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必修三总复习讲义:第6课 寂静的春天
- 格式:doc
- 大小:196.50 KB
- 文档页数:20
第6课寂静的春天【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课文2~4段,完成1~3题。
1.“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这种力量不仅增大到了令人不安的程度,而且其性质亦发生了变化。
”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什么?其性质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联系上文不难发现“这种力量”指代人类改变大自然的力量。
“性质变化”可从下句看出。
答案:这句话中“这种力量”具体是指人类改变大自然的力量。
其性质由改造大自然变为污染、危害大自然。
2.“人类急躁轻率的步伐胜过了自然界稳健的步履,事物很快发生变化,新情况急剧不断地产生”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方法?有什么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把握。
分析本句的说明对象及关键词语即可。
答案:本句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方法,“稳健的步履”指大自然循序渐进的发展,“胜过”一词又把自然界的稳健发展与人类的急躁轻率对比,形象地说明人类急功近利的心态远远超过大自然的承受能力。
3.如何理解“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这句话? Zxxk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分析它使用的比喻手法,联系本文主旨作答即可。
答案:这里引用了阿尔伯特·施威策的话,运用比喻手法,把化学药品比做魔鬼,强调污染的可怕性,形象地指出化学药品让人们或者动植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危害,而人类对自己破坏自然的行为却并未觉察,甚至对污染后的新形势、新情况也难以预料,难以把握。
这就深刻地控诉了人类的无知和自以为是,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二、阅读课文8~9段,完成4~6题。
4.“药物使用的整个发展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作业帮初中语文·独家选读名著资料 八上《寂静的春天》目录一、作者简介 (3)二、主要内容 (3)三、主旨 (3)四、试题及答案解析 (4)一、作者简介蕾切尔·卡森,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
二、主要内容全书以寓言为开头描绘了一个美丽村庄的突变,通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大量的事例,表明DDT(杀虫剂))引发的情况实际上在美国的各地发生。
从陆地到海洋,从浮游生物到鱼类、鸟类,直至人类的生物链,都遭到了破坏。
《寂静的春天》描写的是“看不见”的污染,看的见的问题。
作者呼吁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代替化学物质对昆虫的控制。
此书一出版,便引起了巨大反响,吹响了全世界环境运动的号角。
三、主旨《寂静的春天》书中通过描述人类因为过度使用化学剂,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可能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运动。
四、试题及答案解析1.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朋友的一封来信,引起了英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的高度关注,她搜集杀虫剂危害环境的证据,研读了数以千计的各类论著,最终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寂静的春天》。
B.长征是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群体记忆之一,在众多相关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是非常突出的一部。
C.《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
D.科普作家卞毓麟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在介绍天文学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思维的启迪,从古今,由浅入深,不时穿插一些天文发现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A.有误,蕾切尔·卡森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不是英国的;CD.正确。
故选:A。
2.(2017秋•新泰市期末)下面名著阅读和文学常识表达错误的一项是()A.《长征》非常尊重历史真实面貌,作者王树增不带任何感情色彩,非常客观地再现了长征中的各种层次的人,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也有对很多无名红军战士细致入微的刻画。
寂静的春天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2.能力目标: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3.情感目标: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雷切尔·卡森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学习提示1.采用多种手法形象表现作者的观点。
2.本文的语言特点。
