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 格式:ppt
- 大小:422.50 KB
- 文档页数:26
2024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2024年的时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让学生思考这个课题的含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习字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
3.课堂讲解(1)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3)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等。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a.课文中所说的“艰难的国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b.作者是如何论证“雄健的国民”的?c.你认为如何才能培养出“雄健的国民”?5.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发展和国民的担当。
7.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子。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培养雄健的国民”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2024年的时事背景,如国际形势、国内发展等。
(2)板书课题:“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让学生思考这个课题的含义。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一等奖1、《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法设计:朗读讨论法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
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
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二、了解:1、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2、了解写作背景。
三、新课学习:(一)预习检测: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二)听读感知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
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
1、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停顿、轻重和情感。
2、自由诵读要求: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感受高尚的情怀和伟大的精神。
3、研讨交流:(1)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艰难”?结合时代背景,说说在这些词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
“雄健”是什么意思?“雄健的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
“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3)说一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初一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教案一、教材信息1.1 课程名称初一语文1.2 课时数一课时1.3 教材版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4 课文名称《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5 作者毛泽东二、教学目标2.1 语言知识目标1.了解毛泽东关于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2.学习如何恪守信念、砥砺奋斗,积极向上。
3.理解《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旨和结构。
2.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他们学会珍惜祖国的发展历程和美好生活。
2.培养学生的认真态度和务实精神,让他们学会踏实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让他们学会在困难时坚持自己的信仰,勇往直前。
2.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旨和结构。
2.了解毛泽东关于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
难点:1.解释毛泽东的思想和理念。
2.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复习祖国的发展历程。
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学会珍惜祖国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3.2 正文3.2.1 毛泽东关于国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毛泽东的思想和理念,让学生了解他是如何恪守信念、砥砺奋斗,积极向上的。
3.2.2 了解文章内容在讲解之后,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2.3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通过深入分析和讲解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3.2.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并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想法。
鼓励他们发表属于自己的见解。
3.3 总结通过课堂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总结毛泽东的思想和理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并概括出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深层意义。
四、教学评估4.1 收集反馈信息在教学结束后,收集学生们的反馈信息,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对教学的评价。
4.2 教学效果评估1.检查学生的笔记和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年级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学会从历史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艰难曲折,认识到国民在国家命运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历史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 从历史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国民在国家命运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问:国民在国家命运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布置的思考问题:课文中的观点你同意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组长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2)解析课文中的历史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民在国家命运中的作用。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深入思考课文中的观点,结合历史实际,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反馈:评估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审阅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观点的思考深度,以及对国民在国家命运中作用的认知。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思考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思考问题,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新课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国家危机和民族困境。
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对国家命运与民族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1.2 教学内容课文导入:介绍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国运的艰难。
课文阅读:阅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
课文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论点,探讨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看法。
综合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命运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国家危机进行讲解。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分享观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中的具体案例。
2.2 教学手段课本和阅读材料:提供《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供学生阅读。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案例。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查找相关的网络资源,增加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提前布置教室。
学生预习课文和相关的阅读材料,准备参与讨论。
3.2 教学过程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阅读课文:学生阅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主要论点,探讨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看法。
综合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分享观点,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3.3 教学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收获。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深化对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发言积极性。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改进。
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要内容;(2)能够分析课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思想;(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写作,提高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勇气;(3)培养学生对国民精神的认同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主要内容;(2)课文中表达的观点和思想;(3)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和难理解的部分;(2)如何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3)如何将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阅读并理解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2)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案例;(3)准备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2)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3)准备参与讨论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的重要性;(2)激发学生对课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讨论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理解的部分。
3. 观点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观点分析和应用能力的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观点分析和应用能力;(2)通过课后写作,评价学生的观点分析和应用能力。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文的主题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的关注。
