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讲义:要点概括题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7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意概括简答题知识讲解与练习一、考查类型1.概括内容要点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
对于史传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主要人物来展开事件叙述,并作简要的观点阐发。
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2.概括人物特点此类题目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具体言行概括其行为特征或思想性格。
这些“特点”词有的可以从原文中摘取,更多的是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其中对人物的言行的理解不可断章取义、孤立片面,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在具体的事件情境下理解,只有这样,概括才能准确。
人物形象特点具有多重性,在准确使用“特点”词的前提下多方位概括,力求立体丰满。
3.探寻事件原因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
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
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
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选文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考生备考时应加以重视。
4.概括观点态度“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最高层次。
在一般的传记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等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在论说文中,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5.分析评价内容这类题要求考生能够对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种做法、某关键句的意义或文章的语言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评价。
要答好此类题就必须依据原文,从实际出发,对原文内容进行辩证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
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题【二轮目标】1.能根据试题特点和要求,准确归纳、概括文段内容要点。
2.理解并分析文段事理、观点、手法。
【常见题型】1.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2.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
3.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归纳概括。
【经典考题】1.(2016江苏)题目: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4分)答案默写:答案: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解析】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
比如,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可知“书写要端正美观”;根据“六十而耳顺”可知“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根据“日未午,即完牍”,可知“考试时间长”;根据“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可知“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
2.(2015江苏)题目: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答案默写:【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答题区间。
欧阳发治学在文章第二段前两句。
根据“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可概括出勤奋刻苦;根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可概括出广泛涉猎;根据“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可概括出刨根究底;根据“论次使族分部列”可概括出分门别类;根据“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可概括出学以致用。
3.(2017南通二模)题目: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鲍竹溪先生品格上的特点。
(3分)答案默写:【答案】①注重孝道②乐善好施(急人所急)③崇尚节俭【解题策略】1.辨明文体,疏通基本文意。
抓文体特征是弄清文意的捷径,如游记散文重在记叙游览,后生发感受;析理议事散文重在议事明理,而后材料佐证;史传文以传为主,重在叙人的德能勤绩忠孝廉(为人:仁孝忠义廉俭勇直和当),佐之以各方面事迹材料。
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简答题专项讲义(二)概括作者观点态度题一、典例导引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人。
”曰:“古圣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
”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
”如是而已,而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
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
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
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绝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
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
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
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
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
顾常以此为说耳。
(节选自韩愈《答刘正夫书》) 韩愈在回答“宜何师”时提出了哪些重要看法?试作概括。
答: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琨,琅琊临沂人也。
琨少谨笃,为从伯司徒谧所爱。
宋永初中,武帝以其娶桓修女,除郎中、驸马都尉、奉朝请。
孝建初,迁廷尉卿,转吏部郎。
吏曹选局,贵要多所属请,琨自公卿下至士大夫,例为用两门生。
江夏王义恭尝属琨用二人,后复遣属琨,答不许。
出为持节,都督广交二州军事,广州刺史。
南土沃实,在任者常致巨富,世云“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也。
琨无所取纳,表献禄俸之半。
州镇旧有鼓吹[注],又启输还。
及罢任,孝武知其清,问家资多少。
琨曰:“臣买宅百三十万,余物称之。
”帝说。
明帝临崩,出为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五郡军事、会稽太守,常侍如故。
坐误竟囚,降号冠军。
元徽中,迁金紫光禄、弘训太仆,常侍如故。
顺帝即位,进右光禄大夫,常侍余如故。
高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概括文意简答题学习目标: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和题型要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 新高考Ⅰ卷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概括内容要点①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
②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
③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
④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
⑤答案要求精练、全面。
新高考Ⅱ卷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2 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3分)比较事件不同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3分)概括人物特点2021 新高考Ⅰ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理解作者观点新高考Ⅱ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0 新高考Ⅰ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结果新高考Ⅱ卷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活动一:高考真题演练(一)内容概括题【概括人、事特点】1.从文中直接找出词语来概括;2.从文中所写的具体事件概括;3.从其他人物或例1:【2024全国高考1卷】材料一: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
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
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上壮.而许之。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运用规律,游刃有余——高考文言文文意概括题解题技巧文言文又称“古文”。
因其与现代生活相对“脱节”,学生的主要阅读障碍在于对词句内容的理解。
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稍弱的学生而言,做题时往往是“出工出力不出活”,特别是在做文意概括题时更加明显。