背景知识互动一、写作背景在世界环境运动史上,有许多绿色著作以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体悟、对美丽荒野的细致描绘、对家园毁损和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历史性反思,感动过成千上万的读者,激励他们自觉投身于环境保护的事业中。
其中许多著作,一出版就引起了公众的巨大震动,成为人人争读的畅销书,有些甚至被誉为“绿色圣经”。
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雷切尔·卡森于1962年完成了《寂静的春天》一书。
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
30多年过去了,雷切尔·卡森“明天的寓言”已不幸成为了今天的现实: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粮食短缺、人口爆炸、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技术危机等为表现形式的生态危机,这一切都在不断加剧,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陷入了严峻的困境之中。
人类在合理性地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陷入了理性和意志的无限扩张所铸就的“铁笼”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已经达到一个令人深以为忧的危险之界。
二、作家作品本文选自《美国读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戴安娜·拉维奇编,林本椿等译,有改动。
雷切尔·卡森(1907~1964),又译蕾切尔·卡逊。
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1962年出版《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引发了环境保护运动,本文节选自该书第2章和第17章。
三、重点字词1.字音啮.(niè)逾.(yú)得.(děi)步履.(lǚ)2.字形“急躁”的“躁”不要误写为“燥”。
《寂静的春天》中考名著导读内容概括一、写作背景《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时,是一本很有争议的书。
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因为在那个时代,根本还没有什么环境保护的概念,整个社会流行的口号就是“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人定胜天”等等,所以,当这本书推出的时候,这些观点是闻所未闻,惊世骇俗的,而且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在整个社会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
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将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
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英文本序言中称这书就如同《汤姆叔叔的木屋》,是改变了美国历史和命运的书。
二、作者简介卡逊1907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9年毕业于宾夕尼亚女子学院,1932年在霍普金斯大学获动物学硕士学位。
这本书出版以后,可以说是遭到了少有的攻击。
在《寂静的春天》出版后几个月,她的健康全面恶化。
1964年4月14日,她在56岁时被癌症夺去了生命。
1958年元月的一天,蕾切尔·卡森接到一封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杜可斯波里的信,居住在那里的朋友奥尔加·哈金丝抱怨说,飞机喷过DDT(双氯苯基三氯乙烷,上世纪50-60年代全球大面积使用的广谱型杀虫剂,发现其杀虫性的人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杀灭蚊虫之后,她家后院所饲喂的野鸟都死了。
已从联邦政府机关退休从事专业写作的卡森,此时正在考虑写一本关于人类与生态的著作。
由此她把注意力转向杀虫剂危害环境方面。
起初,蕾切尔·卡森打算用一年时间写本小册子。
但随着时间的增加,她感到问题比她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严重得多。
为使证据确凿,她阅读了几千份研究报告,寻找相关领域的权威科学家……《寂静的春天》的问世,较终耗去了她四年的时间。
2019-2020年高二语文《第6课寂静的春天》教案2 新人教版【新课推进】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科普作家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
我想问大家,看到《寂静的春天》这个题目,大家感觉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呢?明确:这是一篇科技小品文设计意图:设置这一问题是希望学生能够有明确的文体意识,为下面的授课内容做初步的铺垫。
初次看到这个题目,我们或许会感觉这是似乎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题目,“寂静、寂寞”是诗人笔下常见的话题,“春天”更是带人进入一个美丽的世界,但是我们再去推敲一下,这个文题是否与我们生活体验有点背离呢?我们心目中的春天应该是怎样的呢?明确:春天应该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是鹰击长空,是鱼翔浅底,是鸟语花香,是流水潺潺,是轻风吹拂。
【教学过程】一、作者作品简介: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
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
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
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