【教学内容】1. 介绍《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学生们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有何看法?2. 简介文章背景和主题。
3.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二章:国家的艰难历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1. 回顾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分析我国人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精神。
【教学步骤】1. 回顾我国历史上的艰难时刻。
2.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民在困境中的抗争精神。
3. 分析我国历史的转折点和国民精神的变化。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三章:国民的雄健精神【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培养学生对国民精神的敬佩之情。
【教学内容】1. 分析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国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步骤】1. 分析国民在困境中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国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3. 讨论如何培养和传承国民精神。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四章: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紧密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互动。
【教学步骤】1. 分析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与国民精神之间的互动。
3. 讨论如何通过提升国民精神来振兴国家命运。
4. 总结本章要点。
第五章:结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的关注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8课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教材分析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歌颂民族精神的杂文。
它用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既反映了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又能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比喻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位语言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语文活动式教学法。
拓展延伸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
设的新长征途中,还要不要雄健的
精神?为什么?各抒己见深化文章的
中心,培养学
生的爱国情
怀和革命者
的气度。
小结本文作者以长江大河奔流向前比喻
中华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
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历史征途,在艰
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
造就改变
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设计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让学生理解国家的艰难历程和国民的雄健精神。
1.2 教学内容介绍《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解释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和了解国家的艰难历程和国民的雄健精神。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国家的艰难历程和国民的雄健精神。
1.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情况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国家的艰难历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国家在历史上所经历的艰难时刻。
让学生理解这些艰难时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描述的国家艰难历程的具体事件和时期。
探讨这些艰难时刻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让学生了解国家艰难历程的具体事件和时期。
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些艰难时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情况来评估学生对国家艰难历程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国民的雄健精神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国民在艰难历程中所展现出的雄健精神。
让学生理解这种雄健精神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3.2 教学内容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描述的国民雄健精神的具体表现。
探讨这种雄健精神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让学生了解国民雄健精神的具体表现。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种雄健精神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3.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讨论情况来评估学生对国民雄健精神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国家的复兴与国民的责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国家复兴的重要性。
让学生理解国民在实现国家复兴中的责任。
4.2 教学内容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描述的国家复兴的目标和战略。
探讨国民在实现国家复兴中的责任和行动。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让学生了解国家复兴的目标和战略。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初中语文七年级(人教版)下册教材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以祖国为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感。
本文是一篇杂文,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说理形象,鼓舞人心。
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
学好本文,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学情分析:初一下学期的学生,经过近半年多的初中学习体验及情感阅读的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欣赏简单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文的情感炽热,而90后的孩子成长在和平年代,文章所呈现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会给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前强调预习。
最好组织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五四运动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但本文语言充满激情,适合朗读。
“阅读是走向文字内心的桥梁。
”这时的不断朗读,带领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蛛丝马迹;再结合学生所了解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对于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1、教学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或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揣摩文中精彩的比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难点:引导学生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刚刚学了《黄河颂》,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激励我们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经典散文赏析—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原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历史的道路,不会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
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迭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志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因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此段道路的人,感得一种壮美的趣味。
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是非有雄健的精神的,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的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原载1923年12月20日《新民国》第1卷第2号)赏析:李大钊的这篇短文,全文不满五百字,却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抒情散文诗,是革命进军的宣言书,鼓舞人生前进的进军号。
文字虽短,却是作者革命人生观与整个人格的透露与体现。
我们要一读再读、反复读它几遍,才能细细体会出它的精神和神髓来。
仔细寻思,这篇散文诗,实在就只有一句话。
这就是:在人类生活、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上,如果碰到艰难险阻的阶段,一个雄健的国民,就要以乐观主义的精神,豪迈的无畏的向前冲去。
其实,这也是题目中所标出的意思,要是遭逢到“艰难的国运”,就须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担当并完成伟大的历史任务。
这篇文章,全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用象征的、比喻的手法,说明历史发展的必然,正如人生前进的道路; 而人生前进的大道,又有如长江大河的奔流,有时会走上康庄大道,有时却遇到崎岖小路。
七年级语文下册: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艰难事件,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
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苦难与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某些事件可能还不太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感受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某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人物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艰难事件,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中所描述的中国近代史上的艰难事件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某些专业术语和历史人物的解读,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情感教育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的引导,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相关事件,准备相关教学资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基本知识,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如播放一段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原文欣赏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章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原文欣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