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 格式:doc
- 大小:179.00 KB
- 文档页数:26
家乡的人物和风物承载着人们丰富的记忆和情感,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参预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增强学生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提升学生对当代文化的感受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
本单元环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属于“当代文化参预”任务群,是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参预当代文化生活,开辟视野,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习和运用语文。
——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归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下称“新课标”) 18 个学习任务群中的“当代文化参预”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预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这是一个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的单元,强调以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为核心,引导学生在真正的语文生活情境中体验语文、应用语文,形成特定的语文素质。
教材编写组对这一单元的立德树人主题做了说明:“了解家乡,参预家乡建设,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关注和参预当代文化生活,培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宏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对需要提升的语文素质也做了说明: (1)学习调查、访谈和实地考证等,搜集整理资料,聚焦并提炼问题,展开专题研讨,提高对各种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2)丰富语文学习的方式,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认识我们生活的家园,见证时代的变迁,思量家乡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联; (4)研讨学习资源,深化对家乡的认识,辩证思量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升当代文化参预意识。
教材环绕“家乡文化生活”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分别是“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预家乡文化建设”,同时提供了三篇学习资源,分别是《调查的技术》 (毛泽东)、《访谈法》(王思斌)、《节日与文化》(钟敬文)。
可以积累大量真实社会语境下的语言材料,增强语感,锻炼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共9课时)第 4 课时课题: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总序第个教案编写时间,执行时间【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做到无懈可击2.了解逻辑推理的三种有效形式,理解各种推理形式的推理规则,从而正确运用语言。
3. 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更清晰地理解语言中体现的逻辑。
4.通过实例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形成逻辑思维,在阅读中增加思考的深度,培养比较探究能力【教学重点】了解逻辑推理的三种有效形式,理解各种推理形式的推理规则,从而正确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形成逻辑思维,在阅读中增加思考的深度,培养比较探究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教学环节】一、趣味导入对于一个真正的推理家而言,他不仅能从一个细节推断出这个事实的各个方面,而且能够推断出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正如居维叶能根据一块骨头准确地描绘出一头完整的动物一样。
推理法可能被推理学者们逐步树立为一门精密的学科。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二、初识推理1、什么是推理?推理,逻辑学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
任何一个推理都包含已知判断、新的判断和一定的推理形式。
作为推理的已知判断叫前提,根据前提推出新的判断叫结论。
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理由与推断,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推理形式:是将推理去掉具体内容后保留下来的结构框架。
2、推理的种类有哪些?推理按推理过程的思维方向划分,主要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1)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2)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事物每一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事物都具有该种属性的结论。
【新教材新设计】桑园话浅深——必修(上)第四单元单元教学设计一、活动目标1.通过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了解刘伯温的生平事迹,感受他的精神人格。
2.掌握访谈法、文献法、实地考察法等多种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运用。
3.学会撰写人物志,深刻的认识刘伯温对家乡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活动准备(一)制定文献研究方案包含四个方面内容:要找什么资料,去哪里找资料,如何去找,找到后如何处理资料。
(二)确定研究小组和研究方向1. 以6人为一组,给自己小组取个组名;2. 小组成员讨论并确定研究方向。
(可参考老师的表格内容,从刘伯温的身份入手,确定一个组员们感兴趣的话题。
)三、活动过程第一课时我是小小访谈家■ 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访谈法;2.使学生初步掌握访谈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方法;3.知道访谈时应该注意什么事项;4.能够运用访谈法进行简单的访谈,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 教学重点1.知道访谈法的具体实施步骤;2.知道访谈时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访谈法进行简单的访谈,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通过文献法搜集了大量有关刘伯温的资料,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访谈法,并且学会访谈,通过访谈法再搜集整理一些刘伯温的资料。
让我们一起去体验做一名小记者的乐趣吧。
(二)访谈技巧大传授1.先看一段“鲁豫有约”的一期节目《浦玮:铿锵玫瑰是一种力量》的视频。
同学们带着疑问看视频,他们在干什么,你所理解的访谈是什么?2.教师“传授”访谈的相关知识。
访谈概念:访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适用范围: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査对象面对面直接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访谈广泛适用于教育调查、求职、咨询等,既有事实的调査,也有意见的征询,更多用于个性、个别化研究。