而人们对她的这本书的评价是: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二、基础积累:啮齿(niè)拨弄(nong)滞留(zhì)栖居(qī)步履(lǚ)牲畜(chù)三、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独立思考: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归纳:第七段(P36):“这些喷雾液、药粉、烟雾剂现在几乎普遍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使用——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好’是‘坏’;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能够以一层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或长期滞留在土壤中。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概述各段重点。
第一章《明天的语言》曾经有一个小城镇,城镇周围有许多农场、繁茂的田地,生物在这里和谐共生。
小路边生长着美丽的花花草草,这片郊野正因为各色的鸟儿而名声在外。
人们在这里和谐的生活着。
突然之间一种神秘的疾病席卷而来,牲畜倒下、人群死亡,这里被一种奇异的寂静所笼罩。
这一切都是人类造成的。
上述小镇是作者虚设的,但这个想象极有可能成为现实。
那么是什么使得美国的无数个城镇中春日的声音沉寂下来的呢。
第二章《忍耐的义务》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人来不断对环境进行侵扰,使其遭到严重污染。
其中化学药品的危害最大,不亚于辐射危害。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创造出各种化学药品用于毒杀害虫,给周围的许多生物带来了严重影响。
现如今很多化学药品能够很轻易地使基因突变。
大面积播种同种作物,这种种植方式促成了某种昆虫数量的爆发。
然而当今物种的传播主要是因为植物的进口,为了控制昆虫的泛滥,我们还要做到防止物种入侵。
人们对潜在的威胁的认知十分有限。
第三章《死神的灵药》如今化学药品已经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大部分生物都受其影响。
二战中诞生的新型化学武器,对人体造成巨大破坏。
一些微不足道的变化就可能完全使物质的特性改变,从而变成毒药。
人体化学物质的细微变化就能导致结果的巨大差异。
很多的化学药品、化学药剂都会对人以及周围的环境造成巨大破坏。
第四章《地表水和地下海》现如今水资源非常珍贵,许多的化学药剂对水资源造成了严重污染,并且难以分解,甚至会使河中的鱼类染上致命疾病。
这导致化学药剂残留无处不在,这些药剂残留主要通过地下水传播,会在自然中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药剂还会使地表水受到污染,对空中的鸟类也有危害,并且难以处理。
第五章《土壤的王国》土壤在自然中十分重要,有许多的细菌、真菌、螨类以及生物在土壤中生存并作出了贡献。
土壤在自然中不可缺少,但有许许多多的化学药剂对土壤造成严重危害,并且这些药物残留难以分解,会在土壤内存在很多年。
被污染后的土壤无法种植农作物。
《寂静的春天(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感情,理解以“寂静的春天”为题的用意,从而明确本文的主旨。
2、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字音积累:啮齿(niè)拨弄(nòng)滞留(zhì)栖居(qī)步履(lǚ)牲畜(chù)畜(xù)牧2、作者作品简介: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
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
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
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
而人们对她的这本书的评价是: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整体感知】1、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答案:第七段:“这些喷雾液、药粉、烟雾剂现在几乎普遍在农场、花园、森林和家庭中使用——这些化学药品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不论其是‘好’是‘坏’;能够使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能够以一层剧毒物质覆盖在叶片表面或长期滞留在土壤中。
”分析:“寂静的春天”是指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会导致春天里出现“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的、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
作者借此向世人提出严正警告:滥用化学药物破坏自然生态,人类将会遭到自然的强烈报复,导致自身的灾难。
2、第2—8段中,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化学药品对大自然的危害?(提示: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概述各段重点)化学药品对人类的危害——人类没有时间适应世界的变化——人类创造化学物质——人类使用化学物质——化学物质的危害——导致恶性循环效果(按逻辑先后顺序)3、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这篇课文以科学详实的资料,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了人类广泛使用化学农药给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危害,呼吁人们放弃那些愚蠢的做法,要善用科学,不能让科学的东西危及人类本身。
寂静的春天雷切尔·卡尔森在美国中部,曾经有一座城镇,在那里,所有的生灵和环境和谐相处。
