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新课标地区高考语文讲义精华精编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14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1卷(解析版)(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陕西)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借贷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对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钢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纸币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背诵内容整理精华版名著阅读0915 1609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背诵内容整理精华版一、《论语》选读背诵基本篇目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克己复礼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知其不可而为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仁者爱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常见题型二语言得体题——浓妆淡抹总相宜感知高考脉动[考点要求] 语言表达得体1.(2009·某某、某某)下面一那么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通告为提高网的通讯能力,我公司将对辖区局的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现依据《中华人民某某国电信条例》,将有关事项宣布如下:敝工程将于2009年6月10日20时到11日8时施工,在此期间会影响青山区用户的正常通话。
交换机升级后,用户原有的一些业务功能(如闹钟、呼叫转移等)需要重新设置;热线和呼出限制的设置方法也有变化。
如有疑问,欢迎提出。
本公司客服:87654321。
对工程施工给贵用户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
请予理解和支持。
天网通信某某青山分公司2009年6月7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宣布〞改为“通告〞,“敝〞改为“本〞,“提出〞改为“垂询〞,“贵用户〞改为“您〞,“不安〞改为“歉意〞。
解析宣布:传播消息,尤指通过报刊或其他群众宣传工具公开发布。
在这里“宣布〞不符合通告的用词习惯,应为“通告〞。
“敝〞作为谦词,用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这里的“工程〞不是和自己有关,不能用“敝〞。
“提出〞一词过于生硬,应改为相应的敬辞。
“贵用户〞虽然是敬辞,但在这里不伦不类。
“不安〞一词用语过重。
2.(2013·大纲全国)下面是某杂志编辑部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的部分内容,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要求修改后语言得体,语意连贯。
我是一位退休的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自费订阅贵刊。
我之所以如此,除了它内容丰富、知识性强之外,也有一点就是它格调高雅。
因为贵刊今年第1期刊载的《烟酒与健康》一文不仅与你们一贯的风格明显不合,况且还有一些科学性错误,让我大感意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一位〞改为“一个〞,②“先生〞改为“医生〞或其他职业性称谓,③“也〞改为“还〞,④“因为〞改为“不过〞,⑤“况且〞改为“而且〞。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n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人教版新课标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复习必修四考点知识巩固古文诗歌阅读0727 1921必修4[教材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1.指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其义《廉颇蔺相如列传》(1)臣愿奉.璧往使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召有司案.图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拜送书于庭.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可予不.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武传》(6)信义安所见.乎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不顾恩义,畔.主背亲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与旃.毛并咽之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空自苦亡.人之地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前以.降及物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衡传》(13)员.径八尺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形似酒尊.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廉颇蔺相如列传》(1)窃.计欲亡走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人遗.赵王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在于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均.之二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臣请完璧归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相如奉.璧奏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礼节甚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如因而厚遇.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左右..欲刃相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秦王不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位在廉颇之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武传》(13)武帝嘉.其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因厚贿.单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武复穷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独有女弟..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衡传》(18)游.于三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遂通五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公车..特征拜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再迁.为太史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又多豪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视事..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上书乞骸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廉颇蔺相如列传》(1)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
