耍歌堂和瑶族长鼓舞;而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的有舞马鹿、风舞、闹花灯、豆腐节和瑶族小长鼓舞等。
同时演奏歌舞所用的牛角、铜锣和唢呐等民间乐器也具有极强的民族风格和极高的历史价值。
(三)传统民族节日瑶族是歌舞之乡,因此节庆活动丰富多彩。
瑶族有三月三的开耕节、:中华文化是由多元素组成的,其中少数民族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瑶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瑶族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世界全球化和科技化的加快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以及保护受到了严重打击。
其中影响最深的属我国南方的瑶族文化。
关键词:瑶族文化;传承;发展;探讨2095-4115(2013)11-84-2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并且在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优秀的文明史和发展史,进而统一组成中华文化。
瑶族处于粤北地区的清远市瑶族自治县,瑶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数的52.6%,在这附近随处可见瑶寨,因此这里又被称为“百里瑶山”,极具瑶族民族文化的自然风光以及历史人文景色。
一、瑶族文化的继承(一)建筑文化,种植文化瑶族独具文化风格的瑶家山寨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他们一代代地不断进行开山辟岭。
从明清时代的寨门、寨墙、石拱桥和青砖瓦房等到现在整齐的房屋、设施齐全的供水设施,无一不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
瑶家山寨也是一个“碉堡”,它处于半山腰同时四处设防,壁垒森严,据历史记载曾多次挡住了地方的进攻。
同时瑶族人民在山寨附近还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成片梯田和森林,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原始生活图景,令人十分向往。
(二)传统音乐和舞蹈瑶族歌谣其文化历史传承悠久,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代表万物起源的创始歌,还有记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由写论文的好帮手.zbjy.提供,.载民族历史的文化古歌,有狩猎歌、季节歌、爱情歌和革命战斗歌等。
瑶族史观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关于瑶族的发源地一直有两种观点:一是会稽“山越”与荆楚之武陵蛮、五溪蛮,另一种是年轻学者宫哲兵以瑶族之《过山蝶》为主要依据,并亲临位于湘桂交界的所谓“千家峒”进行考察,收集材料,他提出瑶族起源于“千家峒”之说,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兴趣。
本人将深入描述瑶族的形成、变迁等方面,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瑶族名称的起源瑶族与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蛮”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南辟之民曰蛮”,所以“蛮”实际上包括了当时南方的瑶族、苗族、仡佬族、氐族等民族,他们最早活动在汉水流域,后迁于湖南洞庭湖西岸,以常德为中心,沿湘江以北五条溪水附近而居,在西周时称作荆蛮,“荆雍州蛮,盘瓠之后”,在两汉繁衍到武陵蛮或五溪蛮。
唐朝李延寿的《南史》中写道:“五溪之蛮------今有曰苗、曰瑶、曰僚、曰仡伶、曰仡佬”,于是,“瑶”从苦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出现在历史文献中。
宋朝时,瑶族被称为“山瑶”、“蛮瑶”、“山越”等。
元代,“瑶”字出现,一直沿用至明清及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22年(1933),广西省民政厅颁发给阳朔、恭城、平乐三县瑶民的布告,首用“瑶”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瑶”字才真正成为瑶族的统一称呼。
瑶族的节日瑶族节日较多,其中尤以盘王节著名,盘王节的来历,有这样一个故事,《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云:“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
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
时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盘瓠。
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
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
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
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
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
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著独力之衣。
帝悲恩之,遣使寻求,东取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
瑶族民俗研究报告1. 引言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等地。
其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为我们了解瑶族传统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文将对瑶族的传统民俗进行研究,重点探讨瑶族的婚俗、丧葬礼仪、节日庆典等方面,以期深入了解瑶族民俗文化的特点和传承情况。
2. 瑶族婚俗2.1 介绍瑶族的婚俗是瑶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瑶族的婚俗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2 婚前准备在瑶族中,婚姻大多是由父母和长辈牵线搭桥。
在决定结婚之前,双方家庭会进行多次会面,商定彩礼、婚宴等事宜。
2.3 婚礼仪式瑶族婚礼通常有三个环节:迎亲、婚礼和送亲。
迎亲时,新郎一行会带着婚礼用品和彩礼等前往新娘家。
婚礼环节包括拜天地、敬酒、交杯酒等。
送亲时,新娘跟随新郎回到新家。
2.4 婚俗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瑶族婚俗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瑶族婚礼仪式多为农村地区保留,城市化进程中,瑶族婚庆活动、礼饼、礼金等新元素逐渐融入。