这座城镇坐落在一片肥沃的农场之中,一到夏天,白色的云彩就像花瓣一样漂浮在绿色的原野上。
秋天,五颜六色的橡树,枫树和白桦树绽放在一片松林中,狐狸在山间啼叫,小鹿静静地穿过原野。
所年以来,生长在路边的月桂树、蕨类植物和野花总是令过路的旅行者感到高兴。
即使在冬天,路边也有美丽的景色,无数的小鸟回来到这里吃浆果,还有许多干草种子从雪地露出来。
事实上,这片乡村正是以它鸟类品种的丰富和多样而出名。
当大量的候鸟在春季和秋季蜂拥而来的时候,人们也从遥远的地方来此观赏它们。
还有人会在小溪边垂钓,清凉的小溪从山间流出,被树荫遮住的小水池里有鳟鱼游来游去。
直到许多年前的某一天,第一批定居者才来到此盖房子、挖水井、修建马棚。
后来,这片乡村中有了一个邪恶的咒语:神秘的疾病席卷了成群的小鸡;牛羊开始生病、死亡。
在镇上,医生们看到病人身上出现新的疾病,感到越来越困惑。
还有几起突发的死亡事件,死因不明,死者不仅有大人,还有小孩。
还有一种很奇怪的寂静。
比如说,鸟类,它们都去哪儿了?房屋后院给小鸟喂食的点儿都荒废了,仅有的几只能看见的鸟也只是在剧烈地颤抖,无法飞行。
这个春天悄无声息。
曾经,成群结队的鸟儿在清晨快乐地歌唱;现在,这里悄无声息,笼罩在田野、树林和湿地上面的只有寂静。
曾经拥有迷人景色的道路两旁,现在长满了变成褐色的枯萎植物,好像被火烧过一样。
这一切也是寂静的,被所有的生命遗弃。
即使是小溪也是毫无生气的。
所有的鱼都死了,垂钓者不再光顾这里。
几个星期之前,一种白色的粉末像雪花一样降落在这里的屋顶、草坪、田野还有小溪。
在这个遭受过打击的地区,新生命不再诞生。
这不是巫术,也不是什么敌人的行为。
这一切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这个城镇实际上并不存在。
我不知道哪一个乡村曾经经历过我这里描述的一切不幸。
当时,这里的每一个灾难都在某一个地方发生过,许多真正的乡村都已经遭遇了其中的很多灾难,这个想象中的悲剧很快都会变成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2.6《寂静的春天》教案粤教版必修3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2.学习课文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3.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学习雷切尔·卡森以非凡的个人勇气发出的保护环境的呐喊的精神。
一、课文导入我国清代时期的洪亮吉提出:人们无不愿意做盛世之民,但盛世人口激增,吃的问题、住的问题、穿的问题等无法解决,写作了《治平篇》让皇帝思考这个问题。
但当时的朝廷没有想出好的应付办法,只好不了了之。
英国人马尔萨斯向全世界公布他的人口理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财富以算术级数增长,他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控制人口是必需要做的事,我国的马寅初则在解放初期就正面提出计划生育的问题,当时中央的观点是“人多力量大”,“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够创造出来”。
马寅初自然遭到了彻底批判。
无独有偶,远在大洋彼岸的科学家雷切尔·卡森1962出版《寂静的春天》,结果引出了轩然大波,化学工业界对《寂静的春天》及其作者进行了有组织的攻击,他们指斥该书,说它“比它所谴责的杀虫剂毒性更大”。
他们贬损卡森,指称她是“歇斯底里的病人”,甚至以她终生未婚进行人身攻击。
“为什么一个没有结婚的老处女会如此关心遗传基因的问题?”他们都是站在人们思想的前列提出问题的学者,是人类的先知,可是他们都不被理解,甚至受到批判。
当然,他们的心血也没有白费。
我国新时期即着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1964年,美国提出环境保护问题。
美国人把卡森《寂静的春天》与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提并论,认为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他们的社会。
二、课文内容解读第一部分:①—⑧介绍说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①概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但是,相对于地球的漫长历史,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②人类对环境的改变令人不安。
介绍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之大,而且其隐蔽性极大。
③着重介绍漫长的发展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与平衡,然而现在的环境变化太快了,人类无法适应。
寂静的春天1到6章节选文字你的批注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介绍《寂静的春天》的背景和作者瑞秋·卡森
2.第一章:概述书中关于生态平衡和生物链的讨论
3.第二章:书中对杀虫剂的危害的揭示
4.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毒物循环
5.第四章:对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6.第五章:人类的责任和未来的展望
7.结论:总结《寂静的春天》的主要观点和对环境保护的启示
正文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生物学家瑞秋·卡森于 1962 年出版的一部环保著作。
该书通过详细的科学研究和实例,揭示了杀虫剂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运动。
在书中,卡森首先介绍了生态平衡和生物链的概念,强调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接着,她详细阐述了杀虫剂的使用对环境和生物的巨大危害,指出杀虫剂不仅会杀死目标昆虫,也会对其他生物造成伤害,甚至进入食物链,影响人类的健康。
卡森进一步探讨了生态系统中的毒物循环,解释了毒物质如何在生物体内积累和放大,最终影响到顶级捕食者,如人类。