■访谈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①根据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交流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高三语文复习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学案一、课文特点1.本单元四篇唐代散文。
二篇是初唐的作品,都是骈文: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王勃的《滕王阁序》;一篇是中唐作品,属于“古文”,韩愈的《师说》;一篇是晚唐杜牧写的文赋《阿房宫赋》。
四篇散文体现唐代散文创作的不同风貌。
2.初唐骈文占文坛统治地位。
骈文追求文辞华美,声律和谐,对偶工整,用典繁富,重形式而轻内容。
本单元两篇骈文,既有前代骈文的优点,又摒弃其缺点。
言之有物.内容充实。
《谏太宗十思疏》是篇奏疏,语言生动,言辞恳切,并无典故堆砌之弊端,已初露由骈人散的倾向。
《滕王阁序》虽属典型的骈文,但由于作者高超的技巧和独具的才情,使文章自然流畅,叙事清晰,摹写诗情画意,读来并无雕琢柔靡的印象。
中唐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
晚唐杜牧《阿房宫赋》,骈散结合,感情激越,想象丰富,感染力强。
二、教学目标1.掌握本单元实词、虚词。
2.了解骈文和古文的'特点,了解奏疏和文赋的文体特点。
3.了解魏征、王勃、韩愈、杜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成就。
4.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修身治国思想。
5.认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太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师说》中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抓住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体会作者主张的时代意义。
了解杜牧散文大量运用比喻、对偶的表现手法及文赋“铺采摘文,体物写志”的特点,掌握每课书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作法,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背诵四篇文章很难。
四、教学设计1.用诵读法教学,即朗读——背诵——理解——掌握2.比较四篇文章作者的不同情感,以情启文。
《谏太宗士思疏》中的忧国思治之情;《滕王阁序》中的借山川壮美、抒怀才不遇之情;《师说》的批判世俗陋习的愤慨之情;《阿房宫赋》借古讽今,道兴亡国原因之情。
3.时间安排:本单元用12课时,每课书3课时。
【高三语文复习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学案】。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记录家乡的人和事....................................................................................................... - 1 -2.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 4 -3.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 8 -1.记录家乡的人和事《记录家乡的人和事》是本单元围绕“家乡文化生活”展开学习活动之一。
要求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一、教学目标1.学习做访谈并撰写人物(风物)志。
2.收集家乡历史人物,辩证看待这些历史人物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做访谈并撰写人物(风物)志。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家乡的人、物、风景;掌握融洽流利的访谈技巧;收集家乡历史人物,辩证看待这些历史人物对家乡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提高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收集家乡历史人物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增进对这些人物的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并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为家乡留下一段美好记忆。
收集家乡历史人物的资料和实地采访调查。
课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自己设计一分访谈题纲。
记录家乡的人和事一、导入语同学们,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
邛崃一中学科集体备课教案班级类别:年级高二学科语文主备人刘娟参备人姜涯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导入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
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
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
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之前我们学习了他《史记》中的一篇作品《鸿门宴》,这一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史记》中另一篇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解题1.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其父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任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宫刑。
他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共130篇。
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第四单元 13.1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学目标1.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2.解读文本,掌握其主要內容。
3.感受文中所体现的理性、严谨的科学精神。
4.提升阅读科学论著的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领略文本运用准确的词语、复杂严密的句式来严谨周密地表达思想观点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基本观点,认识自然选择对自然界生物进化的重大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作者概括的生物界的变异和遗传现象,理解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方向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的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基本观点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思路,体会严密的论证逻辑。
难点:感受达尔文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的严谨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自然进化到人类文明,从生命起源到宇宙探究,科学探索是求真的事业,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东西方都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传统科学精神逐渐成为不同文化的共识。
学习自然科学论著,感受科学精神让我们热爱科学,走进科学的殿堂,崇尚科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证明》,共同探索科学的奥秘。