3. 瑶族丧葬礼仪3.1 介绍瑶族的丧葬礼仪是瑶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瑶族人民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和情感。
3.2 丧葬仪式瑶族的丧葬仪式通常包括寿礼、报铺、设防等环节。
寿礼是指为死者举办的宗教仪式,主要目的是祈求死者能够安息。
报铺是指向亲朋好友报告死者去世的消息,并邀请他们参加葬礼。
设防是为了守护丧家和保护葬礼期间的安全。
3.3 习俗传承瑶族丧葬礼仪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统进行。
由于现代化的进程,瑶族的丧葬礼仪逐渐受到一些外来习俗的影响,但仍然保留着原有的传统仪式和习俗。
4. 瑶族节日庆典4.1 介绍瑶族的节日庆典是瑶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仅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瑶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4.2 主要节日瑶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花山节、歌圩节、苗圩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与农事活动、宗教仪式和社交活动紧密相关。
4.3庆典形式瑶族的节日庆典形式多样,通常包括祭拜祖先、合唱歌曲、传统舞蹈等。
瑶族文化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瑶族文化。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
们生活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瑶族的服饰文化。
瑶族人民喜欢穿着色彩鲜艳、图案繁复
的服饰,女性常常在头上戴着银饰,身上穿着绣有各种花纹的服装,而男性则喜欢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袍。
他们的服饰不仅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瑶族的音乐舞蹈文化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瑶族人民喜欢唱歌、跳舞,他们的歌曲多以山水、爱情、生活为主题,歌词朗朗上口,富有感情。
而瑶族的舞蹈更是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舞姿优美,动作矫健,常常能吸引众多观众的目光。
另外,瑶族的饮食文化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瑶族人民以稻米为主食,
他们擅长种植水稻,制作米酒,米酒是瑶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此外,瑶族人民还喜欢吃辣,他们的饮食以酸、辣、鲜为特点,口味独特,美味可口。
最后,我想说的是瑶族的节日文化。
瑶族人民有许多传统节日,如瑶族年、瑶
族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人们在节日里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唱歌、跳舞等,场面热闹非凡,让人流连忘返。
总的来说,瑶族文化是一种多姿多彩、充满魅力的文化,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
民族文化,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和关注瑶族文化,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谢谢大家!。
吉首大学JISHOU UNIVERSITY学年论文题目浅析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发展作者李冬姣所属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年级10级文化产业管理指导老师赵玲霞职称助教写作时间2012年9月目录摘要 (1)一、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内涵 (1)(一)瑶族传统服饰 (1)(二)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种类及其特色 (2)1.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种类 (3)2.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特色 (6)二、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一)发展现状 (7)(二)存在问题 (8)三、原因分析 (9)四、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发展对策 (9)浅析瑶族传统服饰工艺的发展摘要:瑶族服饰是瑶族人民情感的表述和记录, 它的历史流变, 是一部瑶族人民情感积淀、凝聚、物化、释放的演变史。
瑶族民间传统服饰工艺主要有纺织、染色、刺绣、织锦等。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瑶族服饰工艺受到极大的冲击,现在这种工艺已经频临失传。
瑶族的服饰工艺是承载瑶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表述。
因此继承和发展瑶族传统服饰工艺成为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瑶族,服饰工艺,保护法国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在观看了我国京剧演出之后说:“这些服饰,表现了一定的民族的、历史的、人民的性格特征,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丰富多彩的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特征。
”瑶族服饰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文化现象都是时代的产物,服饰艺术是在历史的延续性和本土文化条件中形成的,其艺术风格也具有历史和文化的规定性,其形式的历史也是呈动动发展规律的。
原始而古老的瑶族服饰在不断地融合与变异中发展,形成绚丽多彩具特色的服饰文化语言,它就像是一块璞玉深埋的历史的尘埃里,充满古朴自然之美。
[ 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瑶族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改善,许多本民族的风俗也逐渐被遗忘了。
随之而来的,是承载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工艺的传承频临失传。
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瑶族传统服饰工艺进行传承与开发,是保护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