她还描绘了杀虫剂对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如对鸟类的繁殖和鱼类的生存环境的影响。
在书的最后,卡森强调了人类的责任,呼吁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采取行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她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认为只要人们认识到问题,就能找到解决办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6课寂静的春天1.走近作者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
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
1964年因癌症和遭受空前的诋毁、攻击而与世长辞。
2.相关知识科普文章的特点:(1)短小性。
科普文章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
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2)知识性。
科普文章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传递给读者。
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3)文学性。
科普文章要以优美的文字、形象的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
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4)思想性。
科普文章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些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启示,发人深省。
1.注音(1)啮.齿(niè) 牲畜.(chù) 骨骼.(ɡé) 栖.居(qī) 拨弄.(nòn ɡ) 螺.旋(luó) 滞.留(zhì) (2)弄⎩⎪⎨⎪⎧弄.堂(lòn ɡ)玩弄.(nòn ɡ) 畜⎩⎪⎨⎪⎧牲畜.(chù)畜.牧(xù) 2.写对字形(1)⎩⎪⎨⎪⎧急zào (躁)干zào (燥)zào (噪)音 (2)⎩⎪⎨⎪⎧灾huò(祸)女wā(娲) (3)⎩⎪⎨⎪⎧y ú(逾)越忠贞不yú(渝)追本溯源,巧记汉字“足”是个象形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形体,下部是一只脚趾(止)朝上、脚跟朝下的左脚之形。
“足”本义是脚。
如“非利足也”。
后来引申为形容词,当“充足”“足够”讲。
“足”是个部首字。
在汉字中,凡有“足”的字大都与脚或脚的动作有关,如“跟”“踵”“跳”“蹈”等。
“足”也可以表音,作声符,如“促”“捉”“龊”等字。
3.判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打“√”或“×”)A.时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痞子蔡就是屈指可数....的网络写手之一。
(×)B.人们担心,谈判失败会导致希腊退出欧元区,并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其他陷入困境的经济体产生连锁反应....。
(√)C.老校长性情极温和,却是一个绵里藏针的人,在原则问题上,他向来是非分明,一丝不苟....,对师生要求严格。
(√)4.辨析近义词(1)轻率·草率[辨析]二者都有“随便”之意。
轻率:指说话做事随便,未经过慎重考虑。
草率: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
①俄罗斯外交部负责朝鲜半岛事务的大使表示,朝鲜“不应该采取轻率的言行”,暗示朝鲜要进行自我克制。
②他在记者会上,承认自己办事处的账目出现了错误,但否认有违法行为,称只是会计工作草率所致并为此道歉。
(2)倾泻·倾注[辨析]倾泻:指(大量的水)很快地从高处流下。
倾注:指由上而下地流入;(感情、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
①画家们以适合自己的语言形式,把对自然、对民族、对生活的爱倾注在画面上,让人们观后颇有感触。
②屋顶奇妙的倾斜设计加上开的那扇小小天窗,让阳光在午后倾泻进来。
(3)稳健·稳固[辨析]稳健:①平稳而有力,多用来形容步伐、发展趋势等;②稳重,不轻浮,用来形容性格或处世态度。
稳固:①安稳而巩固,多用在地位、政权、形势等方面;②使稳固,不动摇。
①印度—新西兰自由贸易将帮助两国建立更稳固的贸易关系。
②多位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不存在“硬着陆”风险,应该坚持稳健货币政策主基调。
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没有天堂赵鑫珊在东西方宗教中都有一个假设:在地球之外某个地方有一个天堂,那里尽是金碧辉煌,尽是山珍海味,没有尘世的种种苦难和悲惨。
这假设中的天堂,纯属子虚乌有,纯属幻想。
要知道,除了地球,我们没有其他的任何星球可去!月球、火星、金星……是万万去不得的。
人类只能生存在地球上,人类无法生存,更无幸福可言——这就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的涵意。
如果人类能够快乐地生活在月球、火星或金星上,并且还可以把60亿人统统移民过去,那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就是多余的。
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坚决控制地球上的人口,下决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或将人类统统移民到别的星球上去居住。
但这后一条处理几乎是不可能的。
比如,在月球表面上如何建造密封式的居住空间就是个大问题。
月球上没有大气,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生命的世界——夜间极冷(-166℃),白天奇热(99℃)。
在世界工业化之前,地球只能供给10亿人的温饱。
假如我们现在决定不搞工业化,那么50亿人就必须离开地球。