二、写作背景1831年,亨斯楼推荐达尔文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
这次环球旅行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学研究上更进了一步。
达尔文跟随“贝格尔”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一路上,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
经过5年的时间,达尔文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终于回到了英国。
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岛环境相似,但是物种却不相同。
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定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
1842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了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课文教案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学生被动听讲、机械操练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浏览、自主写作,提倡启示式教学、会话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课文教案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课文教案1【三维目标】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挑选出本文重要信息,,引发自己的摸索。
3、扩大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重点】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感知本文重要信息。
【难点】梳理、整合解说词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银河系》短片(无声音,无画面,有声音有画面)让学生感知解说词的特点1解说。
学生谈观感。
明确知识要点。
激发学生爱好,并对解说词在电视画面中的作用和特点有直观的感受。
课文重点内容的梳理,归纳。
解说词特点的整合。
释题:宇宙的边疆在哪里?宇宙的典型特点是什么?提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有哪些标志性的语言。
将文中文学性的语言抽去,读一段课文。
了解解说词的特点2乐趣诗意。
要求学生任选取文中的一个图片,写一段解说词。
对学生显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总结解说词的特点3对象听众。
学生书速读课文,挑选信息。
课堂交换。
宇宙星系(距离我们80亿光年)、星系群、子星系(200万光年)银河系(4万光年)恒星。
太阳系(1光年)行星学生通过感受总结特点。
训练学生准确挑选信息的能力了解说明的顺序由感性到理性,符合认知规律。
拓展练习观赏采石风景照,试写解说词,符合解说词的特点学生写作,展现写作实践,能力拓展训练小结,布置作业【附板书设计】解说词的特点:1、解说拓展。
2、乐趣诗意。
3、对象听众。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课文教案2【教学目的】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排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__的批评──“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2019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目录第12课《玩偶之家(节选)》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玩偶之家》又译作《愧儡之家》或《娜拉》,是使易卜生闻名全世界的剧本,它通过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教学目标1.通过易卜生与《玩偶之家》的教学,引导学生正视现代社会中家庭及女性问题的重要性,强化尊重人、尊重女性的社会意识,倡导女性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2.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
3.以该戏的结尾为例,认识近代戏剧和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戏剧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革新。
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如戏剧冲突、戏剧结构、戏剧语言等;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激烈的戏剧冲突,把握其集中化、尖锐化的语言;通过分析娜拉形象,提高学生理解把握作品的能力,并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多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把握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正视现代社会中家庭及女性问题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信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分析人物的个性化台词,把握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理解戏剧冲突的层次、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金钱观、爱情观等因素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影响。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918年《新青年》出版了一个“易卜生专号”,使中国人知道了西方有个女性名叫“娜拉”,她敢于反抗性别歧视并勇敢地离家出走,最终摆脱了受制于夫权束缚的“玩偶”命运。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第三中学2021-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复习教案必修1教学目的:1、识记字音字形;2、自主学习、探究掌握各类文言现象及一些根本古代文化常识;3、培养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回忆·预习1、给以下加点词注音或者者按注音写汉字。
xiāo〔枭〕雄与操有xì〔隙〕表恶其能〔wù〕及说备使抚表众〔shuì〕芟夷大难〔shān〕王室之zhòu〔胄〕必júe〔蹶〕上将军dǐng〔鼎〕足之形今以实校之〔jiào〕烟炎张天〔zhàng〕kuò〔拓〕开大计拔刀斫前奏案〔zhuó〕番阳〔pó〕羸兵〔léi〕累官固不失州郡也〔lěi〕2、指出以下句中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1.卿能办之者诚决:通“请〞2.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3.雷鼓大震:通“擂〞4.将军禽操:通“擒〞5.烟炎张天:通“焰〞,火焰二、自主探究1、指出以下特殊句式的类型。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一样的句子。
1、例: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A〕A乘犊车,从吏卒B鲁肃闻刘表卒C五万兵难卒合D鲁肃闻刘表卒学习指导即时感悟自己动手查字典,掌握字音字形。
独立考虑;积极讨论。