瑶族传统文化变迁论瑶族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瑶族虽然是一个多神信仰的民族,但其信仰主体和核心还是祖先崇拜,即始祖崇拜和家祖崇拜。
盘王始祖崇拜从产生到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已经发展成为有严密组织、有严谨程序、有举办期限、有丰富内容的祭祀娱乐活动。
就其演变发展的过程来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产生与形成阶段;限制与废止阶段;恢复与创新阶段。
(一)产生、发展与形成阶段1、从远古到隋唐,为始兴阶段。
瑶族的始祖盘王崇拜产生于远古时期的“盘瓠神话传说”,兴起于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祭祀盘瓠的内容很少,形式简单,兴起的时间长,发展的速度慢。
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记载:“昔楚国之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做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这说明在楚蛮(包含瑶族先民)之地流行“信鬼而好祠”的习俗,他们在祀神时,也只是“作歌乐舞以乐神”这类比较简单的祭祀活动。
汉代应邵《搜神记》也记载:瑶族先民“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
瑶族的《过山榜》中也记载莫瑶:“聚一脉男女,摇动长鼓,吹笙歌、鼓乐。
”以上所引史料就是瑶族先民最早的最简单的盘瓠祭祀活动。
2、从唐末到明朝,为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瑶族祭祀盘王活动,从单一的祭祀娱乐活动演变成了祭祀酬谢、祈福消灾、庆贺丰收、传承文化等多元一体的内容丰富的集体性的瑶族文化活动,形成了在内容、形式、仪程、舞蹈、歌谣等方面自成一体的比较固定的模式和比较完整的体系。
这一时期,在瑶族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次民族生死存亡的“漂洋过海”的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对瑶族的民间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
瑶族过山版《评皇券牒》有明确记载:“交过寅卯二年,天灾大旱,官仓无粮,深塘无鱼,蕉木生烟,瑶人吃尽万物,无得投靠。
正月飘湖过海,一千里路,过了三个月,行船不到岸,水路不通行。
子孙思量无奈何,又怕着风吹落大海龙门。
思量圣王,前来杀死,后来救生。
在落船中,求献五旗兵马,祖宗家先,许歌堂薄书良愿,三朝一夕,船行到岸,马行到乡。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是来自xx系xx级xxxx专业xxxx班的xxx,我今天论文答辩的题目是《民国前后瑶族民间信仰的变迁及其特点探析》,
首先,我要说明一下我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动向。
民间信仰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信仰心理和信仰行为。
在我国,信仰系统宗教的人所占比例并不高。
而民间信仰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构成中华民族信仰心理的重要方面。
正是这种分散的、不系统的、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信仰,数千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信仰,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宗教心理和宗教观念,并影响着外来的世界宗教在中国的发展。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活态文化现象,和其它文化形态一样,有一个起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在民国以前, 民间信仰都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淫祀”。
从民国开始,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急剧变迁的转型时期,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国家意志对民间信仰的态度由“限制”变为“高压”,直至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最终变为“相对包容”。
由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信仰出现了复兴的热潮。
很多学者也开始研究各民族的民间信仰,挖掘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民间文化资料,对发挥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而作为中国最大的迁徙民族——瑶族,也是诸多学者研究的主要民族之一,费孝通老先生就曾携夫人在岭南地区对瑶族进行了深入的田间考察。
民国前的瑶族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民间信仰体系,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而民国后,随着中央政府的文化改革、社会风俗改良轰轰烈烈地开展,瑶族的民间信仰受到了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政府、学者也渐渐认识到了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重要性,瑶族的民间信仰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受到关注,呈现复苏的态势,并且在新时代的影响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出现了新的特点。
通过对瑶族民间信仰的研究,我们不仅仅可以找见中国民间信仰的变迁印记,还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思考该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民间信仰。
而且一个哲人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历史,或者不懂得自己的历史,使一个可悲的民族”。
我作为一个瑶族人,对自己的民族有着深深的情感,也为自己是这个民族之中的一分子而自豪,探析、研究自己的民族信仰不仅仅可以让我更深入了解我的民族,还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因此,我将自己的论文题目定为《明国前后瑶族民间信仰的变迁及其特点探析》。
对于少数民族民间信仰这些方面的研究,自改革该房以后越来越多。