而在决定哪50亿人离开地球这场混战中,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死去。
把我们的工厂搬离地球生物圈,进入太空,让它们高悬在我们头顶上几千公里之外,那也是不现实的。
火星同样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的昼夜温差达100℃,气候极寒冷并且干燥,大气非常稀薄。
主要是二氧化碳。
火星大部分的水贮存在冻土圈的地壳层中,地表到处是干旱的荒漠。
金星的英文名称是维纳斯,听起来很美、很温柔,但名不副实。
其大气和表面对人类的生存也抱有敌意。
金星稠密云层的下面,是个巨大的、炎热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的海洋,或者说是一层厚厚的碳酸气浓雾——除非是一些特殊植物,动物是无法呼吸、生存的。
更有甚者,金星的表面温度高达465℃,大气压力比地球高出90倍。
这样的生存环境,简直是个酷热的地狱。
今天的金星地层还在不断发生地震,熔岩四溢,且伴有雷鸣闪电。
过去,金星上也有氧气,两极也有冰雪,只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渐积聚,形成温室效应,入射的太阳光不能向外散发,表面温度日渐增高,氧气的生成越来越少,两极的冰雪全部融化、蒸发。
从此河川消失,地面日渐沙漠化,生物亦被一扫而空,成了今日干旱的不毛之地。
如果21世纪地球的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金星的今天便是地球的明天。
为此,我们大家有理由不寒而栗。
最近我读了一些鼓吹人类到地球以外的行星上去另谋生路的文章,之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艺术和人类学教授透纳的《到火星上去生活》,文中乐观地声称,将火星改造成一颗可供人类居住的行星正在变得越来越可行。
他的口号是:“把火星改造成为花园吧!”——通篇都是私人的幻想,而不是严谨的科学论证。
如果我们都对火星或者金星的严酷自然环境缺乏想象力,那就请把目光转向新疆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蒙古语意思是“进去出不来”。
这是一片32万平方公里的死亡沙海!我可不愿意看到整个地球有朝一日变成塔克拉玛干。
在宇宙太空中,地球原是一条很安全的、很舒适的小飞船。
如今它因人类的错误触了点礁,漏了些水,人类理应积极行动起来,亡羊补牢,拨正航向,这才是唯一的出路,而不是弃船逃走。
听听在航天飞机上负责地球观测、摄影的飞行专家斯普林格说的话吧:“实际上,在飞船上你能一瞬间瞥见整个大陆,至少是从东到西的大陆。
你能看到,最有价值的财富是陆地;你还能看到,地球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当你看到到处都有被砍伐了的森林的地块时,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这迫使人民认识到,我们必须要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
要比现在做得更好些。
”因为,天堂是没有的。
(选自《天地徜徉录》,有删改)1.作者在文章开头描述东西方宗教中“天堂”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描述“天堂”中的情境,与下文月球、金星、火星的情况作对比。
②突出“天堂”的虚幻性,引起下文。
2.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两处画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处画线部分运用了拟人(或“比拟”)手法,将金星比拟成对人类抱有敌意的生命体,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金星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情况。
第二处画线部分运用了比喻,以小飞船比喻地球,用触礁、漏水比喻地球灾变,强调了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紧迫性。
3.文中为什么重点介绍金星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描述金星大气与地表的状况,从而论证人类移民外星球的不可能性。
②金星环境原来与地球相似,后来因为二氧化碳的积聚导致温室效应而成为不毛之地,这样写更能警示人们要保护地球环境。
4.请结合文章探究“没有天堂”这一标题的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东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是虚幻的,宇宙太空中没有其它星球适合人类移民和生存。
②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人类应面对现实,放弃各种幻想。
③地球已经出现各种问题,人类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球。
二、基础训练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A.啮.齿(niè)牲畜.(xù)森.林(shēn)塑.造(sù)B.稳.健(wěn) 栖.居(qī) 漂.浮(piǎo) 滞.留(zhì)C.急躁.(zào) 螺.旋(luó) 覆.盖(fù) 步履.(lǚ)D.骨骼.(gé) 隐秘.(mì) 瞬.间(shùn) 弄.堂(nònɡ)解析:A项,畜chù,森sēn;B项,漂piāo;D项,弄lònɡ。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D)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其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解析:A项,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
此处望文生义,意思说反了,应为“不负众望”。
B项,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
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