2、例:命猛将统兵数万〔C〕A.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B.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C.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3、例:挟天子以征四方〔C〕A.蒙冲斗舰以千数B.权以示群下C.宜别图之,以济大事D.此天以君授孤也4、例:羸兵为人马所蹈藉〔B〕A.为操后患B.行将为人所并C.今为君计D.安能复为之下5、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A〕A.进,与操遇于B.莫假设遣腹心自结于东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D.善假于物3、翻译以下句子。
〔10分钟〕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高中语文集体备课记录一、备课目的和意义高中语文集体备课是指老师们在一起共同研究教材,讨论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活动。
这样的备课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备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集体备课之前,教师们应该提前阅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并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和素材,以便在备课过程中进行讨论和分享。
三、备课内容的确定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确定备课的内容。
可以根据教材的章节或者学生的学习进度来确定备课的范围,以便更好地组织备课活动。
四、备课的组织形式集体备课可以采用小组讨论、集体研讨、个人报告等形式进行。
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备课的内容和要求,灵活地组织备课形式,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五、备课中的问题讨论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可以针对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资源的利用、课堂教学的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六、备课成果的分享在备课结束后,教师们应该将备课成果进行分享和总结。
可以将备课过程中的精彩瞬间、教学资源的分享、教学方法的探讨等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其他教师进行分享,以便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七、备课的效果评估在备课结束后,教师们可以对备课的效果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学生的反馈等方式,评估备课的效果,从而不断改进备课的质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八、备课的持续改进集体备课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教师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备课的方法和策略。
可以通过反思备课的过程,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备课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效果。
九、备课记录的保存和分享教师们在备课过程中应该做好备课记录的保存和分享工作。
可以将备课的内容和讨论记录下来,形成备课笔记或者备课报告,以便日后回顾和分享,也可以将备课成果上传到备课平台或者教师交流群中,与其他教师交流和分享。
第四单元增进家乡文化认同第四单元教学设想单元设计理念本单元属于“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
主要通过参与性、体验式、探究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体验过程中实现课内与课外知识的对接,达成对现代文化理性分析的能力和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做访谈的过程中,梳理家乡值得记下的“人和物”,从熟悉的场景中激活记忆、凝练认识,感受家乡的底蕴,并撰写人物(风物)志。
2.通过对家乡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生活的方式等方面,选定一个主题,展开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掌握调查流程并撰写调查报告。
3.通过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的具体活动,比如中秋赏月、元旦迎新、春节庙会、元宵灯会等,思考可以改进的地方,并对家乡文化建设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与建议,帮助家乡人民丰富家乡文化生活。
教学重点1.通过访谈,梳理家乡“人和物”,感受家乡的底蕴,撰写人物(风物)志。
2.通过对家乡的风俗人情、文化古迹等方面调查研究,感受家乡变化,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难点通过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的具体活动,如中秋赏月、元旦迎新、春节庙会、元宵灯会等,提出合理化的意见与建议。
教学方法文献法、调查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六课时。
1.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共2课时。
2.学习任务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共2课时。
3.学习任务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共2课时。
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访谈“三要六不要”技法,练习拟写访谈录。
教学难点制定采访方案,通过收集家乡的人和物的相关资料和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家乡文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活化家乡记忆阅读学习资源《调查的技术》(毛泽东)和《访谈法》《节日与文化》三篇文章,思考你的你的家乡有哪些知名的人和物值得你去了解和记录的?如果派你去做一次访谈,你重点要询问哪个方面的问题?二、了解访谈知识(一)什么是访谈“访谈”是“访”与“谈”的结合,“访”有调查、探询之意,访谈强调了交流中探询的意味。
必修三第四单元集体备课资料一、学习目标1、感受科学文章语言清晰、简捷、准确的风格。
2、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
二、要点解读这个单元学习科普文章。
优秀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精神。
《动物游戏之谜》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先总结归纳,然后分项述说,最后再总结归纳;在内容上,先提出动物游戏之谜,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思考,最后对比总结,提出新的展望。
语言准确、概括,避免含糊、偏颇。
《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解说词也属于说明文的文体范畴。
课文采用空间顺序,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作为解说词,作者不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其中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普通说明文所罕见的。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是简单地叙述作者成长的故事,而是在逐步揭示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想像力、乐趣、实验精神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
但开头部分对“童年的两件趣事”的叙述又是共时性的。
三、学法指导1、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功用、制作方法、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特征的,再从语句、语段中寻找并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