2015届高考语文讲义精华汇编主编:捷捷大神专题一:词语成语运用一、考点诠释考点表述为:要求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熟语),以考查常见易错成语为主,尤其是近2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常见常被误用乱用的成语,还体现在报刊杂志和电视新闻节目等的误用上,因此常关注社会文化并用心积累也是解决该题的一途径。
二、考查形式考查形式均为选择题,考察类型表现为语境型、望文生义型、感情色彩失当型、对象误用型、语法搭配适当型、词语对象专用型、语义重复型、敬谦词误用型、成语暗含限制型、语义与语境矛盾型。
三、解题技巧1、过好审题关,看清楚题目要求的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选择错误的一项。
2、认真阅读每个选项的表述,要弄清楚选项的语言材料表述的是什么,从而把握该句的主要内容和语境,一般需要弄清楚下列信息,该句所表述的:对象、特点、感情色彩、感情倾向、表达目的,该句要表述的重点内容,要修饰形容的对象,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褒贬,所处的场景等,总之你读出该句想要表述的主旨,从而准确的把握该句的语境。
3、看该句的加点成语,是否是自己所熟悉的成语,若是则立即回想该成语的词义,对词义的理解需全面,不可偏差,成语一般有本意和比喻义,甚至还有引申义,有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还会呈现出相关的引申义,或者反语的现象,这需要你细心辨析。
根据你第一步得到句子的信息,判断该句用的是该成语的哪一种意义,一般多为比喻义,然后代入句子中,看词语义和句义语境是否吻合,从而判断其正误。
4、做此类题一般均采用排除法,当然若你对其中一个选项较有把握也不必再去纠缠其他选项,从而节约你的做题时间。
5、成语题须靠平时的积累和积极反复的复习以及不断归纳,每遇见一个新成语就加以归纳,每错一道题就积极查找原因,直至找出和掌握该成语为止。
6、越是熟悉常见的词语越是要全面考虑,出题者往往在熟悉的词语上作文章。
7、分类归纳,每错一道题就归纳一个,就熟记一个达到自己会运用为止。
特别警示:注意成语义与句子的语境是否相吻合以及与句子整体是否通顺流畅是关键,或是修饰某个事物是否恰当,越是熟悉的成语越是要注意细心辨析,往往是越是熟悉的成语的坑才越深,越坑妹子。
四、常考易错成语类型归纳暗含限制使用范围对象的成语1、平分秋色、分庭抗礼均暗含限制只能用于二者不可超出二者;2、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卷帙浩繁、哀鸿遍野等则形容数量颇多的。
常见贬义成语温馨提示:复习最好采取记少不记多的办法,即把握了常见的贬义词剩下就是常见的褒义词。
1.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2.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了。
3.长此以往:长期如此这样下去,多用于表明不良情况。
4.趋之若鹜: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5.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6.绞尽心机:挖空心思,想尽办法,同义词:费尽心机。
7.大言不惭:说大话,吹牛皮,一点也不害臊。
8.明目张胆:形容公开放肆地干坏事。
9.明哲保身:因怕犯错误或有损于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
10.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应有的举止。
11.高谈阔论: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2.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作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13.好高骛远:指在学习或工作上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14.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忘了。
15.如丧考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和着急,,贬义。
16.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17.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18.虎视眈眈:形容恶狠狠地盯着看,等待机会下手。
19.别有用心: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靠人的企图。
20.衣冠楚楚: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外表内心不一样。
21.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22.好为人师: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者自居。
23.人模人样:或指小儿有成人相(亲昵语),或指人态度举止俨然与身份不相称(讽刺语)。
24.神气活现:表现出自鸣得意或傲慢的神态。
25.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26.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7.呜呼哀哉:指死亡或完蛋。
28.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29.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30.一团和气: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31.改头换面:表面上改一下,实质上和原来的还是一样。
32、倾巢出动:比喻全部出动,多含贬义。
误例:全市几百名警察倾巢出动,终于将歹徒捉拿归案。
33、炙手可热:比喻一些人权势很大,气焰嚣张,使人不敢接近。
误例: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把“炙手可热”理解成为热门、抢手之意)34、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只能表贬义或自谦。
35、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