民间信仰的复苏,是传统和现代的碰撞,引发了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等的思考,该如何去对待民间信仰,尤其是如何去引导民间信仰的发展成为了学界的热门话题,对于个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研究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费孝通等老一辈学者所奠定的学术基础上,很多学者进一步展开田野调查,实地访问,在民间信仰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成就。
在当前的民间信仰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的建构、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的整合及秩序、民间信仰的演变与地方社会的变迁等方面。
在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的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民间信仰与佛教、道教的关系及其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民间信仰在民众物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及对民众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民间信仰与现代性、现代化的互动及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复兴等方面较为薄弱。
一些研究中存在就信仰论信仰的情况,偏重对神灵源流的追溯和有关传说真伪的考辨,停留于信仰事象的描述及其类型、特征的分析,未能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去发现更深层次的历史内涵,学理性研究相对薄弱,关于民间信仰与社会复杂关系的理论体系尚未建构起来。
作者认为,除了对传统研究领域继续深入探讨外,还需强化对薄弱环节的研究。
而且研究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羌族等比较大的少数民族的民间信仰居
多,对于瑶族的著述很少,因此,瑶族的民间信仰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其次,我想说明一下我的论文的主要框架和基本观点。
我的论文题目是《明国前后瑶族民间信仰的变迁及其特点探析》,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民国前后瑶族民间信仰的变化进行分析,阐述在当代社会下,瑶族信仰所呈现的新特点,由此引发读者对于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关注和思考。
论文第一部分是民国以前瑶族民间信仰的历史变迁,首先简要阐述了一下民国以前瑶族民间信仰变迁的过程,其次总结出,直至民国,瑶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信仰体系。
瑶族的民间信仰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到中国封建王朝末期,瑶族的民间信仰形成了以原始信仰为主,与道、佛教相结合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
其原始信仰不仅包括对天地万物等自然现象的信仰和崇拜,也包括对人类自身的信仰和崇拜,主要表现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等方面。
论文的第二部分是说明影响瑶族在民国以前形成独特信仰体系的主要因素。
一是政治因素,而是地缘因素,三是人口迁徙因素,四是族权互动因素。
论文的第三部分阐述了民国以后瑶族民间信仰的新特点。
我认为自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国到现在的新中国,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国体、政体存在,还是以什么阶级、党派为领导,在政权建立之初,都需要建构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且将之转化成公众能接收的文化符号以保证自己的合法性,社会风俗改革运动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通常以法律或者规范条文的形式来进行。
国家的意识形态始终将民间信仰视为一种迷信的愚昧的东西来加以批判和消灭。
而按照文化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的理论,从上到下推行的社会风俗改革运动是国家主导的政治文化“大传统”的一部分,影响着瑶族村寨基于自身而衍生出来的民间传统民俗,即“小传统”社会,将使得“小传统”逐渐发生变化。
在经过多次的社会风俗改良之后,瑶族的民间信仰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第一,个性化神灵锐减,第二,具有普世化特征,第三,信仰趋于务实,成为自我安慰的良药,第四是走向市场经济,失去原始意义。
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我对于对于瑶族民间信仰的思考。
从瑶族的民间信仰变迁史中我们可以发现,民间信仰尤其是少数民族信仰自古以来就不为政府所承认, 经常处于被官方压制、打击、甚至被禁止的境地。
直至今日, 民间信仰的处境虽有所改善, 但仍然未被列人宗教法的保护中。
但通过瑶族民间信仰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生活为民间信仰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发展空间,民间信仰也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适应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里,瑶族民间信仰在调适其自身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中,也出现了如普世化、市场经济化等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变化,以便更好地维持自身的独立存在与发展。
②因此,在当前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对诸如瑶族这样的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恢复现象,我们要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采取深入细致的方法去辨风正俗,引导民间信仰的良性发展。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很认真地查阅了好多资料,吸收了许多前辈、学者的观点,丰富了我的论文内容,但是,我知道,自己的客观条件有限,时间有限,研究途径有限,资料有限,不可能对瑶族的民间信仰在做出相当透彻的理解和研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继续探索,丰富自己对这一方面的知识,让自己的论文做得更好。
也希望在此次论文答辩中,各位老师能指出我的不足,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