如《宇宙的边疆》,可以通过逐段归纳概括的方法,总结出宇宙的特征。
2、弄清楚说明的条理和说明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如《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过程》;空间顺序,如《宇宙的边疆.》;逻辑顺序,如《动物游戏之谜》。
3、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文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等。
此外,文艺性说明文还常用拟人、讲故事等方法。
这些知识不必要求死记硬背,只要能在具体的学习中有所了解即可。
4、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简明、甚至生动的特点。
⾼中语⽂第四单元集体备课《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教学⽬标】1、继续积累⽂⾔常⽤词,掌握⽂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2、领会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物性格⽅⾯的特点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严于律⼰,有错就改的品格【教学重点】1、归纳⽂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法2、欣赏⽂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教学难点】1、⼈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2、深化学⽣对⼈物描写艺术⼿法的理解【教学⽅法】诵读法、归纳法、 “引导—探究”学习法【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导⼊语我们读书作⽂时,经常遇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之类的成语。
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我们学习这些课⽂,不仅可以进⼀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些⽂⾔知识,⽽且将为古⼈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体、顾⼤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于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的史学家、⽂学家和思想家。
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的作品,原因有三:①家学渊源。
⽗亲司马谈为汉朝太史令,学问⼴博。
⽗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匮gu ì⽯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泛游览,实地考察;⑧艰难发愤。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匈奴,败降,⽽司马迁极⾔李陵降敌出于⽆奈,因⽽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写成《史记》。
2、史记我国第⼀部纪传体通史,或者说是我国第⼀部纪传体历史⽂学巨著。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部。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韵之离骚”。
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是⽂学巨著。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2、领会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品格【教学重点】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教学难点】1、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2、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归纳法、 “引导—探究”学习法【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之类的成语。
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为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关于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原因有三:①家学渊源。
父亲司马谈为汉朝太史令,学问广博。
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gu ì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⑧艰难发愤。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写成《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或者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体裁:⑪本纪: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
⑫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和汉初开国功臣的历史活动。
⑬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
⑭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
⑮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司马迁《报任安书》司马迁也正是因为在逆境中发愤,才写出了《史记》。
三、时代背景介绍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战国中期)。
秦、楚、赵、魏、燕、韩、齐“七雄”并峙,秦国的力量最为强大。
它要统一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
赵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西临强秦,在秦国对其他国家的不断攻伐中,首当其冲,自然十分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国内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合纵连横: 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战国后期,秦最强大。
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
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
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人物简介战国后期赵国名将。
生卒年不详。
周赧n ǎn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廉颇率军攻齐获胜,赵惠文王封其为上卿。
曾居功骄傲,对出身低微、资历甚浅的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后知蔺相如顾全大局,确有相才,遂负荆请罪,结成生死之交,协力抗秦,传为美谈。
廉颇为将刚勇,用兵持重,多次率军击败齐、魏等国。
五十五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为赵军主将,作战失利后,鉴于秦军势盛,远离国土,不能久战,即固垒坚守,阻止了秦军的进攻。
后赵孝成王中秦离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主将,改变廉颇战法,终致赵军惨败。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廉颇率军击败攻赵的燕军,受封信平君,摄行相国职。