36、见异思迁: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不表示选择时犹豫不定。
37、改头换面: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
38、振振有词:贬义,理由似乎很充分,其实是强词夺理。
39、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比喻人不成材,没有出息.作贬义。
40、不知所云:不知道在说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
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41.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
45.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的言论或篇幅冗长的文章。
42.朝秦暮楚:一会儿投靠秦国,一会儿依附楚国。
比喻人反复无常。
43.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
褒义用”殚精竭虑”44.蠢蠢欲动: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45.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其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46.翻云覆雨: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51.改头换面:喻只改形式不改内容。
47.歌功颂德:歌颂功绩和恩德。
48.官样文章:徒具形式,照例敷衍的虚文滥调。
49.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50.过江之鲫:后用以形容赶时髦的人很多,但多含有盲目跟风之意。
51.沆瀣一气:臭味相投之人结合在一起。
57.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52.江河日下: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53.谨小慎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
54.卷土重来:喻失败后重新恢复势力。
55.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
56.例行公事:按照惯例处理的公事。
借指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工作。
57.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多指坏事)。
58.盲人摸象:喻对事物了解不全面,固执一点,乱加揣测。
59.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很糟糕。
60.抛头露面:指某人公开露面。
61.匹夫之勇:不用智谋,只凭个人刚烈的勇气。
62.平步青云:喻一下子达到很高的地位。
用于否定句的成语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
同日而语:把两件事或者两种情况拿到一起来谈论,意即相提并论。
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对待。
一概而论:常用此比喻对问题不做具体分析,笼统地看成一个样子。
等量齐观: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无时无刻:没有时刻,表示从未有过。
常与否定词连用。
善罢甘休:指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青红皂白:比喻事情的是非或原因、来龙去脉、是非曲直。
鹿死谁手: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
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天高地厚: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
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
吹灰之力:比喻极轻微的力量。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妄自菲薄: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
过分看轻自己。
形容自卑。
万应灵丹:能治各种病的灵药。
比喻一种能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办法。
后不能带宾语的成语考点诠释:高考语文试题考查成语误用的类型中有这样一种情况:某些成语从语法功能或约定俗成的使用习惯上看不能带宾语,命题者却让它带了宾语,导致使用不当。
像名词性成语和形容词性成语的后面显然不能带宾语,这两种情况考查的不多;而某些动词性成语也不能带宾语,如“耳濡目染”“漠不关心”“听而不闻”等,命题者往往故意在此设置陷阱,考生必须密切关注。
不能带宾语的原因:一者某些成语中的动词后面已有宾语,该成语自然不能再带宾语;二者,某些成语的后半部分是动词,此动词能带宾语,有人就错误地以为该成语可以当做独立的动词来使用,让它带上宾语,这就造成了错误;三者,某些由几个动词联合构成的成语如果带上宾语,切分时就会破坏原有成语的固定结构,因此这样的成语就不能带宾语。
温馨提示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应该有意识地积累不能带宾语的成语,与心理感觉及感官有关的动词性成语中有许多都不能带宾语。
在掌握此类成语意义的同时,还应明确其特殊的语法功能及约定俗成的用法。
在使用这样的成语时,常常用“对”“对于”“将”“把”等词引出其对象,且将这样的内容放在该成语之前作状语。
常见不能带宾语的成语有如下几种类型:(1)与心理感觉有关的:知恩图报、感同身受、诚惶诚恐、无所畏惧、乐善好施、心驰神往、心领神会、爱莫能助、漠不关心、恋恋不舍、念念不忘、不堪设想、妄自菲薄、置之不理、自怨自艾等。
(2)与眼睛(视觉)有关的: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司空见惯、拭目以待、令人侧目、侧目而视、等量齐观、顾影自怜、另眼相看、刮目相看、虎视眈眈等。
(3)与耳朵(听觉)有关的:洗耳恭听、侧耳细听、充耳不闻、置若罔闻、闻所未闻、俯首听命、言听计从等。
(4)与口(味觉或说话)有关的:侃侃而谈、夸夸其谈、混为一谈、津津乐道、能说会道、头头是道、坐而论道、能言善辩、吞吞吐吐、不知所云、不可理喻、无可非议、无可厚非、熟读成诵、相提并论、一概而论、谆谆教诲、胡言乱语等。
(5)兼有多种感觉的:耳濡目染、耳熟能详、倾耳注目、不闻不问、闭目塞听等。
(6)其他类型的:信手拈来、指手画脚、惟命是从、出奇制胜、求全责备、运筹帷幄、小题大做、无中生有、发扬光大、脱颖而出、犯而不校、斤斤计较、锱铢必较、发扬光大、和盘托出、乐此不疲、身体力行、龙飞凤舞、肝胆相照等。
常用于男女之间或夫妻之间的成语青梅竹马: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青梅竹马”的时代就是天真无邪的时代。
两小无猜:男女小时候在一起玩耍,亲密无间,没有猜疑。
卿卿我我:形容男女相爱,十分亲昵,情意绵绵。
乱点鸳鸯:常比喻夫妻,使夫妇互易错配;也比喻胡乱配姻缘。
现也指领导不尊重实际情况,强行令人配对组合的做法。
夫唱妇随:原指封建社会认为妻子必须服从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处。
比翼齐飞:比喻夫妻情投意合,在事业上并肩前进。
举案齐眉: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十分恩爱。
相敬如宾: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