笔者认为,文意概括题有其内在的规律可言,手握规律之刃,动之有法,便可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恢恢乎”于“迷宫”之间,“踌躇满志”于提笔答题之时。
那么,规律是什么,如何有效运用规律作答文意概括题呢?一、文意概括题之规律探究根据笔者对文意概括题的深入分析,总结其显性规律如下:1.选项内容构成:对传主形象的评价(概括)+具体行为事例(分析),往往涉及人物行为举止特点、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人物道德品行、人物性格和情感等方面。
2.多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且多在“具体行为事例(分析)”上设误。
明晓以上规律,学生在答题时可以有意地进行细节比对,但在对比的过程中可能仍然会出现判断失误。
原因在于对选项与文本对应的位置不够明确,常常仅分析只言片语,答题准确度可想而知。
也就是说,探究运用隐性规律也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以2019全国卷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为例,对隐性规律加以探究。
A项内容为: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评价)。
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分析)。
其中,“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对应原文“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对应原文“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却让诸生自觉不如”对应原文“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对应原文“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沿此思路,我们会发现,选项内容基本上是原句的对应翻译,且选项出现的顺序与选文内容先后顺序基本一致。
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题
【二轮目标】
1.能根据试题特点和要求,准确归纳、概括文段内容要点。
2.理解并分析文段事理、观点、手法。
【常见题型】
1.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2.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
3.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归纳概括。
【经典考题】
1.(2016江苏)
题目: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4分)
答案默写:
答案: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解析】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
比如,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可知“书写要端正美观”;根据“六十而耳顺”可知“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根据“日未午,即完牍”,可知“考试时间长”;根据“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
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可知“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
2.(2015江苏)
题目: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
答案默写:
【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答题区间。
欧阳发治学在文章第二段前两句。
根据“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可概括出勤奋刻苦;根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可概括出广泛涉猎;根据“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可概括出刨根究底;根据“论次使族分部列”可概括出分门别类;根据“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可概括出学以致用。
3.(2017南通二模)
题目: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鲍竹溪先生品格上的特点。
(3分)
答案默写:
【答案】①注重孝道
②乐善好施(急人所急)
③崇尚节俭
【解题策略】
1.辨明文体,疏通基本文意。
抓文体特征是弄清文意的捷径,如游记散文重在记叙游览,后生发感受;析理议事散文重在议事明理,而后材料佐证;史传文以传为主,重在叙人的德能勤绩忠孝廉(为人:仁孝忠义廉俭勇直和当),佐之以各方面事迹材料。
《元故楼主簿行状》为官:作风严谨,体恤百姓,能力出众,谨慎周到,不辞劳苦,(廉洁从政,雷厉风行)
2.重点关注题型,注重阐发归纳。
①内容概括类
A(2016江苏)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B(2015)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为学)
C(二模)简要概括鲍竹溪品格上的特点。
(为人)
D《点点通》P39:《元故楼主簿行状》(为官)
②角度筛选类(哪些方面,哪些角度)
A(宿迁一模)《封①大夫方君传》
文中三、四两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方君“淳笃君子”这一特点?请简要概括。
(4分)
极节俭,重孝悌,睦亲族,勇担责,乐好施。
(答对4点即可)。
B《点点通》P40:《郁离子》序
作者从哪些方面赞扬了《郁离子》?请简要概括。
关注:角度+内容
③原因归纳类
A(四市摸底)简要概括归有光写作《家谱记》意图
B《点点通》P36:结合文章倒数第二段分析作者乐意为“环翠亭”作记的原因。
C《点点通》P37:《谢杜相公书》
作者写这封信给杜衍的原因。
关注:主观+客观
3、深入研读,掌握答题步骤
(1)审请题,抓住核心词,判断方向。
(紧扣题旨)
(2)确定答题区间。
脑海中第一意识一定是答案,先保留。
(3)辨清文句意义,去除芜杂信息。
(4)整合归纳信息。
(5)观察分值,看是否与分值吻合。
(角度多元)(分值+1)
(6)组织语言,简要概括(精准凝炼,四字为主)。
(7)检查:关注重复与遗漏。
(重复遗漏)
【答题要点】
①归纳概括题:先筛选信息,然后分条列举,归总概括。
②理解分析题:先亮明观点,然后结合语段,阐述理由。
谢杜相公书①
曾巩
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
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险,为其阻厄。
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
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
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所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②之重大,惧无以归者。
明公独于此时,闵闵勤勤,营救护视,亲屈车骑,临于河上。
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
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
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窃惟明公相天下之道,吟颂推说者穷万世,非如曲士汲汲一节之善。
而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然明公存先人之故,而所以尽于巩之德如此!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
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
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丧除,又惟大恩之不可名,空言之不足陈,徘徊迄今,一书之未进。
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
伏惟明公终赐亮察。
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则巩之所
以报于明公者,亦惟天下之义而已。
誓心则然,未敢谓能也。
注:①曾巩之父曾易占,当年从江西来汴京途中,在河南安阳忽患重病,后病逝。
期间,杜衍给了曾巩很多帮助。
曾巩写此信,其父已丧多年。
②旅榇(ch^n):客死者的灵柩。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卒:死亡
B.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存:抚恤
C.然明公存先人之故故:旧交情
D.又惟大恩之不可名名:说出
7.下列“所”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与凡丧之所急
B.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
C.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
D.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
(3分)
(2)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3分)
(3)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
(3分)
9.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亲的原因。
(4分)
答案:
6、A卒:终于
7、B所,名词,表示处所,地方;其余为所字结构
8、(1)孤单无依,徘徊路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为生活的依托)。
(“茕茕”“旧”,“以为”各1分)
(2)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遭”、“幸”、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
(3)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
(“顾”、“须臾”、“废”各1分)
参考答案:①因为曾巩之父与杜衍有老交情;(2分)②杜衍有爱护培育天下人才的情怀。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