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出奔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后赵国屡遭秦军攻击,拟再任廉颇为将抗秦。
廉颇亦急欲归国效力,因权臣作梗g ěng,未能遂愿。
后居楚,忧虑而亡。
五、和氏之璧楚人和氏得玉璞p ú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ku áng ,而刖yu è(古代砍掉脚的酷刑)其左足。
及厉王薨h ōng,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六、结构概要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点拨】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①第1—2段——廉蔺简介②第3—13段——完璧归赵③第14—17段——渑池之会④第18—21段——将相和(负荆请罪) 文章是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的。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总结文言知识点。
第三课时一、课文探究1、分析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简介身份这两段从哪些方面介绍廉蔺,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点拨】廉——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蔺——地位卑微,不为人知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
一贵一贱,一详一略,对比鲜明,同时又为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
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之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是忌惮廉颇之勇。
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2、分析理解第二部分——完璧归赵⑪开端(3-5)强秦索璧→赵王求使→缪贤举蔺→奉璧出使⑫经过(6-9)章台斥秦→持璧胁王→从者归璧⑬结果(10-13)毕礼而归→拜上大夫①第3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点拨】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交代故事缘起,为相如出场作铺垫,情节陡然紧张起来,同时烘托相如胆识。
②第4段缪贤的话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点拨】宦者令缪贤的一番举荐之辞,虚写一笔,借人物的话从侧面表现蔺相如挺身而出,见识卓越,胆量超人。
③第5段从赵王召见,蔺相如对赵王问中你发现了他的什么特点?【点拨】出场便不同凡响,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并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的特点,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
④第6段秦王是否有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点拨】秦王的“大喜”与“左右皆呼万岁”以及表现出的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都可以看出。
表现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一席话震动天地。
持璧欲击柱,怒发上冲冠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相如大义凛然不可犯的气概,迫使秦王让步,答应斋戒设九宾大礼受璧。
相如初胜,即先发制人掌握主动,先派人归璧于赵,然后在殿上慷慨陈辞,理直气壮申明归璧于赵的理由,迫使秦王十分被动。
这里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
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
3、分析课文第部三分——渑池之会⑪开端(8-9段)——会前计议欲会渑池→廉蔺之议⑫经过(10段)——会上斗争赵王鼓瑟→迫秦击缻→请寿咸阳此事已完,其影响未完。
秦志不逞,故攻赵,更显示出各国矛盾斗争的复杂性,也是为人物设置了新的难题,引出了渑池会。
会前,廉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
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君臣对此深感忧虑。
廉颇与王诀体现了思虑深远,语虽少,意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从而突出了随赵王前行的相如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渑池会上,秦王负强欺赵,欲对赵王施无礼。
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从,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慑了秦王,使秦不能加胜于赵,赵盛设兵,秦不敢动,又一次体现了廉颇的作用。
外交上的胜利全仗相如之勇气,廉蔺相互配合,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又使秦受挫,这里繁笔写蔺,简笔写廉,相映相生,突出了两个人物。
4、分析理解第四部分——将相和⑪开端相如位高→廉颇恃功⑫经过①相如不争:称病于朝→引车避匿②力说舍人:秦廉之比→国急私仇⑬结果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相如拜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渑池会是秦赵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勋,而又成为赵国将相不和的引线。
廉颇居功自傲,轻视出身平民,低贱的相如(春秋战国时的各诸侯国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贤,使士的才干得以施展,才使国家保全。
战国纷争给了士发挥作用的机会)而相如却一再忍让,经由门客传言,终于使廉颇领悟到相如不欲与廉将军争列并非是惧怕羞愧,而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是相如忍让的原因,体现了相如的以大局为重,不计小嫌的大度,终于,廉颇亲自负荆请罪于蔺相如门,表现了廉颇虽执著名位之争,却性格直爽豪放,知过能改,忠于国家的高尚品质。
二、围绕课文开展语文活动,加深对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的理解,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1、各组依次表演“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尽可能全组参与,注意人物语言的运用和把握人物性格)2、师生评议各组表演3、总结:思考蔺相如、廉颇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板书)蔺相如:机智勇敢、忠心报国、胸襟阔大、顾全大局、廉颇:忠诚献策、勇武有功、忠心报国、勇于改过4、各组以自己表演的故事为例,说说课文在运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5、各组分别讨论,将讨论结果汇总,请一位代表交流本组讨论结果三、《廉颇蔺相如列传》塑造人物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成功的塑造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能言善辩、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思想品格。
同时用寥寥数语塑造了廉颇忠君爱国、勇于改过的光辉形象,此文中作者主要运用下列几种手法,使二人成了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物。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侧面描写)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后,紧接着便将赵国、秦国尖锐的矛盾展示出来。